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成果成功应用于中国碳卫星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刘良云研究员团队攻克了叶绿素荧光卫星反演算法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我国首颗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碳卫星),获得了碳卫星首幅全球叶绿素荧光反演图,实现了国产卫星叶绿素荧光遥感产品从无到有的突破。碳卫星叶绿素荧光产品能够清晰显示2017年7月份北美玉米带、欧洲平原、东亚农业种植区与东南亚以及12月份亚马逊雨林等区域的植被旺盛生产力,且南北半球夏季与冬季植被生产力与碳汇能力的动态变化也非常准确。 碳卫星是“十二五”期间,由科技部立项、中科院负责工程总体、多家单位共同承担的科学实验卫星计划,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监测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分布情况,叶绿素荧光遥感是该卫星的另外一个重要应用。利用碳卫星获取的超高光谱分辨率数据,不仅能够对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进行动态监测,还能高精度反演植被叶绿素荧光。卫星尺度叶绿素荧光能够精确估算全球植被光合生产力,结......阅读全文

陕西研制出世界最轻金属结构材料

  光明日报西安2月22日电 记者张哲浩、杨永林21日从陕西省镁锂合金工程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研制出一种新型镁锂合金材料,其密度根据用途可达每立方厘米0.96克至1.64克之间,是目前世界上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2016年12月22日,我国成功发射的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以下简称“碳卫星”

陕西研制出世界最轻金属结构材料

  据悉,陕西省镁锂合金工程研究中心研制出一种新型镁锂合金材料,其密度根据用途可达每立方厘米0.96克至1.64克之间,是目前世界上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2016年12月22日,我国成功发射的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以下简称“碳卫星”)中的高分辨率微纳卫星上,几乎整颗应用了这种自主研制生产的

中科院两颗高光谱微纳卫星成功获取在轨遥感数据

  12月22日3时22分,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自主安排研制的两颗宽幅高光谱微纳卫星(SPARK01、SPARK02)搭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火箭发射升空。  卫星入轨后,在微纳卫星飞控人员的密切监视和紧凑高效地飞行控制下,SPARK双星第1轨自主顺利展开太阳帆板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我国碳减排成效明显

  用卫星看到的全球生态是什么样的呢?近日,科技部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对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等专题开展监测分析。  “获取全球生态环境变化信息用什么方法最好?卫星遥感技术是最佳选择。卫星视野广阔,可以适应大尺度观测需求,同时卫星运转周期多种多样

国际空间机构谋求建立全球观测平台

  本报讯 全球各大主要空间机构如今正朝着实现一项气候观察家们梦寐以求的能力而努力,即一个统一测量温室气体排放及其碳汇捕捉的国际人造卫星系统。NASA-ISRO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将对全球自然灾害进行监控。  就在本周,来自11家空间机构的负责人有望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发布一项联合声明,呼吁

大气所研究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被低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团队发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巨大的固碳能力在以往研究中被低估。10月29日,刘毅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研究成果,认为基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计算排放通量的方法体系将为我国“碳中和”核算和国际谈判提供科学依据。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是人为化石燃料排放与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吸

环境监测:应用现代科技才能布好天罗地网

  编者按: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  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很关注环境监测工作,并就建立污染源全面监测系统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二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15项,不含专用领域)  16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科学与应用  中科院是中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之一,是科学与应用目标的提出者和实施者,50余家院属单位承担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务和多项协作配套任务,突破了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在载

“基于碳卫星的遥感定量检测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启动

  4月9日,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田向军副研究员担任项目首席、大气所作为项目牵头单位的国家863计划“基于碳卫星的遥感定量检测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外专大厦举行。会议由朱江副所长主持。  本项目作为国家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重大项目“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与应用示范”的有效

吕达仁刘毅刘宇:追踪碳足迹

  吕达仁院士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和外国专家交流 资料图片  CFP  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艰难地通过了《巴黎协定》。中国在其中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气度。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曾说:排放权就是发展权。中国既要负责任,也要争取平等合理的发展权。   最有

2009年全球碳排量降1.3% 化石燃料排放居史上第二

  全球碳计划(Global Carbon Project)日前发布的年度碳预算显示,虽然受经济危机和全球GDP整体下降的影响,200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与2008年相比仅下降了1.3%。  据英国《卫报》报道,专家曾预计2009年排放量会减少2.

北极冻土里的碳正加速向大气排放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通过参考北极圈脆弱性实验(ABoVE)数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在阿拉斯加北坡冻原生态系统中,碳在冻土中的保留时间比40年前减少了约13%。这意味着那里的碳循环正在加速,且速度比北冰洋更快。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研究人员安东尼·布

科学家欲用卫星监测植物光芒 评估全球碳收支状况

叶绿素荧光能被探测到  这是小学的一堂课:阳光洒在叶片上,催化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被吸收并被固定在糖分子中。但是还有一个令人惊讶的额外描述:叶片会重新放射出1%的阳光,发射出红色光晕。  数十年来,植物生理学家已经对叶绿素荧光有了一定了解。但直至近几年,科学家才开始能在太空中描绘这种微弱信号

植树造林,让地球降温还是升温?

  一提到抵御气候变化,树木常被认为是最好用的“武器”之一。由于各国在控制碳排放方面取得的进展有限,许多政府和倡议人士力推植树计划,希望利用树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缓解气候变化。但是最新研究表明,树木可能并不总像人们希望得那样有用。马来西亚的樟树在生长过程中会避免树冠重叠,因此从下往上看时,仿佛一

科技部863计划“碳卫星”专家组调研安光所

  8月18日,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和“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碳卫星”专家组一行8人到安光所进行调研,安光所所长所刘文清接待了调研组一行。  调研组认真听取了安徽光机所结合我国“碳卫星”的发展提出的小型二氧化碳探测仪、多角度偏振成像仪(DPC)以及超光谱及偏振定标等技术方

保障环境监测生命力 这三个要素不能少

  2017年3月7日,欧洲“哨兵”系列地球观测卫星“2B”成功进入轨道。据了解,其与“哨兵—2A”为同一组,主要用于监测土地环境。同时,该系列的“4”和“5”组卫星监测地球大气环境,“6”组负责海洋环境。图片来源于网络  卫星,作为一种环境监测的高科技手段,有条件的国家都已经开始运用,中国也不例外

美发射碳监测卫星OCO-2 提升二氧化碳观测水平

  美国宇航局(NASA)于7月2日宣布,该局当天成功发射了第一枚旨在绘制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分布图的探测器。在由于发射技术问题被拖延了1天后,斥资4.65亿美元的“轨道碳观测者2号”(OCO-2),于当地时间凌晨3点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顺利升空。  NASA在电视直播中称,火箭发射升空后,到

今年全球碳排放达356亿吨 中国人均排放远低美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学术机构——英国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北京时间3日凌晨在《自然》杂志《自然·气候变化》专刊在线发表科研报告《维持全球升温低于2℃的挑战》。该报告公布了丁铎尔中心“全球碳计划”年度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数据,报告显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在2012年进一步增加,达到创纪录的

京津冀开始布局高密度碳监测网络

  作为地球大气中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浓度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而逐年上升。截至2016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本底浓度已超过百万分之四百,即400ppm,这一数据在工业革命以前为280ppm。  “虽然二氧化碳只是大气中的微量气体,仅占到0.04%,但它对气候的影响非常巨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京

卫星“透视”霾:中国科学家遥感探测大气污染

  对于中国人而言,雾霾是“梦魇”。中国卫生计生委称,2013年年初的雾霾危机,辐射范围达140万平方公里,影响6亿多人。  如何探测雾霾以寻找应对之策,不仅为老百姓关切,也是中国科学家们致力攻克的技术难题。大尺度卫星遥感大气污染技术,正成为中国治理大气污染的新兴手段。  传统卫星观测气溶胶受限多 

唐丹玲团队揭示台风在全球环境变化中作用

  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获悉,该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唐丹玲团队近期发现,在台风过境前为强碳汇的海域,台风过境后变为一个弱碳汇海域,且海洋溶解氧浓度增加。相关成果发表于《空间研究进展》等杂志。  据介绍,台风过境前后,海洋环境可发生显著变化,甚至出现截然不同的现象。此次研究人员结合科考航

空气质量评估报告发布: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同根同源

  ●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具有同根同源性  ●我国每年人为源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约相当于10.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部分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在实现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清洁化发展的同时,可以带来大幅的协同减碳效果  中国清洁空气联盟近日发布了《中国空气质量管理评估报告2016》,对空气质量改善措施带来的能源

美国地球观测卫星顺利入轨

NPP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间基地发射升空。  这次终于成功了。  随着10月28日上午负责向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数据的一颗美国宇航局(NASA)的人造卫星发射升空,气候和天气研究人员终于能够松一口气了。这颗名为“国家极地轨道运行环境卫星系统筹备项目”(NPP)的

土卫五首次发现稀薄大气含氧七成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土星第二大卫星土卫五上存在稀薄大气,其中氧气含量占大约70%,二氧化碳占30%。这是研究人员首次在土星的卫星上发现富含氧气的大气。上述研究结果11月25日由美国《科学》杂志网站发布。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卡西尼”号轨道探测器在飞越土卫五北极的一次探测中发现,土

8月29日《自然》杂志精选

肠道微生物群丰度对健康的影响  肥胖是心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和包括一些癌症在内的其他疾病的一个风险因素。必须有其他影响因素存在,才能确定肥胖者会患哪种代谢疾病。本期《自然》上两篇论文分析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所起的作用,这个因素就是肠道微生物群的丰富程度。Le Chatelier等人

首张荧光地图揭示全球陆地植物生长状况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家近日公布了全球第一张陆地植物荧光地图。该地图是根据日本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光谱仪小组2009年收集的数据绘制而成,显示了全球陆地植物的分布情况。  植物荧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副产品,是一种难以探测的暗红色光。植物的荧光信号在不同的季节对比明显,当光照、

NASA公布首张荧光地图 揭全球陆地植物生长状况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家近日公布了全球第一张陆地植物荧光地图。该地图是根据日本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光谱仪小组2009年收集的数据绘制而成,显示了全球陆地植物的分布情况。   植物荧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副产品,是一种难以探测的暗红色光。植物的荧光信号在不同的季节对比明

中国将建立自主碳排放计量体系 提高国际话语权

  中国将建立自己的碳排放计量体系,更准确评估国内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此为基础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国际话语权。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13日说,中国将建立自己的碳排放计量体系,更准确评估国内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此为基础提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国际话语权。  丁仲礼说,核算清楚中国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全文如下: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 (2011年11月2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减缓气候变化   二、适应气候变化   三、基础能力建设

我国专家称大自然是气候变化的主推手

  今年4月,中国科技出版社计划将出版新书《自然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中科院院士陈运泰表示,他很赞同作者发出的与众不同的声音。“由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大学空间科学学院和核工业部地质科学院等单位组成的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组,对于自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