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虫:小小身体定乾坤

“金钉子”所在地碓边B剖面 三叶虫化石 关键化石东方拟球接子 三叶虫是我国科学家系统研究化石最早发端的门类之一,也是一种知名度相对较高的古生物化石。 在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时代,三叶虫曾是当时海洋的主宰。因为身体纵向上被分为三个部分——中间的轴部和两侧的肋叶,故名三叶虫;同时,三叶虫横向上亦被分为头、胸、尾三个部分。这些身体大小从2毫米到70厘米不等的三叶虫在古生代早期最为繁盛,种类极为丰富,全球各地均有分布。如今,在古生物地层学、演化生物学、古生物系统学、古地理学、板块构造学等研究领域,三叶虫均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三叶虫的一种——东方拟球接子一举成为我国第10颗“金钉子”、世界第64颗“金钉子”的标识物。寻找“金钉子” “金钉子”一词源于美国的铁路修建史。当年,美国首条横穿美洲大陆的铁路钉下的最后一颗钉子是由18k金制成。这颗......阅读全文

河北邢台发现5亿年前寒武纪三叶虫化石

  9月3日消息,河北省邢台沙河市一处断崖近期发现了距今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三叶虫化石。   报了解,包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以泥质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为主,属于距今约5.41亿年至4.85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   化石中可辨别的叁叶虫种类有蝴蝶虫、德氏虫和海百合,这种由含量非常丰富的生物形成的岩石又称

三叶虫:小小身体定乾坤

  “金钉子”所在地碓边B剖面     三叶虫化石 关键化石东方拟球接子 三叶虫是我国科学家系统研究化石最早发端的门类之一,也是一种知名度相对较高的古生物化石。 在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时代,三叶虫曾是当时海洋的主宰。因为身体纵向上被分为三个部分——中间的轴

科学家揭示5亿年前的“最后晚餐”!

  大约4.65亿年前,一只三叶虫在现在的捷克布拉格附近死亡。这种动物的最后一餐仍然在它的肠道里,沉积物将它的尸体埋在古生代海洋的海底。在那里,它被埋葬了漫长的时间。现在,科学家已经推断出这餐的内容,为这群原始的、标志性的节肢动物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提供了第一个直接证据。  一位私人收藏家在一个多世纪前

中美德国际研究团队揭示三叶虫祖先类群形态特征

  记者7日从云南大学获悉,由中国-美国-德国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通过显微CT扫描及计算机三维复原技术,经过数据分析研究,揭示了包括三叶虫在内的所有三叶型虫的祖先型特征,为三叶虫的早期演化及生态适应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2022年2月7日,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侯先光、刘煜

远古三叶虫或能“排队”迁徙

  科学家首次发现古节肢动物化石呈线状队列形态,标志着一种响应环境的集体行为或季节性生殖迁徙。这一发现意味着,早在4.8亿年前,就已存在堪比现代动物的集体行为。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日的《科学报告》上。  已知集体社会行为通过自然选择演化了数百万年,从现代节肢动物中可以看到无数的例子,比如毛毛虫、蚂蚁

陕南镇巴县发现地球最早的苔藓动物

图1 苔藓虫生态复原图图2 滇东澄江动物群与陕南灯影组西蒿坪生物地层对比. 澄江动物群产出层位为Eoredlichia-Wutingaspis三叶虫化石带. 陕南苔藓虫门房原始蜂巢虫(Protomelission gatehousei)产出于Parabadiella三叶虫化石带图3 陕南镇巴灯影组西

南京古生物所为寒武纪三叶虫家族又添一新成员

  三叶虫在寒武纪达到了其分类多样性的最高峰,但相比而言,寒武纪早中期的三叶虫缺乏群落与生态分异,展现出较“保守”的形态面貌。尽管寒武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但直到奥陶纪中晚期,三叶虫才随生态范围的扩张而达到形态分异度的巅峰。褶颊虫类(ptychopariids)是寒武纪中期较繁盛的三叶虫类群,是

研究发现距今约5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团队报道了来自华北地区的一处距今约5.04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并命名为“临沂动物群”。这一独特的特异埋藏化石库为深入了解寒武纪大爆发之后动物早期辐射分异、迁徙扩散、群落结构和生物古地理提供了新的窗口。该项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

美观测到奇特太阳黑子-形似史前三叶虫

据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报道,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了奇怪的太阳黑子,形状很像史前三叶虫。太阳物理学家里卡·古哈库尔塔称,以前从未见过这种现象。 上周,她坐在近200名同事之间,参加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举行的专题学术讨论会,饶有兴趣地观看了丙本荣佐(Saku Tsuneta)播放的太阳黑子1092

澄江化石地科考-探秘“世界化石宝库”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化石地是亚洲唯一、全球仅有三个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之一。1984年,澄江当地发掘出5.18亿年前寒武纪时期的动物群化石,因保存完好、门类众多而轰动世界,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历经38年的科学攻关,澄江化石地不断获得享誉世界的研究成果。最近,相关课题组云南大学、西

南京古生物所揭示寒武纪大爆发前夕动物的重要演化事件

  身体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的产生是动物演化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分节的出现意味着身体的结构有了分区,功能上也就有了分工。但是,这类体型复杂的动物何时出现?自达尔文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是古生物学家和演化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  “寒武纪大爆发”中出现了大量的以三叶虫为代表的具分节的两侧对称动物,因此,寒武纪

南京古生物所奥陶纪生态群落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外籍青年科学家J. Botting博士和L. Muir博士近年来致力于英国威尔士奥陶系特异埋藏化石研究,并且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最近他们的研究则对该生物群的生态组合作出了定性的描述。研究发现,通常被认为是以三叶虫为主的该奥陶纪生物群落,根据

粪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科研团队,对产出于南京汤山驼子洞早更新世的粪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揭示了这类特殊类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为进一步探索地质历史时期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软躯体生物的化石形成过程提供了新视角。5月25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

粪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一项研究对产出于南京汤山驼子洞早更新世的粪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揭示了这类特殊类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为进一步理解地质历史时期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软躯体生物的化石形成过程提供了新视角。相关成果于2023年5月25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当代生物学》(

远古海洋生物身份敲定

    最新的化石研究表明,在十多年前曾被描述的一个神秘的海底居民不但穿着“铠甲”,而且比它们现代的亲属更为庞大。石莲桦属分枝花柱(Cotyledion tylodes)拥有高脚杯状的外形,杯体外环绕着U型消化道(图左化石的黑色特征,箭头表示流动的食物),这种动物往往将自己锚定在

列夕动物群揭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面貌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联合湖南博物院、中南大学,在湖南永顺发现早奥陶世特异埋藏化石库——列夕动物群,揭示了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的海洋生态面貌。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  20世纪80年代,进化古生物学家Sepkoski提出了全球显生宙以来的

南京古生物所澄江生物群节肢动物研究取得新成果

  澄江生物群中节肢动物无论物种分异度还是个体丰度都占据主导地位,至今已报道的节肢动物超过80种,占到澄江生物群物种数量的近40%,记录了节肢动物早期演化历程和多样性特征。然而在澄江生物群中有一类叫赫尔梅蒂类节肢动物(Helmetiids),其化石材料相对稀少,种类包括跨马虫(Kuamaia l

琥珀化石藏“小强”

这块琥珀化石中的蟑螂和自己的排泄物困在了一起。图片来源:《自然科学》  琥珀化石中的颗粒状物质很可能是昆虫的排泄物,而倒霉的昆虫有可能为之所困。本月,来自斯洛伐克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真的在一块琥珀标本中发现了这一稀有场景,并从昆虫及其排泄物中找到了早期共生作用的证据。  科学家

教科书出错了?大脑进化认知被推翻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一种完整保存了神经系统的微小海洋生物的化石解决了一个世纪以来关于大脑如何在节肢动物中进化的争论,节肢动物是动物王国中物种最丰富的群体。一项新的研究提供了对Cardiodictyon catenulum的首次详细描述,这是一种保存在中国南部云南省岩石中的蠕虫状动物。该化石几乎没有半英

5.04亿年前临沂动物群:探索远古生命新窗口

4月15日,《中国科学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古所)获悉,南古所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团队发现了来自华北地区一处距今约5.04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并命名为“临沂动物群”。相关研究成果4月5日在线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这一

祁连山及邻区在奥陶纪时位置很可能相距很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984.shtm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魏鑫与团队成员合作,对祁连山及邻区中奥陶世末期-晚奥陶世(达瑞威尔晚期-凯迪期)的三叶虫动物群进行了梳理和统计,并结合同时期全球其它地区

古生物所在几丁虫多样性及生物地层研究中取得进展

  华南宜昌地区是奥陶纪生物地层及生物宏演化的经典地区。中-上奥陶统庙坡组为一套在扬子台地上的局部凹陷中沉积的笔石页岩地层,各门类(如腕足类、三叶虫、笔石、介形虫、牙行类、疑源类、几丁虫等)生物化石保存精美,丰度大,分异度高,对研究该时段各主要门类的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地层至关重要。  几丁虫作为一类已

细菌化石破茧而出

  科学家们在一个大约2亿到2.15亿年前的水蛭卵囊的外壁中发现了25毫米长、呈泪滴形状的菌落。这个三叠纪时期的遗迹内核为马蹄状,看起来像是如今的钟虫属之中的异类。这样的菌类在之前的化石记录中并没有出现过。科学家们将报告发表在12月3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作为软体的原核微生物,细菌一

恐龙化石拍卖引争议

  一块可能代表了恐龙新物种的化石正在巴黎拍卖会上被出售。图片来源:Aguttes 在美国发现的一只肉食恐龙的化石将被拍卖。负责此次交易的法国巴黎拍卖行表示,这个近乎完整的9米长标本可能是一个新的物种,希望它以120万~180万欧元的价格售出。不过,国际古生物学家警告说,该样本或许将不

恐龙化石拍卖引争议

一块可能代表了恐龙新物种的化石正在巴黎拍卖会上被出售。图片来源:Aguttes 在美国发现的一只肉食恐龙的化石将被拍卖。负责此次交易的法国巴黎拍卖行表示,这个近乎完整的9米长标本可能是一个新的物种,希望它以120万~180万欧元的价格售出。不过,国际古生物学家警告说,该样本或许

钙化蓝细菌及其化石

钙化蓝细菌是指在某种条件下,某些能够分泌钙碳酸盐(碳酸钙或碳酸钙镁)或使水体内的钙碳酸盐沉淀在胶鞘里,形成“硬体”骨骼的蓝细菌。通常情况下,只有钙化蓝细菌才能保存为化石。古生代和中生代很多蓝细菌和藻类会发生钙化,而钙化作用很少发生在当代的海洋内(Riding,1991a)。前寒武纪碳酸盐岩建造或燧石

尹赞勋:名以“志留”誉地学

   “看看,你们的工作很不仔细,把图的方向搞错了。穆恩之、盛金章的工作就很仔细,应该向他们学习。”尹赞勋指着手中报告里的一张图,很严肃地对身边的年轻人说。  年轻人叫范嘉松。半个多世纪后,当88岁高龄的范嘉松回忆起这件事时,脸上仍不由得一阵阵发热:“尹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地学家。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

氧化石墨烯和还原氧化石墨烯有什么区别

氧化石墨烯是石墨烯经过氧化后的产物,特点是表面官能团丰富,催化活性高。还原氧化石墨烯是在氧化石墨烯的基础上进行还原,丢失官能团所以性质稳定。氧化石墨烯薄片是石墨粉末经化学氧化及剥离后的产物,氧化石墨烯是单一的原子层,可以随时在横向尺寸上扩展到数十微米,因此,其结构跨越了一般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典型尺度。

5.35亿年前化石来揭秘蜕皮动物体构的起源

2017年,研究人员在陕南西乡县张家沟剖面寒武系幸运阶宽川铺组的含磷灰岩中发现了皱囊虫化石,其被认为是最早的后口动物,并由此提出后口动物可能有一个毫米大小的、生活在海底泥沙缝隙中的、有口无肛的祖先类型。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联合国内外科研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一支研

全球化石能源还够用多久-核聚变能或替代化石能源

  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还够用多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严陆光昨日在汉估计,大约100年。  严陆光是在武汉四中参加武汉百万市民学科学活动时做出这一估计的。  据他的研究,地球数十万年积聚下来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大体上可以为人类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