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23位元勋中的烈士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将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郭永怀星”。 郭永怀,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也是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的名字以这样的形式继续熠熠发光。 钱学森数次写信给他:“我们拼命地欢迎你!”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大楼三层,一直保留着首任副所长郭永怀的办公室。他的隔壁是力学所首任所长钱学森。早一步归国的钱学森曾数次写信给这个同门师弟:“快来快来,我们拼命地欢迎你!” 1938年,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原本只招一名。考试结果公布,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相同的最高分数同时被录取。 1940年,郭永怀一行赴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次年,郭永怀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钱学森一起师从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 郭永怀的夫人李佩后来回忆,学习之余,钱学森经常开着......阅读全文

“两弹一星”元勋中的烈士-郭永怀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将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郭永怀星”。   郭永怀,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也是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的名字以这样的形式继续熠熠发光。   钱学森数次写信给他:“我们拼命地欢迎你!”   中国科学

郭永怀——-一生信念-科学救国

  郭永怀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研究开拓者,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以及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1999年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09年,郭永怀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虽家境贫寒,却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刻苦,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中学学业后,考入南开大学预科理

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23位元勋中的烈士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将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郭永怀星”。 郭永怀,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也是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的名字以这样的形式继续熠熠发光。 钱学森数次写信给他:“我们拼命地欢迎你!” 中国科学院力学

怀瑾佩瑜-半世纪后“重相逢”

  4月5日,中科院力学所主楼的苍松翠柏之下,郭永怀李佩伉俪骨灰在郭永怀塑像下完成合葬,亲朋好友和悼念者敬献鲜花。记者和冠欣摄  人间四月天,花正红,草正绿,阳光正暖。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主楼前,苍松翠柏环绕着“两弹一星”烈士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塑像,塑像旁立着一张小桌,上面摆放着郭永怀先生夫人、我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郭永怀、李佩命名两颗小行星

近日,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编号为212797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李佩星”。 为纪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永怀教授及其夫人李佩教授对我国科研和教育事业的伟大贡献,在中国科大六十周年校庆来临之际,中国科大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

郭永怀牺牲50周年-《力学学报》出版纪念专刊

  12月5日是《力学学报》第二任主编郭永怀先生牺牲50周年纪念日。为弘扬郭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学习郭先生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继承郭先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激励广大力学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力学学报》编委会组织出版“郭永怀先生牺牲50周年纪念专刊”,并围绕郭先生所开创的研究方向共刊发

俞鸿儒忆郭永怀:他为中国科学事业做铺路石

  讲述人:俞鸿儒(气体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在国内首先开展激波管研究,建成高性能激波风洞和配套的瞬态测量系统)  被讲述人:郭永怀(力学家,应用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

他,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192.shtm   ?夏日的荣成,凉风习习。这里是胶东半岛的最东端,也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的故乡。沐着清晨的曦光,我们走进位于荣成市滕家镇西滩郭家村的郭永怀故居。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坐

力学所举行钱学森实验基地揭牌仪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3512.shtm12月1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在怀柔园区举行钱学森实验基地(怀柔)揭牌仪式暨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报告会。力学所是钱学森先生1955年10月回国后创建的第一个单位。1

钱学森在美国发表的论文首次翻译出版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的夫人李佩早年在美国时就与钱学森相识。今天她终于完成了一项重要使命:组织翻译了钱学森当年在美国所发表的论文,并集结出版。在钱学森百年诞辰之际,手捧着《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92岁的李佩觉得可以告慰她的“钱兄”了。  在钱学森诞辰百年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知识分子的时代答卷

是怎样的信念,让一代代爱国报国的知识分子写下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时代答卷?今天,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从未如此之近,伟大事业,呼唤千千万万知识分子,书写新时代的精彩篇章。矢志爱国奉献——一代代知识分子信念如磐、意志如铁,用执着谱写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的伟大篇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举行钱学森实验基地揭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3452.shtm12月1日上午,力学所在怀柔园区举行钱学森实验基地(怀柔)揭牌仪式暨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报告会。力学所党委书记刘桂菊和上海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共同为基地揭牌,所领导、

开启“强国一代”的科学人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193.shtm9月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在北京雁栖湖校区举行。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游钧出席开学典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周琪院士致辞,国科大党委常

侨界人士学习钱学森精神:成大器者当怀赤子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190.shtm

当年被两大国“卡脖子”,中国人靠什么造出了原子弹?

54年前的10月16日,罗布泊的一声巨响,伴随着一团蘑菇云升起,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震惊了世界,因为研制原子弹的技术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难最复杂的技术之一,只有美苏英法这四个大国掌握,也是它们最高的国际机密。对中国而言,已经不是“卡脖子”的问题了。  但是,在各种严密封锁之下,中国那些年

历史:一场被动的人才交换促成一双中科院院士

   【直到30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瞥见了一本大连理工大学校史才恍然大悟。原来竟是钱学森所长亲自促成此事!】  现在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之间根据科研需要和人才自身特点直接进行人才交换的事情已非常罕见。但上个世纪60年代,在中科院和高校之间却发生过一场有趣的人才交流,被悄然交换了工作单位的俞鸿儒和钟万勰二人

高校宣教走进西部,学生宣讲核知识

1964年10月16日,当罗布泊上空升腾起蘑菇云时,举国欢腾。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这一彪炳史册的成绩背后,是无数核科学家隐姓埋名、忘我奉献,用鲜血与生命蹚出中国核工业发展的艰辛之路。 2022年暑期,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食代青年”宣讲团8名同学跋涉5000多公里,从东海之滨来到西

向钱学森等老科学家学习!中科院年轻人行动起来了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一场传承老科学家精神的行动正在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学术殿堂开展。今天,以钱学森、赵九章、施雅风等老科学家命名的科技攻关突击队,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授旗,这意味着,新时代的中科院科研人员接过老一辈科学家的衣钵,用行动传承老科学家精神,向科技强国进军。中国科学院供图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父亲教会我人生要懂得“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205.shtm

科学时报:钱伟长的三大愿望

“做科研、创期刊、办教育,这是贯穿于钱先生一生的3个愿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春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7月30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早在20世纪50年代,钱伟长就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并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

时代塑“鸿儒”,“90后”院士何以感动中国?

前辈布下的奇子,蛰伏深空的巨龙。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他独辟蹊径,一往无前。拨开科学的雾,荡去岁月的尘,我们看到一位科学家黄金般的心。——《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俞鸿儒作为地面上的“天空”,飞行器的“摇篮”风洞见证着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JF-12高超声

李佩逝世七周年,她为何被誉为“中关村的明灯”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168.shtm1月10日上午,北京中关村和平常没有什么区别,行人行色匆匆,四环路上的车流一如既往地堵。寒冷的冬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园区内,十几位老年人在郭永怀和李佩的墓碑前聚集

中国力学大会将在哈尔滨举行

  “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将于2011年8月22日至24日在哈尔滨召开。大会由中国力学学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指导。  为更好发挥力学学会的作用,组织国内力学界各专业之间的学术交流,加强不同专业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交叉,促进

著名科学家“亲笔”记“亲历”

数学家华罗庚1950年2月在回国途中写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心,震撼心灵;钱学森1955年冲破重重阻挠由美国回到祖国,写给郭永怀的两封信,朴实而又真挚;“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于敏、黄纬禄、屠守锷、杨嘉墀、陈能宽等肩负特殊使命,顽强拼搏,献身“两弹一星”事业的非凡历程..

-访徐旭东、施一公、王晓东:基础研究有什么用

        从普通科研人员到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高智商的精英们经常被一个简单的问题问倒:基础研究有什么用?  那些玄妙深奥的新发现、新突破,既不创造经济效益,也不解决实际问题——除了发发文章,基础研究还能有什么用?   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   如果没有电磁理论,就不会有后来的电动机和无线

钱学森23年前的这封回信,预见了中国力“量”

  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就在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将钱学森23年前的一封回信捐赠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这封信中,当时已87岁高龄的钱学森预见了中国力“量”。  “您近日来信及所附材料都收到,我很同意您说的我国应统一组织全国力量攻克量子信息系统的技术问题。”

爱情,是势均力敌的相互吸引!来看看科学界的伉俪们!

  1、居里夫妇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1906)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居里定律”的发现者。1895年,二人在巴黎郊区梭镇结婚。  2、徐光宪&高小霞  徐光宪(1920-2

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时勉励学校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中国科大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科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钱学森AI数字人亮相,将“投身”航天科普事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111.shtm近日,在由中国航天基金会牵头主办的“弘扬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智启少年筑梦科创未来”院士专家科普主题活动上,钱学森AI数字人亮相,并寄语青年助力航天精神薪火相传。   ?由“商汤如

《钱学森》:读懂钱学森这本丰厚的大书

  《钱学森》,中央电视台、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钱学森》摄制组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定价:28.00 元  为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纪念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中央电视台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于10月25日晚22:30起在中央电视台一套、10月26日晚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