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海南一号”卫星整星方案通过评审

8月14日从三亚中科遥感研究所召开的“海南一号”卫星项目整星方案评审会上获悉,经专家组评审,4颗“海南一号”光学卫星整星技术方案通过评审,将按计划进入卫星正样设计、总装和综合测试阶段,并将于2019年下半年择机发射。 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文昌航天发射基地等卫星系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的二十多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海南一号”卫星整星技术方案进行评审。“经讨论形成意见如下:卫星初样方案设计需求明确,方案合理,技术途径可行,各项指标满足要求,可以开展下一阶段工作,评审组一致同意通过评审。”评审专家组组长、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金光在会上宣布。......阅读全文

暗物质卫星:照亮中国空间科学

   5月29日,上海,一群“白大褂”围在一起,为一个刚刚诞生的“宝宝”称重。  这温馨的一刻发生在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卫星总装测试厂房里。这一天,中国科学卫星系列的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研制取得重要进展,由四层粒子探测器组成的科学探测有效载荷联试成功,顺利交付卫星总体,预计今年年底在

探秘中国小卫星家族 暗物质、量子“成员”领跑世界

  在上海张江园区的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有这么一面“卫星墙”,上面“挂满”了已发射上天的约20颗卫星,包括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天宫二号伴随卫星等“明星级”小卫星。  11月2日,媒体探秘中国“小卫星家族”,在2000平方米的总装厂房内,见到了系列已“上天”小卫星的初样星,还有

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 可监测全球二氧化碳浓度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12月22日3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发射升空。  据中科院空间中心副主任、碳卫星工程副总指挥龚建村介绍,该卫星的成功研制和后续在轨稳定运行,将使我国初步形成针对重点地区乃至全球的大气二氧化碳浓

碳卫星成功获取了首组地球“体检数据”

  中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以下简称碳卫星)已成功获取了首批观测数据,这是我国从太空获取的第一组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吸收高分辨率光谱图  碳卫星于2016年12月22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经过平台测试、载荷加热排污等一系列工作后,有效载荷于1月12日成功开机,13日转入在轨观

空间科学舞台上的中国“星”

   1970年,东方红一号带着全国人民的期待奔向太空。那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也是中国科学院在空间科技领域初显身手。  2000年前后,中科院的科学家们提出并完成了我国第一个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中国航天事业的宏图上,增加了科学的颜色。  此后,中国航天经历了空间科学

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  2003年,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支持下,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开始卫星导航关键技术预研工作。  2007年,卫星创新院参与北斗全球系统论证。  2009年,以相里斌、林宝军、沈学民为核心的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完成组建。  十年砥砺前行,十年

打造捕捉引力波高能辐射的天网

  日前,中国科学院宣布启动了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空间科学(二期)”。在本次宣布的项目中,将首先发射的卫星名叫“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GECAM)。  这个项目针对近年来新出现的引力波研究重大机遇,采取了“短平快”的策略,成为空间先导专项实施以来首个机遇型项目。  抓机遇:宝贵机会不容

突破五大关键技术!中科院微纳卫星研制获进展

  翱翔在太空的“卫星家族”中,微纳卫星的身材虽小,能量却很大,因此发展日新月异,成为国际航天发射的主力军。近年来,瞄准国际技术最前沿,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微纳卫星研制获长足进展。  据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微纳卫星研究所所长陈宏宇介绍,微纳卫星是指整星质量在1~100千克的卫星。相对于大型

中国碳卫星获得首幅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通过地球观测组织(GEO)年度大会,展示了中国碳卫星观测的首幅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预示着中国碳卫星将为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该成果受到与会的美国航天局(NASA)、日本航天局(JAXA)和欧洲空间局(ESA)等国外研究机构代表的高度关注。  中国碳卫星是“十二

科学家获取中国碳卫星首幅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通过地球观测组织(GEO)年度大会,展示了中国碳卫星观测的首幅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预示着中国碳卫星将为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该成果受到与会的美国航天局(NASA)、日本航天局(JAXA)和欧洲空间局(ESA)等国外研究机构代表的高度关注。  中国碳卫星是“十二

2016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晓。  入选新闻囊括了一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入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

访吴季:空间科学首入国家五年规划意味什么

   上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对我国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做了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规划》指出,要开展依托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基础科学前沿研究,围绕已发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等任务,在暗物质、量子力学完备性、空间物理、黑洞、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重大科学发现和突破。  这

“下一代二氧化碳监测卫星国际研讨会”召开

   东方科技论坛第301期暨“下一代二氧化碳监测卫星国际研讨会”于11月1日至3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举办。此次会议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由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科院光电院和上海科技大学

中科院多项成果“入选”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

   2016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在列举2016年重大进展时特别提到“‘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并表示“这一切,让我们感到欣慰”。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实验卫星:空间科学“群星”闪耀

  从“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到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到“慧眼号”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5年来,我国已成功发射多颗科学实验卫星,取得了一批先进科研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和2017年新年贺词中两次提到科学卫星,表明他对我国空间科

中科院“共话新时代北斗精神”报告会举办

  12月3日,由中科院直属机关党委主办,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北京分院)与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承办的“共话新时代北斗精神”科技价值观报告会在京举办。北京分院分党组书记、京区事业单位党委书记马扬出席并总结讲话,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院长朱振才出席并致辞,报告会由科

合肥研究院获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授牌

  5月19日,“2017中国旅游日”主题宣传暨中国旅游投融资促进大会在京召开,大会举行了“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授牌仪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名列其中。  在活动现场,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中科院秘书长邓麦村为首批“十大科技旅游基地”入选单位颁奖。“十大科技旅游基地”分别为贵州黔南50

“悟空”取回真经:新生代扛起科技创新大梁

  在太空遨游近两年后,“悟空”终于“取回真经”,发现了一个人类追寻多年的宇宙魅影。  11月30日,《自然》杂志披露:中国于2015年12月发射的“悟空”(DAMPE)卫星在太空中测量到电子宇宙射线的一处异常波动,成功获得了目前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科学家推测,这可能就是人们一直寻找的

习近平新年贺词向科学家致敬 “南仁东星”被“点名”

  2018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他在贺词中点名“南仁东星”,并向科学家致敬。  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表示,此时此刻,我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今年,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全军英模挂像里多了林俊德和张超两位同志。我们要记住守岛卫国32年的王继才同志,为保护试验平台挺

“实践十号”返回科学硕果

  在北京中关村北四环以南,一座百米高塔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国家微重力实验室的百米微重力实验落塔,科学家将实验载荷提升到近100米高的塔顶,让它们做自由落体,观察微重力状态下的各种科学现象。  但地球只给了科学家区区3.6秒。想要更长的微重力时间?恐怕还得到太空中去。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

碳卫星获取首组观测数据

  记者2月23日从中科院获悉:中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已成功获取首批观测数据。  碳卫星于2016年12月22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经过平台测试、载荷加热排污等一系列工作后,有效载荷于今年1月12日成功开机,13日转入在轨观测任务模式并获取首批观测数据。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二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15项,不含专用领域)  16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科学与应用  中科院是中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之一,是科学与应用目标的提出者和实施者,50余家院属单位承担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务和多项协作配套任务,突破了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在载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通过在轨测试总结评审

  11月2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组织召开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工程在轨测试总结评审会。  HXMT卫星是我国首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由科工局和中科院共同支持。自6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以来,HXMT卫星按照《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工程研制

量子信息、中国天眼……“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成果

  16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发布会上介绍,“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科技产出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产出了一大批重大成果。  16日,国新办就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实施进展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介绍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实施进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在回应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

   9月26日,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在沪正式成立,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共同为创新研究院揭牌并讲话。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波,上海科技大学校长江绵恒出席揭牌仪式,中科院副院长相里斌主持仪式。  白春礼指出,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数字时代:元器件行业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2017年10月23日,“2017中国元器件与信息技术创新论坛”于上海正式拉开序幕。本届论坛由赛思库(CISSDATA)、锐来研究院主办,同时也得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院、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始于融合,共创未来”是本届论坛的

第22届工博会“创新科技馆”引关注 中科院这些项目获奖

  9月15日至19日,以“智能、互联—赋能产业新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工博会)在沪举行。中国工博会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科研人员介绍 “北斗三号

二氧化碳监测将有中国数据

  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如何变化?明年将有望产生中国数据。今年12月,我国首颗碳卫星将发射升空。11月8日,这颗由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的卫星出厂离沪,运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碳卫星最主要作用是监测全球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变化,科学家由此可以了解大气二氧化碳的分布和流向。全球

记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导航卫星研制团队

  在我们头顶两万公里的太空,有一群星星,它们密布在中地球轨道,穿越无线世界实现精准定位。它们是中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是地理信息的“安全卫士”。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研制团队在工作  2009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正式启动北斗全球系统建设工作。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作为卫星总体

两院院士评选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月19日在京揭晓。  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2次。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