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研究解析大脑皮层神经元信息的读码机制

9月20日,《神经元》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中科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空间感知课题组的题为《通过结合决策信号的测量与微电流刺激的干扰两种方法来解析大脑神经元信息的读码机制》的研究论文。在该研究工作中,科研人员在清醒猕猴执行空间运动方向辨别任务的同时,记录了大脑皮层中上颞叶内侧皮层、中颞叶皮层和腹顶内皮层三个脑区的神经元反应,通过数学方法分离了这些反应中的两种成份,即神经元编码的感知觉信息,和与猕猴认知决策的信号,并通过微电流刺激干扰的技术手段,分别检测了三个脑区中的神经元信息被下游读取的优先级别和权重。 大脑对空间的感知包括两个重要阶段:一个是编码阶段,即外界环境中的声、色、光等刺激通过各种感官传入大脑中枢,激活了处理相应感觉刺激的神经元元件,从而把外界刺激分别编码在相应神经元的电活动中,例如偏好特定运动方向、空间朝向或者空间特定位置的细胞;二是解码或读码阶段,即这些神......阅读全文

顾勇团队揭示多模态感觉信息整合与决策的神经机制 ​

  生物体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同感觉信息输入的可靠性往往随着时间发生改变。例如,当我们在高速公路上突然驶入一团迷雾时,由于路面视觉信息输入的可靠性迅速降低,大脑需要立即调整策略,更多地依赖仪表读数、前庭觉、触觉和听觉等其它信息来判断车辆的行驶速度和方向,从而随时做出“是否需要刹车”和“是否需

多模态感觉信息整合与决策的神经机制研究获进展

  10月10日,《神经元》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利用线性不变概率性群体编码实现基于复杂多模态感觉信息的最优决策》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中科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空间感知研究组与瑞士日内瓦大学认知计算神经科学研究组

PNAS:发现储存“时间记忆”的脑部细胞

神经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人类大脑中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神经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人类大脑中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   数十年来,神经学科的科学家在理论上推测人类的大脑中有一部分细胞可以在大脑中为我们日常发生的事件打上“时间标签”,这样我们可以及时

科学家解析大脑皮层神经元信息的读码机制

9月20日,《神经元》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中科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空间感知课题组的题为《通过结合决策信号的测量与微电流刺激的干扰两种方法来解析大脑神经元信息的读码机制》的研究论文。在该研究工作中,科研人员在清醒猕猴执行空间运动方向辨别任务的同

百人计划杨天明团队发现神经元对外界物体的价值编码

  3月13日,《eLif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注意力能够调节眶额皮层神经元对外界物体的价值编码》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杨天明研究组完成。该研究使用清醒猕猴在体电生理记录,发现猕猴眶额皮层神经元实时反映大脑正在关注的物体的价值。这一研究解释了注意力和

Cell发布面部识别研究的里程碑成果

  猕猴看到的真实面孔,以及根据猕猴正在观看面孔时记录下来的205个神经元的电活动重建出来的面孔  科学家们认为是个体神经元复杂区分每个面孔。但是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对于猕猴来说并不是这样,它们的大脑采用的是一种组合方式来进行面部识别,其中每个面部识别的神经元对面部特定特征做出反应。  

上生科院发现中颞叶皮层对自身运动方向感知的因果贡献

  1月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顾勇研究组在《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猕猴中颞叶脑区的运动信号贡献于自身运动方向感知的因果证据》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心理物理实验、清醒猕猴胞外电生理记录以及微电流刺激技术,研究中颞叶皮层在猕猴进行光流模

猕猴皮层中编码曲线自身运动感知神经元被发现

  4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顾勇研究组在Cell Reports 在线发表了题为《猕猴皮层神经元编码曲线自身运动感知》的科研论文。该研究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和清醒猕猴电生理记录,发现位于猕猴顶叶的多个脑区的神经元可以解析自身运动中的平移和旋转组分。值得注意的是,有

科学家解析大脑皮层神经元信息读码机制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科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空间感知研究组通过结合决策信号的测量与微电流刺激的干扰两种方法,解析了大脑神经元信息的读码机制。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神经元》。  大脑对空间的感知包括编码和解码或读码两个重要阶段。大脑神经元的编码机制已有广泛研究,但关于解码的研究工作还相

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于发育生物学研究登顶三大学术杂志

  2019年即将结束,在这一年中,单细胞测序的火热充分展示了该技术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发育生物学作为生命基本过程研究的基础学科,单细胞测序技术是该领域研究突飞猛进的助推器。在这300多个日夜里,科学研究成果殿堂《Cell》、《Nature》、《Science》上有哪些发育生物学的成果跟单细胞技术

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于发育生物学研究登顶三大学术杂志

  2019年即将结束,在这一年中,单细胞测序的火热充分展示了该技术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发育生物学作为生命基本过程研究的基础学科,单细胞测序技术是该领域研究突飞猛进的助推器。在这300多个日夜里,科学研究成果殿堂《Cell》、《Nature》、《Science》上有哪些发育生物学的成果跟单细胞技术

科学家解开大脑区分性别之谜

  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我们如何区分男性和女性。他们发明了一种开创性技术,利用光线来控制神经元。他们说,这一发现解开了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如何识别面部的谜题。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5月8日报道,该研究小组使用的猕猴此前曾接受训练,能够正确识别雄性或雌性的面部。  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一直把这一能力

PNAS:灵长类动物初级视觉皮层有更高密度神经元

  1980年,一个研究认为,在灵长类动物的大脑视觉皮层中,每平方毫米的区域的神经元数量比非灵长动物大脑视觉皮层要多2.5倍。然而这个研究一直都存在着争议。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者们利用更现代、先进的方法重复了这个实验。他们结果确认了之前的研究,并认为更高密度的神经元可以让灵长类的视觉皮层可

我科学家发现灵长类脑内新生神经细胞特征及迁移规律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振纲教授带领博士研究生经过3年多艰苦工作,发现成年猕猴和人类大脑中存有神经干细胞和新生的神经元,并首次详细描述了由神经干细胞生成的新生神经元的特征及迁移路线。该成果为人类脑损伤后神经再生带来新的希望,相关系列论文近日陆续发表在国际主流学

昆明动物所精神分裂症遗传易感研究取得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病因复杂的重症精神疾患。目前,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存在多种假说,包括神经递质假说、神经元连接假说、神经发育假说及神经细胞膜磷脂代谢异常假说等,但这些假说迄今都不能完全解释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复杂性。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姚永刚研究组张文博士等针对我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患

复旦杨振纲小组研究称人类脑损伤后神经有望再生

  复旦大学6月13日发布一项研究成果说,成年猕猴和人类的大脑中存有神经干细胞和新生的神经元,为人类脑损伤后神经再生带来新的希望。   据介绍,由神经干细胞“制造”的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长期以来,医学界一直认为大脑内没有神经干细胞,大脑因疾病或外伤而损失的神经细胞是不可再生的。但是以往科学家对神经

昆明动物所在移植神经干细胞功能整合研究中取得进展

  长期以来,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后再生与修复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难题与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的焦点。传统观点认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仅产生于胚胎期及出生后不久的一段时间,其后神经元将不再分裂增殖。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新的神经元,再建新的突触联系,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功能难以恢复

神经科学研究所顾勇研究员到生物物理所做报告

    神经科学研究所顾勇研究员到生物物理所做报告  11月29日,应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曹鹏研究员的邀请,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顾勇研究员到访生物物理研究所,并在图书馆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Heading perception-a model system to study mu

Neuron:多模态感觉信息整合与决策的神经机制

  2019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中科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空间感知研究组顾勇研究员团队与瑞士日内瓦大学认知计算神经科学Alexandre Pouget研究组合作在Neuron杂志上发表了题为“Neural Correlates of

陈功细胞再生

  2019年11月1日,陈功团队在BioRxiv上预发表论文《In Vivo Neuroregeneration to Treat Ischemic Stroke in Adult Non-Human Primate Brains through NeuroD1 AAV-based Gene Th

人脑和猴脑之间存在“软件”差异

   据英国《自然》杂志近日报道,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大脑运作方式与其它动物,尤其是“近亲”猴子相比有什么不同?神经科学家使用跟踪单个神经元的技术,首次发现了人脑和猴脑的“软件”差异:人脑会牺牲稳健性,以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最新研究有助揭示人类的智力以及对精神疾病的易感性,并更好地将精神疾病动物模

8篇论文,Science最新研究成果概览

  1.Science:揭示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中的非中心体纺锤体组装机制  doi:10.1126/science.aat9557  哺乳动物胚胎经常异常发育,从而导致流产和遗传性疾病,如唐氏综合症。胚胎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卵子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分离错误。与体细胞和雄性生殖细胞不同的是,卵子通过一

Inscopix在猕猴大脑的背外侧实现头戴式显微钙成像

  Inscopix系列的大脑超微钙成像系统一般用在啮齿类动物身上的居多,因为设备体积小,重量轻,且在实验时动物可以自由活动而成像质量不受影响,因此受到了很多神经科学研究者的青睐。   但在最近的一篇来自Inscopix公司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在bioRxiv上发表的文章则描

谬论不死 《自然》撰文列举五大错误理论

   1997年,韩国西南地区的医生开始利用超声波检查早期甲状腺癌。随着该技术的传播,这项服务随后扩展到全国范围内,政府倡议并用该疗法对其他癌症进行检测。成千上万的人花费30~50美元进行体检。  在韩国,检测甲状腺癌症的个人随之暴增,从1999年的每10万人中的5人,上升到2011年每10万人中有

Nature Communications:环形RNAs在脑衰老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

  大脑衰老的生物学机理十分复杂,受到遗传、年龄和环境等多个因素的调控和影响,其中随年龄和环境等因素而变化的表观遗传调控被认为是重要的调控环节之一。基因组中大约90%的DNA都具有转录活性,但其中仅有1.5%的基因能够编码蛋白质,环状非编码RNAs(circRNAs)属于不具有编码功能的非编码RNA

杨振纲小组发现灵长类大脑发育规律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教授杨振纲课题组,在最新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同为灵长类的人类和猕猴的大脑皮质抑制性神经元,均起源于胚胎时期的基底神经节隆起部位,而不是科学界长期以来所认为的来源于大脑皮质本身。该成果可能为治疗癫痫和自闭症等脑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日前,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  神经

复旦大学杨振纲课题组发现灵长类大脑发育规律

  记者近日从复旦大学获悉,该校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杨振纲率领课题组,在大脑皮质发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研究人员发现,同为灵长类的人类和猕猴的大脑皮质的抑制性神经元,均起源于胚胎时期的基底神经节隆起部位,而不是科学界长期以来所认为的来自大脑皮质本身。该成果可能为治疗

复旦学者发现灵长类大脑发育规律

  记者近日从复旦大学获悉,该校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杨振纲率领课题组,在大脑皮质发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研究人员发现,同为灵长类的人类和猕猴的大脑皮质的抑制性神经元,均起源于胚胎时期的基底神经节隆起部位,而不是科学界长期以来所认为的来自大脑皮质本身。该成果可能为治疗

浙江大学同时发表两篇Science论文

  1.Science:新研究揭示小鼠小脑与人类存在很大不同  doi:10.1126/science.aax7526  在一项新的针对大脑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员发现小鼠小脑可能并不是人类小脑的良好模型。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10月17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

2019年10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点研究

  10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学习呢?小编对此进行了整理,与各位分享。  1.Science:新研究揭示人类微生物组是潜力巨大的新型抗菌药物聚宝盆  doi:10.1126/science.aax9176  就像淘金热中的淘金者曾经在北加州的山上开采这种闪亮的贵金属一样,“生物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