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新发现挑战“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经典理论

1月19日,《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超团队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发挥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超大光谱数据样本优势,结合欧洲空间局盖亚(Gaia)卫星数据,科研团队发现天体物理学中颇为重要的基础理论“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会随着恒星金属元素含量和年龄发生显著变化,挑战了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的经典理论,刷新了人类对此基本概念的认知,这将对天体物理多个领域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论文合作者还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和天体物理前沿科学研究所、南京大学、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单位的科研人员。 广袤宇宙的千亿星系中无时无刻不在诞生着新的恒星,同一恒星形成区会批量形成许多不同质量的新生恒星。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天文学上通常称为恒星初始质量函数,它描述了一群恒星在刚刚诞生时,不同质量的恒星所占的比例。论文第一作者、国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李佳东解释说:“在整个天体物理研究中,恒星初始质量函数是现......阅读全文

哈勃太空望远镜捕捉到新生恒星

  据美国航空航天局称,新诞生的恒星高速喷出气体,这些气体会与恒星周围的气体云和灰尘云激烈碰撞、产生光芒。赫比格-哈罗天体普遍存在于恒星生成区,在单一新生恒星的极轴附近常可见到排成一列的多个赫比格-哈罗天体。图片来源:美国航空航天局

我国新发现挑战“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经典理论

  1月19日,《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超团队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发挥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超大光谱数据样本优势,结合欧洲空间局盖亚(Gaia)卫星数据,科研团队发现天体物理学中颇为重要的基础理论“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会随着恒星金属元素含量和年龄发生显著

开普勒望远镜启用最新恒星探测技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27日消息称,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上装配了一种可对恒星进行深入观测的新技术,使原本无法被观测的高亮度恒星细节,能通过高性能太空望远镜“展露真容”。该研究发表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  昴星团在天文学界人气极高,含有超过3000颗恒星,其中的六七颗星由于亮度

郭守敬望远镜发现已知锂含量最高恒星

北京时间8月7日凌晨,《自然·天文》在线发表了一项重大发现,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为首的科研团队依托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了一颗奇特天体,其锂元素含量约是同类天体的3000倍,这是目前人类已知锂元素含量最高的恒星。锂是元素周期表中的3号元素,很轻,它引领了一场能源革命,并且广泛用于国防、军工等

太空望远镜拍到银河系孕育新生恒星照片

  北京时间10月6日消息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近日,欧洲赫歇尔太空望远镜首次拍摄下银河系内孕育新星的照片。天文学家指出,银河系处于“一个非常骚乱的状态”,持续不断地形成新一代的恒星。   “赫歇尔”太空望远镜(Hershel)于今年5月发射升空,通过捕捉远红外波信号来观测宇宙。它也是人类有

赫歇尔望远镜首次捕捉银河最年轻恒星照片

新恒星:左图是利用赫歇尔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照片合成的。它拍摄相同太空区域的详细程度比美国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右)更高 新细节:赫歇尔太空望远镜能够发现非常年轻的恒星(左)发出的红外光信号,而以前的扫描则无法发现(右) 美国宇航局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已经在猎户座分子云团里发现7颗新形成的原恒星。而赫歇

詹姆斯·韦布望远镜捕捉到迄今最远恒星细节

埃伦德尔(箭头指向)。图片来源: NASA/ESA/STSci/Coe, Welch et al 今年早些时候,研究人员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最遥远恒星埃伦德尔,这颗恒星距离地球近280亿光年。据《科学》消息,7月30日,研究人员用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再次拍摄

韦伯望远镜发现系外恒星有3道尘埃环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260.shtm

紫金山毫米波望远镜发现初始塌缩阶段的纤维状分子云

  科研人员利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毫米波望远镜观测发现巨蛇座纤维状分子云(The Serpens filament)正处在初始塌缩阶段。该研究成果近日以The Serpens filament at the onset of slightly supercritical c

数完9万颗星星,他们推翻了经典理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810.shtm“我们的研究成果,挑战了天文物理领域的经典理论!”1月19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超带领的研究团队的一项重大成果。研究认为“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会随着恒星金

数完9万颗星星,他们推翻了经典理论

“我们的研究成果,挑战了天文物理领域的经典理论!”1月19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超带领的研究团队的一项重大成果。研究认为“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会随着恒星金属元素含量和年龄发生显著变化,挑战了“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的经典理论,刷新了人类对这一基本概念的认知。这一原创

数完9万颗星星,他们推翻了经典理论

  “我们的研究成果,挑战了天文物理领域的经典理论!”  1月19日,《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超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紫金山天文台等单位研究人员合作的一项重大成果。研究认为“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会随着恒星金属元素含量和年龄发生显著变化,挑战了“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的

中国科学家刷新对初始质量函数的经典认知

  2023年1月底,《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了天文学界的广泛讨论:中国科学家发现以前一直被视为固定不变的“恒星初始质量函数”竟然随着金属丰度和年龄发生显著变化。这个天文学中基础物理概念的变化将会影响到人类对恒星形成、星系演化等多个领域的理解。  那么,这个“恒星初始质量函数”究竟是个啥?它变

科学家首次发现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化学遗迹

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率先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pair-instability supernova, PISN)存在的化学证据。在此之前,理论研究曾预言这种特殊超新星

《自然》: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强恒星黑洞喷射物

   综合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和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天文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天文学家近日发现一个恒星黑洞喷射出一对迄今最强喷射物。这种喷射物也被称为微类星体,该微类星体吹出了一个直径达1000光年的炽热气泡。气泡比其他已知的微类星体大一倍左右,强度是其他微类星体的10倍多。

一颗特殊恒星的“寻亲”之旅

理论研究曾预言宇宙早期第一代恒星的质量可以超过100倍太阳质量。然而,遗憾的是,天文学家此前从未在观测上予以证实。  这次,我国天文学家找到了此类恒星曾经存在的“实锤”!6月7日,《自然》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依托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获取的海量恒星光谱数

红巨星戏剧性瘦身:质量被邻居“偷走”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了一种更纤细的红巨星。这些恒星的重量急剧下降,可能是由于存在一个“贪婪”的邻居。这一近日发表在《自然·天文学》上的新发现,是了解银河系中恒星生命的重要一步。银河系中已发现了数百万颗红巨星。这些凉爽而明亮的天体是太阳在40亿年后将会变成的样子。一段时间以来,天文学家一

研究团队借助“心电图”监听恒星的“心跳” 揭秘富锂巨星

  锂元素是宇宙中最早产生的元素之一,但它在多种天体中的含量均与理论预测存在较大差异。锂元素在恒星中的起源与演化一直困扰着天文学家,例如宇宙中有一种被称为富锂巨星的天体,其锂元素含量超过恒星演化理论值的上千倍。针对这些天体中的锂是如何产生的,天文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答案。  10月6日,《自然-天文》

中国SONG项目1米望远镜成功实现获取首批时序恒星光谱

  8月30日凌晨零点刚过,SONG项目1米望远镜通过连接在库德焦点的高分辨光谱仪,成功地获取了紫微左垣七(gamma Cephei,V=3.21)的短时序光谱,这标志着SONG项目团组为期4年的努力终于达成了初步的目标。这颗恒星是作为科学目标恒星进行试运行的候选源(图1)。gamma Cephei

NASA公布韦伯望远镜所摄首颗恒星图及自拍照

  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所摄第一颗恒星的图像以及一张望远镜“自拍照”。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第一个观测目标是258光年外的大熊座一颗名为HD 84406的明亮恒星。NASA在其官网称,2月2日,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开使用近红外相机(NIRCam)校

新疆天文台在分子云丝条结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助理研究员吴刚与合作者利用南山观测站25米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数据,研究了猎户座丝条结构分子云(integral-shaped filament),相关成果发表于《天文和天体物理》(Wu et al. 2018 A&A 616 A111)。  近期观测表明,分子

距太阳第二近恒星系统发现“超级地球”

最新发现的围绕巴纳德星运行的行星比地球更大且更寒冷。图片来源:M. KORNMESSER/ESO  本报讯 2016年,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围绕比邻星运行的行星,而比邻星是距太阳最近的恒星,只有4光年。如今,科学家发现了一颗围绕巴纳德星运行的系外行星。巴纳德星距太阳6光年,被认为是第二邻近的恒星系统。

新法测算恒星表面重力误差仅4% 有助于找到“另一个地球”

   假如“降落”在太阳系外某个遥远的星球上,你的重量是多少?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可以告诉你答案——他们近日找到了测算遥远恒星表面重力的方法,而且误差只有4%。    了解恒星的表面重力非常重要,不仅仅因为科学家可以据此推算出你在不同星球上的重量,更因为它与环绕这些恒星的行星上是否可能存在生命息息相

新疆天文台证认迄今最大样本的大质量坍缩候选体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博士研究生何玉新等人,利用澳大利亚22米毫米波望远镜的巡天(MALT90)数据,从不同演化阶段的405个大质量分子云团中证认了131个坍缩候选体(High-mass Infall Candidate),这是目前最大的一个大质量塌缩候选体样本,提供了研究大质量

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的最遥远恒星埃伦德尔

埃伦德尔(箭头指向)。图片来源: NASA/ESA/STSci/Coe, Welch et al今年早些时候,研究人员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最遥远恒星埃伦德尔,这颗恒星距离地球近280亿光年。据《科学》消息,7月30日,研究人员用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再次拍摄到了这颗恒星

国家天文台旋涡星系初始质量函数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最近利用世界最大积分场巡天数据首次观测到旋涡星系中恒星初始质量函数的变化。恒星初始质量函数(IMF)是当前星系形成演化的热门话题之一。在星系中,不同质量的恒星往往是在一个分子云中批量形成的。而初始质量函数则描述了恒星形成时,不同质量的恒星所占的比例,即数密度随质量的变

国家天文台旋涡星系初始质量函数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最近利用世界最大积分场巡天数据首次观测到旋涡星系中恒星初始质量函数的变化。恒星初始质量函数(IMF)是当前星系形成演化的热门话题之一。在星系中,不同质量的恒星往往是在一个分子云中批量形成的。而初始质量函数则描述了恒星形成时,不同质量的恒星所占的比例,即数密度随质量的变

《自然》:宇宙惊现一颗恒星拖着超长的彗星“尾巴”

这一发现为了解太阳死亡及新的太阳系诞生提供了特殊机会 最近,美国宇航局星系演化探测器(Galaxy Evolution Explorer)在宇宙中发现了一幅令人惊讶的画面:一颗以超音速运动的恒星身后拖着一条超长的彗星似的“尾巴”。相关论文发表在8月16日的《自然》杂志上。 这颗位于350光年外鲸鱼

《自然》论文:天文学家发现恒星碰撞时的信号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天文学论文,天文学家通过对在两个短伽玛射线暴中探测到的振荡信号进行研究,认为可能是在两个中子星(大质量恒星在生命末期的致密核)合并形成大质量中子星的过程中产生,而探测到此类信号或为研究此类事件性质提供了机会。 该论文介绍,中子星的碰撞,有时会在坍缩成黑洞

天文学家最新研究认为银河系约130亿年前形成

银河系有多大年纪了?它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北京时间3月24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天文学家最新研究成果论文指出,银河系可能经过了不同的演化阶段,其起点是约130亿年前盘族恒星的形成。 这一重大天文研究结果来自对近25万颗恒星年龄的精确计算,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