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临床好发疾病之一为脑血管疾病,最为常见疾病类型为颅内动脉瘤,该病临床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相关统计学结果显示,该病每年发病率达到6~10/10万人,传统治疗措施为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但缺点为损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等,而血管内介入治疗则具有损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等优势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段之一。 现代微创技术不断发展,神经介入治疗技术、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术发展,现阶段临床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遵循脑血流重建为主导的治疗模式,以开颅夹闭术、介入栓塞术为主,逐渐向复合手术、杂交手术发展。文章就颅内动脉瘤相关治疗措施进行以下总结。图片来源于网络 1.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进展 1.1锁孔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动脉瘤开颅术式中锁孔入路操作方式逐渐应用于临床之中。凭借近40年的解剖学发展和临床经验积累,现阶段该术式不断成熟并广泛应用。......阅读全文

介入栓塞治疗肺吸虫感染性颅内动脉瘤病例分析

肺吸虫主要侵及肺部,其次为脑组织。脑型肺吸虫临床并不少见,主要引起脑实质损害,治疗上以抗寄生虫药物及外科手术切除占位性病灶为主。因肺吸虫感染导致颅内动脉瘤形成临床少见,对其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关报道较少。笔者报道1例采用介入治疗的肺吸虫感染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怎样预防颅内动脉瘤?

  对于颅内动脉瘤,目前没有能够预防其发生的办法。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脑血管的影像学检查,以便能够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前发现病变并给于恰当的治疗。平时应当对危险因素加以控制,从而降低动脉瘤的发生率。

如何诊断颅内动脉瘤?

  确定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出血急性期,CT确诊SAH阳性率极高,安全迅速可靠。腰穿压力升高伴有血性脑脊液常是诊断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直接证据。但颅内压很高时,腰穿要慎重进行。  确定病因及病变部位  脑血管造影是确诊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能够明确判断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

颅内动脉瘤的基本介绍

  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任何年龄可发病,多数好发于40至60岁中老年女性。造成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甚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在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

颅内动脉瘤的预后相关介绍

  颅内动脉瘤的预后与病人年龄、术前有无其他疾患、动脉瘤大小、部位、性质、手术前临床分级状况、手术时间的选择、有无血管痉挛及其严重程度有关,尤其是动脉瘤病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伴有血管痉挛和颅内血肿者均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手术者的经验和技术熟练程度、手术是否应用显微手术、术后是否有颅内压增高(减压充分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介绍

  动脉瘤发生后,常常进一步发展,出现动脉瘤扩大。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瘤逐渐扩大的一个重要后天因素。  动脉瘤的破裂实际是只有瘤壁的渗血。这种破裂与想像中的动脉瘤爆裂(如术中动脉瘤破裂)是不同的,这种情况下往往出血十分汹涌,病人常在几分钟之内陷入昏迷,因脑干受损而迅速死亡。  忧虑、紧张、激动、血压突然

颅内动脉瘤的病理生理介绍

  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分叉处及其主要分支。约85%的动脉瘤位于Willis动脉环前半环颈内动脉系统,即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的后半部。  如果动脉壁呈不对称性囊状扩张,即称之为囊状动脉瘤,小的囊状动脉瘤有瘤颈狭窄者又称之为浆果状动脉瘤。绝大多数先天性动

颅内动脉瘤的鉴别诊断介绍

  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的患者  除了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以外,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脊髓血管畸形等同样能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检查与头颅的CT或MRI检查,均能够对相应疾病做出确定的诊断。  未破裂出血的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  无出血的动脉瘤,在

分析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原因

  先天性因素  脑动脉管壁的厚度为身体其他部位同管径动脉的2/3,周围缺乏组织支持,但承受的血流量大,尤其在动脉分叉部。管壁中层缺少弹力纤维,平滑肌较少,由于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原因,分叉部又最易受到冲击,这与临床发现分叉部动脉瘤最多、向血流冲击方向突出是一致的。管壁的中层有裂隙、胚胎血管的残留、先天

颅内动脉瘤的术前护理介绍

  (1)对神志清醒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中需要患者配合的事项,消除其恐惧心理,对有意识障碍者,术前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使他们了解手术的目的和意义,了解术前准备的内容,以达到配合好手术的目的。  (2)保持患者绝对卧床,避免一切外来的刺激,防止因躁动不安而使血压升高,增加再出血的可能。随时观察生命

关于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介绍

  颅内动脉瘤患者发生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应早期手术(夹闭瘤蒂或栓塞动脉瘤),术中采取保护脑的措施(甘露醇,巴比妥类药等),术后扩容治疗,目前对于脑前半循环动脉瘤及后半循环的动脉瘤,椎基底动脉连接部动脉瘤,小脑前下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手术,而对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第一部分的动脉

关于巨大颅内动脉瘤手术的简介

  巨大颅内动脉瘤手术是一种颅内动脉瘤手术,适用于巨大动脉瘤有占位症状、出血、瘤囊内血栓脱落引起脑缺血或脑梗死者。  最大径超过2.5cm的颅内动脉瘤称为巨大动脉瘤,其发生率约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5%(3%~13%),可发生于颅内动脉瘤的任何常见部位,但多见于颈内动脉的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

颅内动脉瘤的术后护理相关介绍

  (1)一般护理:抬高床头15-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2)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尽量使血压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注意观察病人瞳孔的大小、动态观察意识的变化。  (3)穿刺点的护理: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加压包扎后,严密观察穿刺肢足动脉搏动情况及下肢温度、颜色和末梢血运情况

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表现介绍

  颅内动脉瘤病人在破裂出血之前,90%的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只有极少数病人,因动脉瘤影响到邻近神经或脑部结构而产生特殊的表现。动脉瘤症状和体征大致可分为破裂前先兆症状、破裂时出血症状、局部定位体征以及颅内压增高症状等。  1、先兆症状  40%~60%的动脉瘤在破裂之前有某些先兆症状,这是因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临床好发疾病之一为脑血管疾病,最为常见疾病类型为颅内动脉瘤,该病临床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相关统计学结果显示,该病每年发病率达到6~10/10万人,传统治疗措施为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但缺点为损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等,而血管内介入治疗则

多发性颅内动脉瘤临床报告

多发性颅内动脉瘤(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MIA)是指颅内同时存在2个或2个以上的动脉瘤。近年随着各类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无症状MIA的检出越来越多,但不同MIA处置策略的结果因人而异。2016年4月—2017年3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特殊MIA2例

综合介入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病例报告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以多种原因所致的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特殊类型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不足所有卒中的1%,通常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其病因复杂,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最常见为头痛、颅高压、颅内出

关于颅内动脉瘤的基本信息介绍

  在并发出血以前往往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偶见第Ⅲ、第Ⅴ及第Ⅵ脑神经麻痹现象;或有轻微额部或眼眶部疼痛。出血时往往急性发病,可见剧烈头痛、呕吐及颈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并可见抽搐、偏瘫、单瘫或失语等。病儿可因颅压增高神志逐渐昏迷。如出血限局在蛛网膜下腔,病儿可无限局体征,而仅有脑膜刺激征。小婴儿则可有前

关于颅内动脉瘤非手术治疗的简介

  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再出血和控制动脉痉挛等,适用于下述情况:  ①患者病情不适合手术或全身情况不能耐受开颅;  ②诊断不明确需进一步检查;  ③患者拒绝手术或手术失败;  ④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手段。

专家:长期熬夜可致颅内动脉瘤破裂

  47岁王女士(化名)习惯熬夜刷短视频,2、3时入睡几乎是常态。近日她突发剧烈头痛且长时间不得缓解,被紧急送往医院。急诊头颅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环池左侧局灶性密度增高,动脉瘤破裂可能性非常大。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卒中中心主任、神经科副主任蔡晓冬26日表示:长期熬夜、睡眠不足

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的相关介绍

  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包括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  (1)动脉瘤颈夹闭或结扎:手术目的在于阻断动脉瘤的血液供应,避免发生再出血;保持载瘤及供血动脉继续通畅,维持脑组织正常血运。  (2)动脉瘤孤立术:动脉瘤孤立术则是把载瘤动脉在瘤的远端及近端同时夹闭,使动脉瘤孤立于血循环之外。  (3)动脉瘤包裹

球囊辅助WEB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病例报告1

 患者女,62岁,因头部外伤后1个月于2017年11月10日于外院行MRI检查,提示颅内动脉瘤可能(图1a),进一步行头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后明确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存在(图1b)。经保守治疗3个月后,病情稳定。于2018年1月30日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行动脉瘤介入治疗。 图1a介入治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非外科治疗

  (1)防止再出血:包括绝对卧床休息、镇痛、抗癫痫、安定剂、导泻药物使患者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氨基己酸、抗凝血酸、抑酞酶等)。在动脉瘤处理前,控制血压是预防和减少动脉瘤再次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血压降得过低会造成脑灌注不足而引起损害。通常降低10%~20%即可。  (2)

简述巨大颅内动脉瘤手术的适应症

  一、适应症  巨大颅内动脉瘤手术适用于:  1.巨大动脉瘤有占位症状、出血、瘤囊内血栓脱落引起脑缺血或脑梗死者。  2.病人身体条件可耐受手术者。  二、禁忌症  病人情况不良,不能耐受手术者。

关于巨大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注意要点介绍

  1.阻断载瘤动脉的时间应尽可能短。   2.阻断载瘤动脉时应提高血压以增加远侧动脉的供血。   3.应用脑保护剂。

关于巨大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手术步骤介绍

  1.瘤颈夹闭术  瘤颈夹闭术虽是处理动脉瘤的最佳方式,但在处理巨大动脉瘤时因瘤颈过宽或瘤颈处有硬化或钙化以致夹闭不紧,或瘤夹会滑向载瘤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手术前必须备齐各种长短、形状、角度和夹闭力的瘤夹以备选用。  (1)单瘤夹夹闭法:暂时阻断载瘤动脉的近、远段后抽空瘤囊内血液,用一夹闭力强

浅析脑膜瘤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1.病历摘要 病例1:女,54岁;因“右眼失明伴左眼视力下降4年”于2016年4月入院。病人4年前因鞍结节脑膜瘤行右眉弓入路肿瘤切除术,因CT复查肿瘤复发再次入院。临床表现:左眼视力0.5,颞侧偏盲,右眼无光感。术前检查:垂体激素水平大致正常。 鞍区MRI增强扫描见肿瘤明显均匀强化,大小约2.5

文献点评—4F干预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

该研究纳入神经外科术后的15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78例和试验组7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4F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感染率、心理健康状况、治疗依从性以及生存质量,并对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进行,来探讨4F干预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

文献点评:利奈唑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

文献点评:利奈唑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该研究纳入39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并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利奈唑胺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细菌培养结果等指标来评价利奈唑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作者在文献中详细说明了颅内感染的判定标准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诊疗分析

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和器械的发展,中小型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效果确切,而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效果不满意,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动脉瘤复发。近年来,随着载瘤动脉重建概念的提出,一种新型的血流导向装置Pipleline应运而生。有研究表明,血流导向装置主要用于治疗未破裂的宽颈动脉瘤、梭型动脉瘤及大型或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