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遗传分析谱写欧洲猪历史

一项新的遗传学分析显示,11000年前,随着近东地区的猪进入欧洲,当地的农民开始驯养这种杂食类动物。这一新发现为研究家畜饲养技术在新石器时代的传播提供了线索。 家畜放牧大约在距今约11000年前,起源于今天的亚洲西南部地区,羊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对于家畜驯养技术之后如何传入欧洲,考古学家提出了3种模式:早期的农民可能向西迁徙;放牧的观念可能通过文化传播来到欧洲;欧洲人可能自己完成了对野生动物的驯化。 为了勾勒出一幅更加清晰的图画,由英国达勒姆大学的考古学家Greger Larson和Keith Dobney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从野生和家养的猪的颌骨与牙齿中提取了221个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DNA)样本。这些样本采集自遍布欧洲和西亚的140多个考古学遗址,其时间跨度达13000年。研究人员将这些古DNA序列与323头现代猪的DNA序列进行了比较。 新发现为研究欧洲猪的起源提供了线索。(图片提供:C......阅读全文

PNAS:遗传分析谱写欧洲猪历史

一项新的遗传学分析显示,11000年前,随着近东地区的猪进入欧洲,当地的农民开始驯养这种杂食类动物。这一新发现为研究家畜饲养技术在新石器时代的传播提供了线索。 家畜放牧大约在距今约11000年前,起源于今天的亚洲西南部地区,羊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对于家畜驯养技术之后如何传入欧洲,考古学家提出了3

科技助力考古,勾勒生动历史细节

如今,考古学与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不断深化,除了结合人们较为熟知的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学、地质学、环境学研究手段,应用生物学、生命科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也纷纷投入古代遗存的分析研究,为探索中国境内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科技,正在重塑现代

古DNA研究揭示东亚家猪母系遗传历史

  12月11日,《遗传学报(英文版)》以研究论文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导完成的古代东亚家猪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成果。研究获取了42例来自于黄河流域的中国古代猪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发现有部分类型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直到现在连续存在于中国

东亚家猪万年以来有2次快速母系种群扩增

  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由该所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共同主导完成的古代东亚家猪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发现,东亚家猪群体的共同祖先可追溯到距今2万年以内,大部分源自湄公河流域,全新世(从约1.2万年前开始)以来,东亚家猪群体有2次快速的母系种群扩增现象,分别开始

远古DNA!东亚家猪万年以来有2次快速母系种群扩增

  13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由该所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共同主导完成的古代东亚家猪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发现,东亚家猪群体的共同祖先可追溯到距今2万年以内,大部分源自湄公河流域,全新世(从约1.2万年前开始)以来,东亚家猪群体有2次快速的母系种群扩增现象,分

遗传密码的发现历史

遗传密码的发现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项奇妙想象和严密论证的伟大结晶。mRNA由四种含有不同碱基腺嘌呤(简称A)、尿嘧啶(简称U)、胞嘧啶(简称C)、鸟嘌呤(简称G)的核苷酸组成。最初科学家猜想,一个碱基决定一种氨基酸,那就只能决定四种氨基酸,显然不够决定生物体内的二十种氨基酸。那么二个碱基结合在一起

细胞遗传的历史发展介绍

  18世纪末,孟德尔定律被重新发现后不久,美国细胞学家萨顿和德国实验胚胎学家博韦里各自在动植物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了染色体行为与遗传因子行为之间的平行关系,认为孟德尔所设想的遗传因子就在染色体上,这就是所谓的萨顿—博韦里假说或称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在1901~1911年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

关于遗传密码的历史介绍

  遗传密码的发现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项奇妙想象和严密论证的伟大结晶。mRNA由四种含有不同碱基腺嘌呤(简称A)、尿嘧啶(简称U)、胞嘧啶(简称C)、鸟嘌呤(简称G)的核苷酸组成。最初科学家猜想,一个碱基决定一种氨基酸,那就只能决定四种氨基酸,显然不够决定生物体内的二十种氨基酸。那么二个碱基结合在

发展历史/DNA测序仪

70年代末,WalterGilbert发明化学法、FrederickSanger发明双脱氧终止法手动测序,同位素标记80年代中期,出现自动测序仪(应用双脱氧终止法原理)、荧光代替同位素,计算机图象识别90年代中期,测序仪重大改进、集束化的毛细管电泳代替凝胶电泳2001年完成人类基因组框架图

DNA测序仪发展历史

  70年代末,WalterGilbert发明化学法、FrederickSanger发明双脱氧终止法手动测序,同位素标记  80年代中期,出现自动测序仪(应用双脱氧终止法原理)、荧光代替同位素,计算机图象识别  90年代中期,测序仪重大改进、集束化的毛细管电泳代替凝胶电泳  2001年完成人类基因组

DNA测序的发展历史

70年代末,WalterGilbert发明化学法、FrederickSanger发明双脱氧终止法手动测序,同位素标记80年代中期,出现自动测序仪(应用双脱氧终止法原理)、荧光代替同位素,计算机图象识别90年代中期,测序仪重大改进、集束化的毛细管电泳代替凝胶电泳2001年完成人类基因组框架图

DNA指纹的发现历史

  1984年10月星期一,上午9:05分,英国莱斯特大学年轻的生物学家亚历克·杰弗里斯(Alec Jeffreys)在做实验时出现了灵光一现的时刻。他发现了每个人的DNA是不同的。尽管人与人之间的DNA的空间结构差异不大,但在DNA序列的某些区域,存在一些会重复的序列,而每个人重复的次数是不同的。

细胞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细胞遗传学,同时也是在细胞层次上进行遗传学研究的遗传学分支学科 行为和传递等机制及其生物学效应。  遗传学和细胞学结合建立了细胞遗传学,主要是从细胞学的角度, 特别是从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染色体和其他细胞器的关系来研究遗传现象, 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机制。  细胞遗传学是遗传学与细胞学相结合的

付巧妹团队揭示青藏高原人类5100年演化史

演化的故事,往往不止一个版本。古DNA研究,可以帮我们找到那个更接近标准答案的版本。3月1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联合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科学·进展》和《遗传学报》上发布了有关我国青藏高原古人群演化的重要

两款巧克力产品含猪DNA

  在马来西亚售卖的吉百利(Cadbury)两款巧克力含有回教徒不可食用的猪脱氧核糖核酸(DNA)成分,引起关注,当局已下令调查。  卫生部长苏巴马廉昨日召开记者会表示,就目前看来,有关产品既已获得严格的回教食品认证(Halal),其所含有的猪DNA可能是由于非故意的食品污染,而不是故意隐瞒的食品添

专家称曹操墓鉴定将成遗传病研究突破契机

  中新社上海2月9日电 (邹瑞玥)复旦大学的研究者欲在全国征集曹姓男子DNA鉴别曹操墓的消息,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9日上午,复旦大学有关专家介绍了课题的最新情况,强调这是一次跨学科合作的新尝试,它的成功将给史学、考古学、医学研究的各方面带来突破的契机。   2009年末,河南省文物考古队在邺城附

DNA测序仪的发展历史

  70年代末,WalterGilbert发明化学法、FrederickSanger发明双脱氧终止法手动测序,同位素标记  80年代中期,出现自动测序仪(应用双脱氧终止法原理)、荧光代替同位素,计算机图象识别  90年代中期,测序仪重大改进、集束化的毛细管电泳代替凝胶电泳  2001年完成人类基因组

DNA测序的发展历史介绍

  70年代末,WalterGilbert发明化学法、FrederickSanger发明双脱氧终止法手动测序,同位素标记  80年代中期,出现自动测序仪(应用双脱氧终止法原理)、荧光代替同位素,计算机图象识别  90年代中期,测序仪重大改进、集束化的毛细管电泳代替凝胶电泳  2001年完成人类基因组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历史

70年代末,WalterGilbert发明化学法、FrederickSanger发明双脱氧终止法手动测序,同位素标记80年代中期,出现自动测序仪(应用双脱氧终止法原理)、荧光代替同位素,计算机图象识别90年代中期,测序仪重大改进、集束化的毛细管电泳代替凝胶电泳2001年完成人类基因组框架图

PANS:智力以外的特质,会影响长期成就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亚裔心理学家Angela Duckworth经常会被人问道:是什么因素预示着成功?  鉴于Duckworth在“Grit(坚毅)”研究领域所做的开拓性工作,这是一个可以理解的现象。坚毅这一性格特征通常被描述为将激情和毅力投入到重要的长期个人目标中。但是, Duckworth及

山东大学打造考古实验教研体系将成立古代DNA实验室

  “实验室教研体系的建立是基于我们对当前考古学的多学科、跨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告诉记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山东大学考古研究团队在中美合作开展的“日照两城镇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中意识到,运用自然科学分析方法,采用跨学科合作的研究方法,是当代考古学研究对

泛欧亚语系可能起源于9000年前的中国

  一粒小小的小米可能孕育了地球上最神秘、最广泛的语系之一。  泛欧亚语系,有时被称为阿尔泰语系,包括西伯利亚、蒙古、中亚,可能还包括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语言。根据迄今为止对亚洲十几个国家的语言学、考古学和遗传学进行的最大规模研究,国际研究团队发现泛欧亚语系起源于9000年前的中国东北地区,并随着农业的

泛欧亚语系可能起源于9000年前的中国

一粒小小的小米可能孕育了地球上最神秘、最广泛的语系之一。 泛欧亚语系,有时被称为阿尔泰语系,包括西伯利亚、蒙古、中亚,可能还包括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语言。根据迄今为止对亚洲十几个国家的语言学、考古学和遗传学进行的最大规模研究,国际研究团队发现泛欧亚语系起源于9000年前的中国东北地区,并随着农业的发

遗传研究重塑欧洲人基因历史

绳纹器文化时期居民在约5000年前开始将亚欧基因带入欧洲。  如何制造一个现代欧洲人?多年来,最受欢迎的“配方”是:从4.5万年前生活在欧洲的采集狩猎者的DNA开始,加入9000年前迁入到该大陆的早期农民的遗传基因。现在,针对古老DNA的多方面研究指出,大部分欧洲人还有其他1/3的“成分”:亚洲游牧

遗传工程的研究和发展历史

1866年,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神父根据豌豆杂交实验发现生物的遗传基因规律,提出遗传因子概念,并总结出孟德尔遗传定律。1868年,瑞士生物学家弗里德里希发现细胞核内存有酸性和蛋白质两个部分。酸性部分就是后来的所谓的DNA;1882年,德国胚胎学家瓦尔特弗莱明在研究蝾螈细胞时发现细胞核内的包含有大量的

科技考古:精确揭示古代遗存面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130.shtm 中国考古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科技与考古如何深度融合?日前,考古科学大会在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

DNA聚合酶的研究历史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表了经典论文,描述DNA的化学结构,而一些科学家对它的重要性提出了最初的质疑。两人在论文中提出,DNA的复制原理仍有待确定。当时,美国生物化学家阿瑟·科恩伯格正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的华盛顿大学微生物学系工作,他认可了这篇论文的重要意义。由此,他开始对机体合成核酸的过程产生了

DNA连接酶的发现历史

DNA连接酶是1967年在三个实验室同时发现的,最初是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发现的。它是一种封闭DNA链上缺口酶,借助ATP或NAD水解提供的能量催化DNA链的5'-PO4与另一DNA链的3'-OH生成磷酸二酯键。但这两条链必须是与同一条互补链配对结合的(T4DNA连接酶除外),而且必须是

DNA聚合酶的研究历史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表了经典论文,描述DNA的化学结构,而一些科学家对它的重要性提出了最初的质疑。两人在论文中提出,DNA的复制原理仍有待确定。当时,美国生物化学家阿瑟·科恩伯格正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的华盛顿大学微生物学系工作,他认可了这篇论文的重要意义。由此,他开始对机体合成核酸的过程产生了

“考古中国”聚焦泥河湾考古新发现

  3月3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议通报了《自然》在线发表的一项来自中国、德国、西班牙、法国等研究团队联合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国泥河湾下马碑遗址发现了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史前人类颜料加工与细小石器镶嵌使用的关键证据。  泥河湾下马碑遗址第6层堆积距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