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与干旱抗性的无损定量检测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作物经常会同时面临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双重影响。水稻作为种植面积最广的作物,从而面临一系列的环境挑战。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水稻面临的最主要非生物胁迫就是干旱胁迫,同时如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生物胁迫也会严重降低水稻的产量。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则预测环境变化将会进一步加重这两类胁迫的发生频率与强度。因此,通过快速、无损、精确的植物表型光学分析技术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就成为了极其迫切的任务。捷克科学院全球变化研究所联合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研究者通过FP100手持式叶绿素荧光仪、FluorCam便携式荧光成像仪和WinePen光谱仪分别测量多种近等基因系水稻在不同胁迫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与植被指数。 左图:感染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水稻;右图:实验中使用的手持式仪器叶绿素荧光分析表明,光系统II最大量子产额Fv/Fm、实际量子产额QY_Lss和稳态叶绿素荧光Ft_Lss都可以有效地分辨稻......阅读全文

分子标记

内容:一、遗传标记 二、DNA分子标记 三、染色体原位杂交 四、DNA分子标记的应用 长期以来,植物育种中选择都是基于植株的表型性状进行的,当性状的遗传基础较为简单或即使较为复杂但表现加性基因遗传效应时,表型选择是有效的。但水稻的许多重要农艺性状为数量性状,如

2018年国家耐盐碱水稻区域试验启动

  记者昨日从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主办的2018年国家耐盐碱水稻区试启动会上获悉,今年该中心耐盐碱水稻区域试验将设置南方沿海籼稻组、黄淮粳稻组和北方中早粳晚熟组等三个组别,区域试验拟安排5到11个试点,生产试验拟安排4到5个试点。根据计划,首批耐盐碱水稻品种有望明年通过国家审定,进行商业化推广。 

植物病原物的分离、培养与接种

一、 目的和要求要求学会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的分离、培养和接种的一般方法,并掌握其基本原理;学习植物传染性病害研究中常用的接种方法,比较不同接种方法对病害发生发展过程与外界环境的差异。二、材料和用具新鲜的真菌和细菌病害材料(辣椒炭疽病果、水稻稻瘟病病叶片、水稻白叶枯病叶、烟草花叶病和番茄根

植物病原物的分离、培养与接种

一、 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会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的分离、培养和接种的一般方法,并掌握其基本原理;学习植物传染性病害研究中常用的接种方法,比较不同接种方法对病害发生发展过程与外界环境的差异。二、材料和用具 新鲜的真菌和细菌病害材料(辣椒炭疽病果、水稻稻瘟病病叶片、水稻白叶枯病叶、烟草花叶病和番

植物病原物的分离、培养与接种

一、目的和要求要求学会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的分离、培养和接种的一般方法,并掌握其基本原理;学习植物传染性病害研究中常用的接种方法,比较不同接种方法对病害发生发展过程与外界环境的差异。二、材料和用具新鲜的真菌和细菌病害材料(辣椒炭疽病果、水稻稻瘟病病叶片、水稻白叶枯病叶、烟草花叶病和番茄根结

研究揭示鸟苷酸交换因子OsSPK1正调控水稻免疫反应的机制

  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于11月17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Yoji Kawano研究组完成的题为Resistance protein Pit interacts with the GEF OsSPK1 to activate OsRac1 and

“未来水稻”:你在多远的未来?

  “未来水稻”时代,是个增加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工具”的育种时代,能促使水稻产量、品质、抗性等的全方位、大幅度提升。  不久前,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活动之一的“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国际水稻研究所联合研讨会”,在深圳举办。一种基于生物分子育种技术的“未来水稻”,受到广泛关注。  据称,

Science杂志最受关注的文章(2月)

  美国的《Science》杂志由爱迪生投资创办,是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与英国的《Nature》杂志被誉为世界上两大自然科学顶级杂志。Science杂志主要发表原始性科学成果、新闻和评论,许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学报道都是首先出现在Science杂志上的,比如艾滋病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之间的

安徽万亩"隆平稻种"减产绝收

  19年来,超级稻试验产量高歌猛进,中国稻谷总产量和单产却未见显著提高。2013年,中国实际水稻平均亩产量仅为447.8公斤,与1000公斤的试验水平相去甚远。  隆平高科的超级稻在安徽出现大面积绝收,再度引发农业界对“重产量不重质量”的反思。  超级稻的提法最早源于日本,然而日本发展超级稻是为了

成都生物所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在重庆市涪陵区试种成功

  为了具体落实中国科学院—重庆市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精神,把院市合作推向深入,切实助推重庆市现代农业科技进步进程,8月24日至25日,由重庆市涪陵区科委、涪陵区农委、中科院成都分院、浙江大学共同组成的专家组一行15人,对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在该地示范推广的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进行了现场评定

“重要农艺性状分子设计及新品种培育推广”通过验收

  7月20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小麦、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分子设计及新品种培育推广”验收会议在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召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中科院计财局、生物局、遗传发育所有关领导和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项目负责人、遗传发育所所长薛勇彪和课题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   “小麦、水

基金委发布与国际农业磋商组织合作项目征集指南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国际农业磋商组织合作研究项目征集指南   一、项目说明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国际农业磋商组织(CGIAR)下属10个中心(研究所),即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Bioversity)、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

中国转基因育种获系列突破 建有安全评价制度

  “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提供的信息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的“转基因新品种培育”获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包括培育36个抗虫转基因棉花品种、转基因抗虫水稻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获得安全证书、培育高品质转基因奶牛、获得优质抗旱等重要基因339个、筛选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育

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所主持选育的水稻新品种通过审定

  日前,从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四届五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公告获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和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选育的优质高产杂交中籼中优1671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这是该所作为第一育种单位选育的第四个农作物新品种。   中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揭示水稻抗病新机制

  近日,笔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获悉,该所王国梁研究团队对泛素连接酶SPL11底物SPIN6蛋白在水稻抗病调控途径中的作用机理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于2015年2月6日在线发表在院选SCI顶尖核心期刊《科学公共图书馆病原(PLoSPatho⁃gens)》上。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是真

我国科学家首次构建野生稻保存保护网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兴奇带领的科研团队,首次对云南野生稻从DNA分子、细胞、植株、种子到原生地、异地集中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野生稻保存保护网,并有重要发现。近日,该项目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野生稻是水稻的原始祖先,被专家称为“植物中的大熊猫”,在长期自然选择中形成了丰富的变异类型、

微生物所开发RDDK-Shld1系统在水稻和小麦中获得成功应用

  在后基因组时代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挑战是鉴定所有蛋白的功能。研究蛋白生物学功能的主要手段是对其表达水平进行扰动,然后观察相应的表型变化。目前,植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是在DNA和RNA水平对蛋白表达进行调控;然而,这些方法对蛋白水平的调控都是间接的,需要较长时间起作用,并且蛋白本身的稳定性也影响最终的

微生物所开发的RDDK-Shld1系统在水稻和小麦中获得成功

  在后基因组时代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挑战是鉴定所有蛋白的功能。研究蛋白生物学功能的主要手段是对其表达水平进行扰动,然后观察相应的表型变化。目前,植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是在DNA和RNA水平对蛋白表达进行调控;然而,这些方法对蛋白水平的调控都是间接的,需要较长时间起作用,并且蛋白本身的稳定性也影响最终的

定量风流孢子捕捉器对稻瘟病菌孢子的捕捉研究

稻瘟病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它是由半知菌亚门梨形抱属灰梨抱引起的世界性水稻病 害,全球已有85个国家报道有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年份往往造成惊人的损失。其分生抱子呈洋梨形或倒棍棒形,无色,初期无隔,成熟时多具2个隔膜,个别的具有1}3个隔膜,基部有脚胞,有时分隔处稍编缩。稻瘟病菌丝发育的温度范围为8

隆平高科回应“安徽水稻大面积绝收”三大质疑

结合隆平高科的“两优0293”在安徽出现大面积绝收事件,一些媒体报道认为,这应该引发农业界对“重产量不重质量”的反思。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生产的“两优0293”在安徽出现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事件被媒体报道后,立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人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两优

Science:新发现可阻止稻瘟病菌扩散

  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国际研究人员最新发现,抑制稻瘟病菌的一种特定蛋白质活动,可阻止病菌在水稻细胞间传染。  稻瘟病由真菌感染导致,可使稻株萎缩或枯死。每年全球因稻瘟病损失的水稻产量多达30%,相当于6000万人的口粮。在我国它同纹枯病、白叶枯病被列为水稻三大病害。由稻梨孢菌(Pyricu

上海生科院在作物免疫和抗病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12月15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Host & Microb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题为An E3 Ubiquitin ligase-BAG Protein Module Controls Plant Innate Immunity and B

上海生科院在作物免疫和抗病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12月15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Host & Microb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题为An E3 Ubiquitin ligase-BAG Protein Module Controls Plant Innate Immunity and B

杰青研究员发表Cell子刊文章解析免疫动态平衡

  12月15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Host & Microb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题为An E3 Ubiquitin ligase-BAG Protein Module Controls Plant Innate Immunity and B

何祖华团队揭示广谱和持久抗稻瘟病机制

   2月6日,记者从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获悉,该所何祖华团队在广谱和持久抗稻瘟病机制研究领域获重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2 月2 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杂志《科学》。  稻瘟病由真菌引起,广泛侵染水稻、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于2012年被列为十大真菌病害之首,我国乃至全球所有水稻产区都受这个病害危害

袁隆平:超级稻有什么错 为何要否定整个项目

超级稻风暴眼中的袁隆平:埋头攻关水稻“核武器”半年走遍大遍大半个中国  从今年4月9日,“两优0293”水稻在安徽遭遇减产绝收一事被披露开始,关于“超级稻”的各种讨论至今未绝。10月9日,袁隆平在《环球时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无疑为超级稻讨论又添了一把火。在不同地方,袁隆平表

川农大首篇Cell论文,研究团队和个人获1350万重奖!

  6月30日,四川农业大学发出重奖鼓励科研创新,因水稻所陈学伟研究团队发现了对稻瘟病具有广谱持久抗性的水稻天然变异位点,为防治稻瘟病提供了全新路径,学校对其进行了表彰,发出共计1350万元的奖励支持经费,并特聘李伟滔副研究员为教授二级岗,这是继80后教授李明洲之后学校里又一个搭上“连升三级”职称特

关于病虫测报的基本认识

1 关于测报作用与体现形式我们讲,病虫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绝不是套话和空话。这好比打仗需要先侦察清楚敌情,然后再确定战斗方案,合理部署兵力,赢得战斗的胜利一样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病虫测报的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甚至有人断言,病虫测报没有用!因此,必须强调和重申,病虫测报的基础地位不但不能动

农业部副部长:农业已超工业成最大面源污染产业

  昨天,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农业资源环境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农业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在这一背景下,农业部昨天表态,化肥、农药要减量使用,农膜、秸秆要做无害化处理。张桃林还表示,我国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张桃林指出

万建民院士团队揭示OsCNGC9基因调控水稻抗稻瘟病机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院士团队克隆了调控水稻先天免疫的新基因 OsCNGC9 ,并对其影响水稻苗期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该研究建立了一条从病原菌识别到钙离子通道激活的免疫信号传导途径,填补了植物模式触发的免疫反应中缺失的重要一环,也为利用OsCNGC9进行水稻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