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染色体结构变异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 染色体结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其发生过程是由于同源染色体或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断裂,然后发生错误重接的结果。各种结构变异的杂合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常常表现不正常的细胞学行为,可以进行细胞学鉴定。在减数分裂过程粗线期,可以观察到缺失杂合体的“缺失环”,重复杂合体的染色体突出的环或瘤,倒位杂合体的“倒位圈”或者后期的染色体桥,易位杂合体的“十字形”联合或者终变期“四体环”“四体链”“8字形环”。在有丝分裂细胞中可见到后期的染色体桥,染色体断片,以及间期的细胞核显出现“微核”等。染色体结构变异一般可导致花粉和胚珠的部分不育,或者半不育,产生遗传性状的变异,以及假显性,假连锁、剂量效应、位置效应等等改变基因连锁关系遗传后果,严重的可造成个体死亡。通过染色体行为观察和遗传效应实验相互印证,鉴别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实验材料 蚕豆试剂、试剂盒 醋酸洋红改良苯酚品红无水酒精70%酒......阅读全文

天津大学元英进团队首实现对人造环形染色体基因组重排

   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元英进教授团队首次将自主设计合成的5号酿酒酵母环形染色体进行基因组重排,为探索环形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功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模型。17日,在最新一期上线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刊载了这一名为《环形5号染色体基因组重排》的论文。图片来源于网络染色体结构变

我国科学家在环形染色体重排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进展

  近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的研究论文 “Ring Synthetic Chromosome V SCRaMbLE”,证实了人工合成环形染色体在基因型和表型上的连续进化能力,显示与天然线性染色体相比,人工环形染色体具有更复杂的重排变化

植物诱导染色体结构变异

实验概要了解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异后,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中,可以观察到在后期出现染色体桥或染色体断片,在间期的细胞可以观察到微核。实验原理染色体结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其发生过程是由于同源染色体或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断裂,然后发生错误重接的结果。各种结构变异的杂合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常常

中科院合纽约大学两篇Nature:新世界--单染色体酵母

  生物学教科书中将自然界存在的生命体分为具有被核膜包裹染色体细胞核的真核生物和染色体裸露无核膜包裹的原核生物。染色体携带了生命体生长与繁殖的遗传信息,真核生物通常含有线型结构的多条染色体,而原核生物通常含有环型结构的一条染色体。  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成功融合了真核生物酿酒酵母(Saccharo

北京生科院在基因组结构变异识别领域取得新进展

  基因组结构变异是指基因组上由于一段或者多段基因序列因遗传、病变或自然突变等原因在基因组上产生的插入、删除、倒位、移位等变异。从规模上讲,包括小至若干碱基对的变异到大至上万碱基对甚至染色体规模的复杂变异。每一个人的基因组上都存在大量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结构变异,这些结构变异不仅是造成人与人之间表型

解析基因检测产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时间简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微软的创立者之一保罗•艾伦、DNA的发现者沃森、苹果的乔帮主,这些人和我们有什么区别?可能有很多差别,但其中一个很有趣的差别是:这些人都知道他们的全基因组序列。  这些人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基因组测序?通过了解房子的结构,我们能预测它能抵抗几级的大风;通过了解一个国家

染色体结构变异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染色体结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其发生过程是由于同源染色体或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断裂,然后发生错误重接的结果。各种结构变异的杂合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常常表现不正常的细胞学行为,可以进行细胞学鉴定。在减数分裂过程粗线期,可以观察到缺失杂合体的“缺失环”,重复杂合体的染色体

低深度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在产前诊断中的意义

  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常被用于高危妊娠的产前检查中,随着技术的发展,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也逐步推进,并成为检测高危妊娠中显微和亚显微水平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一线技术。高深度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

染色体结构变异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染色体结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其发生过程是由于同源染色体或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断裂,然后发生错误重接的结果。各种结构变异的杂合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常常表现不正常的细胞学行为,可以进行细胞学鉴定。在减数分裂过程粗线期,可以观察到缺失杂合体的“缺失环”,重复杂合体的染色体突

解密物种进化密码,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研究取得新成果

  遗传变异为物种进化提供了动力。但遗传变异是如何发生的,又将如何影响物种遗传性状,改变物种进化方向?天津大学元英进团队正在揭开物种进化的神秘面纱,该团队首次发现了由人工基因组重排引发的不同尺度的杂合性缺失现象,揭示了基因组结构变异和非整倍体与酵母雷帕霉素耐受性的基因型-表型关系,为研究物种进化的遗

高通量芯片技术在细胞遗传学检测领域的划时代飞跃

  细胞遗传学是从细胞的角度,主要是从染色体的结构和行为来研究遗传现象,并找出遗传机制和遗传规律。目前和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对于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迅速发展的芯片技术在检测通量、分辨率、灵敏度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方法。因此可以说高通量芯片技术是细胞遗传学检测领域的一

Nature:借助第三代测序韩国发表最连续人类基因组

  国立首尔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和美国被誉为“测序黑马”的公司——10x Genomics联合运用去年新发售的GemCodeTM测序平台以及第三代测序PacBio单分子实时测序平台在本期的Nature上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对一名韩国人的基因组(AK1)进行从头组装和单倍体型定相信息分析。这是迄今为止

一项基于国产单分子测序平台的微量细胞研究成果

  近日,由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以下简称“中信湘雅”)林戈课题组和深圳市真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真迈生物”)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在预印本服务网站BioRxiv在线发表了题为Accurate CNV identification from only a few cells with lo

荧光原位杂交实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可应用于:(1)动植物基因组结构研究;(2)染色体精细结构变异分析;(3)病毒感染分析;(4)肿瘤遗传学和基因组进化研究。实验方法原理用已知的标记单链核酸为探针,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与待检材料中未知的单链核酸进行异性结合,形成可被检测的杂交双链核酸。由于DNA分子在染色体上是沿着染色体纵

PCAWG联盟6篇Nature、15篇Nature子刊揭示癌症的复杂性

  一项大规模的国际努力对来自38个人体组织的2600多个肿瘤基因组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从而对癌症的遗传基础产生了丰富的见解。  早在2001年对首个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后,肿瘤的全面基因组表征就成为癌症研究人员的一个主要目标。从那时起,测序技术和分析工具取得的进展使得这个研究领域蓬勃发展。在发表在最新

陈子江团队在反复流产夫妇存在染色体异常研究中获突破

  近日,山东大学副校长陈子江教授联合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人员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Genome Sequencing Explores Complexity of Chromosomal Abnorm

Cell Rep:用CRISPR/Cas诱导基因组结构变异

  2月10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Cell Reports》发表一项最新研究成果,题为“Deletions, Inversions, Duplications: Engineering of Structural Variants using CRISPR/Cas in

分子标记

内容:一、遗传标记 二、DNA分子标记 三、染色体原位杂交 四、DNA分子标记的应用 长期以来,植物育种中选择都是基于植株的表型性状进行的,当性状的遗传基础较为简单或即使较为复杂但表现加性基因遗传效应时,表型选择是有效的。但水稻的许多重要农艺性状为数量性状,如

天津大学研究成果填补基因组结构变异的技术空白

   天津大学元英进教授带领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期刊同期发表《精确控制合成型单倍体和二倍体酵母基因组重排》《体外DNA重排》《杂合二倍体与跨物种基因组重排》三篇研究长文,文中介绍了精确控制基因组重排技术等一系列研究成果。该成果填补了基因组结构变异的技术空白,提高了细

临床分子病理实验室二代基因测序检测专家共识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7年3月第46卷第3期  近年二代基因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快速发展,其应用已进展至临床检测,如遗传疾病、实体肿瘤、血液肿瘤、感染性疾病、人类白细胞抗原分析及非侵袭性产前筛查等。国内外有关学会已出台相关共识与指南以推动其在临床

科学家分享基因测序技术研发成果

  临床类   杜克大学分子遗传学教授David Goldstein   David Goldstein提出运用精准医学治疗神经系统疾病。Goldstein专注于几个癫痫患者大规模研究的课题,其中包括一项对超过350个患病的儿童及其父母进行测序来发现新突变的项目。尽管许多发现的突变属罕见突变,但是它

Nature综述:迈向精准医疗的挑战

  斯坦福大学的Euan A. Ashley近日在《Nature Reviews Genetics》发表了一篇综述,探讨了基因组测序的临床应用。这篇文章覆盖了多个话题,从人类参考基因组的种族背景到精准医疗的公众兴趣。他也从技术角度讨论了复杂区域的变异检出。  Ashley认为,基因组学中许多现有的标

深度解读:端粒长度与疾病发生的关联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DNA末端的特殊结构,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科学家们就发现了端粒酶,当细胞DNA复制终止时,在端粒酶的帮助下DNA就能够通过端粒依赖模版的复制,补偿由去除引物引起的末端缩短,因此在端粒的保持过程中,端粒酶至关重要;但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的长度逐渐缩短,当端粒变得不能

细胞遗传学家的新工具和新希望

  细胞遗传学意在确定一个基因组中与众不同的结构特征。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多年来,研究人员手头的工具很有限,只有吉姆萨染色、FISH和DNA芯片。新兴的DNA测序技术将细胞遗传学的分辨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缩小了分子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之间的距离。   然而,测序,想说爱你不容易。测序读长

番茄驯化位点一个重复片段中和番茄育种障碍的隐秘变异

  第三代测序技术崛起了,伴随而来的三代变异检测技术也成为发现大片段结构变异的新宠儿,从2016年医学研究人员首次用 PacBio 测序技术找到致病性结构变异成功诊断罕见疾病,到2018年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的研究人员采用 Nanopore 测序技术精确诊断出一段长达 7Kb 的缺失突变并明确

泛癌研究成果 基于WGS 22种转移性实体瘤的全基因组特征

  癌细胞转移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与不良的治疗效果有关。癌细胞转移通常会导致癌细胞和肿瘤微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并对当前的治疗方法产生抗性。因此,更好地了解转移性肿瘤的特征有助于找到合适的个性化治疗方法,减少过度治疗并改善预后。  近日,来自新西兰的一个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介绍

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rray)、基于芯片的比较基因组杂交(Micro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或者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 comparative gen

肿瘤测序行业箭在弦上 蓄势待发

  21世纪之所以能成为生物学的世纪,这是因为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并催生了“大健康产业”成为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2012年全世界共新增1400万癌症病例并有820万人死亡,癌症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肿瘤形成,人以群分,肿瘤以基因突变分,二代测序为绘制肿瘤基因突变谱

科学家发现癌细胞跨越细胞衰老死亡的机制

  癌细胞很可怕。在普通细胞正常走着“生老病死”之路时,癌细胞却不知从哪得来修仙秘籍,走上成“仙”之路,不老不死、还能无限增殖。  但是这本神奇秘籍,也像是金庸书里写的那样难得,除了极少数细胞得窥天机成功羽化,绝大多数细胞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自然,我们人类也还暂时无从得知,这本书里到底有什么成仙大

单分子测序在肿瘤基因检测中的6大应用

  肿瘤是当今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主要疾病之。由于其发病隐匿、治疗方法局限、多数预后不良,且分子生物学特征复杂多变,因而肿瘤的预防、早期筛查与诊断、临床治疗、预后评估一直是临床医生致力于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肿瘤已经进人了个体化治疗阶段。肿瘤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表观遗传特征在探究肿瘤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