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魏江春研究组在地衣型真菌系统学研究中获进展

地衣是由地衣型真菌和相应的藻类或蓝细菌组成的稳定共生生态系统。作为先锋生物,地衣在干热、寒冷、高海拔、强光照等恶劣环境下历经长期演化而形成其独特的适应能力。叶上衣目地衣型真菌(Strigulales)是典型的叶生地衣,主要生长在热带地区的树叶上,是特殊生境的地衣资源,其因分布范围广而成为热带地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叶生物种,也是为数不多地隶属于座囊菌纲的地衣型真菌。收集和深入认识特殊生境来源的地衣,对于充分发掘利用未知地衣物种的应用潜力及加强生物资源的储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魏江春研究组从中国热带地区采集大量地衣标本,结合表型和基因型进行综合研究,发现从海南岛采集的隶属于叶上衣目的新种Tenuitholiascus porinoides,其双层囊壁不会形成小室结构,且在某些生长发育阶段,子囊呈单层壁。已有研究表明,地衣型真菌中子囊顶器的结构是携带重要遗传信息的分类学特征,通常用于高阶的分类单......阅读全文

微生物所等在调控地衣型真菌形态转变与共生方面获进展

  地衣作为先锋生物,能够风化岩石形成土壤,在地球生态演替中发挥重要功能,是一大类与绿藻或蓝细菌共生的专化型真菌,占自然界已知真菌数量的20%。系统分析表明,地衣化和去地衣化在真菌进化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共生的地衣与寄生、菌根及腐生真菌之间均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地衣是互惠共生的典范,也是揭示真菌进化不

《中国热带真菌》正式出版发行

  日前,《中国热带真菌》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海南大学、贵州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共同完成,是一部反映中国热带真菌资源、分类、分布及其用途的专著,全书110万字,全彩色印刷

中科院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召开研究生学术年会

  2010年中科院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学术年会于6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研究生学术年会的议题包括研究生学术交流、企业冠名奖学金及所奖学金等评审和颁奖、实验室“十二五”规划研讨等内容。实验室员工、研究生及客座人员共13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实验室分管研究生工作

中科院院士魏江春呼吁推动冬虫夏草创新成果转化

  与人参、鹿茸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滋补品的冬虫夏草,位列三大补品之首,具有双向调节免疫系统、补肺肾益精气、抗肿瘤、抗疲劳等多种功效。但是,受全球大气候以及曾经过度采挖破坏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生长环境极其苛刻的冬虫夏草产量逐年下滑20%,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消费需求。所以,对包括致力于研发冬虫夏

真菌丝门II、地衣门观察实验

一、目的要求 掌握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和地衣门代表植物的形态构造和繁殖方式。观察担子果、子囊果和地衣标本,了解其多样性。 二、实验材料和试剂黑伞属(Agaricus)子实体、菌伞切片;银耳属(Tremella)子实体及浸制材料,地衣切片;数种担子菌、子囊菌标本;地衣标本,1%KOH水溶液。

真菌丝门II(Eumycophyta) 地衣门(Lochens)

一、目的要求 掌握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和地衣门代表植物的形态构造和繁殖方式。观察担子果、子囊果和地衣标本,了解其多样性。 二、实验材料和试剂黑伞属(Agaricus)子实体、菌伞切片;银耳属(Tremella)子实体及浸制材料,地衣切片;数种担子菌、子囊菌标本;地衣标本,1%KOH水溶液。

2011年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学术年会在京举行

  2011年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筹)(以下简称真菌室)研究生学术年会于7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延庆召开。研究生学术年会的议题包括研究生学术交流、企业冠名奖学金及所奖学金等评审和颁奖、真菌野外考察等内容。实验室师生、嘉宾共22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8日下午,结束在松山国家自然保护

中科院与环境部在京联合发布《2018年度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5月22日,由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北京举行,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亚平代表中科院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2018年度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真菌卷》。  活动中,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宣读了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张亚平在致辞中指出

“世界屋脊”上的真菌“猎人”

  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过去5年里,青藏高原上这6个省区留下了一群真菌“猎人”的足迹。他们克服高原反应和各种挑战,在 “世界屋脊”上采集到了19000余份菌物标本,挖掘出许多小菌种中潜藏的大价值。  这些成果来自于青藏高原特色微生物资源与多样性调查研究项目,它由中科院微生物所承担,中

“世界屋脊”上的真菌“猎人”

  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过去5年里,青藏高原上这6个省区留下了一群真菌“猎人”的足迹。他们克服高原反应和各种挑战,在 “世界屋脊”上采集到了19000余份菌物标本,挖掘出许多小菌种中潜藏的大价值。   这些成果来自于青藏高原特色微生物资源与多样性调查研究项目,它由中科院微生物所承担

植物版《永乐大典》:《植物分典》编撰背后秘密

   一个所,一本书。以吴征镒院士为代表的一群植物研究人员,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为了《中华大典·生物学典·植物分典》(下称《植物分典》)的完成呕心沥血,精诚团结,最终于2017年10月成功将这本书出版发行。日前,《植物分典》编纂工作总结会暨赠书仪式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隆重举行,专家学者济济一

《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发布

  5月22日,由云南省政府新闻办组织,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共同对外发布了《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这也是我国发布的首个省级生物物种红色名录。  云南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高正文、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所长孙航出席了发布会并介绍生物多样

“真菌基因组学与进化小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10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及中国菌物学会主办的“真菌基因组学与进化小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庆祝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筹)成立”在京举行。  随着国际真菌基因组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国内不同真物学研究实验室已完成或正开展基因组测序的真菌达60种以上。中

云南发布生物物种名录 涵盖11个生物类群

  云南省环保厅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今日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以下简称《名录》),介绍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   据了解,截至目前,云南省是我国第一个公布生物物种名录的省份。   云南省环保厅副厅长高正文说,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

Science:哪项成就是你心目中的科学年度突破?

  2016年即将进入尾声。和往年一样,《科学》杂志的作者与编辑们共同评选出了“2016年度突破”奖的候选名单。这15个事件代表了2016年最令人振奋的科学发现、发展或是趋势。在你心目中,哪一项让你最为激动呢?  今年的早些时候,天文学家宣布围绕海王星旋转的一些小天体可能受到了一颗大行星的影响。这颗

地衣:被忽略的先锋生物

   2018年初,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课题组在真菌学主流期刊《真菌学》上发表文章,澄清了全球莲叶衣目下3个属的物种组成,及各属、种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研究组通过对亚洲和非洲担子地衣进行形态学、化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中国之前报道的鸡油菌目多枝瑚属物种,其实应隶属于莲叶衣目中的丽烛衣属。 

2016科学十大“精彩瞬间”

  这一年充满了惊喜。许多科学领域获得重要突破,同时一些冷科学被“热炒”,但2016年的科学瞬间同样值得记忆。  纳米比亚云或能解答全球变暖谜题  沿海地区上空的云层为气候科学中最棘手的问题提供了线索:薄雾和云层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全球变暖。8月,美国宇航局通过研究纳米比亚离岸地区的大气,试图解决

PNAS:地衣可能掩盖了数百个物种

   一项研究说,形成地衣的真菌Dictyonema glabratum——它是热带山地和南方温带灌木丛林地和森林的具有生态重要性的居民——可能代表了数百种未被发现的物种。真菌Dictyonema glabratum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单一的分类单元,例如,它作为一种地衣与光合作用伙伴共生而在南美洲

什么是真菌,真菌简介!须在显微镜下方能观察到

真菌(fungi)在地球上泛存于空气、水、土壤以及各类生物的体表或体内。真菌在分类上的歧异度很大,种类也很多。就体型而言,可小如肉眼看不到仅数微米大小的酵母菌,到可有数公尺直径的大型多孔菌。真菌的类别虽多,体型亦各异,而共有的一些特征可归纳如下:(1).为真核性生物,但对于其他真核性的动、植物而言,

盘点2016科学十大“精彩瞬间”

这一年充满了惊喜。许多科学领域获得重要突破,同时一些冷科学被热炒,但2016年的科学瞬间同样值得记忆。 纳米比亚云或能解答全球变暖谜题 沿海地区上空的云层为气候科学中最棘手的问题提供了线索:薄雾和云层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全球变暖。8月,美国宇航局通过研究纳米比亚离岸地区的

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2012年学术年会

  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2年学术年会暨青年骨干学术报告会于12月15日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召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农业大学李增智教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王成树研究员;微生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刘双江研究员,所长助理、科技处长杨怀义研究员,部分所外老师以及重点实验室师生共16

化学分析揭示地球最古老动物

                                          &nb

化学分析揭示地球最古老动物

  和蘑菇菌盖涟漪状内侧相像的化石痕迹,是地球历史上已知最古老动物的残留物。这项日前发表于《科学》杂志的发现,基于对保存在化石中的脂肪分子进行的化学分析。它或许改变了动物和其他复杂生命如何出现的现有故事。  上世纪40年代末,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这种薄煎饼状、被称为狄更逊水母的生物。该物种是5.58亿

我国学者成功构建鹅膏科家谱

  在误食毒蘑菇而中毒死亡的事件中,90%是由剧毒鹅膏所致。那什么是鹅膏呢?宋代陈仁玉于《菌谱》中记载:“鹅膏蕈,生高山,状类鹅子,久乃伞开,味殊甘滑,不谢稠膏……”。这里的“鹅膏蕈”就是鹅膏。  鹅膏科包含著名的可食用的鹅膏,如欧洲市场上深受欢迎的“凯撒鹅膏”以及在我国广为人知的“鸡蛋菌”、“黄罗

毒蘑菇“毒素合成”背后的秘密

   野生蘑菇可能含有毒素不能乱吃已经成为常识,而世界上最毒的蘑菇隐藏于鹅膏、盔孢伞和环柄菇三个属中。事实上,早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已发现,上述三个属中的剧毒蘑菇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分别隶属分类学中三个不同的科,但却都能合成同一类毒素:鹅膏毒肽。但是,“鹅膏毒肽生产线”如何进化而来一直是个谜题。  近

毒蘑菇“毒素合成”背后的秘密

  野生蘑菇可能含有毒素不能乱吃已经成为常识,而世界上最毒的蘑菇隐藏于鹅膏、盔孢伞和环柄菇三个属中。事实上,早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已发现,上述三个属中的剧毒蘑菇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分别隶属分类学中三个不同的科,但却都能合成同一类毒素:鹅膏毒肽。但是,“鹅膏毒肽生产线”如何进化而来一直是个谜题。  近日

1月3日《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金属的奇怪状态   一种金属什么时候是金属?定义传统金属的电子流体(如费米液体理论所描述的那样)普遍存在,人们也对其很了解。然而,有些看起来像是金属的系统却并不符合这样的理论描述,比如说在高温超导体中所看到的“奇怪金属”状态。由于一

光谱成像技术应用于沙漠及生物土壤结皮研究

生物结皮又称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由蓝细菌、藻类、苔藓、地衣和真菌等及其菌丝、分泌物与土壤砂砾粘结形成的复合物,是沙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沙漠生物循环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光谱成像技术具有快速、高效、无损伤、高通量等优点,广泛应

谁在地球上踩下第一个“脚印”?

 陈哲 日前,在中国三峡埃迪卡拉纪地层,发现距今5.4亿多年前动物足迹化石的消息引起国内外关注。化石的发现者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组成的早期生命研究团队。 在亿万年前的远古时期,原始动物在地球上留下了怎样的活动印记?日前,在中国三峡埃迪

“哥斯达黎加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项目启动会召开

  3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李德铢研究员牵头主持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部署项目“哥斯达黎加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在昆明植物所举行了项目启动会。   项目总负责人李德铢研究员向与会专家和项目组人员介绍了该项目的背景、项目总体目标、预期成果和考评指标、年度计划及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