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饶子和院士:要对基础研究的范畴进行界定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澎湃新闻记者从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中心获悉,天津市科协主席、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提交了题为《抓紧实施战略性基础研究计划》的大会发言。 饶子和表示,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给科技领域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要“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进步迅速,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上游基础理论、基础材料等存在短板,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被‘卡脖子’。科学计划实施周期过短,部分基础研究领域缺乏长期坚持。”饶子和指出。 饶子和表示,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规划和部署战略性基础研究计划,是建设好国家基础研究体系的重要举措。为此,他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对基础研究的范畴进行界定。基础研究已不再是探索自然的“纯科学”。在当前形势下,基础研究在关注世界科技最前沿的同时......阅读全文

杨雄里院士:基础研究应放眼国际

  “与临床研究相比,基础研究的竞争更多集中在国际舞台上。所以说,基础研究的论文应该尽可能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而临床研究的文章,比如对某个病例介绍与分析,或许在国内发表后的影响力更大。”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作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应将“视线”放在国际上。慎用“国

11位院士专家建言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否完全是自由探索?如何加强新时代的基础研究?如何打造一支潜心基础研究的科研队伍?  11月15日,在中国科学院加强基础研究座谈会上,包括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曾庆存在内的11位院士、专家,从中科院基础研究的使命定位、人才培养、管理范式等多方面对上述问题提出建议。  从“能干什么

杨卫《自然》发文:推进基础研究在中国发展

  2016年6月2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在Nature(《自然》)发表评论文章“Boost basic research in China(推进基础研究在中国发展)”(Nature 534, 467-469(2016))。现在此发布文章中文译文,同时转载英文原文。  杨卫在

高鸿钧院士:基础研究“长期亏空”状况待改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3月10日召开。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高鸿钧作大会发言时指出,实施《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应进一步增强基础研究在创新驱动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最近,国务院印发了该《方案》,同时对财政科技管理作出

饶子和院士:要对基础研究的范畴进行界定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澎湃新闻记者从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中心获悉,天津市科协主席、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提交了题为《抓紧实施战略性基础研究计划》的大会发言。 饶子和表示,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给科技领域提出了一个重大命

陈宜瑜院士:以更广阔视角审视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 是自主创新的活力之源  《科学时报》:您觉得自主创新的内涵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陈宜瑜:从自主创新的特点含义来看,自主创新应该有3层含义。一是原始创新,即努力获得新的科学发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更多的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业

符淙斌院士:防治大气污染须加强基础研究

  “目前,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是污染物排放强、大气扩散条件差和跨区域输送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充分说明了空气污染与天气、气候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解决相关问题亟须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近日,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院长符淙斌在上海市院士中心第60期院士沙龙上阐述了上述观点。  符

侯建国院士:基础研究的“无用之用”实堪大用

  “应该深刻认识基础研究的‘无用之用’,高度重视产业突破的‘无中生有’。”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院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成为原始创新的源头活水是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责任所在。  在侯建国看来,基础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客观世界的规律,拓展人类的知识边界。

丁汉院士:发展机器人事业需加强基础研究

   自从1959年诞生以来,机器人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应用,特别是在汽车工业,近年来在康复医疗、国防、太空探索以及自然勘探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人类发明机器人的目的最早是代替人,然后发展到服务人,将来会是“扩展人”,扩大人的能力。  但是,现实当中的机器人和我们的期望值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工业机

符淙斌院士:防治大气污染须加强基础研究

符淙斌   “目前,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是污染物排放强、大气扩散条件差和跨区域输送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充分说明了空气污染与天气、气候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解决相关问题亟须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近日,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院长符淙斌在上海市院士中心第60期院士沙龙上阐述了上述观

两院院士重庆探讨肿瘤领域基础研究新成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261.shtm

程津培院士:高新区企业应加大基础研究

  程津培  “过去10年,我国高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新区的工业企业R&D投入已占到全国工业领域的35%,ZL授权数量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日前,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程津培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肯定了高新区和园区内企业在

国自然联合浙江 五年联合投8亿开展基础研究

  28日,2019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周开幕当天,浙江省政府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签署协议,浙江省正式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双方将联合投入8亿元,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2002年,浙江省首次举办网上技术市场。浙江省科技厅党组书记何杏仁介绍,浙江网上技术市场

孙枢院士:基础研究水平应由国内外真正同行鉴定

孙枢  “近年来,我国地质教育、地质工作和地质科学研究,都在不断进步,取得很大成就。不过,我国虽已成为地质大国,但仍非地质强国。”中科院院士孙枢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地质科学同样肩负着创新的责任和使命。百年地质学曲折发展史  如

记韩家淮院士:让基础研究成为创新的源动力

  韩家淮,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副校长、应激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炎症反应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与肿瘤的关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在近些年的研究中,两个重要科研成果奠定了韩家淮课题组在生物学界的地位:一是在世界上率先发现p38通路在炎症反应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第一个发现“RIP

自动化所获国家自然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已公布,自动化所杨鑫副研究员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小动物在体自发荧光断层分子影像仪器设备”项目,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的资助,资助经费为160万元,这是自1998年此类专项设立以来我所获得的第一个专项,该项目的设立,进一步推动了自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企业联合基金成立

   6月28日,陕西省科技厅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在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签订了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企业联合基金协议。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赵岩,陕煤集团董事长杨照乾、引汉济渭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杜小洲,以及陕西省科技厅、陕煤集团、陕西省

自然基金委发布高性能材料基础研究重大研究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功能基元序构的高性能材料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2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2年10月18日功能基元序构的高性能材料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2年度项目指南  功能基元序构的高性能材料是指以功能基元

卢柯院士为《自然综述—材料》创刊卷撰稿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获悉,中科院院士卢柯应邀为《自然综述—材料》杂志创刊卷撰写的综述性论文《通过晶界和孪晶界构筑稳定金属纳米结构》日前在线发表。  卢柯在该综述论文中系统总结了利用界面构筑提高金属中纳米结构稳定性的最新进展,深入分析了界面数量、界面结构和界面分布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系统阐述

院士否认自然科学奖项目抄袭

此前,张尧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布了“透明计算”成果演示视频  1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及其团队以“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项目”获得空缺多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月2日,有网友发帖称获得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张尧学及其科研团队的获奖项目实为“远程桌面项目

潘建伟院士:基础研究应集中资源提高门槛

潘建伟   从煤炭洁净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到重大自然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从农业生物基因资源发掘到量子通信研究,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实力不断增强。   不过,作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我

中国科学院金力院士: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加强基础研究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要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持续不断做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工作。  创新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知识库投入运行

按照《关于受资助项目科研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5年5月20日正式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知识库”(The Open Repository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

国自然联手国际伙伴联合资助针对新冠病毒基础研究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以下简称盖茨基金会)日前达成合作共识,将联合资助针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科学研究工作,以有效应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疫情,增强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1月22日,自然科学基金委

国自然之三临床疾病基础研究课题;细胞模型及检测指标

  上回我们说到,临床基础研究课题,创新点在基因时研究内容该如何设计。三大块,临床相关性(A-C),功能(A-D),机制(A-B)。从而验证我们的假设“A基因通过调控B机制在C疾病中发挥D功能”。   遗留了一个问题,细胞模型(动物模型)和检测指标如何选择。机制的严谨性(深度)和热度(机制细分方向

施一公院士:生命科学发展需要基础研究长期投入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   4月9日下午,在科技日报社、科技部机关党委联合主办的第二期《科技创新大讲堂》上,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作题为“生命科学与人类探知未来”的主题讲座。  挂职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会不会耽误正常的科研和教学?“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

刘忠范院士谈:“卡脖子”技术和基础研究该如何解决!

  科学上的基础研究,标志性的如诺奖成果,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从0到1”的原创性基础研究,是很难“规划”出来的。  ■技术上的基础研究,必须有明确的技术需求牵引,泛泛的、不着边际的基础研究是派不上用场的。  ■如果把每个实体创新平台比作一个“桩子”,各级政府部门都热衷于立自己的“桩子”,导致桩子林立,

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研究需要投入、沉淀和宽容

  今天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文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高文表示,我国基础研究在经费投入、科研诚信以及社会对基础研究失败的宽容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  “因为我们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基础研究也是发展中的,确

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基础研究,要提升源动力

  新时代下,基础研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迎来新的发展征程。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征之一,基础研究的源头作用愈加凸显。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想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依赖更高层次的创新——源头式创新,即从基础研究衍生出来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

胡敦欣院士应《自然》邀请发表海洋领域评述文章

   在西太平洋布放6100米潜标。  胡敦欣讲解太平洋西边界流问题。  中新网青岛6月18日电 (胡耀杰)6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研究员领衔17位国内外海洋学家和气候学家合作撰写的“太平洋西边界流及其气候效应”评述文章在《自然》杂志正式发表。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