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讨会召开

10月21日,“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专项实施方案研讨会在青藏高原研究所召开,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研究骨干4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究人员分别来自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研讨会由青藏高原研究所承办,专项首席专家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吴福元研究员、中科院资环局固体地球处处长张鸿翔和各课题负责人出席会议。 项目首席科学家姚檀栋院士表示,青藏高原所对承担的院先导专项高度重视,在项目管理和服务上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希望通过承担相关项目进一步优化研究所的科研目标,提高研究团队综合实力。 随后,许继峰研究员、丁林研究员、王强研究员、邓涛研究员、方小敏研究员、刘晓东研究员和田立德研究员,分别代表承担课题组就各自负责的“冈底斯弧的形成与铜钼金成矿作用”、“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时限、方......阅读全文

中科院“十三五”规划实施进展交流研讨会举行

会议现场张涛讲话  8月24日至25日,中国科学院“十三五”规划实施进展交流研讨会在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举行。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涛出席,119个院属单位和院机关相关部门负责规划工作的人员参加会议。  张涛在讲话中指出,刘延东副总理近期出席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仪式,宣读了习近平总书

第七届中德青藏高原研讨会在汉堡举行

  3月3日至5日,第七届中德青藏高原研讨会在德国汉堡召开,青藏所11名专家及地理所和云南师范大学的部分专家应邀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此外,约100名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地学系统的教授和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大会听取了40多个口头报告,会间还伴有约40张科研成果展板展示,向与会者生动地传递

高寒区地表过程与环境监测研究网络建设研讨会召开

  我国高寒区具有独特的大气过程、水文过程及生态过程。高寒区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的长期连续监测,对推动全球变化等相关研究、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3年2月1日院长办公会议的决定,中科院决定优化整合在高寒区的已有野外站,建设高寒区地表过程与环境监测研究网络(简称“高寒网”),并联合中

首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二)

  2014年4月26日,首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西郊宾馆盛大开幕。本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化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和清华大学化学系/分析中心联合承办。来自79个单位的426名科研工作者参加了此次盛会,与会者汇集了院士、

第三极立体观测布下“天罗地网”

  “监测第三极水循环,除了跟踪气温、湿度、气压,降水、风速等传统气象要素外,还需要通过测量大气水汽中氢和氧稳定同位素比率来获得更多关于水循环的信息。”第二次青藏科考首席科学家姚檀栋院士前几天刚从西藏林芝科考现场回来,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科考队这次用“极目一号浮空艇”垂直上升3000米左右,抵达海拔

中挪“第三极-北极联合研究中心”国际研讨会召开

  10月7日,第一届中国-挪威“第三极-北极联合研究中心(TPAC)”研讨会在挪威卑尔根大学开幕。  研讨会为期3天,主题覆盖第三极-北极地表过程观测、数值模拟、生态研究、气候演变以及人类适应等领域,与会专家学者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探讨与交流,寻找共同关注的研究主题,为下一步开展切实深入合作,建设

青藏所召开2013年工作会议暨发展战略研讨会

  2月22至23日,为进一步推动“一三五”规划全面实施,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13年工作会议暨发展战略研讨会顺利召开,全体在京科研、管理与公共支撑、技术支撑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青藏所所长姚檀栋传达了中科院2013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并做了题为《全面实施“一三五”规划,着

经济视角解读: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

  经济视角解读: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关心这世界上千千万万种动物?为什么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来保护它们?  这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终极也是最原初的问题。  过去,生态学家也许会这样回答你: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物种数量愈多,该生态系统愈稳定,生产量也愈丰富。但现在,他们会用经济学家

2010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在北大召开

  2010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于2010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北京大学召开。   会议由会前学术讲座、大会主题报告、专题研讨、孙贤鉥基金会评议和野外地质考察等几个部分组成。孙枢院士、孙庆萼女士(孙贤鉥先生夫人)为中国科技大学赵子福教授颁发了2009年孙贤鉥奖。郑永飞院士、翟明国院

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报告研讨会召开

  7月27日,为促进“西藏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系统建设及综合评估”任务实施,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报告研讨会在京召开。孙鸿烈院士、郑度院士、西藏创新集群首席科学家姚檀栋院士、集群办公室主任冯仁国等,与来自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筹)、青藏高原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寒区

我国学者刘焰挑战青藏高原“碳源”说

  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喜马拉雅山脉与青藏高原,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它是向大气排放CO2的“碳源”,还是大量吸收CO2的“碳汇”?   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学者认为喜马拉雅山脉是“碳源”,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可能导致了全球变暖。   然而,在日前于武汉召开的“全国地质构造与地球

基金委第十届大气边界层研究战略研讨会举行

  11月5至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届大气边界层研究战略研讨会在合肥举行,研讨会围绕“大气边界层探测技术及观测实验进展”的主题展开。  大会重点交流了“大气边界层的数学物理基础”、“大气边界层物理探测技术的前沿”、“大气边界层观测试验研究进展”、“大气边界层物理参数化过程研究对

研究生院举办现代计算地球科学国际研讨会

  7月1日至2日,一年一度的现代计算地球科学国际研讨会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地球动力学实验室召开。研讨会围绕当前地球科学中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代表纷纷表示这次会议为当前地球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技术交流平台,对促进我国现代计算地球科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并增加了与国际学者的交流和

2010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2010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于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北京大学召开。   会议由会前学术讲座、大会主题报告、专题研讨、孙贤鉥基金会评议和野外地质考察等几个部分组成。孙枢院士、孙庆萼女士(孙贤鉥先生夫人)为中国科技大学赵子福教授颁发了2009年孙贤鉥奖。郑永飞院士、翟明国院士、金振民

中科院西北高原所:扎根西北 守望高原

  西北高原所的一个定位集中体现在针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物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研究,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北高原所)有一座标本馆,这里拥有来自青藏高原的生物标本,数量多、种类全,颇具青藏高原特

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10周年纪念活动在京举行

   近日,2019年中国地理学大会暨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1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大会以“创新发展 再续辉煌——中国地理学理论与实践”为主题,来自中外20余个国家和地区地理学会的专家学者近3000人出席会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

专家呼吁加强世界遗产地监测保护

  12月16日,新时期旅游地理学研究研讨会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地理所)召开。会上,专家呼吁要积极推动世界遗产地监测保护。  据了解,中国于1985年底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世界遗产》,至今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  在5年前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新疆天山”成功列入中国

西藏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系统建设及综合评估项目研讨会召开

  11月28日,为尽快落实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和副院长丁仲礼加强中国科学院与西藏自治区科技合作的指示,推动西藏区域科技创新集群建设,“西藏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系统建设及综合评估”项目在京召开研讨会。西藏创新集群首席科学家姚檀栋院士,集群办公室主任、资环局副局长冯仁国与来自青藏高原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第七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在香港成功召开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为期三天的第七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暨2012年亚太区生物信息学峰会在香港九龙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华大基因主办,《GigaScience》杂志协办。来自全球300多名专家学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讨了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云计算、生物伦理等研究领域内的最新进展,并深入探

第七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在香港成功召开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为期三天的第七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暨2012年亚太区生物信息学峰会在香港九龙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华大基因主办,《GigaScience》杂志协办。来自全球300多名专家学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讨了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云计算、生物伦理等研究领域内的最新进展,并深入探

全球气候变化与高山生态系统培训研讨会召开

  5月28至29日,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与温洛克国际联合举办的全球气候变化与高山生态系统培训会暨东部青藏高原草地碳汇培训研讨会在成都生物所召开。参加培训研讨会的有来自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草业科学研究院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10余家单位的相关人员,研讨会由该所生态研究中

梁敬魁院士获2011年卢嘉锡化学奖

  2011年度卢嘉锡化学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获得者颁奖  10月26日,一年一度的福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颁奖仪式在中科院福建物构所举行。基金会理事长洪茂椿院士,理事吴新涛院士,福建省人大常委、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宜安教授和福建物构所副所长黄艺东共同为2011年度卢

梁敬魁院士获2011年度卢嘉锡化学奖

福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颁奖   10月26日,一年一度的福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颁奖仪式在中科院福建物构所举行。基金会理事长洪茂椿院士,理事吴新涛院士,福建省人大常委、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宜安教授和福建物构所副所长黄艺东共同为2011年度卢嘉锡化学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的获得者

关注生物多样性:坚持长期研究的科学家太少了

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青海省林业厅联合举办的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上,大家对很多问题的争论非常激烈。比如,鼠兔泛滥究竟是草原退化的原因,还是草原退化导致了鼠兔增加?支持者认为,正是鼠兔的增加让草原“千疮百孔”,因此支持灭鼠兔。但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赵新全却要为鼠兔“翻案”:“

关注生物多样性:坚持长期研究的科学家太少了

   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青海省林业厅联合举办的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上,大家对很多问题的争论非常激烈。比如,鼠兔泛滥究竟是草原退化的原因,还是草原退化导致了鼠兔增加?支持者认为,正是鼠兔的增加让草原“千疮百孔”,因此支持灭鼠兔。但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赵新全却要为鼠兔“翻案”:“高原鼠兔的

地球正在变暗 空气污染是主因 干旱频发是后果

▲空气污染一般被认为是全球变暗的主要原因。干旱频发被认为是全球变暗的主要后果之一。  新闻背景  作为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初级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深刻地影响着大气、水循环以及生态系统。有研究认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太阳辐射出现下降趋势,即所谓“全球变暗”现象。  日前

中科院2010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研讨会举行

  10月13至14日,中科院2010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研讨会在贵阳召开。来自院属149个单位及院机关相关8个部门的250余位代表(包括所局领导60余人)齐集贵阳,为总结知识创新工程13年的国际合作成绩和经验,谋划面向“创新2020”的国际合作新局面,促进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产出展

中科院院士魏江春呼吁推动冬虫夏草创新成果转化

  与人参、鹿茸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滋补品的冬虫夏草,位列三大补品之首,具有双向调节免疫系统、补肺肾益精气、抗肿瘤、抗疲劳等多种功效。但是,受全球大气候以及曾经过度采挖破坏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生长环境极其苛刻的冬虫夏草产量逐年下滑20%,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消费需求。所以,对包括致力于研发冬虫夏

中科院2010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研讨会在贵阳召开

  10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科学院2010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研讨会”在贵阳召开。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国家外专局经济技术专家司及中国科学院相关领导应邀出席,全院24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开幕式由国际合作局局长吕永龙

青藏高原多层圈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讨会召开

  3月28日,战略先导专项“青藏高原多层圈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第七次汇报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中科院资环局局长范蔚茗主持,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姚檀栋院士、吴福元研究员和专项19个课题的负责人和汇报课题的主要学术骨干参加了会议。   根据以往多次汇报的精神,本次研讨会“冈底斯弧的形成与铜钼金成矿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