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了直立穗基因和粒形基因间的分子和遗传互作效应

水稻品种产量潜力的提高,归功于株型的改良。而粳稻育种中,由弯曲穗型到直立穗型是十分重要的株型转变,但直立穗品种一般表现出外观品质较差等不良效应。水稻粒形、垩白等外观品质性状均属于复杂的数量性状。育种家很难通过传统方法来高效地改良水稻外观品质。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得到含有优异等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进而分析不同遗传背景中基因间的遗传互作效应,对育种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近期,扬州大学水稻品质性状遗传改良刘巧泉教授课题组完成的题为“Improving grain appearance of erect-panicle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by introgression of the null gs9 allele”的研究论文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 JIA) 2021年8期正式发表。 该研究解析了直立穗基因dep1/qp......阅读全文

解析了直立穗基因和粒形基因间的分子和遗传互作效应

  水稻品种产量潜力的提高,归功于株型的改良。而粳稻育种中,由弯曲穗型到直立穗型是十分重要的株型转变,但直立穗品种一般表现出外观品质较差等不良效应。水稻粒形、垩白等外观品质性状均属于复杂的数量性状。育种家很难通过传统方法来高效地改良水稻外观品质。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得到含有优异等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

叶面积检测仪测定水稻叶面积指数最大时期

叶面积检测仪是用来测定叶片面积的仪器,叶片面积关系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关系到作物的生长甚至作物的产量,因此在农业上,经常需要测定叶片的叶面积。另外,有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叶面积指数,也是通过测定叶片面积的大小来计算的。叶面积指数反映作物群体大小的较好的动态指标。在一定的范围内,作物的产量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大

研究揭示水稻粒型和穗粒数协调发育的分子机制

  5月22日,The Plant Cell 正式发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林鸿宣研究组题为GRAIN SIZE AND NUMBER1 Negatively Regulates the OsMKKK10-OsMKK4-OsMPK6 Cascade to Coordi

研究揭示水稻粒型和穗粒数协调发育的分子机制

  5月22日,The Plant Cell 正式发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林鸿宣研究组题为GRAIN SIZE AND NUMBER1 Negatively Regulates the OsMKKK10-OsMKK4-OsMPK6 Cascade to

磷钾肥使用过量对水稻有哪些影响

  水稻缺磷时,一般表现为僵苗,稻株生长显著缓慢,稻丛成簇状,不分蘖或很少分蘖。稻苗细瘦,叶片直立不披,叶色暗绿或灰绿带紫。严重时叶片沿中脉呈环状卷曲,叶片萎缩。对于能产生花色甙色素的品种,缺磷会使叶片略带红色或紫色。缺磷植株根的特征是短而细,多为黄根,基本无白根,也无黑根,软绵少弹性,侧根少,且紧

研究揭示水稻每穗粒数和粒型大小协调发育机理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林鸿宣院士研究组发现并鉴定了控制水稻每穗粒数和粒型大小双重发育过程的关键基因GSN1,揭示了水稻每穗粒数和粒型大小协调发育的分子遗传机理。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植物细胞》。图片来源于网络  水稻产量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容易受到环境

研究揭示水稻每穗粒数和粒型大小协调发育机理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林鸿宣院士研究组发现并鉴定了控制水稻每穗粒数和粒型大小双重发育过程的关键基因GSN1,揭示了水稻每穗粒数和粒型大小协调发育的分子遗传机理。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植物细胞》。 水稻产量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水稻

水稻剑叶夹角测量仪分析剑叶角度与主穗产量的关系

    水稻能否高产高质,实际上与很多因素有关,因此育种专家在进行水稻高产品种育种的时候,需要考察水稻的多个形状,其中就包括使用水稻剑叶夹角测量仪测定水稻的剑叶角度,因为水稻的剑叶角度是构成水稻理想株型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选育理想水稻株型,结合分子育种技术,可更好地为高产制繁种目标服务。    在

成都生物所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在重庆市涪陵区试种成功

  为了具体落实中国科学院—重庆市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精神,把院市合作推向深入,切实助推重庆市现代农业科技进步进程,8月24日至25日,由重庆市涪陵区科委、涪陵区农委、中科院成都分院、浙江大学共同组成的专家组一行15人,对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在该地示范推广的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进行了现场评定

一粒优质米的科研路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主粮之一。一粒优质大米,米粒形状适宜、无垩白、透明度好、食味和口感佳。殊不知,稻米品质涉及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与食味品质、营养品质等多个性状,遗传机制复杂,培育既好看又好吃的优质大米难度大。  20余年来,扬州大学农学院水稻遗传育种团队围绕稻米品质遗传改良系列问题展开研究

科学家阐述水稻驯化分子遗传机制

将野生植物驯化为人赖以生存的栽培作物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举之一,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揭示作物驯化过程中一些重要性状发生改变的分子机制不仅有助我们认识从野生植物到栽培作物的演化规律,也为现代作物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水稻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驯化最早的作物之一。稻属

荆芥穗的概述

  荆芥一药,生用有祛风解表的功效,炒炭则用于止血。配防风、羌活,治风寒表症;配银花、连翘、薄荷,治风热表症;配生石膏,治风热头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肿痛;配槐花炭,治便血;配白茅根,治鼻衄。荆芥与紫苏均能发汗解表,但紫苏散寒力强,偏入气分,又能理气宽中;而荆芥祛风力胜,偏入血分,炒炭又

-上海交大-梁婉琪小组揭示水稻株型发育新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梁婉琪课题组在最新的研究中,发现一个同源异型框基因DWT1在控制现代栽培水稻穗整齐生长中的关键作用(水稻株型发育新机制)。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   水稻的生长形态如株型、穗型、种子粒型等都对水稻产量具有重要影响。水稻植株由主茎和多

遗传发育所等发现水稻穗子大小调控的机制

  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穗子的大小和穗粒数决定水稻产量。近年来,一些影响水稻穗子大小和穗粒数的基因陆续被报道,但学界尚不清楚调控水稻穗子大小和穗粒数的分子机制,因此,阐明协同调控水稻穗子大小和穗粒数的遗传及分子机制对水稻高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遗传发育所揭示水稻穗茎发育调控机制

  杂交水稻的发明和大规模应用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世界减少饥饿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杂交水稻的制种过程需要两个亲本材料——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然而水稻不育系常常具有“包穗”(即抽穗期穗子被包裹在叶鞘内难以抽出)的特性,为杂交稻制种带来很大困难。研究表明最上部茎节内活性赤霉素水平的降低是导致不

打破育种瓶颈,实现优异性状“鱼与熊掌”兼得

水稻育种专家常常会碰到一些头疼的问题:穗子大了穗数变少、能抗病的不高产、高产了不优质……优异性状相生相克,“鱼与熊掌”难以兼得。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揭示了水稻产量核心要素穗重和穗数之间相互制约的分子机制,为突破这一育种瓶颈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与研究思路。相关成果4月21

直立倾斜试验是什么

  直立倾斜试验是一项用于检查静脉血管是否正常的辅助检查方法。在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由平卧位变成倾斜位时,身体下部静脉的血流淤积程度较健康人更为显著,回心血量突然过度减少,左室强力收缩,刺激左室后下区的机械感受器C纤维,由此感受器产生强烈冲动传至脑干,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活性减低,迷走神经兴奋亢进,导

我学者家揭示水稻穗顶部小花退化遗传和分子机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院士领衔的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团队揭示了水稻穗顶部小花退化的遗传和分子机理,为高产品种选育以及在生产上避免因穗顶部退化引起的减产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细胞(Plant Cell)》上。  在水稻、玉米、小麦、谷子等作物的产量形成过程中

中国科学家发现增加水稻穗粒数的新途径

  1月24日,《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团队最新成果,该成果解析了水稻小穗内小花数目的发育调控机制,为水稻高产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他们为增加每穗粒数提供了两条新的途径和观点,即通过常规杂交或者基因编辑手段培育“多花

荆介穗的含量测定

  挥发油 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X 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40%(ml/g)。  胡薄荷酮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8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2nm。理论板数按胡薄荷酮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单穗升麻的介绍

  单穗升麻(学名:Cimicifuga simplexWormsk.)是毛茛科、升麻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横走,外皮带黑色。茎单一,高1-1.5米,4-7毫米,无毛。下部茎生叶有长柄,为二至三回三出近羽状复叶;叶片卵状三角形,宽达30厘米。总状花序长达35厘米,不分枝或有时在基部有少数短

长穗柽柳的概述

  长穗柽柳,灌木,有时呈小乔木状,高1至5米。多生长在河、湖岸边,河流冲积平原,绿洲地带的渠旁路边,产于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和内蒙古。本种为荒漠地区盐渍化沙地上良好的面沙、造林树种。嫩枝为头号、骆驼和驴的饲料。枝干优良的薪炭材。

四川农业大学Nature子刊发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来自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PTB1通过控制花粉管生长调控了水稻的结实率,这一研究发现对于培育新型水稻品种,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论文“Natural variation in PTB1 regulates rice seed setting rate

水稻穗发芽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水稻、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由于在驯化的过程中缺乏对收获期休眠的关注,导致这些作物种子在收获期遭遇高温高湿的条件时其籽粒会在穗上萌发,又称为穗发芽(Pre-harvest sprouting, PHS)。穗发芽不仅会造成粮食作物减产和食用品质下降,更为重要的是,穗发芽严重影响了

华中农大:水稻株型及分枝调控研究获进展

  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王磊等在水稻株型及分枝调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通过分析水稻3个microRNA及其靶基因在水稻株型发育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揭示了一个新的控制水稻株型建成的调控途径。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水稻的产量由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共同构成,彼此之间相互

水稻穗顶部小花退化遗传和分子机理揭示

   据中国农科院最新消息,由万建民院士领衔的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团队,揭示了水稻穗顶部小花退化的遗传和分子机理,为高产品种选育以及在生产上避免因穗顶部退化引起的减产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植物细胞》上。 万建民介绍,水稻、玉米、小麦、谷子等主要农作物穗顶部小花退化,对其

种子粒重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

我国建国以来小麦品种产量性状演变趋势:以千粒重的增幅最大,由上世纪 50 年代的29.6 g增加到 80 年代的 42.06g,提高了41.66%,至90年代,小麦品种千粒重又增至50 g左右。当代小麦品种生物量变化不大,主要是千粒重显著提高,收获指数也同步提高,导致产量提高。而水稻也是相同,通过研

穗发芽后种子没用了?休眠“开关”找到了

穗发芽威胁水稻产量。安徽省白湖农作物种子研发中心研究员  王德好 摄水稻、小麦、大麦、玉米……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很多谷物还没出田,穗上的种子就爬满了一根根绿色的小细苗。“发芽的种子品质降低,严重影响粮食产量。一些发芽过度的籽粒,甚至无法进行饲料加工,让农民的收入大打折扣。”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

科学家找到控制水稻流性状重要基因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与相关单位合作,从新的视角揭示了水稻单个产量基因通过源、库、流性状协调作用增加水稻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机理,为水稻高产优质育种提供理论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上。 水稻产量的提高

我国学者揭示揭示OsPID调控水稻花器官发育分子机制

  水稻是世界上一半以上人口的主粮,其产量主要受每穗粒数、每株穗数、千粒重等影响。其中每穗粒数与每穗颖花数密切相关,因此颖花的发生和发育直接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在拟南芥中,PINOID (PID)可以通过调控生长素外流载体PIN家族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来调节生长素的分布(Friml et al.,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