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交通碳达峰:能源转型是关键

来自生态环境部的统计显示,过去9年,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年均增速保持在5%以上,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作为能耗和碳排放的主要环节之一,交通行业的低碳发展势在必行又任重道远。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2021年度会议“交通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路径与对策论坛”上,与会专家指出,能源转型是实现城市交通碳中和的最核心措施,加快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有利于交通“双碳”目标的实现,但需要政府、供给市场、消费市场等协同推动碳减排。 减排任重道远 来自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72亿辆,其中汽车2.81亿辆。如果再加上航空、铁路、水运等,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量非常大。 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清洁交通项目经理秦兰芝介绍,2019年我国交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占总量的10%左右,道路交通是最主要的......阅读全文

首都交通减排火力全开

  ●机动车保有量控制在600万辆以内,不增公车   ●2015年底,黄标车全部淘汰   ●加密轨道交通,5年内公交出行比例升为52%   “我国空气污染的主要构成,在全国范围排在头一位的是燃煤,这是跑不掉的。但如果把空间缩小到城市,特别是有代表性的特大城市,机动车作为污染源的角色会更加凸显。

大数据支持三地交通减排

   昨天,在北京工业大学刚刚成立的京津冀首个交通领域节能减排实验室内,参观者通过模拟驾驶器监测驾驶习惯,推动节能减排。  北京市交通节能减排实验室昨日在北工大成立。该实验室将填补京津冀交通环保数据的空白,为京津冀区域层面的交通污染联防联控提供支持。实验室前期开展的工作,已支持了本市新能源出租车的选

美国加州单独出台交通减排新计划

  日前,美国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CARB)对该州乘用车排放控制法规进行了全面修订。最新升级的清洁汽车计划覆盖了2017年至2025年生产的车辆。若干核管制度被纳入新计划,包括管制轻型汽车尾气排放的低排放车辆(LEV)计划、意在大力推动替代燃料利用的清洁燃料出口监管法规,以及

十二五减排向农村交通延伸 PM2.5防治提速

  本报讯 1月18日,环保部有关负责人在解读《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时说,从“十二五”开始,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防治工作将逐步提到议事日程。在业界人士看来,该规划提及防治PM2.5比此前官方承诺的修改标准、公布监测数据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等官员和

中国交通驶上低碳路 力争年内减排249万吨

  交通运输部发起的“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近日在湖北武汉正式启动,力争年内二氧化碳减排249万吨。  交通运输行业是用能大户,目前,交通运输行业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8%,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量的25%。我国已制定目标,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

碳中和下中国道路交通的碳减排潜力与脱碳路径

  2022年12月31日,《自然》子刊npj Urban Sustainabilit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汪寿阳和段宏波团队等关于碳中和下中国道路交通的碳减排潜力与脱碳路径研究成果。  交通部门是重要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其低碳化转型的程度密切关系到中国碳中和愿景的达成,也可能成为中国唯一不

甘肃监控污染减排工作 减排不达标将受严厉处罚

  省政府日前下发《关于实行预警监控确保完成2013年污染减排任务的通知》,决定从10月起至年底,对全省污染减排工作实行预警监控,并采取相应调控措施。   据悉,前8个月,列入今年全省污染减排计划的工程减排项目共有168个,由于部分市州没有达到预定控制指标要求,一些重点减排项目进展滞后等原因

安徽减排项目完不成视为未完成减排任务

  安徽省环保厅近日对全省重点减排项目实行月调度,并通报了今年上半年全省重点减排项目进展情况。  据安徽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完成国家目标责任书项目是年度减排任务的“三条红线”之一,凡在环境保护部年底核查时确认未按时完成的地区,减排任务视为未完成。  据悉,根据6月20日调度会上各市反馈的情况,以

新疆确定今年减排目标 将实施400多个减排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日前发布《自治区2013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的通知》,确定了2013年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并将通过400多个重点减排项目的实施,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根据总量控制计划,新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为:二氧化硫排放量较2012年增长不超过1.5%;氮氧化物控制

德国:限排减排软硬兼施

  德国工业发达,在环保方面的努力备受全球瞩目。记者日前采访德国联邦环境局了解到,德国重在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来防治雾霾天气,并完善应急举措和长效机制,提高空气质量。   推行欧盟强制标准硬软措施到位自2005年1月1日起,欧盟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上限作出严格限制,规定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