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30万年前具有现代人面部特征的人类化石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和吴秀杰领导的中外合作团队在《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and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300 ka hominin facial bones from Hualongdong, China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对华龙洞古人类面骨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30万年前的华龙洞古人类面部呈现镶嵌性(mosaic)形态特征。除部分眶上部和颧部特征与周口店、南京、大荔、金牛山等更新世中期直立人及古老型人类相似外,多数面部特征位于早期现代人及现代人类变异范围。研究团队还对华龙洞人类头骨进行了面貌复原,展示了30万年前华龙洞古人类的容貌。该研究进一步证明东亚中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多样性,提出东亚地区人类从古老形态向现代形态的演化过渡30万年前......阅读全文

Science:“复活”人类基因组中的古老DNA

  尽管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已经在三万年前灭绝,但其基因组片段仍在现代人群中延续。科学家们通过新分析法,研究了665名欧洲和东亚人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千人基因组计划。研究显示,显示超过20%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组仍存在于现代人群中。文章于一月二十九日发表在Science杂志

Nature推翻旧观点,最古老的智人并非起源于东非

  研究人员说,我们在一个不太可能的地方发现了最古老的智人(Homo sapiens)。  关于智人最早出现的时间科学界有许多不同的推测,通常认为是在20万年前,通过化石和DNA分析,认为他们起源于东非。  两个已知的最古老的智人化石分别来自埃塞俄比亚的两颗19万6千岁和16万岁的颅骨,人们根据如今

中国发现东亚古人类化石中发现尼人内耳迷路模式

  西方远古的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具有独特的“尼人内耳迷路模式”。但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东亚古人类中的许家窑人的内耳迷路形态与尼人相似。这挑战了以往尼人内耳迷路模式专属尼人的看法,促使学者重新思考应用孤立特征(包括形态上和分子遗传上)追溯人类迁徙及判断人群亲缘关系的可靠性。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

古脊椎所等对4万年前田园洞人的DNA分析取得突破

  1月21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一篇题为《对出自中国田园洞的早期现代人所做的NDA分析》(DNA analysis of an early modern human from Tianyuan Cave, China)的论文,介绍了对该洞穴出土的生活在4万年前的一个人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新发现古人类顶骨化石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应用CT扫描和3D重建等一系列新技术手段,从周口店第15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中识别出一块人类顶骨,是继1973年周口店第4地点发现1枚牙齿化石之后,50年来在周口店遗址区域首次发现的更新世人类化石。  在过去的近100年的时间里,周口店第1地点发现的

古脊椎所发表人类史前史研究综述文章

  过去十年里,古DNA研究领域日益兴盛,并在古人类样本的全基因组数据测序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大多数研究将目光聚焦于古代人类,包括与现今某个或多个人群有密切联系的现代人,亦有如尼安德特人等已灭绝古人类。  来自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古代人类的基因组数据不断涌现,随之带来的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大规模研究人类

中外科学家合作揭示亚洲人复杂遗传史

  10月12日,《Current Biology》杂志发表了首次针对中国地区古人类的全基因组研究成果,题为“四万年前亚洲人为欧亚早期人群结构提供新洞见”。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Melanda Yang、高星、同号文与德国马普进化人类研究所等团队合作完成。该项研究分析了距

中国科学家揭示人类眼眶形状特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邢松与南非同行合作,共同揭示了人类眼眶形状的表现特点、眼眶不同部位的变异情况以及人群之间的差异情况。日 前,国际专业期刊《人类科学》发表了该项研究成果。   大量研究证实,人类骨性眼眶形状具有明显的演化变化与人群差异,人类眼眶形状在古人类演

古脊椎所等在白石崖溶洞遗址发现晚更新世丹尼索瓦人DNA

  丹尼索瓦人是新发现的一支古老型人类,与曾广泛分布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对现代大洋洲、东亚、南亚和美洲原住人群有遗传贡献,是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  此前,兰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报道了发现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颌骨化石的研究成果,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鉴定其

古基因组洞察现代人的史前史

  过去十年里,古DNA研究领域日益兴盛,并在古人类样本的全基因组数据测序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大多数研究将目光聚焦于古代人类,包括与现今某个或多个人群有密切联系的现代人,亦有如尼安德特人等已灭绝古人类。  来自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古代人类的基因组数据不断涌现,随之带来的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大规模研究人类

脑壳形状要看脸

几十万年来,人类的大脑的体积似乎没有太大变化,但形状却有所改变。近日,一项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发现,在过去16万年中,人类颅骨的物理变化可能是由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面部变化导致的,而非此前认为的由大脑本身进化引起的。 人类的“脑壳”自20万年前到现在,在大小上没有太大的变

华北发现百万年前地下“化石”水

科技日报合肥5月8日电 (记者吴长锋)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激光痕量探测与精密测量研究组胡水明教授、杨国民博士与国际原子能组织(IAEA)等单位合作,在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在《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上。 该项目在

红杉化石证明冬春季干旱导致红杉在东亚灭绝

  北美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是北美特有的一种大型乔木,现今仅分布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少数地区,在地史上红杉属有较广泛的分布。研究红杉属的化石记录对于生物地理学研究,以及认识生物多样性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博士后张建伟在合作导师周浙昆研究员

科学家发现两副类人动物骨骼化石

  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一联合研究小组在南非发现两副不完整的类人动物骨骼化石,兼具猿类和人类特征,表明其正处于南方古猿向人类转变的关键过渡阶段,有望填补人类进化史上的缺失环节。英国《泰晤士报》9日刊发的报道认为,该发现有可能重新书写人类的进化史。   这两具骨架是由南非金山大学古人类学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何以实证人类演化史?

位于湖北十堰郧阳学堂梁子遗址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于2022年12月提取出土,这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该发现是2022年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之一,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2022国际十大考古新闻。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如何被发现?有何特点?为何

眉毛对人类进化至关重要-有助于表达复杂情绪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近日发现,眉毛对人类进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人类祖先最初就是通过眉毛学会沟通的。图为约克大学制作的现代人类头骨与古人类头骨Kabwe 1对比图  约克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运用高度灵活的眉毛表达情绪能够帮助早期人类传达认可、同情等信息。科学家认为,这对于人类生存而言十分关

首个中国地区古人全基因组数据被测序

  近日,《当代生物学》发表了首次针对中国地区古人类的全基因组研究成果。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德国马普进化人类研究所等团队合作完成,研究分析了距今4万年前出土于北京房山田园洞的一具男性个体基因组,发现东亚早期人群组成十分复杂。  虽然欧洲和西伯利亚地区都有古人类样本基因组被测序

北京周口店——一个富有文化和知识的“宝地”

   12月2日傍晚,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已近寒冬。25岁的青年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吊着绳索下降到一个支洞中。借着摇曳昏暗的烛光,他发现了一块稀世珍宝。  这块半露在外面、半埋在硬土里的“石头”,就是而后举世闻名的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这个发生在90年前的故事很快震惊世界,甚至登上了《纽约时

我国学者发现东亚季风加强导致云南远古的水杉林消失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为柏科水杉属的落叶性乔木,以其现生种的发现晚于其化石的报道而成为著名的活化石。目前原生水杉仅有5300余株,孑遗于湖北、湖南和重庆交界处的湿润山谷地区,属濒危物种。化石记录表明,水杉属最早出现于晚白垩世,之后

古脊椎所等发现迄今中更新世颅容量最大的古人类

  近日,《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邢松和刘武,以及国外合作者完成的研究论文Evolution of cranial capacity revisited: A view from the lat

RNAi具有的特征

①RNAi是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机制;②RNAi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只降解与之序列相应的单个内源基因的mRNA;③RNAi抑制基因表达具有很高的效率,表型可以达到缺失突变体表型的程度,而且相对很少量的dsRNA分子(数量远远少于内源mRNA的数量)就能完全抑制相应基因的表达,是以催化放大的方式进行的;

特有基因变异让东亚人更爱出汗

  在所有的动物里,人类是最会出汗的。最近哈佛大学和复旦大学的研究者合作发现,东亚人特有的一个基因变异使得东亚人更容易出汗。   研究者通过研究一个被称为EDAR370A的东亚人特有的基因变异,发现这个变异出现在3万多年前的东亚,并且改变了东亚人祖先的汗腺和毛发的密度、毛发粗细及牙齿特征。该研究成

古脊椎所等报道安徽华龙洞古人类股骨形态

  2021年1月11日,《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邢松等关于安徽华龙洞古人类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华龙洞古人类的肢骨形态。  华龙洞位于安徽省东至县,长江以南约10公

古脊椎所等在辽宁发现世界最早的怀孕蜥蜴化石

  胎生是哺乳动物的典型特征,但大约1/5的现生有鳞类爬行动物(有鳞类包括蛇和蜥蜴)也是产活仔的,被称为卵胎生。在有鳞类中,胎生这一特征演化了100多次,演化频率远远高于其他所有脊椎动物的总和。但这个特征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却一直是个未解之谜。近日,一件体内带有胚胎的蜥蜴化石被

研究揭示1.4万年前云南“蒙自人”神秘面纱

中新网昆明7月15日电(记者 缪超)记者15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蒙自市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合作,对“蒙自人”开展了古DNA遗传学分析,逐步揭示了“蒙自人”的神秘面纱。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山地和印缅山地三个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的交汇地带。云南独

科技繁荣导致人类更加女性化?

  一张由古代和现代人的脸合成的图像,表明了他们面部的区别,古代人的眉骨更明显,上半部面庞更大,而现代人脸部更圆润,眉骨也不及以前突出。这些突出的特征能直接追溯到睾丸激素的影响。  科学家发现人类头骨变化的方式预示着睾丸激素的减少,这和文化的繁荣出现在同一时期。硬朗的粗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

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的中科院“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

解读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量子隐形传态在概念上非常类似于科幻小说中的“星际旅行”,可以利用量子纠缠把量子态传输到遥远地点,而无需传输载体本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成果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这是自1997年

基因扭一扭-声音有没有

   人们何时会说话的?近日,一项新研究揭示,人类DNA的重要进化性变化塑造了人们的面孔和喉咙,这可能为进行复杂的讲话奠定了基础。该研究在基因层面上揭示了人类面部和声音的进化特征。   这些改变并非人类基因的重要突变,相反只是人类遗传自直系祖先的现有基因活动的微调。基因活动的相关改变收回了猿类祖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洞熊化石研究获进展

  洞熊Ursus spelaeus(以及它的祖先类型德宁格尔熊Ursus deningeri)是第四纪欧洲的标志化石物种,也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化石物种之一。这种巨大的熊类曾经遍布欧洲,并以喜好在洞穴中居住而著称。在100多万年的演化历史中,洞熊与古人类开展了无数次争夺洞穴的战争,最后以洞熊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