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古脊椎所等在亚洲蝮系统发育研究中取得进展

亚洲蝮是一类小型剧毒蛇,也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毒蛇之一。亚洲蝮属(Gloydius)隶属蝰蛇科,蝮亚科,该属成员有20余种,分布于亚洲及欧洲边缘。关于亚洲蝮属的多样性、系统发育、起源演化、蛇伤防治和生物医药开发等内容,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野外工作的推进,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完善,亚洲蝮属的系统发育问题取得一定程度的研究进展,有较多新种被发现和命名,如红斑高山蝮(Gloydius rubromaculatus)、若尔盖蝮(G. angusticeps)和澜沧蝮(G. huangi)等。上述新种隶属高原蝮种组(G. strauchi complex)。该种组主要分布于中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北麓的青藏高原及西南山地横断山区。而喜山蝮(G. himalayanus)主要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是亚洲蝮属高原类群中唯一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物种。因此,喜山蝮是探讨亚洲蝮起源和演化的必要环节。然而,由于分子生物学......阅读全文

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大数据助力“第三极”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它不仅孕育了亚洲几大河流,被称为“亚洲水塔”,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因此,青藏高原科学数据的整理和共享,对于科学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建立的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下称数据中心)就是这样一个汇

“世界屋脊”上的真菌“猎人”

  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过去5年里,青藏高原上这6个省区留下了一群真菌“猎人”的足迹。他们克服高原反应和各种挑战,在 “世界屋脊”上采集到了19000余份菌物标本,挖掘出许多小菌种中潜藏的大价值。   这些成果来自于青藏高原特色微生物资源与多样性调查研究项目,它由中科院微生物所承担

“世界屋脊”上的真菌“猎人”

  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过去5年里,青藏高原上这6个省区留下了一群真菌“猎人”的足迹。他们克服高原反应和各种挑战,在 “世界屋脊”上采集到了19000余份菌物标本,挖掘出许多小菌种中潜藏的大价值。  这些成果来自于青藏高原特色微生物资源与多样性调查研究项目,它由中科院微生物所承担,中

青藏高原北部生长造就东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青藏高原北部地貌(左凌仁摄) 新生代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变对东亚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东亚新生代气候和生物演变的研究,就离不开讨论青藏高原的生长。前人的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和印度夏季风、以及亚洲冬季风都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变密切相关。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差异化的,不同地块的隆升对气候

因冬虫夏草改变的命运

  因为它懂得合作与节制,这个物种才得以延续。如果有一天它消失殆尽,那么损失的绝不仅仅是这一类物种本身。  生长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菌的寄主——蝙蝠蛾幼虫  刚挖出土的冬虫夏草  2015年,在江西南昌发现了目前国内结构最完整、布局最清晰、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列侯墓园——海昏侯墓。当

专家称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原文地址:http://env.people.com.cn/GB/14288963.html   青藏高原  国务院昨日首次提出青藏高原“五大功能区”的划分思路,以推进重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期望有效遏制青藏高原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  在昨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

大气所揭示青藏高原人为气候增暖被低估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25_4782311.shtml   作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拥有南北极之外最大的储冰量,是亚洲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因而,其也被誉为“亚洲水塔”。自1950年代有观测记录以来,青藏高原经历了超过全球平均速率的快

青藏高原冰川反照率降低会加速冰川消融

  青藏高原发育有大量冰川,被誉为“亚洲水塔”,是亚洲数条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和恒河等)的发源地。青藏高原冰川正在发生消融,表现为冰川末端退缩以及冰川物质亏损,并对周边河流径流、人均水资源量等产生深刻影响。冰川退缩主要受到气候变暖及降水的影响;冰川表面反照率降低可导致冰川表面短

一万人、5~6吨垃圾:背不出去的高原垃圾

青海三江源清理垃圾的藏民     今年六一儿童节当天,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大荣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组孩子们的照片。他们远在青海三江源,他们手里拿的、身上挂的都是满满的塑料瓶串。这几乎成了当地人自发组织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行动的一种符号。 “

科学家完成可可西里主要湖泊水深测量

   记者3月30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牵头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变及气候变化响应科考分队,对可可西里地区的主要湖泊进行了系统科学考察,首次获得了该区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质剖面等数据,钻取了多支湖泊岩芯,填补了该区域湖泊基础地理信息空白,为“亚洲水塔”湖泊变化、三江源国家公园建

我国学者刘焰挑战青藏高原“碳源”说

  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喜马拉雅山脉与青藏高原,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它是向大气排放CO2的“碳源”,还是大量吸收CO2的“碳汇”?   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学者认为喜马拉雅山脉是“碳源”,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可能导致了全球变暖。   然而,在日前于武汉召开的“全国地质构造与地球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8日发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  白皮书全文约1.4万字,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共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生态文明制度逐步健全、生态保育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持续稳定、绿色产业稳步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化逐渐形成。  白皮书说,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和青

冰川积雪融水致亚洲于危险

  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地区,日益加剧的冰川积雪融化威胁了亚洲几百万平民的粮食安全,而巴基斯坦则是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一群荷兰的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影响了亚洲5条主要河流,其中140万人(大约占全亚洲人口的1/5)依靠这些

第十届梁希林业科技奖结果公布,131项获奖,一等奖6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林学会,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中国林学会各分会、专业委员会,各有关单位:  近年来,全国林业和草原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林业现

又一位国宝级院士去世!曾创“一师门四院士”佳话

我国著名地理、地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7月21日逝世。而在李吉均指导的10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许多人已成为我国地理学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和学术带头人,其中三人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师门四院士”、师生三代先后勇闯地球“三级”的学术佳话广为流传。而根据李吉均

国务院发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8日发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 白皮书全文约1.4万字,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共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生态文明制度逐步健全、生态保育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持续稳定、绿色产业稳步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化逐渐形成。 白皮书说,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西

中国科学家青藏高原冈底斯山古高度最新科研进展

  2014年5月12日,Nature杂志以“比喜马拉雅更早的西藏山脉(Tibet mountainous long before Himalayas)”为题报道了丁林研究员为首的研究组在国际地学著名刊物《地球与行星科学通信》发表的成果。该项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山在5500万年时已隆升到4

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大气和冰川中黑碳来源研究获进展

  8月23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康世昌课题组与瑞典斯特哥尔摩大学合作研究论文Sources of black carbon to the Himal

巴西培育出抗亚洲锈病真菌大豆品种

巴西农业科研人员经过多年努力,最近培育出一种可以抵抗亚洲锈病真菌的大豆品种。 据巴西农牧业研究院网站9月25日发布的消息,该院科研人员在现有大豆品种中筛选出11个具有部分抗亚洲锈病真菌能力的品种,然后通过杂交,培育出可完全抗亚洲锈病真菌的新品种。新品种预计于2008年1月上市。 

全文:国新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全文如下: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202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新时代中国国际发展合作(一)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文化根脉和精神源泉(二)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观(三)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政

复旦教授钟扬车祸去世 倒在为人类寻觅种子路上

   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著名植物学家钟扬教授9月25日上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  钟扬,1979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84年毕业于该校无线电电子学系,获无线电电子学工学学士;留学日本国立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The Graduate Universi

研究团队揭示萝藦亚科在古近纪亚洲的早期分化

  现生夹竹桃科(Apocynaceae)植物广泛分布于全球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依据最新的APG系统,萝藦科被归并在夹竹桃科下的萝藦亚科。在地质历史时期,该科在新近纪的欧洲和北美也有广泛的分布,但是亚洲的化石记录较为少见,这制约了人们对夹竹桃科以及萝藦亚科生物地理历史的了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

研究揭示气候变暖导致东亚夏季风环流增强的原因

  以低层南风为主要特征的东亚夏季风环流是东亚季风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现代气候资料和古气候证据均显示,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强会导致东亚雨带偏北和北方降雨偏多;反之亦然。最近十余年来,各种不同复杂程度的气候模式较为一致地显示,气候变暖会导致东亚夏季风环流增强。纬向海陆热力对比和青藏高原的热力强迫都是驱动东

地质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拉萨地体早期地貌生长过程

  近十几年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核心部位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之前已发生显著的地壳缩短和地貌隆升,并可能已达到相当的海拔高度。学者将青藏高原的早期隆升归结为青藏高原内部不同地体之间俯冲-碰撞的结果,但具体过程尚缺乏细致剖析。拉萨地体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其地貌生长过程,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

来自科研界的“泥石流”

“网络上有个梗--泥石流(意为画风突变)。您听过这个梗吗?” “没听过。” “不过,研究泥石流的,不是更应该叫作来自科研界的‘泥石流’吗?” “有点道理。” 这是《中国科学报》记者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副教授马超的一段对话。作为研究泥石流的学者,马超已经见识过世界多地各种类型的泥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首期成果发布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和生态单元,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从去年8月19日开始,启动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经过科学家团队一年多的努力,2018年9月5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期成果报告会与论坛在拉萨召开。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

《自然》报道中国科学家发起的“第三极环境计划”

  11月11日,《自然》(NATURE)第468期报道了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的“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 TPE)计划”,科学家们聚集一堂,准备通过开展这一国际研究计划来理解和减轻“第三极地区”的环境变化。以下是全文译文。  环境变化与冰川变

化石攀鲈与同期植物显示两千六百万年前的西藏腹地

  青藏高原幅员辽阔,地势高峻,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形成由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约5千万年前)所导致,然而对于高原如何隆起成今天的高度和规模,隆升过程中西藏地区环境曾如何演变,科学家们的认识分歧很大。关于隆起的时间,有观点认为高原在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的早期就已经形成,并在渐新世(约3千万年前)

香港中文大学等首次大范围精确测量高亚洲西部冰储量

  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珲为中方首席科学家的中欧“龙计划”冰冻圈遥感团队,首次大范围精确普查测量了高亚洲西部冰川物质平衡。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报告》杂志。  高亚洲地区分布有全球最大范围的低纬度高海拔冰川,不仅是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也是南亚及中亚地区对抗区域干旱的重要的季节性缓冲。目

研究称青藏高原地区灰尘增多因全球变暖

怪异的关联:全球气候变暖或许带来了更强的风,把更多的灰尘吹到青藏高原上。而这些能够吸收阳光的灰尘,或许会加速那里冰川的消融。(图片来源:NASA)   青藏高原湖底沉积物的检测结果告诉人们,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了地球上风的格局,并可能为青藏高原地区带去更多的灰尘。这种趋势可能会加速喜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