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食草动物能增强生态系统碳储存持久性吗?

将野生动物保护和恢复与减缓气候变化目标相结合是当前日益关注的焦点。那么,大型食草动物能增强生态系统碳储存持久性吗?11月18日,发表于《生态学与进化趋势》的一项研究对此做出的回答是否定的,大型草食动物的恢复可能对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产生负面影响。 英国牛津大学地理和环境学院的Jeppe A. Kristensen与合作者认为,为了优化相关恢复工作,实现生物多样性恢复和气候减缓目标,相关研究需要将重点转移到持久性碳储存。实际上,食草动物可以通过将易受干扰的地上植被中存储的碳重新分配到持久的土壤碳库中,进而增加生态系统碳储存的持久性。 他们建议,在未来评估大型食草动物对长期碳储存的影响时,应从主要关注植被碳储量转向整个生态系统储碳持久性。如果不这样做,土地管理行动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影响。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tree.2021.09.006......阅读全文

用霉菌孢子碳存储能源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夏新辉研究员团队研制出首例基于霉菌孢子碳技术的高能量密度锂硫电池,他们将废弃果蔬发酵的霉菌孢子碳作为储能材料引入能源领域,获得高能量密度电池,其比容量较市场上最好电池高3倍,未来有望解决电动汽车长途行驶的续航能力问题,此外还在成本、使用寿命等方面有诸多优势。该成果近日

生态系统“减排固碳”有多强

  说到生态系统固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路径,人们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定是植树造林。事实上,“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以下称NCS)远不止这一种手段。  然而,草地恢复与放牧管理、农田氮肥管理、水稻田排水管理、湿地恢复等路径,在提升生态系统的净碳汇能力方面一直没有进入主流视野。  目前,国际学术

生态系统“减排固碳”有多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09.shtm ■本报记者 胡珉琦 说到生态系统固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路径,人们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定是植树造林。事实上,“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以下称NCS)远不止这一种手段。

Nature:菌根真菌是土壤碳存储的关键

  不同生态系统在居主导地位的、与植物相关的菌根真菌(与几乎所有陆地植物相关的根共生体)的类型上有所不同。   “外生菌根和杜鹃花类菌根”(EEM)真菌产生降解氮的酶,而“丛枝菌根”则不,于是便有了这样的预测:EEM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将会与分解者竞争土壤氮,因此增加土壤碳存储。   本文作者通过综

树种丰富度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对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影响。包括瑞士苏黎世大学在内的研究团队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上发表文章称,他们测量了27个亚热带森林林分(指内部特征大体一致而与邻近地段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森林)的碳储量和通量。结果发现,树种丰富的林分具有更快的碳循环,在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

树种丰富度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对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影响。包括瑞士苏黎世大学在内的研究团队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上发表文章称,他们测量了27个亚热带森林林分(指内部特征大体一致而与邻近地段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森林)的碳储量和通量。结果发现,树种丰富的林分具有更快的碳循环,在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

最新研究:地球生态系统吸碳能力未达极限

  最新的测量结果发现,尽管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在不断累积,地球的生态系统仍然保持着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的能力。  据《科学新闻》周刊报道,这一研究与最近几项认为碳汇已经达到或者超越了自身能力的研究相矛盾。新研究通过计算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量数据,发现碳汇的总体数量大致上

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方法与观测系统

引言生态系统的碳贮量是碳循环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碳贮量的观测和估算成为评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功能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数据。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是最大的碳库,植被和土壤碳贮量的观测是提高生态系统碳贮量估测准确度的关键。 2 观测系统的设计 2.1 目的 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碳贮量的观测涉及的观测内容多

存储绿色新能源——全球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

在沙特阿拉伯红海海岸,一座新城正在打造,被称为“新一代的城市”,未来其电力供应将完全来自新能源。这一愿景的实现,不仅仅依靠成片的太阳能光伏板,还有能源的“蓄水池”“调节器”——储能技术。最近,中国企业成功签约红海新城储能项目,储能规模达1300兆瓦时,是迄今全球规模最大的储能项目,将助力沙特打造世界

我国成功发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

8月4日11时0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遥四十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以及搭载的交通四号卫星和闵行少年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主要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陆地生态和资源调查监测、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评价,并为环保、测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数据成功接收

中新社北京8月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8月5日发布消息说,该院所属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已成功接收最新发射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数据。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密云站于北京时间8月4日21时46分和8月5日上午10时48分,成功跟踪、接收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两种模

崔丽娟委员:应加快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449.shtm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也将“双碳”目标作为国家重要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崔丽娟认为,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碳循环是缓解气候变化最重要

研究发现自然重建可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辉民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30多年的时间尺度上,在亚热带九连山区依靠自然力量重建的次生林,与人工营造的杉木林和蓝果林相比,不但没有降低,甚至增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业内专家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对亚热带地区碳汇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日前发表在《科学通

崔丽娟委员:应加快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也将“双碳”目标作为国家重要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崔丽娟认为,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碳循环是缓解气候变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她建议,首先要稳定储量、提高质量。森林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

算总账!中国生态系统60年“减排固碳”有多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30.shtm 说到生态系统固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路径,人们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定是植树造林。事实上,“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以下称NCS)远不止这一种手段。 然而,草地恢复与放牧管

《科学通报》:高寒生态系统退化加速青藏高原碳流失

专家认为解决办法在于提高当地生物量和植被光合作用能力  气候变暖将导致土壤释放出大量的碳,碳排放又增强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青藏高原正是一个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巨大碳库。我国科学家通过对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高寒草地CO2排放通量的研究发现,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高寒草甸碳排放量逐渐提高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700万吨

  记者近日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科学家在红树林研究中,估算出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量为700万吨。相关研究发表在《环境管理杂志》上。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重要的生态系统,在防风固浪、全球碳循环及涵养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全球尚缺乏较精确的国家

用于高效能量存储的碳基超级电容器

  化石能源的日益消耗及其不断上涨的价格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因此发展环境友好的能源产生方式及储能技术就显得尤为迫切。近期,电化学超级电容器和电池等储能器件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  现代电子器件的发展强烈地依赖于具有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高效能源。就这一点而言,电化学超级电容器(ESCs)展现出了

美西部地区生态系统年存储二氧化碳近1亿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生物质,这一过程是自然界主要的碳汇方式之一。美国内务部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美国西部地区的森林、草地、灌木林地及其它生态系统每年可以固定二氧化碳近1亿吨。这相当于美国8300万辆轿车一年的碳排放量,或是美国环境保护署估算的2010年美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5

森林生态系统碳氮磷留存时间的时空规律获揭示

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资助下,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陈洋博士在闫俊华研究员、王应平研究员的指导下,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碳氮磷留存时间的时空规律。相关研究发表于《农业与森林气象学》。陈洋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闫俊华为通讯作者。 物质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不仅是维持生态系

研究揭示蓝碳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的潜在变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599.shtm

大型食草动物能增强生态系统碳储存持久性吗?

  将野生动物保护和恢复与减缓气候变化目标相结合是当前日益关注的焦点。那么,大型食草动物能增强生态系统碳储存持久性吗?11月18日,发表于《生态学与进化趋势》的一项研究对此做出的回答是否定的,大型草食动物的恢复可能对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产生负面影响。  英国牛津大学地理和环境学院的Jeppe A. Kr

氮富集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过程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环境生态学研究组硕士研究生覃张芬和陆啸飞在旷远文研究员指导下,在氮富集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过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近日分别在线发表于《植物与土壤》和《应用生态学杂志》。  氮富集促发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性质改变深刻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相关过程。森林生态系统中植

大型食草动物能增强生态系统碳储存持久性吗?

  将野生动物保护和恢复与减缓气候变化目标相结合是当前日益关注的焦点。那么,大型食草动物能增强生态系统碳储存持久性吗?11月18日,发表于《生态学与进化趋势》的一项研究对此做出的回答是否定的,大型草食动物的恢复可能对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产生负面影响。  英国牛津大学地理和环境学院的Jeppe A. Kr

碳专项宁夏自治区森林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全面展开

  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程积民研究员承担的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研究”中的中西部温带植被区——宁夏自治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工作于近日全面展开。项目组由程积民研究员带队,张耀增、王晗生、魏孝荣等科研和管理人员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共17人于7月

我国成功发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

8月4日11时0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遥四十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以及搭载的交通四号卫星和闵行少年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主要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陆地生态和资源调查监测、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评价,并为环保、测绘、气象、农

氮富集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过程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环境生态学研究组硕士研究生覃张芬和陆啸飞在旷远文研究员指导下,在氮富集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过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近日分别在线发表于《植物与土壤》和《应用生态学杂志》。  氮富集促发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性质改变深刻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相关过程。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

地理资源所举办“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和碳储存”讲座

  随着全球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和碳汇功能受到了广泛关注。6月8日应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王辉民研究员的邀请,加拿大森林生态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国良博士,在中国生态大讲堂第49讲作了题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和碳储存”的主题报告。   刘国良博士于2000年获得

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光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光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驱动因子。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格局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气溶胶的变化使云量格局、区域的太阳辐射条件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使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光的响应研究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环境控制机制研究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灌丛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变化和机制”启动会在京召开

“中国灌丛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变化和机制研究”课题启动会在北京香山召开  4月15日至17日,“中国灌丛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变化和机制研究”(以下简称灌丛固碳)课题启动会在北京香山召开。该课题隶属于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论证及其相关问题”。出席课题启动会的领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