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课题启动

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专项项目青藏高原所课题启动会议在京召开。专项首席科学家、所长姚檀栋院士出席并主持课题启动会议,所内各课题负责人及项目研究骨干4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各课题负责人汇报了所承担课题的实施方案、研究内容、子课题的任务分解及经费预算情况。项目首席科学家姚檀栋院士在听取各位课题负责人的汇报后,对各承担单位及负责人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必须注重各课题、子课题的完成质量,细化实施方案,首要认真落实2012-2013年的研究任务;二是联合研究所财务处、科技处等职能部门做好2012-2013年度的经费预算与执行工作,并做好各子课题任务合同书的签订工作。姚檀栋院士希望,通过先导专项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凝练科研目标,提升研究团队的综合实力。 ......阅读全文

姚檀栋委员:做科研要有贵族气质

  “做科研就得有贵族气质,不为吃穿用度操心,不用疲于奔命,能心无旁骛地想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认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到现在也只经历了20多年。在90年代前后,中国的科学家经常为

专访姚檀栋:中国科考探秘地球之巅

  已持续5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今年开启了“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4日,十余名科考队员向珠穆朗玛峰顶发起冲刺。   国家为何如此重视对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玛峰的保护和研究?冲顶珠峰的科考队员肩负着哪些使命?相关研究将打破哪些世界纪录?……   带着这

姚檀栋等: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它的环境变化,对整个地球,特别是欧亚的环境、生态系统等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最近,中国科学院组建了“西藏创新集群”。经过100多位国内外专家两年多的努力,在广泛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报告综合评估了青藏高原从过去2000年到未来100年

姚檀栋团队《自然》评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

  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学家、“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首席科学家、“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的

姚檀栋:为“一带一路”提供科研支持

  2013年,习近平主席以贯通古今的战略眼光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拓宽国际合作领域的重要举措。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合作是重要环节,科学研究要提供重要支持。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

姚檀栋院士:用“芯”记录青藏高原的“天然档案”

如果不看天气预报,你还记得一周前的今天是什么天气吗?40年,甚至100年前,夏天下雨多不多?冬天下雪多不多? 为了破解人与自然、生命与环境气候的密码,有一群科学家一直行走在青藏高原上,默默担当着时光侦探,寻找大自然留下的气候环境档案。 9月1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姚檀栋院士

姚檀栋委员:“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科技支撑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认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科技作用没得到体现。”6日下午的小组讨论中,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长姚檀栋委员将“一带一路”战略形容为一件在政治、经济、贸易上影响深远的杰作,但“十三五”规划草案中只提到“推动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不够,应该再加上“科技合作”。  姚檀栋说,中国的

姚檀栋院士:“一带一路”战略须加强科技支撑

  “解决好‘一带一路’地区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重大科学问题,是推动‘一带一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但目前针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配套措施绝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建设层面,在科学技术层面鲜有涉及。”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就如何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中加强科技支撑问题,提出了建议。  

姚檀栋:生态补偿应成为“一路一带”建设重要抓手

  “国家应该如何整体布局生态补偿机制,这和‘一路一带’战略密切相关”。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院士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作为“一路一带”战略的重要抓手,其中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生态补偿应列在首位。  “传统丝绸之路从西安开始,沿青藏高原北缘地区往西,一直到整个中亚地区,而在‘一带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首获维加大奖

   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SSAG)日前公布,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2017年维加奖将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教授姚檀栋。  姚檀栋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是国际上公认的冰冻圈研

立足“第三极”-破解气候变化之谜-——访维加奖得主姚檀栋

  太平洋的风吹不到青藏高原,高原的冰冻圈变化却能决定风往哪儿吹。  “青藏高原冰川、积雪面积的大小,会直接影响亚洲季风的强弱,决定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说。  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拟将2017年维加奖授予姚檀栋。这

国科大新生成功“追星”院士专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013.shtm“同学们去过青藏高原吗?”9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博士生导师姚檀栋在2023级新生入学教育首场专题报告会上抛出这个问题。看着大家

加强“泛第三极”环境研究有助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泛第三极”正在发生的环境变化可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生环境影响,呼吁相关国家和地区加强科技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挑战,共同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姚檀栋日前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相关论坛上组织了“从第三极到泛第三极和广域环境变

“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课题启动

  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专项项目青藏高原所课题启动会议在京召开。专项首席科学家、所长姚檀栋院士出席并主持课题启动会议,所内各课题负责人及项目研究骨干4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各课题负责人汇报了所承担课题的实施方案、研究内

“第三极”生态变化之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冰川退缩显著、水土流失严重、珍稀生物资源减少等诸多警示性词汇,开始越来越多地与青藏高原联系在一起。   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青藏高原是否依然固若金汤?它面临着哪些威胁与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在日前于厦门举行的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年会上,相关专家纷纷就“第三极”生态现状

中国将用新技术立体观测泛第三极环境变化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东汝乡阿汝村留影  中国科学院院士、泛第三极环境专项负责人姚檀栋日前透露,中国科学家将用覆盖地、空、天的最新技术,立体、综合地观测泛第三极的环境变化。  在近日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成立大会暨第二届“一带

监测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中国学者首获地理学诺贝尔奖

  记者1月4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拟将2017年维加奖授予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姚檀栋,以表彰其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  维加奖设立于1881年,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杰出的地理学科学家进行海选后评选出一名获奖者,由瑞典国王颁奖,有“地理

两大环流影响青藏高原与周边地区冰川变化

两大环流影响青藏高原与周边地区冰川变化   7月15日,《自然—气候变化》杂志刊发的《青藏高原与周边地区冰川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关系》一文中,揭示了引起青藏高原与周边地区冰川变化系统性地区差异最可能的原因:两大环流(减弱的印度季风和加强的西风)导致的喜马拉雅地区降水减少和

全球可持续研究制度框架愿景开放论坛召开

“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项目专家参加全球可持续研究制度框架愿景开放论坛      图1. 愿景开放论坛(Visioning Open Forum)会议现场   应国际科学委员会(ICSU)愿景工作组的邀请,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专家姚檀栋、马耀明和张

西藏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系统建设及综合评估项目研讨会召开

  11月28日,为尽快落实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和副院长丁仲礼加强中国科学院与西藏自治区科技合作的指示,推动西藏区域科技创新集群建设,“西藏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系统建设及综合评估”项目在京召开研讨会。西藏创新集群首席科学家姚檀栋院士,集群办公室主任、资环局副局长冯仁国与来自青藏高原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卓奥友峰综合科考获取一批珍贵样品和数据-将进一步分析研究

  10月1日,2023年卓奥友峰科考18名队员成功登顶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据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介绍,目前卓奥友峰综合科考已经获取了一批珍贵的样品和数据,科考队将进一步深化分析研究,促进“从0到1”重大创新性成果产出。  据姚檀栋介绍,此次卓奥友峰综合科考是在2022年和2

青藏科考将登顶珠峰并首次取回雪冰样品

  “开完会,就要开始跨越珠峰专题科考工作了。”行色匆匆的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委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去年,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正式启动。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开展的第一次青藏科考是一次科学大发现,那么时隔近半个世纪,第二次青藏科考则延伸至泛第三极地区,预计为期10年。这片区域是“一

“世界屋脊”拿什么破解气候密码?

我国科考队员在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进行野外考察   前不久,重庆遭遇62年来单日最大暴雨袭击。专家分析认为,大气环流在遭遇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这两个大的地形时,形成了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气象条件而导致暴雨产生。专家表示,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形,加上处于季风和西风带的交汇处,因此,青藏高原既是天气系统

“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学术研讨会预备会在冰岛召开

  经中冰友好协商,第三届“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以下简称TPE计划)学术研讨会定于2011年8月29日-9月1日期间在冰岛召开,此次会议将由中国科学院和冰岛总统办公室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冰岛大学具体承办。   为确保会议的顺利召开,进一步推动TPE国际计划的深入实施,

TPE计划降水工作组会议在京召开

  作为“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 TPE)”国际计划框架下的降水工作组于11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办了工作组会议(TPE Precipitation Working Group Meeting)。会议由TPE计划联合主席姚檀栋院士召集,来自国内

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学术交流活动举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550.shtm 今天(7月12日)上午,“巅峰使命-2022”珠峰联合科考学术交流活动在北京举行。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系统介绍了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的科学问题、科考目标以及科考组织

生态系统趋好-潜在风险增加-青藏高原科考首期成果发布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趋好的同时,潜在风险增加;亚洲水塔失衡,冰崩等新灾、巨灾频发;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隆升历史存在明显差异,导致新的生物演化模式——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9月5日在拉萨发布了首期成果。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说,过去50年来,青

青藏高原冰芯库:研究第三极气候环境变化的钥匙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监测亚洲水塔的动态变化,是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任务之一。而采集冰芯等冰雪样品,是其重要手段。位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萨部的青藏高原冰芯库,好比是研究第三极气候环境变化的钥匙。  记者跟随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走进青藏高原

走向卓越:看创新种子萌发

   “树标杆、促跨越、聚人才”,作为中科院贯彻“四个率先”要求的重大举措,今年年初成立的5家卓越创新中心,承担着带动中科院全院整体创新能力跃升的使命。  卓越创新中心将在一些重要领域率先实现重大突破,会聚优秀人才团队,进而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速推动国家从跟踪模仿向原始创新的战略性转变。  

靠什么保护“最后的净土”

中科院青藏所科研人员在西藏冰湖中采样。  雄伟的高山、壮丽的冰川、湛蓝的天空……中外游客在被西藏神奇的风光吸引陶醉的同时,也不无担心:在人口较快增加、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西藏明天的环境可能发生什么变化?未来的环境会比今天更好还是更糟?通过什么措施保护好“世界上最后的净土?”  8月9日,中科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