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中国学者首获地理学诺贝尔奖

记者1月4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拟将2017年维加奖授予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姚檀栋,以表彰其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 维加奖设立于1881年,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杰出的地理学科学家进行海选后评选出一名获奖者,由瑞典国王颁奖,有“地理学诺贝尔奖”之称。姚檀栋是首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获此荣誉的首位亚洲科学家。 1878年至1880年间,著名地理学家和北冰洋航道开拓者阿道夫·艾瑞克诺登舍尔德在率领“维加号”首次通过大西洋和太平洋东北部,完成环绕欧亚大陆的历史性航行。此后,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专门设立维加奖。 过去20年中,姚檀栋领导的科研项目与美国、法国、德国等几十个国家的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由他牵头发起的“第三极环境计划”汇聚了该领域的顶级科学家,是一项全球知名的科学计划。 姚檀栋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冰芯记录、冰川变化实地观测、卫星......阅读全文

监测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中国学者首获地理学诺贝尔奖

  记者1月4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拟将2017年维加奖授予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姚檀栋,以表彰其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  维加奖设立于1881年,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杰出的地理学科学家进行海选后评选出一名获奖者,由瑞典国王颁奖,有“地理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首获维加大奖

   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SSAG)日前公布,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2017年维加奖将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教授姚檀栋。  姚檀栋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是国际上公认的冰冻圈研

青藏高原冰川反照率降低会加速冰川消融

  青藏高原发育有大量冰川,被誉为“亚洲水塔”,是亚洲数条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和恒河等)的发源地。青藏高原冰川正在发生消融,表现为冰川末端退缩以及冰川物质亏损,并对周边河流径流、人均水资源量等产生深刻影响。冰川退缩主要受到气候变暖及降水的影响;冰川表面反照率降低可导致冰川表面短

立足“第三极”-破解气候变化之谜-——访维加奖得主姚檀栋

  太平洋的风吹不到青藏高原,高原的冰冻圈变化却能决定风往哪儿吹。  “青藏高原冰川、积雪面积的大小,会直接影响亚洲季风的强弱,决定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说。  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拟将2017年维加奖授予姚檀栋。这

青藏高原冰川缩水严重后退200米

  30年来,青藏高原的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5℃,致使雪域高原的“冰川外衣”严重“缩水”。昨天,以“地球之极,挑战极限”为主题的上海科普大讲坛在上海科技馆举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刘小汉在讲坛上透露,青藏高原是反映全球温度变化的关键地区,伴随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部分区域的冰川外围往高海拔方向退缩

又一位国宝级院士去世!曾创“一师门四院士”佳话

我国著名地理、地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7月21日逝世。而在李吉均指导的10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许多人已成为我国地理学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和学术带头人,其中三人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师门四院士”、师生三代先后勇闯地球“三级”的学术佳话广为流传。而根据李吉均

青藏高原所发现森林更新可以记录青藏高原冰川变化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脉是全球中低纬度冰川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为亚洲多条大河(雅鲁藏布江、长江、印度河等)提供了水源。然而,由于地处偏远、难以到达,高原地区的冰川观测资料不仅少,而且时间也很短。数据匮乏限制了人们对长时间尺度上(几十-几百年)冰川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认识。  在青藏高原南缘喜马拉

南亚黑碳气溶胶加速青藏高原冰川物质亏损

  12月1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了解到,科研人员从南亚黑碳气溶胶影响区域降水的角度,分析其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21世纪以来,南亚黑碳气溶胶通过改变南亚季风水汽输送,进而间接影响青藏高原冰川的物质补给。该成果发表在综合性期刊《自然·通讯》上。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

南亚黑碳气溶胶加速青藏高原冰川物质亏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106.shtm 科技日报讯 (记者颉满斌)12月1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了解到,科研人员从南亚黑碳气溶胶影响区域降水的角度,分析其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21

卫星地图显示:西藏波密发现青藏高原最大冰川群

虽然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冰川每年都在退缩,但最近由卫星遥感拍摄的地图显示,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境内发现了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群,冰川共有42个,中国三大海洋型冰川中两个也在波密县境内。 这个位于喜马拉雅深处的小县面积14972平方公里,森林面积近68万亩。资料显示,波密县属山地丘陵,四周为山

青藏高原冰川消融湖泊快速扩张-可能杯满自溢

  “青藏高原湖泊扩大得越来越快了!”每年都去青藏高原进行湖泊考察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杰很是纠结,“2002年之前大部分湖泊还在萎缩,现在却快速扩张,很突然。”  与此同时,包括那曲在内的西藏诸多地区,湖水越过了湖岸,向四周的优质草场蔓延,多处牧民的房屋

科学家揭示青藏高原冰川抗性基因分布特征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简称抗性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之一。目前,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加速消融,冰川环境中存留的耐药菌及其携带的抗性基因有可能随冰川消融输出到下游湖泊、河流等环境中,对下游环境的生态安全和居民健康产

青藏科考:高原上的“院士课堂”

  “野外科考规范,首先要准确记录科考(采样)点名称、经纬度、海拔高度等信息”“对地层进行初步研判时,也可以舔一下砂石样品,尝尝粗细、咸淡和是否沾舌头”“可以把冰川划分为冰斗冰川、山岳冰川、山麓冰川和冰盖四种类型”……  连日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研究员持续在“世界屋脊”

调查显示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成果显示,近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而且近年来有加速消减趋势。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最新成果表明,利用多年遥感监测技术进行青藏高原冰川、雪线、湖泊、湿地等变化情况遥感调查表明,近3

学者揭青藏高原城市和冰川区溶解有机碳不同来源

  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碳的沉降是碳循环中的重要一环,而碳的湿沉降在全球大部分地区的碳沉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而,对碳的湿沉降的研究在碳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大气中的碳质组分对光的吸收或散射也是影响大气辐射强迫的重要因子。从2016年到2017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

气候转型期青藏高原中部化学风化增强冰川诱发机制

  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物理剥蚀和硅酸盐化学风化速率的显著增强被认为是晚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冷主要机制之一。然而,与青藏高原隆升直接相关的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环境下长时间尺度流域化学风化过程的认识还十分薄弱。  最近,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金章东研究员与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国

青藏高原地表变暗对区域冰川及亚洲季风系统的影响

  青藏高原以高、寒、旱著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驱动亚洲气候环境演变。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原植被变绿与冰冻圈退缩导致高原地表反照率不断降低,即地表整体变暗,而且这一变暗趋势预计在未来将持续增强。过去的研究大多关注地质历史时期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系统的影响。然而,以高原地表变暗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地表过程

青藏高原所:喜马拉雅冰川消融对汞输出变化的影响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山地冰川分布区,是“亚洲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喜马拉雅冰川退缩对亚洲众多河流水资源和水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明晰喜马拉雅冰川融水径流汞的输移变化,对深入理解高山冰川消融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及区域汞循环变化都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

两大环流影响青藏高原与周边地区冰川变化

两大环流影响青藏高原与周边地区冰川变化   7月15日,《自然—气候变化》杂志刊发的《青藏高原与周边地区冰川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关系》一文中,揭示了引起青藏高原与周边地区冰川变化系统性地区差异最可能的原因:两大环流(减弱的印度季风和加强的西风)导致的喜马拉雅地区降水减少和

我国基于GRACE和冰川水文模型揭示青藏高原水储量变化

  陆地水储量 TWS(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是指储存在地表以及地下的全部水分,包括积雪、冰川、土壤水、地下水、河流湖泊水以及生物水等,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已经发生的冻土退化、冰川退缩、湖泊扩张等现象将对TWS及水循环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当

西藏高原变暖变湿将持续整个21世纪

不管是从近期(现今~2050年),还是远期(2051~2100年)来看,西藏高原的气候都将以变暖和变湿为主要特征,换言之,西藏高原变暖变湿的气候特征将持续整个21世纪。这一说法出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政府近日在拉萨联合发布的《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 中科院院士

科研人员发现青藏高原冰川湖泊裂腹鱼的遗传和表达模式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基础问题,也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然而,饱受争议的科学问题是: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物种能否在演化过程中分化出新的物种(同域分化)?尽管一些证据表明物种的分化是以这种方式发生的,但是关于分化过程中基因的表达模式和种群遗传学特征知之甚少。  为了探讨上述科学问题,中国科

青藏高原冰川中发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古老病毒

  1.5万年前,一些水在青藏高原上结冰,成为冰川的一部分。当人类忙于驯养狗时,每平方英寸的冰块封住了数百万个微生物。许多微小的生命形式死亡了,它们的基因组---证实它们曾在那里存在的唯一证据---缓慢地降解。在2015年,来自美国和中国的研究人员往冰川下钻了50米,看看他们能发现什么。  5年后,

武汉植物园在青藏高原水生植物谱系地理学研究中获进展

  青藏高原具有地球上最为广泛的适合高山植物生长的生境,第四纪冰期的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植物物种的分布范围有着显著的影响,但对青藏高原水生植物分布区范围的变动是如何响应第四纪气候变化的这一问题却知之甚少。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适应性进化学科组陈进明博士等在王青锋研究员的指导下,

全球有1500万人受冰川洪水威胁

全世界有1500万人面临冰川湖引发洪水的威胁,其中仅4个国家就占了一半以上的风险。近日,英国纽卡斯尔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对冰川湖溃决洪水风险最大的地区进行了首次全球评估,并确定了优先缓解风险的区域。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2月7日《自然—通讯》。冰川湖泊泛滥可能会使数百万人处于危险之中,图为尼泊尔

全球有1500万人受冰川洪水威胁

全世界有1500万人面临冰川湖引发洪水的威胁,其中仅4个国家就占了一半以上的风险。近日,英国纽卡斯尔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对冰川湖溃决洪水风险最大的地区进行了首次全球评估,并确定了优先缓解风险的区域。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2月7日《自然—通讯》。冰川湖泊泛滥可能会使数百万人处于危险之中,图为尼泊尔

第三极”冰川科考探究阿里地区冰川特殊变化

  13日晚,在海拔5300多米的西藏阿里日土县东汝乡阿汝冰川前,竖起蓝色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旗帜。这标志着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在阿里地区正式启动。  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科考队将在这一区域探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阿里地区冰川的特殊变化。考察的目标主要是通过

中国科学家确定雅鲁藏布江等四条国际河流源头

  中国科学家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分析及实地考察,确定了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怒江和伊洛瓦底江的源头,并对这4条国际河流的长度和流域面积进行了量测。  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怒江和伊洛瓦底江均是世界著名大河。受自然条件、特别是测绘技术水平的限制,人类对这4条河流的源头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它

专家:珠峰峰顶冰雪样品比想象中更湿润

  冰芯是研究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的密码。记者从“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冰芯钻取科考队了解到,科考队员在珠峰6500米东绒布冰川钻取透底冰芯时发现,冰川底部的温度是零下8摄氏度,冰川表面的温度是零下4到5摄氏度,表面比底部高3摄氏度左右。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认为,这显示珠峰冰川上部温度升高,

陈发虎:用一沙一石拼出人类青藏高原攀登史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表彰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的决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陈发虎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名单。走进陈发虎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各种地图:世界的、中国的、青藏高原的、地貌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