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建兵教授团队揭示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的奥秘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之一,也是天然的异花授粉作物,异交率非常高。然而,在玉米中仍然存在着一种特殊单向杂交不亲和现象 (Unilateral cross incompatibility, UCI),其中,以位于玉米4号染色体短臂上的Ga1位点所控制的杂交不亲和效应最大,大家最为关注。8月3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洪山实验室玉米团队题为“Three types of genes underlying the Gametophyte factor1 locus cause unilateral cross incompatibility in maiz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在Ga1位点包含三类,共7个决定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表型的基因,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UCI成因的三基因遗传模型,该结果不但对理解物种的生殖隔离这一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有理论意义,也为作物的......阅读全文

严建兵教授团队揭示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的奥秘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之一,也是天然的异花授粉作物,异交率非常高。然而,在玉米中仍然存在着一种特殊单向杂交不亲和现象 (Unilateral cross incompatibility, UCI),其中,以位于玉米4号染色体短臂上的Ga1位点所控制的杂交不亲和效应最大,大家最为关注。8月3日

我国克隆首个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基因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该所陈化榜研究组与周奕华研究组及薛勇彪研究组合作,在玉米单向杂交不和基因研究领域取得突破,首次克隆了控制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现象的基因ZmGa1P,并对其不亲和机理进行了探究。该成果于2018年9月1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首个突破-我国克隆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基因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该所陈化榜研究组与周奕华研究组及薛勇彪研究组合作,在玉米单向杂交不和基因研究领域取得突破,首次克隆了控制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现象的基因ZmGa1P,并对其不亲和机理进行了探究。该成果于2018年9月1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

遗传发育所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研究取得进展

  玉米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作物之一。玉米用途广泛,除作为饲料外,还有各种工业用途,并为人类提供优质的蛋白和淀粉。玉米雌雄同株异花,天然异交率高达95%以上,因此杂交种制种和专用玉米的生产需要严格隔离。常规的时间和空间隔离措施费时费力、难度大。如何利用科学的方式实现玉米无隔离生产,是亟需解

华农大副校严建兵谈玉米遗传改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地球上现存植物有数十万种,而人类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的70%仅来自于15种作物,其中玉米、水稻和小麦这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就占了50%(Fernie AR and Yan J, 2019)。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http://www.fao.org/)的统计数据,玉米的播种面积、单位产量及总

殊途同归:玉米和水稻趋同选择的奥秘

玉米和水稻趋同选择的分子机制      受访者供图玉米、水稻和小麦是迄今驯化最为成功的三大农作物,为全人类提供了50%以上的能量摄入。它们的驯化发生在地球的不同地区,祖先各不相同,形态习性各异,那么驯化过程是否遵循了共同的遗传规律?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北京时间3月25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

顾兵教授团队揭示艰难梭菌感染新机制

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检验科顾兵教授团队在肠道共生原生生物调控艰难梭菌感染作用机制上获得最新进展。研究团队发现了共生原生生物能够调控宿主免疫反应和肠道稳态缓解艰难梭菌感染。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共生原生生物T.mu通过调节宿主精氨酸-鸟氨酸代谢轴影响肠道免疫细胞分化,以减轻对艰难梭菌的易感性。上述研究成果

访严建兵:做有用的研究-培养有用的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783.shtm ①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副校长严建兵。 ②严建兵(前排右二)在湖北省崇阳县调研田间生产。 ③严建兵(右)在田间。■强国建设 教育担当·访谈篇人物简介严建兵,华中农

我国首个异交不亲和糯玉米育成

  图为种植同一糯米品种田间结实对比,左侧为不含异交不亲和基因玉米、紫粒即为受干扰表现。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南皮试验站玉米田里,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对一种糯玉米进行了异交率检测。经专家组鉴定,在混种条件下,这种特殊的糯玉米,异交率只有0.08%;而普通的糯玉米,异交率高达19.2%,约是特殊糯

组学大数据“秒懂”功能基因的朋友圈

 玉米实验田。受访者供图 经典的遗传学手段克隆并解析了一批重要的功能基因。然而,在功能基因组提出二十几年之后的今天,水稻和玉米中克隆的功能基因仍不足其所有基因的10%,已克隆基因的新功能还不断被发现。 如何快速克隆功能基因、解析重要性状变异的分子机制,并全局解码重要作物的遗传变异的奥秘

揭开玉米“自私”基因的面纱

     白色玉米为单向杂交不亲和新品种,未见与邻近黄色玉米“串粉”现象。受访者供图    玉米是很多粗粮爱好者的心头好。细心的“吃货”会发现,市面上的“纯种”玉米单价更高。    和小麦、水稻的自花授粉不同,作为三大主粮之一的玉米,虽然“雌雄同株”,但却是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这使得大田

领证难,转基因商业化前路迷茫

   8月17日,中国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的安全证书到期,而这是中国转基因水稻仅有的两张“安全证书”。   一位知情专家向记者透露,昨天是安全证书的最后一天,仍没有安全证书续申请成功的消息,说明形势已不容乐观。   沉重打击   “华恢1号”及杂交种“

我国科学家发现玉米和水稻增产关键基因

玉米、水稻和小麦是迄今驯化最为成功的三大农作物,为全人类提供了50%以上的能量摄入。由于它们的驯化地区、祖先各不相同,形态习性各异,其驯化过程是否遵循共同的遗传规律在科学界长期存在争论。3月25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小红/李建生与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联合团队的研究论文。

成果两登《科学》,洪山实验室创新突破风正劲

洪山实验揭牌现场。通讯员匡敏摄 “洪山实验室成立以来,在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和新品种培育方面取得诸多突破。”在日前召开的2023年湖北省科技工作会议上,湖北洪山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严建兵透露,成立两年来,以洪山实验室署名的研究论文有500余篇,其中2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上。

揭开玉米“自私”基因的面纱-有助遏制花粉漂移

  玉米是很多粗粮爱好者的心头好。细心的“吃货”会发现,市面上的“纯种”玉米单价更高。  和小麦、水稻的自花授粉不同,作为三大主粮之一的玉米,虽然“雌雄同株”,但却是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这使得大田里的玉米往往因为“串粉”而难以保持其“纯种”特性。为了生产卖相和口感更好的纯种玉米,不得不采取时间或空间

科学家发现可同时提高水稻玉米产量的关键基因

凌晨,《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和华中农业大学团队的联合科研成果,一个在玉米和水稻中都具有的关键基因被发现。试验表明,通过对该基因的编辑改良,有望能将玉米和水稻的产量分别提高10%和8%左右。研究同时解析了玉米和水稻趋同选择的遗传规律,为作物驯化的机理解析和未来作物育种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首个玉蜀黍属超级泛基因组助力玉米遗传改良

 玉蜀黍属超级泛基因组特征    受访者供图8月24日,《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在线发表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洪山实验室玉米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利用721份玉蜀黍属材料的基因组数据,构建了首个玉蜀黍属“超级泛基因组(super pan-genome)”图

中美科学家揭示玉米杂交机制

  由中国农业大学玉米中心、华大基因研究院、美国爱荷华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单位合作的研究成果“基因丢失与获得的多态变化揭示玉米中的杂交优势的机制”近日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学》上发表。该研究报道了中国重要玉米骨干亲本的全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插入/缺失多态性以及基因获得和缺失变异图谱

科研人员找到玉米驯化关键基因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及其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为解释玉米从短日照到长日照的驯化找到了“钥匙”。   玉米原产于墨西哥,属于短日照区,而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玉米主产区都属于长日照地区,如何解决玉米对不同地区的日照长度的适应,一直是科学家们亟待解决的关

严建兵委员:以科技示范深耕中非农业合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692.shtm“非洲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耕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农牧业生产的自然资源优势。但是,根据粮农组织2023年数据,全球44个低收入缺粮国家中,非洲国家有34个。非洲现在面临生产方式较落后、基

我国首个异交不亲和糯玉米育成-破解糯米生产难题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南皮试验站玉米田里,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对一种糯玉米进行了异交率检测。经专家组鉴定,在混种条件下,这种特殊的糯玉米,异交率只有0.08%;而普通糯玉米,异交率高达19.2%,约是特殊糯玉米的240倍。  这种特殊的糯玉米,被称为异交不亲和糯玉米,是科技部和中科院组织实施的渤

西湖大学团队揭示T细胞“特种兵”真相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周强课题组,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课题组助理研究员宿强,在合作研究中首次呈现了两种经典的γδ TCR–CD3复合物的全长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Vγ依赖的组装模式,为γδ TCR在配体识别和T细胞激活的独特性提供了重要见解。4月24日,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上。

湖北洪山实验室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玉米与水稻的同源基因趋同进化的遗传规律有关成果。湖北省科技厅供图 1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揭晓。湖北洪山实验室严建兵教授与

浙大研究团队发现“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的奥秘

  近日,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教授康利军团队和段树民院士团队合作,在《神经元》发表研究成果。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共同编码嗅觉信息  该研究首次发现外周神经胶质细胞可以直接感受环境气味刺激,并通过GABA神经递质,实时抑制嗅觉神经元的活性,从而引起嗅觉适应性。这一研究开拓了人们对胶质细胞功能的认知。

华中农大解析野生大刍草对玉米遗传改良的贡献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玉米团队严建兵教授课题组与生物信息团队陈玲玲教授课题组合作,借助一种创新的遗传设计,巧妙组装了玉米和大刍草的基因组,解析了玉米野生近缘种大刍草对现代玉米遗传改良的贡献。图片来自互联网  研究表明,现代栽培玉米是大约一万年前由生长在低海拔地区的野生大刍草驯化而来。众所周知,驯化过

西湖大学团队首次揭示T细胞“特种兵”真相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名叫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医神,手持蛇杖,拥有治愈疾病和伤痛的神力,而在人体内,也有这样的“蛇杖”——T细胞。T细胞,也被称为T淋巴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主要细胞之一,在人体中,根据表达的T细胞受体(TCR),T细胞可以分为两类——αβ T细胞和γδ T细胞,分别表达受体αβ TC

欲速则不达?康乐院士团队揭示飞蝗飞行奥秘

  还记得2020年初那场全球蝗灾吗?在人类激战新冠病毒之初,一场由沙漠蝗引起的蝗灾悄然从东非渡过红海,进入欧洲和亚洲,到达巴基斯坦和印度。其千里之行给途径国家带来饥饿恐慌,并让许多人担心压境蝗虫是否会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依托于热带和亚热带沙漠生境的沙漠蝗不会给我国带来危害,但其“亲戚”——飞

严秀平教授印象

  4月27日,应严秀平教授之邀,到南开大学分析科学研究中心作了一次学术交流。   虽然,严秀平这个名字早已十分熟悉,知道他是长江学者;知道他在光谱分析上确是真才实学,尤其他主编的《原子光谱联用技术》一书(2005年5月27日赠我)是给我留下深刻的难得的好书;也知道他是《分析化学》和Talanta

清华柴继杰教授解析自交不亲和反应分子机制

  生物通报道:11月8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在线刊登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specific self-incompatibility response in Brassica”。这项研究首次阐

打破远缘生殖隔离:作物育种实现“择偶”自由

蜜蜂传粉。山东农大供图一只辛勤的蜜蜂在花间采蜜,它的身上沾满了花粉。当它停留在一朵大白菜花上时,同种自花花粉、同种异花花粉,甚至远缘物种花粉都可能掉落在柱头上。植物如何从不同来源的花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它们如何拒绝自己的花粉,避免“近亲结婚”?又如何隔离远缘物种的花粉,维持自身的遗传稳定性?植物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