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研究首次发现气候变暖引起鳗草地理分布南界北移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子刊iScience在线刊发了中科院海洋所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发现了气候变暖致使鳗草地理分布南界北移的现象,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海草床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为确定鳗草地理分布北移是否由区域变暖所致,2016年至2021年期间,科研人员从青岛湾获取鳗草植株和种子,在日照石臼所海域共开展了16次鳗草植株移植和种子种植实验,监测海草生长状况及水温等环境参数,并进行海草生化分析和转录组分析。 对比历史文献资料发现,全球变暖将使许多物种的地理分布向极地移动。......阅读全文

首次发现气候变暖引起鳗草南界北移现象

 气候变暖使温带海域鳗草地理分布南界北移   课题组供图9月18日,记者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获悉,国际学术期刊Cell子刊iScience在线刊发了该所研究员周毅团队新研究成果,研究首次发现了气候变暖致使鳗草地理分布南界北移的现象,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海草床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全球变暖将使许多物种的地

研究首次发现气候变暖引起鳗草地理分布南界北移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子刊iScience在线刊发了中科院海洋所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发现了气候变暖致使鳗草地理分布南界北移的现象,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海草床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为确定鳗草地理分布北移是否由区域变暖所致,2016年至2021年期间,科研人员从青岛湾获取鳗草植株和种子,在日照

研究人员称全球变暖导致风雨带北移 间或向南逆转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在全球持续变暖的情况下,地球上的风雨带向北推移,这可能致使中东、美国西部和亚马逊河流域等地区更为干燥少雨,同时使得亚洲季风带和非洲的赤道地带更加多雨。该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历

研究发现植物物候对气候变暖发出响应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副研究员马倩倩与合作者研究发现植物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相关研究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马倩倩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黄建国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已有研究报道:随着气候变暖,植物春季展

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可能影响中国粮食产量

  中国农业大学的这项研究发表于《中国农业科学》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了解到,《中国农业科学》刊载的一项中国农业大学科研人员的研究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北界和粮食产量可能产生影响。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过去10

研究发现北美鸟类体型“缩水” 或与气候变暖有关

  据媒体报道,瑞士和美国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北美洲多种鸟类在近半个世纪内体重下降,翼长变短。专家认为,气候变化或为鸟类体型变小诱因。不过,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这一变化对鸟类有害。  生物学中有一条贝格曼定律,即在气候较暖的环境中,动物体型趋向于变小。这一定律通常适用于栖息范围跨越多个纬度或经度的物

气候专家认为我国“南涝北旱”格局发生改变

蓄水量增加了的北京密云水库青海湖湖水面积连续多年不断增大,气象专家认为,周边地区降水量偏多,使青海湖变大了。核心提示  很多人感到,最近几年我国华北地区干旱少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多雨的情况发生了改变,最新的气候统计和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11月14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专家接受

科技日报:我国气候真的“北涝南旱”了吗

8月20日,沈阳军区16集团军某旅官兵在大庆市肇源县莲花乡紧急转移被洪水围困的群众。   虽然,强台风“尤特”刚走,强热带风暴“潭美”即将登陆,但这对南方大部地区的干热天气影响有限,最需要雨水降温的江淮地区并没有受惠。而另一方面,近日来,东北地区的汛情几乎天天更新,预计黑河至同江段将发生超10年一

专家争议南旱北涝是否会成为未来趋势

  八月伏秋,是我国多数江河的大汛期。然而,在今年8月的大部分时间里,华中华东地区汛期的关键词却是“干旱”。同时,雨水则似乎钟情北方,给北方造成不小的洪涝灾害。   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干旱灾情已得到缓解,但这种天气还是给民众带来了很大困惑——“南旱北涝是怎么回事儿,会不会常态化啊?”  

新常态?研究发现气候变暖使全球干旱转向骤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510.shtm4月14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教授袁星团队在Science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气候变化影响下全球干旱由缓旱向骤旱转变的特征,并发现,迅速爆发的骤旱或将成为未来干旱的

胡敦欣院士应《自然》邀请发表海洋领域评述文章

   在西太平洋布放6100米潜标。  胡敦欣讲解太平洋西边界流问题。  中新网青岛6月18日电 (胡耀杰)6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研究员领衔17位国内外海洋学家和气候学家合作撰写的“太平洋西边界流及其气候效应”评述文章在《自然》杂志正式发表。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表有

美国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导致水源性食物中毒病例增加

  据外媒报道,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水源性食物中毒病例增加,尤其是食用生蚝的感染病例,其他感染病例也有所增加。   水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生食海鲜、饮用受污染的水,或是在污水中游泳。   约十多种弧菌会导致人类染病,弧菌也会导致霍乱,然而本次马里兰大学的研究并无特别

海洋所等发表太平洋环流与气候研究评述文章

  6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领衔17位国内外海洋学家和气候学家合作撰写的《太平洋西边界流及其气候效应》评述文章在《自然》杂志正式发表。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表有关太平洋环流与气候研究的评述性文章,也是中国在该杂志发表的首篇海洋领域综述文章。  应《自然》杂志邀请,

研究发现宇宙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存在明显“变暖期”

  目前,日趋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广受关注,而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整个宇宙在历史上也经历过类似的“气候变化”。在大爆炸之后10亿年到35亿年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宇宙变暖”期。   英国剑桥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上报告说,他们利用位于美

为什么豆腐脑南甜北咸,月饼却北甜南咸?

  中秋节了,给大家拜个晚年。  关于豆腐脑甜咸正统的争论已经很多年了,虽然谁是正统依然争论不休,但基本得出了北方爱吃咸,南方爱吃甜的结论。  但前几天大家掰开月饼,心怀祖国,一定会忍不住疑问:既然南甜北咸,为什么月饼却是北方甜(豆沙、枣泥)南方咸(火腿、蛋黄)呢?  为了彻底消灭这种困扰,我知同仁

朱定真委员 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气候区划 助力乡村振兴

  北京3月12日电“我国应当依据当今农业气候资源演变,和气候变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利用现代遥感、地理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举有利于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积极

专家:需提防禽流感发病地区随气候转暖北移

   4月5日至7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与复旦大学联合举办中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论坛。谈及H7N9禽流感问题,专家表示,管住禽类等动物是关键。鉴于近些年禽流感反复发生的状况,建议政府对家禽养殖、销售、宰杀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更多关注。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Mic

全球变暖真的是世界末日吗?

中国国家地理:全球变暖真的是世界末日吗       农业生产上一般认为,≥10℃积温2000℃等温线代表了种植水稻所需的最低积温数,积温到达2300℃时,水稻可以稳定生长。随着气候变暖,黑龙江省的积温带明显北移,水稻种植范围也逐渐向北部地区推移和扩展,目前大于2500℃积温带是黑龙江省所占范围最广

农田排放对气候变暖响应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胡春胜研究组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和大豆轮作中,经过5年昼夜连续模拟增温的田间观测实验,在“农田一氧化二氮排放对气候变暖的响应”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农业、生态系统和环境》。  一氧化二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约为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的5%~8%。增温

研究称气候变暖将导致山火更严重

  上月底,美国19名消防员在扑救亚利桑那州严重山火时殉职。加拿大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将导致类似山火更加频繁出现,也更难被扑灭。   加拿大艾伯塔大学7月22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说,气候变暖使得蒸发作用和植物蒸腾作用增加,导致森林更加干燥,树木更加易燃。理论上,气温每增加1摄氏度,就需要降水

南鹤虱和北鹤虱的区别

  1、从生长形态区分  通过药材的外貌来进行区分是非常直接的一种方法,南鹤虱的枝叶细长,有主干道分出来不少的枝桠,每个枝桠的顶端都会有一个球形的果实。果实表面很粗糙,长出来的刺也很坚硬,看上去有棱有角的。北鹤虱的果实很柔软,个头也很小,上面长着短小的柔毛,叶子是椭圆形或者圆形的状态。  2、从取材

科学家在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所长王凡团队联合中科院大气所在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气候学报》杂志上。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海洋吸收了全球变暖93%的热量,致使海洋热含量迅速上升。印度洋的海洋热含量显著增加,对周边区域的气候、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

我国学者揭示次冰消期大洋环流演化和CO2浓度变化机制

  近日,国际地学刊物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于兆杰(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研究员万世明与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法国国家气候研究中心以及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高分辨率的海洋有孔虫

不可或缺的“海洋之肺”——海草床“家底”摸清

  今年年初,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我国近海重要海草资源及生境调查”结题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全国沿海海草资源“家底”信息,向海草床保护与修复方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海草不是海藻  海草起源于陆地被子植物,是地球上唯一一类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高等被子植物,与陆地高等植物相比,其种

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取得新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915.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凡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在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气候杂志》上。  观测集合平均在1958-20

我国在温带海域海草床鳗草种群补充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国际学术刊物(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养殖水域生态学与生物资源修复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New insights into different reproductive effort and sexual recruitment

历史气温研究发现全球变暖速度惊人

  有大量证据表明,地球气候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已经变暖。气候科学家们知道类似的情况在地球的整个历史中曾经发生过,但他们希望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次的变暖与以往到底有何不同。而现在,一个研究小组说他们有了一些新的答案。   据环境新闻网报道,研究人员综合分析了回溯至最后一个冰河世纪结束时——大约11000

罗勇:极端天气或将更频繁

华西都市报专访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主任罗勇。  从去年冬天的西北暴雪,到延续数月的西南大旱,再到目前长江流域因强降雨形成的洪涝灾害,最近大半年来,极端恶劣天气“变着戏法”轮番袭来。这样的极端天气今后还会出现吗?面对极端天气,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昨日,受四川省人大的邀请,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主任

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秘书长  如果这个季节去西藏,站在拉萨河谷,可以看到两侧山坡上的青草已经长到了山顶,回到30年前,人们不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青藏高原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最高海拔超过8800米,构成全球独一无二的“第三极”主体骨架,也是地球独特

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将提高人类患癌症风险

  据外媒报道,一项联合国组织的研究显示,随着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大量增加人们患癌症风险的污染物将被释放出来,进入空气和海洋中。  这些可长时间存在的化学物质又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入食物链后将进入人体,增加癌症、心脏病和不育症的发病几率。  据悉,这一国际研究预计将会在下个月发表。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