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出西南喀斯特地区复杂森林空间分布图

记者9月13日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获悉,该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员团队基于深度学习和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绘制了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复杂森林空间分布图。近日,这一研究成果的论文发表在Remote Sensing in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上。 在大规模生态保护与修复背景下,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成为近20年来全球植被“变绿”的热点区。单一人工林种植是普遍采用的一种造林策略,速生人工林相对于天然林可能会耗水过多,亟需量化权衡不同类型森林恢复的碳-水过程及其生态服务效应。然而,单一人工造林、自然恢复、封禁保育、人工林采伐等不同保护修复与管理措施下,该区森林景观异质性高,森林植被多呈现斑块化、片段化、破碎化的特点。受遥感数据源与方法的限制,区域尺度喀斯特地区复杂森林格局、特别是不同类型人工林与天然林的精准识别一直是难点。 深度学习被认为是机器学习领域的一项革命性技术......阅读全文

绘制出西南喀斯特地区复杂森林空间分布图

记者9月13日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获悉,该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员团队基于深度学习和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绘制了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复杂森林空间分布图。近日,这一研究成果的论文发表在Remote Sensing in Ecology and Conservati

喀斯特森林与非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比较研究

  喀斯特生境占到了全球陆地面积的10%-15%,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具有大面积连片分布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生境的物种多样性较高,特有种丰富。喀斯特也是一种脆弱的生境,受到破坏之后较难恢复。研究喀斯特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可为喀斯特生境植物多样性保护及破坏生境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

研究者评估西南喀斯特地区森林恢复固碳潜力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员团队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近20年植被恢复固碳潜力评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Earth’s Future上。 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中和最绿色、最经济的途径,其中森林贡献最大。近20年来,大规模人工造林与自然恢复

植物物种多样性有益于喀斯特森林土壤氮转化速率

植物物种多样性支撑生态系统结构和基本功能,是开展植被修复工程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多项证据显示,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现有研究表明,增加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可提高土壤有效氮水平,但在部分案例中,土壤有效氮水平也可能随着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呈现出减少或保持不变的现象。这种不确定

我学者发现干季雾水维持喀斯特森林植物水分平衡原因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是在水分、热量和海拔极限条件下发育形成的森林类型。同时,该地区是我国辐射雾日最多、雾时最长、雾量最大的典型区域之一。长期以来,雾水被认为能补充干季降雨不足,避免低温伤害,进而形成了“雾水维持热带雨林存在的假说(简称雾水假说)”。 该地区前期系列研究已经表明,干季滴落雾水是热带森林

植物物种多样性有益于喀斯特森林土壤氮转化速率

植物物种多样性支撑生态系统结构和基本功能,是开展植被修复工程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多项证据显示,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现有研究表明,增加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可提高土壤有效氮水平,但在部分案例中,土壤有效氮水平也可能随着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呈现出减少或保持不变的现象。这种不确定

我国森林WUE和NA空间变化格局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博士生汤松波在研究员旷远文的指导下,联合国内多个团队,对我国森林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大气氮可利用性(NA)经纬向变化格局及其调控因子研究取得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环境研究快报》。  全球变化,如全球变暖、降水格局变化及N沉降增加,显著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植物WU

华南植物园发现西南喀斯特森林植被恢复对流域产水量影响

  上世纪末,中国政府陆续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使“两江”中上游区域森林植被发生较大变化,在控制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近年来我国西南连续的干旱引发对大规模植被恢复的争议。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闫俊华研究员等利用后寨河流域长期监测数

我国学者在土壤微生物过程及养分限制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李德军课题组在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过程及其养分限制性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喀斯特森林与非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过程和养分限制比较示意图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物地化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微生物生长及其一系列活动往往受养分有效性的

喀斯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性研究获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李德军课题组,在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过程及其养分限制性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功能生态学》上。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李德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物地化循环过

喀斯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性研究获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李德军课题组,在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过程及其养分限制性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功能生态学》上。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李德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物地化

亚热带生态所在复杂森林遥感智能识别方面获进展

在大规模生态保护与修复背景下,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成为近20年来全球植被“变绿”的热点区。单一人工林种植是普遍采用的一种造林策略,速生人工林相对于天然林可能会耗水过多,亟需量化权衡不同类型森林恢复的碳-水过程及其生态服务效应。然而,单一人工造林、自然恢复、封禁保育、人工林采伐等不同保护修复与管理措施下

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曾馥平主持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 “广西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研究”取得新进展。  10月初至11月底,课题组在亚热带所宋同清副研究员带领下,与广西大学林学院以及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携手在广西区顺利开展了复查样地

新研究揭示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格局的空间异质性

  土壤水分的时间、空间格局是许多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状况的关键指标,可以帮助从事水文、气象和农业等领域的科学家更好地理解与水文相关的生态模型和过程。  版纳植物园恢复生态研究组博士研究生赵志猛在导师沈有信研究员的指导下,以云南省石林县世界地质公园的林地、灌木地和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年至20

第六届海峡两岸森林动态样区研讨会在广西召开

  11月5日至9日,第六届海峡两岸森林动态样区研讨会在广西召开。会议由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主办,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承办,并得到了中科院2012年海峡两岸会议资助。本次会议共有来自海峡两岸20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80名学者参会,其中台湾代表7人。中科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张兴根主任,韩国生态学会前任理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拓展森林资源发展保护空间

  最新公布的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的稳步发展时期。但同时我国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   实现森林资源的“双增”面临着哪些挑战?如何进一步拓展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空间?如何守住林地红线?就这些热点话题,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在25日举行的国新办

30米空间分辨率的全国森林冠层高度分布图

  国家与全球尺度的高分辨率森林冠层高度产品对估算森林碳储存、理解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以及制定森林经营政策等至关重要。现有的森林冠层高度产品的空间分辨率一般是500米或1000米,难以满足应用需求。新近发射的星载激光雷达传感器GEDI与ICESat-2 ATLAS可以获取全球范围内分米级空间分辨率的森林

喀斯特土壤碳固定微生物调控机制获揭示

在高强度耕作扰动向大规模植被恢复转变背景下,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成为全球变绿的“热点区”,植被碳汇能力显著提升。但土壤碳固定效应及驱动机制还缺乏充分认识,制约后期重大生态工程深入实施及土壤固碳增汇目标的实现。喀斯特植被恢复驱动的土壤碳汇效应及微生物调控机制与非喀斯特区域是否存在区别,尚缺乏深入研究。中

研究人员揭示不同恢复管理措施的固碳效应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恢复管理措施固碳效应的识别与权衡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1月8日以Forest management in southern China generates short term e

热带森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和垂直变化规律

  森林土壤中的碳(C)、氮(N)和磷(P)是三个重要元素,研究其C:N:P化学计算比有助于了解森林土壤养分情况,并为森林管理提供参考。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任海与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教授惠大丰以及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利用对海南岛热带雨林、桉树人工林、橡胶

喀斯特稻田土壤研究获进展

  水稻根际等微氧条件土壤中微生物驱动亚铁氧化过程较为普遍,形成的铁氧化物表面正电荷丰富,可有效阻止重金属从土壤向植物体迁移。然而,微氧环境过程及其多元素耦合循环研究,由于研究手段限制及关键证据获取的难度,未能有效明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承帅课题组与广东省科学

“热喀斯特”湖加速全球变暖

  美、德两国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被称为“热喀斯特”湖的形成会导致北极永久冻土突然融化,从而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加速全球变暖。研究显示,冻土层中大量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导致地表发生凹陷,之后雨水和融水将其填充为“热喀斯特”湖,湖水又会导致岸边和湖底冻土层突然融化。   由于北极冻土层中储存着大量有机

罗维均:致力喀斯特洞穴研究

  科学研究要注重国际前沿的探索。我们意识到喀斯特地区地气交换对于区域和全球碳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在王世杰研究员主持的“973”项目和有关部门支持下,我们又“大手笔”地对喀斯特地区大气、土壤和洞穴碳循环进行自动监测和采样研究工作,目前已取得了一些令人惊奇的初步成果。  在中国西南的广大领域,

中国原始森林仅占全国森林面积7.59%

  3月20日,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相关学术机构合作,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首次绘制出《中国原始森林空间分布图》。根据这份地图,中国现有原始森林面积为1576.68万公顷,占中国森林面积的7.59%。  绿色和平森林与海洋项目副经理易兰向记者介绍,原始森林又称为原生林,指未因人类活动而导致

森林脑炎简介

  森林脑炎是由黄病毒属中蜱传脑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蜱为其传播媒介。临床上以突起高热、头痛、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瘫痪为主要特征,常有后遗症,病死率较高。本病是森林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于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原始森林地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及朝鲜北部林区。有严格的季节性,自5月上旬开始,

亚热带生态所喀斯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研究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李德军课题组在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整体环境科学》,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的认知对于理解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以及预测生态系统对全球

北京新增20万亩森林-城市森林景观初现

  延庆,工人在林地种树。当地部分农民也将从守着大山吃饭,转变成为靠绿化造林、挣工资的农民昌平区百善景观林,工人在给树木浇水延庆,城市森林景观初现延庆,工人在抽水灌溉林地昌平马池口大沙坑,治理前风沙肆虐,现在成了风景林地  看得见的是村庄洁净优美、绿水青山喜人、邻里和睦互助,看不见的

岳跃民等获2022年度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

  经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组织专家评审,并经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包括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岳跃民研究员在内的3位科学家近日荣获“2022年度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亚热带生态所作为获奖专家推荐单位获中科院通报表彰。  在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项目连续资助、国家外专局高端外

森林脑炎的介绍

  森林脑炎是由黄病毒属中蜱传脑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蜱为其传播媒介。临床上以突起高热、头痛、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瘫痪为主要特征,常有后遗症,病死率较高。本病是森林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于我国东北,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及朝鲜北部林区,多发生于春夏季。又称蜱传脑炎(TBE),俄国春夏季脑

森林脑炎病毒传播

  (1)通过蜱的叮咬森林脑炎病毒进入人体,在接触局部淋巴结或单核-巨噬细胞后,病毒包膜E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然后融合而穿入细胞内,病毒在淋巴结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进行复制。  (2)复制的病毒不断释放而感染肝、脾等脏器,感染后3~7天,复制的病毒大量释放至血液中形成病毒血症,可表现病毒血症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