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氮酶的固氮的过程简述

固氮的过程中每个电子的传递需要消耗2~3个ATP,而且一般固氮生物在固氮的同时也会产生氢气,因此固氮的总反应式可写为:N2 + 8 H+ + 8 e- ---------> 2NH3 + H2此过程消耗16~24个ATP。......阅读全文

研究人员揭示氢化钡固氮反应机制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郭建平团队和丹麦技术大学教授Tejs Vegge团队合作,通过实验设计与理论计算相结合, 揭示了非过渡金属基氢化钡(BaH2)固氮及加氢产氨过程的反应机理。相关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氨是基础化工原料之一,是合成氮肥以及几乎所有重要含氮化学品的氮源

大连理工大学在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研究取得新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号:20676019,20972023,21076037,21231003)的大力支持下,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曲景平教授的“小分子活化与仿生催化”研究团队,在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邻苯二硫酚桥联双核铁配合物,建立了双铁

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氧气悖论”破解了

根瘤被称为豆科植物的“固氮工厂”,反映豆科植物与固氮根瘤菌的共生关系。豆血红蛋白(又称共生血红蛋白)存在其中,是根瘤中调节氧气浓度的“开关”,氧气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呼吸所必需的,但根瘤菌中的固氮酶更喜欢低氧环境,“氧气悖论”就产生了。这一悖论始终悬而未决,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有关根瘤内豆血红蛋白基因表达

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氧气悖论”破解了

根瘤被称为豆科植物的“固氮工厂”,反映豆科植物与固氮根瘤菌的共生关系。豆血红蛋白(又称共生血红蛋白)存在其中,是根瘤中调节氧气浓度的“开关”,氧气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呼吸所必需的,但根瘤菌中的固氮酶更喜欢低氧环境,“氧气悖论”就产生了。这一悖论始终悬而未决,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有关根瘤内豆血红蛋白基因表达

豆科植物固氮“氧气悖论”破解

根瘤被称为豆科植物的“固氮工厂”,反映豆科植物与固氮根瘤菌的共生关系。豆血红蛋白(又称共生血红蛋白)存在其中,是根瘤中调节氧气浓度的“开关”,氧气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呼吸必需的,但根瘤菌中的固氮酶更喜欢低氧环境,“氧气悖论”就产生了。这一悖论始终悬而未决,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有关根瘤内豆血红蛋白基因表达

豆科植物固氮“氧气悖论”破解

根瘤被称为豆科植物的“固氮工厂”,反映豆科植物与固氮根瘤菌的共生关系。豆血红蛋白(又称共生血红蛋白)存在其中,是根瘤中调节氧气浓度的“开关”,氧气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呼吸必需的,但根瘤菌中的固氮酶更喜欢低氧环境,“氧气悖论”就产生了。这一悖论始终悬而未决,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有关根瘤内豆血红蛋白基因表达

研究发现锑氧化依赖的化能自养固氮过程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孙蔚旻团队发现了锑氧化依赖自养固氮的全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同时利用DNA-SIP和宏基因组分箱确定了微生物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和根瘤菌科(Rhizobiaceae)参与此过程。相关研究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美发现可在有氧条件下生产氢气的细菌

  美国华盛顿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一种细菌可以在有氧气存在的自然条件下生产氢气,有望成为较廉价的氢气来源。   报告说,这种名为“蓝藻菌51142”的细菌在白天和夜晚的生理活动不同。在白天有光线的时候,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氧气和糖分;

《自然—通讯》:美发现可在有氧条件下生产氢气的细菌

  美国华盛顿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一种细菌可以在有氧气存在的自然条件下生产氢气,有望成为较廉价的氢气来源。  报告说,这种名为“蓝藻菌51142”的细菌在白天和夜晚的生理活动不同。在白天有光线的时候,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氧气和糖分;而在

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博士庞科等,在安徽省寿县新元古代约8亿年前的碳质膜化石中发现了具有多细胞和细胞分化的“大型安徽丝藻”。研究者认为这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

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博士庞科等,在安徽省寿县新元古代约8亿年前的碳质膜化石中发现了具有多细胞和细胞分化的“大型安徽丝藻”。研究者认为这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

谁是大自然里的“小猪佩奇VS小羊苏茜”?

在我们的习惯认知中,自然界的生物处在错综复杂的食物链中,一物降一物,很难与“合作”联系起来,但其实“合作共赢”的模式最早就是来源于大自然,在植物、微生物和动物中比比皆是。它们彼此之间也会达成“共识”,一致对外,这种合作关系就叫“共生”,它们的共赢则是赢在获取养分、抵御外敌和传递花粉,赢在生存和繁衍。

氧电极测定光合细菌在特殊条件下的产氢量的应用

        氢气作为一种无碳的清洁能源,具有发热值高、能量转化效率高和燃料产物清洁无污染等优点,是一种极有潜力的化石燃料替代能源。生物制氢方式通过完整的细胞催化有机物或水裂解生成氢气,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无需苛刻的反应条件,使制氢过程变得简单易行,但是由于受到原料成本和制氢效率的限制,目前其生产

关于黄素氧还蛋白的作用性介绍

  生物固氮作用(biologicalnitrogenfixatio):大气中的氮被原还为氨的过程。生物固氮只发生在少数的细菌和藻类中。  估计全球每年生物固氮作用所固定的氮(N2)约达17500万吨,其中耕地土壤约有4400万吨,超过了每年施入土壤4000万吨肥料氮素(工业固氮)的量(Burris

固氮的主要分类

人工固氮人工固氮长期以来,人们期望着农田中粮食作物能像豆科植物一样有固氮能力,以减少对 化肥的依赖。70年代首先实现了细菌之间的固氮 ... 主要在合成氨中实现人工固氮(工业上通常用H2和N2 在催化剂、高温、高压下合成氨,化学方程式:N2 + 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 所有的含氮化学

新发现蓝菌对氮气情有独钟

据11月14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报道说,海洋中的蓝菌通常被认作是能够完成多种任务的细菌,它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大量的氧气,它能“固定”碳和氮,将这2种元素转化为在生物学上有用的形式。研究人员报告说,一组新近发现的蓝菌则反其道而行之,它只专注于固氮,而无需生产氧气和固定碳所需的遗传学机器。

温室气体或可直接转化为燃料

  当前,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和局部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如果有种技术能把温室气体直接转化为燃料,既满足能源需求,又解决了环境问题,那会怎样?犹他州大学生化学家兰斯·希菲尔德说:“那是当前科学研究的一座‘圣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最近,美国犹他州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

翻译的过程简述

翻译过程需要的原料:mRNA、tRNA、21种氨基酸、能量、酶、核糖体。翻译的过程大致可分作三个阶段:起始、延长、终止。翻译主要在细胞质内的核糖体中进行,氨基酸分子在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催化作用下与特定的转运RNA结合并被带到核糖体上。生成的多肽链(即氨基酸链)需要通过正确折叠形成蛋白质,许多蛋

固氮基因研究获突破-能让植物自行合成氮肥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通过移植固氮基因,成功使一种光合作用细菌获得了从空气中吸收氮的能力。这将有助于研究植物固氮技术,培育不需要施氮肥的农作物。 图片来源网络  一些细菌和古菌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氮,生成有用的氮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固氮。植物没有固氮能力,只有一些

研究揭示砷氧化依赖自养固氮及相应代谢途径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孙蔚旻团队利用DNA-SIP和宏基因组分箱确定了微生物硫杆菌属(Thiobacillus)和厌氧菌属(Anaeromyxobacter)参与砷氧化依赖自养固氮及相应代谢途径。相关研究发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豆血红蛋白的基本信息介绍

  豆血红蛋白存在类菌体的周围,有截留和释放氧分子的功能,既为类菌体的呼吸作用源源提供分子氧的快速细流,又保护了类菌体内固氮酶免与氧直接接触而受破坏。豆血红蛋白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对氧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因此对创造固氮作用所必须的厌氧条件是有利的。就这样细菌开始固氮。在植物体内细菌有赖于植物提供能

树叶固氮不是梦-细菌固氮新说挑战传统理论

   在热带雨林之外生长最快的树木是白杨。这种树高而细长,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可以长到30米高,即便是生长在它们似乎并不适宜的环境里,如焚烧的土地以及多沙的河岸。  Sharon Doty说,这样的生长速度得益于其叶片和其他组织中的微生物。当白杨的叶子细胞忙着把日光转化为能量时,叶子细胞中的细菌会

关于根瘤菌的主要用途介绍

  虽然空气成分中约有80%的氮,但一般植物无法直接利用,花生、大豆、苜蓿等豆科植物,通过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才可以把空气中的分子态氮转变为植物可以利用的氨态氮。在种子发芽生根后,根瘤菌从根毛入侵根部,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具有固氮能力的根瘤,在固氮酶的作用下,根瘤中的类菌体将分子态氮转化为氨态氮,

电解水制氢中的非贵金属催化剂之金属硫化物

功能仿生催化剂的开发是一个重要的进展,为大规模可持续的氢气生产开辟了道路。尽管自然界存在的固氮酶和氢化酶可以催化析氢反应,但是酶基器件难以为高水平的氢气生产做出重大贡献。这些精妙的生物催化剂具有出色的催化选择性,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运作,但在极端条件下(如强酸性和碱性介质)将迅速失活。受到固氮酶和氢化酶

简述溶酶体的形成过程

  初级溶酶体是在高尔基体的trans面以出芽的形式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如下:  内质网上核糖体合成溶酶体蛋白→进入内质网腔进行N-连接的糖基化修饰,溶酶体酶蛋白先带上3个葡萄糖、9个甘露糖和2个N-乙酰葡萄糖胺,后切除三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甘露糖→进入高尔基体Cis面膜囊→N-乙酰葡糖胺磷酸转移酶识别

简述基因重组的过程

  由于基因的独立分配或连锁基因之间的交换而在后代中出现亲代所没有的基因组合。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有转化、转导和接合等方式。受体细胞直接吸收来自供体细胞的DNA片段,并使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通过噬菌体媒介,将供体细胞DNA片段带进受体细胞中,使后者

细胞迁移的过程简述

细胞迁移的过程可以用右图阐明。细胞迁移是一系列生理程序的集合,接收到外界信号后(关于外界信号作用于细胞的过程,请见运动方向的确定和极化),细胞内每一个阶段都要相应的蛋白质在适当的位置被激活。这一连串的蛋白质的活化并不是同时平行进行,而是有先后顺序的。处于悬浮状态的成纤维细胞,会处于一种所谓闲逛(ra

简述血型鉴定的过程

  试管法(正、反定型)  (1)取洁净小试管3支,分别标明抗-A、抗-B和抗-AB,用滴管分别加抗-A、抗-B和抗-A、B分型血清各1滴于试管底部,再以滴管分别加入受检者2%红细胞盐水悬液1滴,混匀(正定型)。  (2)另取洁净小试管3支,分别标明A、B、O,用滴管分别加受检者血清各1滴于试管底部

我国学者在仿生化学固氮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690064、22001031、21231003)等的资助下,大连理工大学曲景平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叶生发研究员团队等合作,在仿生化学模拟生物固氮酶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研究成果以“硫桥联四价四价双铁氮桥配合物及其对氨生成的加氢反应性能 (A t

沙雷氏菌参与砷氧化依赖的生物固氮过程获揭示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孙蔚旻团队发现了砷氧化驱动生物固氮的全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同时,该团队利用DNA-SIP和宏基因组分箱,确定了微生物Serratia(沙雷氏菌)参与了此过程及相应代谢途径。相关研究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  尾矿是一种极端寡氮环境。生物固氮在提供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