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布更新第二款全球海洋Argo网格数据集

近日,由上海海洋大学和自然资源部杭州全球海洋Argo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联合研制的全球海洋Argo网格数据集(简称GDCSM_Argo)在国际Argo官方网站正式发布,这是我国在国际上公开发布并定期更新的第二款全球海洋Argo网格数据集。该数据集可广泛应用于海洋、气象、渔业海洋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以及海气耦合数值模拟和业务化海洋/天气预测预报等。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东海生境演变与渔业资源创新团队,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利用梯度依赖最优插值方法研发的GDCSM_Argo数据集,包含了全球海洋从海面到1975米水深范围内的海水温度和盐度,以及声速、混合层深度、温跃层下界深度和温跃层强度等物理海洋环境要素,其水平分辨率为1°×1°,垂向为0~1975米水深范围内共58层,时间范围为2004~2021年、分辨率为月,预计每半年更新一次。用GDCSM_Argo绘制的海洋气候态表层声速 ......阅读全文

我国发布更新第二款全球海洋Argo网格数据集

近日,由上海海洋大学和自然资源部杭州全球海洋Argo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联合研制的全球海洋Argo网格数据集(简称GDCSM_Argo)在国际Argo官方网站正式发布,这是我国在国际上公开发布并定期更新的第二款全球海洋Argo网格数据集。该数据集可广泛应用于海洋、气象、渔业海洋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

《自然》综述:全球Argo海洋观测多领域拓展

  《自然》杂志1月27日在线发表了由18个国家27位作者共同署名的综述文章《全球Argo海洋观测十五年》,文章全面回顾了国际Argo计划实施15年来取得的成果,并展望了未来Argo海洋观测及其资料应用研究的广阔前景。  Argo是“实时地转海洋学观测阵”的英文缩写。目前全世界大洋上广泛分布的数千个

国际Argo指导组年会召开

  3月13日,由国际Argo(即全球海洋观测网计划)指导组主办的第20次国际Argo指导组年会在杭州召开,重点规划国际Argo未来发展计划——Argo 2020愿景。  AST联合主席、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教授Susan Wijffels表示,Argo 2020是维持全球Argo海洋观测网未来1

国产深海Argo浮标首次完成批量布放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397.shtm近日,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获悉,由该校牵头,崂山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深海Argo区域观测网建设”项目在西太平洋菲律宾海盆首次完成国产深

我国首个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正式建成

   近日,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科学”号上的科考队员将中船重工七一〇所研制的HM2000型剖面浮标缓缓放入海面。这是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计划自2002年实施以来布放的第400个剖面浮标,也是我国布放的第30个国产北斗剖面浮标。  至此,我国正式建成首个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这些浮标主

全球海洋监测网数据监测为全球气候把脉

法国研制的新型浮标“Deep Arvor” Argo全球海洋监测网示意图   近年来,全球围绕气候变化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科学家仍难以准确预测各种极端天气,对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和升温幅度也存有较大争议。这一方面是囿于地球气候异常复杂,难以预测;另一方面,气候研究仍缺乏系统详实的气象数据资料。

中国大洋观测网填补深海观测空白

  国家海洋局日前在杭州召开“中国Argo剖面浮标大洋观测网”建设运行技术评估会,旨在加快促进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推动正在运行的Argo大洋观测网纳入海洋观测预报体系。   据介绍,Argo是“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的英文缩写。10年来,由美国、澳大利亚等 30多个沿海国家布放的约8500个A

大气所发现海洋观测系统变化导致全球海洋热含量“突变”

  温室气体导致地球系统能量增加,表现为全球变暖,然而地球系统增加的能量中有超过90%储存在海洋中,全球海洋热含量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的 “指针”。估计全球海洋热含量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然而,海洋观测系统在不断变化:在上世纪(1966-2001年),海洋主要是基于船舶的观测系统;

德国argohytos压力开关TS51型的用途

  ARGO-HYTOS是世界市场领D者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ARGO-HYTOS已组建了国际性生产销售公司网,提供全球成功客户习惯的全面支持。客户在哪儿,我们就在哪儿,针对他们提供附加值和专业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技术难题越来越复杂,找到以丰富经验为支撑、能够提供集成方案的系统合作伙伴至

杜岩团队揭示Argo轨迹反演大洋千米层流场的误差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杜岩团队,研究揭示Argo浮标轨迹反演大洋千米层流场时的误差。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物理海洋学杂志》。博士王天宇为第一作者,杜岩为通讯作者。  由于走航ADCP、潜标观测成本高,观测样本较少,目前对大洋深层环流的刻画尚不清晰。Argo浮标具

科学家计划在2030年建成一套新的全球海洋监测系统

  海洋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新的传感器,他们计划将其部署在一个全球监测系统中,以便更好地观察全球海洋发生的变化。  德国亥姆霍兹市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的Karen Wiltshire表示:“在某些方面,我们对于海洋的了解还不如对火星的了解多,尽管前者支配着从区域气候到经济的一切事物。” 

海洋三维温盐场反演重构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914.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尹宝树团队在海洋三维温盐场反演重构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前沿科学》发表。  热带印度洋三维温盐场反演重构模型示意图   海洋研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北太平洋流涡区中尺度涡旋生态影响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修鹏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柴扉合作,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浮标(BGC-Argo)数据揭示北太平洋副热带流涡区(NPSG)中尺度涡旋对浮游植物、颗粒物以及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影响。   全球表层海洋约30%为低生物量的寡营养盐海域,通

研究揭示海洋上层盐度季节变化的时空结构

  海洋盐度是海水的核心物理参数之一,盐度的分布与变化可以作为全球水循环过程(降水及蒸发)和一些重要变率的指示因子,常被称为天然的“雨量计”。盐度变化也能通过调整海水状态和海洋环流等过程,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过去,由于海洋盐度观测资料较为稀疏,关于全球尺度的盐度季节变化研究相对滞后。Arg

ARGOYBJ合作组2011年第一次合作组大会召开

  2月14日至16日,ARGO-YBJ合作组2011年第一次合作组大会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召开。来自意大利Roma II Univesity、Roma III Univsersity 、Salento University、Naploli University、INFN Tori

研究揭示上层海洋混合参数化和减小海洋模式模拟误差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荣华研究组在改进上层海洋混合参数化和减小海洋和海气耦合模式模拟误差等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数值模拟是研究海洋及其变化的重要工具之一。但在当前的海洋与气候模式中,海温模拟存在很大误差,包括赤道太平洋“冷舌”模拟过冷与温跃层强度模拟偏弱等,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海洋垂向混合

雷晓光课题组在发展化学交联质谱技术领域取得最新进展

  化学交联结合质谱技术 (chemical cross-linking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 CXMS) 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一种检测蛋白质结构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随着质谱仪器以及交联数据搜索软件的发展,CXMS技术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该技术中能够

南极高密度底层水大幅减少将影响全球洋流格局

  最近,由50多名澳大利亚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澳大利亚南极区开展了深部海洋变化的观测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在远离南极大陆海岸的地方,南极底层水的量已经大幅减少了。   研究者搭乘一艘名为“南极光”的航船先行至南极东岸的联邦湾,后向西沿南极海岸而行,最后返回到弗里曼特尔。经过25天

孟加拉湾次表层溶解氧对于热带气旋“风泵”三种响应机制

  热带海洋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海洋遥感重点实验室唐丹玲研究团队关于孟加拉湾热带气旋“风泵”对低氧区次表层溶解氧的影响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论文最近发表在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孟加拉湾作为四大低氧区之一,其次表层溶解氧显著降低。溶解氧是生物

质谱界重磅:继Nature子刊后董梦秋团队又发Nature

  交联质谱技术(英文全称Chemical cross-linking of proteins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 简称CXMS或XL-MS);CXMS利用化学交联剂将蛋白质或蛋白质复合体中空间距离足够接近的两个氨基酸通过共价键连接起来,酶切成肽段后用质谱

研究揭示海洋亚中尺度过程对生物碳泵效率的影响

海洋亚中尺度动力过程能显著提高副热带流涡区生物碳泵在弱光层的传输效率。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模拟与生态动力课题组与合作者,在海洋亚中尺度过程对生物碳泵效率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研究人员利用高频BGC-Argo的自主观测能力克服常

卫星观测海表盐度偏差的区域分布及其因素获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杜岩团队在卫星观测海表盐度偏差的区域分布及其主导因素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博士研究生欧阳雅婷为第一作者,杜岩研究员、张玉红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发表于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该工作对

海洋国家实验室:万米深海研究科考完成三大任务

  近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利用深远海综合考察船“东方红2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万米深海研究科考任务。通过自主研发的海洋仪器装备,海洋国家实验室获得了诸多珍贵海洋观测资料,填补了多项海洋科研领域空白。   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吴立新表示,海

中科院研究员发现全球变暖或比预估快13%

  全球变暖又添佐证。美国《科学·进展》杂志日前在线发表的一项中美科学家联合开展的研究成果显示,全球气候变暖速度比此前预估的要快13%。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副研究员成里京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温室气体不断排放使地球系统“困住”了更多的热量,直接驱动了全球变暖。这些能量90%以

海洋国家实验室:万米深海研究科考完成三大任务

   科技日报讯 (通讯员王宁 记者王建高)近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利用深远海综合考察船“东方红2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万米深海研究科考任务。通过自主研发的海洋仪器装备,海洋国家实验室获得了诸多珍贵海洋观测资料,填补了多项海洋科研领域空白。  海洋国

“实验3”号圆满完成2020东印度洋航次

  据了解,此次共享航次共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大学等单位的26名科考队员和30名船员共56人参加,历时72天,航程12000多海里,完成了来自国内不同单位的多项科考任务。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杜岩欢迎全体成员安全归来,表示本航次是该

我国自主研制生物传感器搭载水下滑翔机完成海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874.shtm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吴国俊研究员牵头,联合青岛海洋科技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厦门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联合承担的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取得重要进展。项

研究揭示海洋热浪垂向结构的时空特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1278.shtm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团队联合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首席研究科学家Ming Feng和高级首席研究科学家Alistair J. Hobday,揭示了全球海洋热浪垂

新研究揭示海洋气候平均态对比证实全球海洋升温

  全球海洋是地球气候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海洋积聚热能并将热量从热带地区输送到高纬度地区,贡献了约三分之一的全球径向热输送,是维持地球系统能量平衡的主要机制。海洋由于比热容比较大,对大气层的变化反应较为缓慢,也调节着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海洋气候平均态是物理海洋研究和海洋模式初始化、地球化学和生物应用

海洋所等在赤道太平洋温跃层内动力过程研究中取得进展

  5月12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Deep-Reaching Thermocline Mixing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Cold Tongue”,报道了赤道太平洋温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