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打造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

记者昨天(8日)从《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面向2030/2050的全球红树林保护”边会上获悉,中国55%以上的红树林纳入了自然保护地,红树林面积已由21世纪初的2.2万公顷恢复到2.7万公顷。红树林有着“海岸卫士、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是最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一半以上红树林得到有效保护 全球目前有341种受威胁物种以红树林为主要栖息地,我国持续加大保护力度,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国家林草局湿地管理司规划处处长 姬文元:近20年时间,我们红树林增加了5000公顷左右,在全球红树林包括红树林在内的湿地面积都在面临退化或减少的趋势下,我们国家红树林(面积)是不降反升的。我国将打造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 作为世界湿地大国和《湿地公约》缔约方之一,我国不断加大对红树林的保护力度,印发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阅读全文

《湿地公约》批准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992.shtm

加入《湿地公约》30年,中国表现如何?

11月6日,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谭光明透露:中国近十年新增和修复湿地80多万公顷,现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国际湿地城市13个,数量居世界第一。 当下,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数量世界第一 今年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年,此间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闭幕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闭幕。大会执委会供图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完成各项议程,于11月13日闭幕。大会达成《武汉宣言》《2025-2030年全球湿地保护战略框架》等多项重要成果。 《2025-2030年全球湿地保护战略框架》明确,将确保第五期战略计划与第四期目标的一致性和

研究称红树林湿地可减缓气候变暖进程

   “近年来,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利用国际援助、国债项目等资金进行恢复造林,红树林面积从1985年的5800公顷增加到目前的7000多公顷。自然保护区高桥核心区生态定位站实测数据显示,900公顷红树林每年可吸收23100吨二氧化碳,固定碳627吨,释放氧气1.35―2.7亿微摩尔/秒。

我国将打造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

记者昨天(8日)从《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面向2030/2050的全球红树林保护”边会上获悉,中国55%以上的红树林纳入了自然保护地,红树林面积已由21世纪初的2.2万公顷恢复到2.7万公顷。红树林有着“海岸卫士、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是最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取得阶段性成果

11月6日,大会新闻中心召开发布会对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中国政府下一阶段的湿地保护新举措进行了通报。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部级高级别会议正式通过《武汉宣言》,呼吁各方以强烈意愿和实际行动,促进各类湿地的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武汉宣言》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

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年成效惠及全球

中国湖北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红嘴鸥在捕鱼。高勇摄 《中国科学报》记者11月10日从《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日内瓦分会场举办的“湿地公约履约30周年——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成就”中国主题边会上了解到,中国履约三十年来,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科学利用,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

《鄱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联合保护公约》签署通过

  《鄱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联合保护公约》11月16日在南昌签署通过。   公约规定,对下属沿湖乡镇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划定候鸟和湿地保护责任区域,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候鸟和湿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并把候鸟和湿地保护工作作为重要指标列入年度考核范围,实行“一票否决”;不破坏湿地环境,不毒杀、网捕、轰

我国将打造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

中国55%以上的红树林纳入了自然保护地,红树林面积已由21世纪初的2.2万公顷恢复到2.7万公顷。红树林有着“海岸卫士、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是最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一半以上红树林得到有效保护 全球目前有34

《武汉宣言》呼吁各方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湿地

11月6日下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部级高级别会议在武汉闭幕,会议正式通过“武汉宣言”,呼吁各方以强烈意愿和实际行动,促进各类湿地的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 “武汉宣言”是此次大会的主要成果。宣言承诺,从各种渠道筹措更多资源,以强化实施湿地公约第四期战略计划,并制定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将在武汉召开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标志(大会组委会供图)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11月5日将在武汉开幕,这是我国首次承办这一国际湿地盛会。《湿地公约》各缔约方将围绕“珍爱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审议公约发展战略性议题,发布《武汉宣言》,助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为探

湿地保护修复诸多难题亟待科学家破解

   11月6日,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报》记者就“科学家与湿地保护”问题现场提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该局湿地司副司长鲍达明就相关问题作了解答。  湿地保护修复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  《中国科学报》:近些年,科学技术在我国湿地保护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国家林草局湿

华南植物园城市湿地变化和红树林恢复研究获新进展

  深圳湾位于深圳和香港两个特大型城市间,其红树林湿地是东半球候鸟迁徙的中转站,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5个时段的TM遥感影像分析发现,1986-2007年间,深圳湾深圳段因城市化发展而开垦了大量湿地,其中用于养殖鱼虾的基围鱼塘面积从36.6km²减少至17.2km²,红树林

我国新增6处国际重要湿地

在第12个世界湿地日到来之际,我国又有6块重要湿地被《湿地公约》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使得全国国际重要湿地数量达36处,总面积达380万公顷。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2月2日在京宣布新增的6处国际重要湿地,包括上海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

我国红树林面积20年减少40%-北海宣言发表

中国红树林湿地论坛于9月8日下午闭幕。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有关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机构、科研院所、大学、非政府组织(NGOs)和红树林社区等203位代表,两天来就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恢复和合理利用以及科学研究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达成广泛共识。在闭幕式上,代表们一致通过了“中国红树林湿地

三方共建中科院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研究站

   为更好地研究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湿地资源,充分发挥红树林湿地生态效益,提高红树林湿地管理水平,日前,中国林科院热林所、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三方代表在东寨港保护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举行了共建中国科学院东寨港红

北仑河口自然保护区:展示我国湿地保护成果窗口

  2010沿海湿地万里行”采访团来到广西防城港,走进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初成立于1983年,1990年晋升为自治区级海洋自然保护区,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7月,加入了中国人与生物圈组织。2004年6月加入中

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立法-法治守护湿地之美

  湿地保护法近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并将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保护进行立法。  为什么专门立法保护湿地?湿地保护法有哪些亮点?如何推动落实?  冬日的江西鹰潭信江国家湿地公园,一片片浅滩湿地引得水鸟驻足栖息。“湿地公园沿信江及其支流而建,开阔的水域、大

世界湿地日|湿地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

  今天是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恢复”。这一主题强调了优先恢复湿地的迫切需要,并呼吁采取措施恢复和复原退化的湿地。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分干扰,一些湿地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湿地功能明显退化。据相关资料显示,自1970年以来,已有超过35%的湿地退化或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组委会和执行委员会成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成立《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组织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的函  国办函〔2021〕113号  湖北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  自然资源部关于成立《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组织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的请示(自然资发〔2021〕138号)收悉。经国务院批准,现函复如下

新一波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计划出炉

  日前,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在8月2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表示,到2025年,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18800公顷。 此外,《行动计划》提出了7项重点任务,其中包

广州地化所揭示微塑料对红树林沉积物硫循环的影响

  微塑料(粒径小于5mm的塑料)是一类在海岸带环境中广泛分布的新污染物,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红树林湿地是海岸带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约占全球海岸线的60-75%。受陆地和海洋活动的影响,红树林湿地已成为微塑料重要的汇。红树林湿地微生物丰富多样,驱动着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

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在广西召开

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暨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在广西召开  11月10日至12日,由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专业委员会、中科院湿地研究中心及广西科学院等主办、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承办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暨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专业委员会20

保护与开发-边界在哪里

  作为海南省的生态名片,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这里红树林资源最丰富、树种最齐全。多年前,因围海造田、水产养殖等使这里的生态屡遭破坏。立法保护让这片红树林重现生机,但如何修复生态,如何处理好适度开发与生态保护,仍是现实难题。  “北方有沙尘暴,我们东寨港有‘鸟暴’。”漫

微塑料对红树林沉积物硫循环的影响研究取得进展

微塑料(粒径小于 5 mm的塑料)是一类在海岸带环境中广泛分布的新污染物,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红树林湿地是海岸带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约占全球海岸线的60-75%。受陆地和海洋活动的影响,红树林湿地已成为微塑料重要的汇。红树林湿地微生物丰富多样,驱动着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循环

微塑料对红树林沉积物硫循环的影响获揭示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贺丽在导师钟音副研究员和彭平安研究员的指导下,研究揭示了微塑料对红树林沉积物硫循环的影响。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

守护“地球之肾”——聚焦新通过的湿地保护法

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题:守护“地球之肾”——聚焦新通过的湿地保护法新华社记者胡璐、周楠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湿地保护法。该法将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出台,标志着我国湿地保护走向法

科学述评:自然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研究员王法明联合国内外海岸带碳汇研究领域的主要科学家,探讨了中国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如何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相关述评文章在线发表于《创新》。  “为了达到《巴黎协定》的目标,2020年中国政府承诺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除了

2020年中国湿地面积位居亚洲第一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牵头编制形成的《中国湿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正式发布。《报告》基于中国湿地基础研究、调查监测和科学实践,全面梳理和总结了我国湿地保护取得的重大成就。遥感监测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湿地面积约为41.2万平方公里,位居亚洲第一,《湿地公约》划分的42类湿地

首个红树林抗污染生态修复技术团体标准发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552.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编制的团体标准《红树林抗污染生态修复技术规程》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批准发布、实施,并已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www.ttbz.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