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定位到水稻中一个新的叶形调控基因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钱前院士课题组研究论文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JIA] 正式发表。该研究鉴定到一个水稻半卷叶突变体srl3,该团队推测它是一个新的卷叶相关基因,为进一步探究水稻卷叶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研究材料。 叶片是植物的主要光合作用器官,最佳的叶片形态有利于塑造理想株型,提高光合效率。在超高产杂交水稻模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将水稻功能叶的形状归纳为直立、狭窄、厚实、卷曲。叶片的适度卷曲有助于其保持直立,减少阳光对叶片的辐射,并降低对叶片的损害,提高植物抵抗力,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该研究通过表型鉴定和细胞学分析表明,srl3的叶片从苗期到成熟期都呈现出向近轴面半卷曲的形态,且泡状细胞和厚壁细胞的形态也都发生了改变。此外,srl3幼苗的芽和根长也与野生型有显著差异,推测SRL3基因可能还与植物中生长素......阅读全文

科学家定位到水稻中一个新的叶形调控基因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钱前院士课题组研究论文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JIA] 正式发表。该研究鉴定到一个水稻半卷叶突变体srl3,该团队推测它是一个新的卷叶相关基因,为进一步探究水稻卷叶的分子机制提

研究发现水稻卷叶基因SRL10协同调控耐热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806.shtm SRL10与CATB互作提高水稻耐热性。水稻所供图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光恒/钱前院士团队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

叶形、叶尖和叶基

叶形(leaf shape) 叶片的形状常以长阔的比例、最阔部分的位置和叶的象形来进行描述。叶形常常有下列几种:(1) 针形(acicular或acerose):叶十分细长,先端尖,如松叶。(2) 条形(线形或带形linear):叶片狭长,全部的宽度略相等,两侧叶缘几平行,如稻、麦、韭菜和水仙的叶。

水稻OsSFL1基因可调控水稻开花期

   近日,生物所谷晓峰课题组在表观遗传调控水稻开花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发现了表观遗传关键调控因子OsSFL1具有介导组蛋白去乙酰化动态修饰的功能,进而调控水稻“适时”开花。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人类超过80%的食物来

我国学者揭示细胞分裂素在异叶水蓑衣叶形调控中的作用

  植物叶形受环境调控产生显著差异的现象称为“异形叶”,它是研究植物环境适应性的理想模型。先前的研究由于植物材料和转化体系不成熟,无法采用转基因技术准确验证基因功能,限制了该领域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植物生理学科组发现水生植物异叶水蓑衣(Hygrophila difformis)的

研究发现水稻LC3调控生长素信号和叶倾角

  11月29日,PLoS Genetic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薛红卫研究组题为SPOC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Leaf inclination3 interacts with LIP1 to regulate rice l

遗传发育所在水稻叶夹角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中取得进展

  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复杂多糖网络结构,为植物体提供机械支撑。水稻细胞壁研究对于抗倒伏等农艺性状的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水稻叶片夹角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直立的叶片可显著提高光合效率和植株密植度,进而增加产量。目前已报道的调控水稻叶片夹角的基因多与油菜素内酯或其他激素引起的细胞增

厦门大学Genome-Res解析水稻基因调控机制

  可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APA)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基因调控机制。APA事件的发生能使一个基因产生多种mRNA转录本,从而增加转录本的复杂度。选择不同的多聚腺苷酸化位点可以使不同的转录本具有不同的编码序列,或具有不同长度的3'

研究发现基因调控水稻细胞死亡新机制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稻所)种质创新课题组研究发现病斑突变体基因ELL1通过影响叶绿体的发育来调控水稻中活性氧的稳态,进而触发由活性氧介导的细胞死亡。该项研究丰富了对植物中细胞程序性死亡产生与活性氧稳态之间联系的理解。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学报》上。 水稻所副研究员任德勇介绍,细

科学家在miRNA调控水稻条纹叶枯病研究中取得进展

  miRNA在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通常成熟的miRNA会进入AGO蛋白组成的剪切复合体(RISC),通过指导靶mRNA的剪切或抑制蛋白质翻译而负调控基因表达。之前的研究表明水稻AGO18蛋白能够结合特异性结合miRNA成员,参与到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SV)的抗

野生稻基因参与新的水稻粒长调控途径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154.shtm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了一个来自野生稻的新的基因位点,可以提高栽培稻粒长和粒重,揭示了新的水稻粒长调控途径,为水稻育种提供了理

我科学家发现水稻籽粒大小关键调控基因

  谷粒大小不仅是决定水稻产量的要素之一,而且对谷粒的外观品质有着重要影响。近日,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课题组在谷粒大小和粒型的调控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研究证实了水稻中GS3基因控制水稻籽粒大小,发现了该基因中控制籽粒大小的关键区域,命名为OSR(Organ Size Regulation

植生生态所发现水稻落粒调控新基因

  野生稻的种子成熟时便自动脱落,这有利于种子的传播和存活。但是,“易落粒性”对以收获成熟稻谷为目标的栽培稻品种而言,就会带来收获时的产量减少等负面影响。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从选择落粒性降低的角度开始了对水稻的驯化过程。事实上,现代栽培稻种子落粒性差别很大,这说明落粒是一项多基因控制的复杂

MOC1等基因调控水稻分蘖芽的伸长

  分蘖是决定水稻产量的核心要素之一。水稻分蘖形成一般认为包括分蘖芽的形成与分蘖芽的伸长两个独立的生物学过程。解析水稻分蘖形成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理论价值,同时对水稻株型改良及品种设计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过去二十余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家洋院士及

研究发现调控水稻茎秆基部节长度的新基因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李来庚研究组与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杨远柱团队合作,发现了一个新的特异调控水稻茎秆基部节长度的基因。该基因在培育水稻半矮秆性状、提高抗倒伏能力、增加大面积水稻产量方面显示了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分子植物》。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作

PNAS:熊立仲小组发现水稻抗旱性调控基因

  OsSKIPa基因在植物体内表达水平可显著影响水稻抗旱性   华中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日前成功分离出一个对水稻抗旱改良有显著作用的基因OsSKIPa。科研人员研究表明,提高此基因在植物体内表达水平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抗旱性,缺水的戈壁滩今后也将可能种植水稻。   此项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美

基因簇调控水稻免疫和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利用基于代谢物的全基因关联分析在水稻9号染色体上鉴定到控制羟基肉桂酰腐胺代谢物合成的基因簇。该基因簇由一个鸟氨酸脱羧酶基因( OsODC )和两个串联的腐胺羟基肉桂酰转移酶基因(OsPHT3 和OsPHT4 )组成。功能分析表明,基因簇中三个基因均正调控水稻抗病性,并且 OsPHT3

遗传发育所发现控制水稻粒形和稻米品质的重要基因

  长期以来我国水稻育种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产量提升,而高产水稻品质往往相对较差。如何解决“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矛盾是水稻育种工作一直以来面临的挑战。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向东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水稻品质和产量协同遗传改良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从优质杂交水稻不育系泰丰A中成

遗传发育所发现控制水稻粒形和稻米品质的重要基因

  长期以来我国水稻育种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产量提升,而高产水稻品质往往相对较差。如何解决“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矛盾是水稻育种工作一直以来面临的挑战。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向东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水稻品质和产量协同遗传改良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从优质杂交水稻不育系泰丰A中成

揭开水稻分蘖调控之谜

分蘖是禾本科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对水稻而言,分蘖数目和分蘖角度是影响株型的两个重要因素,对水稻群体产量起决定性作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调控网络解析”支持下,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斌等责任专家指导下,研究人员充分挖掘、收集遗传材料,克隆一系列具有重

专家发现通过对水稻关键基因调控或可实现低肥高产

  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水稻关键增产基因DEP1能调控氮肥高效利用,或可帮助改良水稻品种,实现少施肥高产量的目标。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和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等人带领的科研团队近日在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上报告说,DEP1是他们之前研究发现的一个中国超级稻增产关键基因。这次在

中英研究:调控一水稻基因可提高氮肥利用率

  英两国研究团队发现,调控水稻的一个关键基因,能提高它对氮肥的利用效率。这一工作有望用于改良水稻品种,在降低施肥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风险的同时提高水稻产量。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显示,NGR5是水稻生长发育响应氮素的关键基因。在当前主栽水稻品种中,提高

研究揭示单基因调控水稻产量与抗性的协同作用机制

  记者9月7日从四川农业大学获悉,四川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科学家研究发现了水稻理想株型建成的关键基因IPA1在水稻稻瘟病抗病过程中的作用,打破了单个基因不可能同时实现增产和抗病的传统观点。  这一科研成果可以为水稻高产高抗育种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新

上海交通大学-发现调控水稻颖壳细胞形态关键基因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薛红卫课题组与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合作研究鉴定了一个重要的微管调控蛋白OsIQD14,其通过影响微管动态变化进而调控颖壳细胞形态及种子形态。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  粒形在水稻产量和种子品质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细胞骨架的重要

研究发现调控细胞分裂素合成的水稻增产重要基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661.shtm7月27日,《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邢永忠课题组(水稻产量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挖掘到一个水稻的重要增产基因GY3,该基因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可显

水稻粒长调控分子机制破解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超级稻种质创新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等单位最新合作研究发现,水稻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可调控水稻的粒长和品质,这为水稻粒形的分子设计、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7月6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发表了这一成果。    粒形是衡量稻米外观品质

水稻胚乳发育调控机制项目启动

农作物种子胚乳中累积的淀粉是人类碳水化合物类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为食品工业和动物饲料的生产提供初始的原料。水稻胚乳发育和成熟过程的调控对种子中淀粉的含量与组成具有关键的决定作用,直接影响粮食产量以及稻米的食用和加工品质。日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在上海启动“植物胚乳发育及储藏物质累积的分

水稻衰老调控分子机制被发现-可提高水稻产量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储成才研究组梁成真博士通过对一早衰突变体的研究,首次阐明了水稻叶片衰老的分子调控机制。这一发现可显著延缓水稻叶片衰老,延长灌浆时间,从而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使水稻产量得到显著提高。上述研究成果6月20日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衰

科研人员发现可同时调控水稻分蘖角度和产量基因

  记者1月11日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获悉,隶属于该院的湖南省水稻研究所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克隆了一个水稻叶绿体蛋白LTA1,其可通过影响重力反应调控水稻的分蘖角度,同时通过影响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导致水稻减产。  这一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作物学报》(The Crop J

水稻NLR类抗病基因突变导致的白叶枯病感病机制

  含有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和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蛋白,即NLR(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蛋白是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大类免疫受体蛋白。NLR类受体通常通过识别病原菌的一些特定效应蛋白来触发小种特异性免疫反应,即ETI(effector-tri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