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成立考古科学中心

日前,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以下简称考古科学中心)成立仪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该校举行。 据介绍,考古科学中心由考古测年实验室、分子考古实验室、考古材料与文物保护实验室、地学考古实验室以及囊括海内外超过一万件/套样本的考古资源库组成。重点聚焦古代文明起源与演化过程,区域史前社会与文明起源,古代工艺科技、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等考古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多学科协同创新,深化国际交流合作,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渊源。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致辞中表示,国家文物局将继续大力支持川大考古学科的发展,希望川大进一步开放合作、固本培元、探索未知,为事业拓新局、为行业育新人、为学术谱新篇,在建设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中作出更大贡献。 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甘霖在讲话中指出,考古科学中心要始终坚持一流标准,积极承担国家重大任务,产出一流成果、培养一流人才,早日建成在国内名列前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考古科学中心。切实发挥多学科交叉......阅读全文

四川大学成立考古科学中心

  日前,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以下简称考古科学中心)成立仪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该校举行。  据介绍,考古科学中心由考古测年实验室、分子考古实验室、考古材料与文物保护实验室、地学考古实验室以及囊括海内外超过一万件/套样本的考古资源库组成。重点聚焦古代文明起源与演化过程,区域史前社会与文明起源

如何推进考古与科学“联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987.shtm

川大考古队帕巴鲁伽拉遗址发掘获新发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786.shtm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自2017年起,四川大学与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签署发掘研究合作协议,对印度洋古港曼泰港开展了连续三年的考古工作,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新篇章。今年1月至2月

研究揭示2500年前青藏高原已经广泛饲养牦牛和黄牛

  12月13日,《科学进展》在线发表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雷初朝教授团队联合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关于青藏高原史前牦牛驯化与黄牛利用研究的论文。  本研究中用到的牛和牦牛样品的地理分布。(A) 邦嘎遗址挖掘后的影像,显示有围栏标记的遗址挖掘工地结构(徐海伦摄

“考古中国”聚焦泥河湾考古新发现

  3月3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议通报了《自然》在线发表的一项来自中国、德国、西班牙、法国等研究团队联合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国泥河湾下马碑遗址发现了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史前人类颜料加工与细小石器镶嵌使用的关键证据。  泥河湾下马碑遗址第6层堆积距今4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将推动完善考古科学体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712.shtm中新网河北阳原7月2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所长邓涛研究员29日表示,在新的时代,该所将更加重视古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及相关领域的科学

宁夏姚河塬遗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结项研讨会召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970.shtm8月14日至16日,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宁夏姚河塬遗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结项会议”在宁夏银川召开,来自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日考古学家合作“复原”汉代冶铁技术

  16日,当泛着金光的铁水从炉底缓缓流出,在成都邛崃市举行的“临邛冶铁实验考古”获得成功,中日两国考古学家合作成功“复原”了汉代冶铁技术。  铁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成功炼出液态铁。汉代的临邛地区(今成都邛崃、蒲江一带)是中国著名的铁器生产中心之一,临邛才女卓文君

水下考古“潜”向深海:中国深海考古零突破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器布放入水 ▲提取水下文物标本 1987年3月,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成为中国水下考古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30多年来,我国的水下考古基本集中在40米以内的浅海。今天,中国载人深潜技术与水下考古“联姻”,终于实现了中国深海考古“

四川大学设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

  12日下午,四川大学召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推进大会,标志着川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施工图”正式实施。  2017年9月21日,中国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全国共42所高校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共95所高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四川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5块牛骨揭开尘封三千年的“高原之舟”进化史

在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家牦牛、黄牛及其杂交后代——犏牛对人类定居高海拔极端环境意义重大。它们不仅是高原农业犁耕和运输的主力,而且全身是宝:牛肉和酥油、酸奶等牛乳制品是重要的食物资源,牦牛毛编织的帐篷能抵御烈风酷寒,牛粪更是每家必不可少的主要燃料。长期以来,青藏高原牦牛和黄牛的起源驯化、犏牛的利

共享科技资源——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与HORIBA携手拓展合作新篇章

  在理论导向和研究路径方面,当前科技考古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然而,随着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它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李青会研究员及其团队早已展开探索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他们运用现代光学与光谱学分析技术对文物的材料属性、制作工艺、产地来源等进行科学研究,并与文物

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获得深海考古重大发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1077.shtm 中新网三亚5月21日电(记者 应妮 符宇群)国家文物局21日在海南三亚发布深海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5月20日国家文物局已进行了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以科学的名义牺牲考古学宝藏铅,这种做法是否值得?

  2017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物理学家查穆考·格哈(Chamkaur Ghag)收到了一名西班牙同行发来的电邮,其中有一个诱人的提议。  此前一年,普林斯顿大学的荣休教授弗兰克·卡拉普莱斯(Frank Calaprice)得知,新泽西外海有几艘400~500年前的西班牙沉船,船上装载的是一批铅块

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开工建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702.shtm6月25日,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出资建造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广州正式开工建造,可进行深海科学考

恒星考古:“探”为“观”止

   2019年新年伊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新视野”号深空探测器拍下的柯伊伯带小行星MU69(绰号“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离将这位太阳系边缘的远古邻居呈现在世人面前。   探寻宇宙的早期历史,就像寻找人类起源一样令人着迷。然而宇宙之

恒星考古:“探”为“观”止

  2019年新年伊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新视野”号深空探测器拍下的柯伊伯带小行星MU69(绰号“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离将这位太阳系边缘的远古邻居呈现在世人面前。  探寻宇宙的早期历史,就像寻找人类起源一样令人着迷。然而宇宙之大,深空探测

《科学》社论:让化学成为真正的“中心科学”

  3月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社论——《鼓舞人心的化学》(Inspirational Chemistry),对化学在当今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以及应该受到何种待遇展开讨论。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放眼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庆祝2011这个国际化学年。全球对化学重要性的共识(到达如此地步)似乎有

共赴科普盛宴!广东科学中心举办特色科学之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1065.shtmAI下棋机器人、炫酷无人机、仿生机器狗……5月20日晚,2023年广州市番禺区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暨一区一品牌“科学之夜”活动在广东科学中心拉开帷幕。系列高科技产品纷纷亮相,VR、AR等

衡昇质谱与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共建质谱实验室

  2023年12月11日,衡昇质谱(北京)仪器有限公司宣布与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以下简称“川大分测中心”)共建质谱实验室。双方将依托该共建实验室,深耕元素标记与单纳米颗粒领域研究,力争取得更多科研成果。川大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吕弋、衡昇质谱总经理祝敏捷等领导出席了签约仪式,并为实验室揭牌。衡昇质谱总

国学考古专用体视显微镜

格林诺夫立体光学显微镜, Leica S8 APO 具有8:1 的连续变倍能力以及长达75毫米的工作距离,可以轻易地完成放大倍数高达80倍的工作,比如质量控制,细胞分类和显微注射等应用。  人机工程学 38° 视角提供了舒适,高效,精准的反射光或透射光观察条件,降低了因工作疲劳引起的误观察可能性。可

我国深海考古“首航”胜利归来

  这是4月20日拍摄的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执行第一次下潜任务(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施雨岑 摄  新华社三亚4月27日电(记者施雨岑)在顺利结束7个潜次的深海考古调查后,6名水下考古工作者从西沙群岛北礁海域返航,并于27日抵达三亚。这是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了所有工作内容,这

复旦大学首份考古报告出炉

近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第一份考古调查报告《丽水保定窑址》出炉,并作为书籍正式出版。“作为龙泉窑重要的地方类型,保定窑址的调查发现,将成为龙泉窑研究的重要补充。”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沈岳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该报告聚焦丽水保定窑址,记录了丽水保定窑始烧及早期窑业转移情况、保定窑的衰落与

深海考古-科技含量有多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032.shtm

科技助力考古,勾勒生动历史细节

如今,考古学与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不断深化,除了结合人们较为熟知的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学、地质学、环境学研究手段,应用生物学、生命科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也纷纷投入古代遗存的分析研究,为探索中国境内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科技,正在重塑现代

科技考古:精确揭示古代遗存面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130.shtm 中国考古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科技与考古如何深度融合?日前,考古科学大会在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

瑞士驻华科学中心在上海揭幕

瑞士联邦政府驻华科学中心8月7日在上海揭幕,这是瑞士在亚洲成立的首个重要科研机构。 瑞士以其优秀的创新能力享誉世界。据悉,瑞士今后将每年投入200万至300万瑞士法郎,用于支持中瑞科学家之间的科研合作项目。 瑞士教育与研究国务秘书莫罗·德拉布朗乔在上海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广受尊重的科研大国”。据他引

四川大学激光光谱仪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启动

  2月28日下午,以四川大学为项目牵头单位、分析仪器研究中心段忆翔教授为项目负责人的“创新型多功能激光光谱分析仪器的研发与应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启动会,在成都新世纪会展中心召开。教育部科技基础处邹晖副处长,四川大学晏世经副校长,我校科研院、人事处、后勤和分析测试中心

古脊椎所和浙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建旧石器考古工作站

  6月3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研究员应邀与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鲍贤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徐新民研究员等出席了“浙江旧石器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由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李仁国主持,近50家新闻媒体参加。会后,古脊椎所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建了浙江长

付巧妹团队揭示青藏高原人类5100年演化史

演化的故事,往往不止一个版本。古DNA研究,可以帮我们找到那个更接近标准答案的版本。3月1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联合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科学·进展》和《遗传学报》上发布了有关我国青藏高原古人群演化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