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揭示极端干旱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近半个世纪以来,极端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频次和规模逐渐增加。这些极端事件不仅显著影响当年的草原生产力,还会产生遗留效应,影响下一年的草原生产力。揭示极端气候事件的遗留效应及其驱动机制对于认识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一般认为,极端干旱对草原生产力具有负遗留效应,即对下一年的生产力仍有负面影响,但这一结论的普适性还有待于验证。 中科院植物所潘庆民研究组基于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站开展的降水控制实验,发现极端干旱处理停止后,会对下一年的草原生产力产生显著的正遗留效应,不同于干旱事件会产生负遗留效应的传统认知。进一步研究其背后的驱动机制,发现极端干旱显著抑制了多年生植物生长,却为一年生植物(机会种)的增加提供了便利,致使一年生/多年生植物比例显著提高。结合内蒙古草原站的长期观测数据,发现牧草生长季“前期少、中期多”的降水格局有利于一年生植物的生长。这样,极端干旱引起的群落结构改变与下一年降水格局......阅读全文

研究人员揭示极端干旱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近半个世纪以来,极端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频次和规模逐渐增加。这些极端事件不仅显著影响当年的草原生产力,还会产生遗留效应,影响下一年的草原生产力。揭示极端气候事件的遗留效应及其驱动机制对于认识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一般认为,极端干旱对草原生产力具有负遗留效应,即对下一年

极端干旱在草原生态系统产生正遗留效应的驱动机制

  近半个世纪以来,极端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频次和规模逐渐增加。这些极端事件显著影响当年的草原生产力,并会产生遗留效应,影响下一年的草原生产力。极端气候事件的遗留效应及其驱动机制的揭示,对于探究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一般认为,极端干旱对草原生产力具有负遗留效应,即对下一年

极端降水变化的非线性响应及其驱动机制获揭示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潘庆民团队揭示了草原生产力对极端降水变化的非线性响应及其驱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功能生态学》。随着全球降水波动的加剧,极端干旱和极端湿润年份出现的频率增加是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对降水变化十分敏感,揭示草原生态系统如何对极端降水变化做出响应对

极端干旱事件干扰后草原生产力恢复机制研究新进展

  极端干旱对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不仅存在于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期间,还可能产生遗留效应,持续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揭示极端干旱的遗留效应及其驱动机制,对于认识和预测极端干旱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实现草原生产和生态功能维持与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但目前该方面的研究十分缺乏。  

干旱、洪灾、频繁来袭-“极端天气时代”来临

  在持续几个月的干旱之后,中国的东南部最近又遭遇洪涝灾害;而在太平洋彼岸,美国的中西部在本月初则有200多个地方创造了高温纪录;一个多月前,美国南部连遭龙卷风袭击;与此同时,英国在经历了三百年来最冷的冬天之后,又迎来百年来最暖和的春天,斯诺顿市更是有了一场六月雪……凡此种种似乎都在告诉人们,“极端

沈阳生态所揭示植物性状对极端干旱事件的响应规律

  群落稳定性是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一个综合特征,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加剧,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巨大影响。植物群落稳定性与植物群落的功能属性或性状紧密相关。群落功能多样性实质上反映了群落内植物间的功能属性差异,因此

内蒙古:高温干旱致使草原蝗虫加速涌入农田

   尽管内蒙古自治区近两天出现了分布不均的降雨,但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干旱,致使草原蝗虫食源缺乏、加速涌入农田。  记者从内蒙古农牧业厅、气象局等部门了解到,6月上旬以来,全区普遍持续高温少雨,使得草原植被长势变差、部分地区牧草枯黄;而在高温环境之下,越冬草地螟、土蝗等

树年轮精准“描述”西南极端干旱事件频率增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478.shtm科研缺乏古气候记录怎么办?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该园研究人员从云南铁杉年轮中找到答案,并揭示了过去两个世纪我国西南亚热带地区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在增加。相关研究

极端干旱对植物的影响比想象中更严重

  一项在全球100个地点进行的实验显示,在极端干旱期间,草地生产力下降幅度比想象的更大。这一发现表明,植物可能难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更频繁、更严重的干旱。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Melinda Smith和同事设计了一种可以放置在一小块土地上的遮蔽点,顶

合理围封促进干旱草原碳循环并增加碳固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202.shtm

合理围封促进干旱草原碳循环并增加碳固存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地土壤健康培育与功能提升团队揭示,合理围封恢复促进了半干旱草原碳循环,并增加了碳固存。该研究为围封恢复在促进草地恢复和固碳减排关键调控机理方面提供理论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总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极端干旱显著降低版纳雨林自组织能力

  近日,记者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该园助理研究员宋清海和研究员张一平发现,极端干旱显著降低了热带雨林的自组织能力,使森林生态系统变得脆弱,从而增大树木死亡的可能性。相关研究发表在《生态模拟》上。   据宋清海介绍,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发展过程是生态学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生态系统与非生物系

研究揭示极端热浪和干旱事件对植被生长的影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911.shtm

我国学者揭示极端干旱环境下胡杨克隆水分整合原理

  克隆植物水分生理整合对干旱环境胁迫下的克隆植物种群更新与空间扩展起重要作用,一直是生态学、进化生态学以及植物行为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它有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和克隆植物应对生境变化的适应策略。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陈亚宁研究员团队结合多年野外调查、生理生态

新疆生地所西北干旱区降水极端事件变化研究取得进展

  西北干旱区地处中亚腹地,是全球变化响应最敏感地区之一。在全球变化大背景下,西北干旱区水循环系统的稳定性和水资源的可再生性降低,不确定性加大,极端水文事件的频度和强度增大、重现期缩短,极端水文事件发生频繁发生。降雨极端事件是造成西北干旱区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不平衡分配的重要原因。为了阐明西北干旱区

极端干旱生境下胡杨克隆水分整合特征及其生态意义

背景介绍克隆水分整合是克隆植物有效利用异质性生境资源的重要对策,也是在恶劣生境下得以定植、存活的重要生存策略。克隆植物分株间通过相互连接的生理结构 (  间隔子 )  传递资源和信号,使具空间异质性的生境资源得以共享,实现资源的生理整合。在水分异质性环境中,具有较好水分条件的分株常常向水分亏

植物所等揭示内蒙古草原近40年碳汇功能变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韩兴国、陈世苹等与合作者揭示了内蒙古草原近40年碳汇功能变化。相关成果发表于《农业和森林气象学》。  草原作为巨大的碳库,贡献了全球碳储量的1/3,其中近90%的碳储存在土壤中。作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草原碳交换表现出剧烈的年际波动,成为主导全球陆地碳汇年

中科院沈阳生态所揭示干旱对植物群落的调控机制

该所在内蒙古草原的实验点 近日,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生态计量化学团队以植物群落养分计量为核心,基于草地样带调查和控制实验的多源数据开展定量评估,阐释了植物对长期和短期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生态学》。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草原干旱强度和频度呈多发趋势。水分是该生态

全球变暖将造成大量贫困人口

  世界银行19日发布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报告警告说,如果不采取行动,未来二三十年全球气温将有可能升高2摄氏度,这将带来更多的热浪和飓风等极端天气,由此引发的粮荒等危机有可能使大量人口陷于贫困。   世界银行当天发布题为《降低热度:极端气候、区域性影响与增强韧性的理由》的最新报告,评估全球气温升高对

科学家揭示内蒙古草原近40年碳汇功能变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韩兴国、陈世苹等与合作者揭示了内蒙古草原近40年碳汇功能变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草原作为巨大的碳库,贡献了全球碳储量的三分之一,其中近90%的碳储存在土壤中。作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生态系

云南铁杉年轮揭示云南中部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

  云南树轮气候研究具有较大的潜力。而在云南南部和中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高精度的气候代用资料较为缺乏。利用树木年轮高精度重建区域气候历史,助于剖析百年尺度上区域气候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树木年轮与环境演变研究组硕士研究生尹云丽在研究员范泽鑫的指导下,在云南中部无量山采集了

保护森林的树木杀手-白蚁可使雨林免受干旱危害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作为最古老昆虫之一的白蚁,虽然个头小,却有天大的破坏本领,甚至被认为是世界性害虫。  它们不仅可以“吃掉”地板和家具,“喝掉”螺丝钉,甚至可以“吞下”一座房子,可谓“屋里白蚁,人人喊打”。  但是有一种树木可能十分欢迎这些小动物,这就是热带雨林。  近日,一个中外联合研究

青藏高原所高寒荒漠和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研究获进展

固碳微生物是一类与植物相似将大气CO2转化为有机质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的重要性最近几年才逐渐被认识,但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固碳潜力及其环境因子驱动机制尚未被认识。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1%,该生态系统植被生长受到包括土壤水分在内的多种环境因子限制,凸显土壤微生物固碳的重要

高寒荒漠和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的研究

  固碳微生物是一类与植物相似将大气CO2转化为有机质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的重要性最近几年才逐渐被认识,但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固碳潜力及其环境因子驱动机制尚未被认识。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1%,该生态系统植被生长受到包括土壤水分在内的多种环境因子限制,凸显土壤微生物固碳的

生态环境快速改变影响人类进化

         最近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报告称,非洲奥杜威山谷周围环境在干旱辽阔的草原和封闭潮湿的森林之间发生了迅速变化,这很可能影响了早期人类的进化。并且研究人员表示,水和其影响的植物在人类进化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一直以来,地方气候和植物为理解现代人类是如何进化的提供

土壤水分测定仪对天然草原牧区土壤水分的研究

天然牧草的生长、草场的退化以及土地沙化都受到土壤水分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举足轻重的。随着这几十年来的生产与发展,导致了气候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草原牧区的干旱化加剧,并且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土壤水分含量是衡量干旱程度的重要指标,所以分析土壤水分变化与气候的关系,对草原生态系统以及草原区水量

中国科学家牵头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干旱生态系统和退化土地研究与治理的国家之一,我们去年底发起的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弥补了国际上该领域重大研究计划的空白。”  日前,在由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在京联合举办的全球干旱

中科院研究揭示干旱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的生态弹性及机制

气候变化仍在加剧,适应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干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尤其敏感脆弱,厘清其对气候变化的弹性与调控机制是科学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 中科院植物所许振柱研究组基于内蒙古荒漠草原长期气候变化野外模拟实验,揭示了降水减少与增加条件下干旱生态系统的恢复弹性及其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研究表明

西北研究院等在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成因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山大学、瑞典哥德堡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依托祁连山站高山区综合观测体系,将降水稳定同位素比率示踪和大气模式模拟相结合,发现并确证西风带控制的玉门关,事件尺度季风入侵可诱发极端降水的事实。  受全球变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频

元江干热河谷植物对极端干旱响应的生理机制研究获进展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度均在增加。探讨极端干旱对植物的影响程度和植物对极端干旱适应的生理机制,对预测植物如何响应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组以2019年发生在元江干热河谷的一次极端干旱事件为契机,通过历时3年的野外生理实验(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