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遗传发育所在小麦胚发育的表观组调控方面取得进展

胚胎发育是生物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动植物中存在广泛的保守性和特异性。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基因组范围内表观遗传修饰的重编程事件,并影响了胚胎发育的进程。胚胎发育过程也适用于探究表观修饰及转录调控对细胞命运决定的贡献。然而,人们对于植物胚发育过程中转录及表观修饰层面变化的了解要滞后于动物,存在一些盲区。 基于以上背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肖军团队聚焦异源六倍体小麦,构建了小麦胚发育过程的参考表观基因组,包括多种组蛋白修饰状态、染色质可及性和时序性的转录因子-基因的调控网络。该数据突出了早期胚发育过程表观遗传修饰重塑在动植物之间的保守性和特异性,尤其是H3K27ac和H3K27me3的重编程过程。在小麦中,激活型修饰H3K27ac和抑制型修饰H3K27me3会依次在受精后的第2天和第4天发生重排。这与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观修饰重编程存在区别。H3K27ac的重排主要发生在维持花器官形态的基因......阅读全文

首家国家超级小麦遗传育种基地建立

近日,国家超级小麦遗传育种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开封市河南天民种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河南省建立的首家超级小麦育种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也是科技部在国内建立的唯一一家国家级超级小麦育种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河南天民种业有限公司是集科研、繁育、开发于一体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与美国等2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

揭开面包小麦基因组的遗传蓝图

  美国马里兰州伯赛大,2014年7月18日  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协作组织今日在国际知名杂志《科学》上公布了普通小麦的基因组草图。作为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谷物作物,这份基于单条染色体而绘制的基因组草图为揭示其复杂而庞大的基因组之结构、组织及进化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 对于植物科学研究者和育种家来说,这份

解析小麦多倍化的表观遗传调控分子机制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宋庆鑫课题组在《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OCEAN-C技术绘制了不同倍性小麦的开放染色质互作图谱,并整合了染色质可及性、组蛋白修饰和转录组,深入解析了六倍体小麦多倍化过程中开放元件远距离互作调控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  

中国小麦抗病遗传育种大会在杨凌举行

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推动我国小麦抗病育种联合攻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5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协办的“全国小麦抗病遗传育种会议”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赵振东研

遗传发育所等发现小麦抗白粉病基因

  串联激酶蛋白(tandem kinase protein, TKP)含有两个激酶结构域,是在麦类作物(小麦和大麦)中发现的一种新类型的抗病基因。目前从麦类作物中已经克隆到的串联激酶基因有大麦抗秆锈病基因Rpg1,大麦抗散黑穗病基因Un8,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15和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60。  近

遗传发育所小麦研究基地落户河北省赵县

  7月29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薛勇彪、副所长马七军等一行在河北省赵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与赵县人民政府举行了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根据合作协议,研究所将租用赵县农科所150亩土地建立小麦育种研究基地,这将是遗传发育所在现有小麦育种基地基础上建立的又一个有关小麦分子生物学研究

“小麦遗传育种与耕作栽培研究”科技团队科研产出显著

  “小麦遗传育种与耕作栽培研究”科技创新团队作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宁夏综合试验站、自治区优势特色农业优质粮食产业小麦良种繁育等的技术依托单位,紧紧围绕宁夏小麦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服务宁夏“特色、高质、高端、高效”农业的发展,科研产出显著。   “小麦遗传育种与耕作栽培研究”科技创新团队成立

遗传发育所研究团队领衔完成小麦A基因组测序

  3月24日,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自然》在线发表了题为Draft genome of the wheat A-genome progenitor Triticum urartu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首次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的测序和草图绘制,比较全面地揭示了A基因组的结构和表达特征,对未来

世纪耕耘 麦香华夏 ——追记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

  农历四月,麦穗尚青,正是北方小麦扬花灌浆的关键时刻,而一颗为中国小麦殚精竭虑80余年的心脏却永远停止了跳动。  2022年5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巧生与世长辞,享年105岁。  自1939年投身育种,庄巧生将近百年光阴都付与麦田。联合国

遗传发育所在小麦胚发育的表观组调控方面取得进展

  胚胎发育是生物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动植物中存在广泛的保守性和特异性。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基因组范围内表观遗传修饰的重编程事件,并影响了胚胎发育的进程。胚胎发育过程也适用于探究表观修饰及转录调控对细胞命运决定的贡献。然而,人们对于植物胚发育过程中转录及表观修饰层面变化的了解要滞后于动

遗传发育所在小麦胚发育的表观组调控方面取得进展

  胚胎发育是生物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动植物中存在广泛的保守性和特异性。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基因组范围内表观遗传修饰的重编程事件,并影响了胚胎发育的进程。胚胎发育过程也适用于探究表观修饰及转录调控对细胞命运决定的贡献。然而,人们对于植物胚发育过程中转录及表观修饰层面变化的了解要滞后于动

遗传发育所在小麦胚发育的表观组调控方面取得进展

  胚胎发育是生物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动植物中存在广泛的保守性和特异性。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基因组范围内表观遗传修饰的重编程事件,并影响了胚胎发育的进程。胚胎发育过程也适用于探究表观修饰及转录调控对细胞命运决定的贡献。然而,人们对于植物胚发育过程中转录及表观修饰层面变化的了解要滞后于动

巨星陨落 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逝世 享年105岁

  5月9日,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巧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8日16时3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庄巧生  庄巧生(1916年8月5日-2022年5月8日),福建

我国科学家破解小麦遗传转化中基因型依赖难题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鉴定了一个与小麦植株再生相关的基因TaWOX5,并利用TaWOX5基因克服了小麦遗传转化中的基因型依赖难题。此外,研究团队还依托该基因建立了栽培一粒小麦、黑麦和六倍体小黑麦的遗传转化体系。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植物》

成都生物所在小麦穗型形成的遗传基础解析方面取得进展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全世界人口提供了约20%的能量摄入和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我国是小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培育高产小麦品种,不断提高小麦产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穗长和穗密度作为重要的穗相关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因此鉴定、验证和克

遗传发育所在小麦多倍体形成与进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普通小麦是异源六倍体,其形成经历两次杂交、两次染色体加倍过程。在两次杂交的初期及后续的驯化过程,发生了二倍化过程并伴随基因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着丝粒特异的组蛋白H3的变异体CENH3(人类及哺乳动物称为CENPA),在果蝇、拟南芥和油菜中都存在适应性进化,被认为可能和着丝粒区重复卫星序列的

遗传发育所小麦热激蛋白90家族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热激蛋白90(Hsp90)家族是一类进化上非常保守的热激蛋白,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真菌中。作为一种重要的分子伴侣,Hsp90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如信号传导、蛋白质折叠和降解等。Hsp90在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和内质网中都有分布。此前的研究表明,胞质Hsp90在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抗病

遗传发育所用基因组编辑技术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产量

  小麦为全球人口提供主粮,小麦增产可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危机。氮元素作为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类营养元素,是制约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对作物氮素利用关键调控基因进行靶向编辑,是改良作物产量的有效策略。前期研究发现,水稻ARE1基因是调控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关键基因。ARE1基因在植物中高度保守,

遗传发育所焦雨铃研究组等发现小麦增产的新基因

  对于主要作物,每穗粒数是决定产量的三要素之一。小麦穗通过一次分枝形成小穗,小穗上再形成小花并进而发育为麦粒。适度增加小穗数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7月7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焦雨铃研究组在Nature Plants上,发表了题为Improving bread wheat yield

遗传发育所小麦着丝粒组成及其进化研究获新进展

  植物着丝粒是基因组中进化最剧烈、结构最复杂的区域,在物种形成和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多数植物着丝粒结构复杂,主要是由高度重复的卫星DNA以及中间穿插的反转座子序列(CR)组成,其中着丝粒卫星序列单元长度主要集中在150-180 bp之间,例如水稻CentO和玉米CentC序列,多年前已经发现

遗传发育所在小麦远缘杂交及染色体工程研究中取得进展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两位著名的小麦遗传学家Moshe Feldman和Ernest R. Sears曾提出“未来的谷物改良寄希望于野生基因资源的利用”。小麦育种的最大瓶颈是缺乏新的、可用的遗传资源。为了拓宽与改良小麦遗传资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韩方普研究组一直致力于小麦与野生近缘

新研究构建出小麦属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

  小麦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作物之一,它起源于新月沃地一个狭小的核心区域,一万年间,从地区性的野生植物迅速转变成为全球种植面积最广的作物之一,在多种多样的环境下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然而,小麦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粮食需求两方面同时适应的遗传机制尚不清楚,理解小麦适应性进化对气候变化条件下小

遗传发育所小麦远缘杂交及着丝粒结构功能研究获进展

  小麦与黑麦的杂交工作始于19世纪70年代,英国A. S. Wilson以小麦为母本、黑麦为父本进行属间杂交获得真正的属间杂种,杂种高度不育。1888年,德国育种家W. Rimpau在普通小麦与黑麦的杂种不育株的一个穗子上得到种子,长成的植株能自行繁殖得到后代,这是由于低温使杂种F1自然加倍而形成

小麦品质影响小麦白度分析

    灰分与白度历来是衡量面粉精度的两项主要指标。按常规来说,面粉的灰分与白度应该是统一的,即面粉的灰分越低,粉色就越白,质量也就越好。而其中的白度,又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品质因子,甚至,有专门测定面粉白度的仪器,如白度仪。面粉白度测定仪用于测定物体表面的白度,例如面粉、纸张、陶瓷等物质,都可以通过托

遗传发育所在小麦DNA-free基因组编辑方法研究中取得进展

  CRISPR/Cas9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已在作物基因功能研究以及品种改良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常规植物基因组编辑手段多通过农杆菌或基因枪的方法将CRISPR/Cas9 DNA表达框转入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进而发挥功能对目的基因进行编辑。但是这些方法多存在许多不足,如较高的潜在脱

“2010年中-澳小麦遗传与分子育种双边研讨会”在京召开

  5月24日至26日,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联合主办的“2010年中—澳小麦遗传与分子育种双边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举行。来自中国和澳大利亚的30余名小麦遗传与育种专家以及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和学生参加

遗传发育所等在多倍体小麦形成与进化研究中获进展

  普通小麦的形成经历两次远缘杂交和自然加倍过程,染色体组分别为A组(乌拉尔图小麦)、B组(未知Sitopsis组物种)和D组(粗山羊草)。而作为六倍体小麦进化另一分支的茹科夫斯基小麦T. zhukovskyi(2n = 6x = 42;GGAuAuAmAm)是异源同源多倍体,其形成也经历两次杂交和

遗传发育所发现两个WRKY转录因子差异调控小麦耐逆性

  WRKY类转录因子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多个方面,其基因表达也受到多种非生物胁迫的影响。但这类转录因子在植物尤其是农作物耐受非生物胁迫方面的作用研究较少。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受宜、张劲松和张正斌3个实验室合作分析了小麦中WRKY转录因子基因家族的成员,鉴定了胁迫应答基因,并研究了相

遗传发育所利用非编码RNA揭示小麦多倍体形成与进化机制

  普通小麦是异源六倍体,染色体组分别为A组(来自乌拉尔图小麦)、D组(来自粗山羊草)和B组(未确定但可能来自与S组相关的山羊草)。普通小麦形成经历两次杂交和两次染色体组加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组加倍伴随基因组冲击而发生修饰或重组等。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韩方普研究组长期从事小麦

波兰小麦对普通小麦的改良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小麦品质性状遗传改良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已培育出一批品质较好的小麦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但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小麦品质育种依然是今后育种工作的重要方向。蛋白质含量是衡量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面筋含量与小麦面粉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关系密切,可用面筋测定仪测定小麦中面筋的含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