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海洋热浪归因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海洋热浪事件归因为何?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尹宝树团队在该项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地学领域Top期刊《美国气象学会公报》上。 据介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归因旨在量化人类活动与自然强迫对特定事件发生频率或强度等特征的相对贡献,是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前沿和热点方向。归因结果是决策者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政策和适应方案的重要科学依据。极端事件归因研究长期聚焦陆地热浪、干旱或极端降雨等,对海洋极端事件的关注严重不足,极大制约了有关气候变暖致灾风险的全面认知。 海洋热浪是一定海域内发生的较长时间海水异常偏高的现象。2021年7月,日本海及邻近海域的西北太平洋区域发生了破纪录的海洋热浪事件,沿岸一些区域温度异常甚至超过4℃,造成了重大生态和经济损失。为了明确人类活动与自然强迫对该次海洋热浪事件发生的相对贡献,研究团队利用了CMIP6模式多成员集合归因试验。该试验分为......阅读全文

西北太平洋海洋热浪归因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海洋热浪事件归因为何?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尹宝树团队在该项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地学领域Top期刊《美国气象学会公报》上。 据介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归因旨在量化人类活动与自然强迫对特定事件发生频率或强度等特征的相对贡献,是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前沿和

极端冷流事件并肩热浪,挑战海洋生物生存

上升流事件中死亡的海洋生物群。《自然·气候变化》1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导致不同海洋生物大规模死亡的极端冷上升流事件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这或使迁徙物种更易受到这类气候事件不利影响的伤害。热浪对海洋物种影响已得到大量研究,但对极端低温事件影响的研究却严重不足。气候变化导致洋流和压强系统改变被发现与上

印度季风区降水触发西北太平洋极端海洋热浪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球海洋和气候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春在团队与中山大学副教授范汉杰合作,研究揭示了印度夏季风降水引发2022年7月西北太平洋极端海洋热浪的物理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npj-气候与大气科学》。2022年7月西北太平洋海洋热浪的发生机制示意图。研究团队

全球海洋热浪/冷浪事件特征及其物理机制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440.shtm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春在团队联合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付垚博士,首次利用卫星观测数据、再分析资料和CMIP6模式揭示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暖

南海海洋所揭示海洋热浪垂向结构的时空特征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杜岩团队,在海洋热浪垂向结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Vertical structures of marine heatwaves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海洋热浪是

我国科学家对海洋热浪未来时空演变做出新预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779.shtm近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获悉,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在海洋热浪未来时空演变趋势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环境科学TOP期刊《整体环境科学》(

研究揭示海洋热浪垂向结构的时空特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1278.shtm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团队联合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首席研究科学家Ming Feng和高级首席研究科学家Alistair J. Hobday,揭示了全球海洋热浪垂

王春在受邀担任国际海洋热浪研究计划委员会委员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研究员王春在受邀担任国际“气候变率及可预测性计划(CLIVAR)”新设立的“全球海洋中的海洋热浪(Marine Heatwaves in the Global Ocean)”研究计划委员会委员,任期5年。作为新计划唯一入选的华人科学家,这将有利于我

研究提出北半球夏季热浪事件新分类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王春在团队提出了一种北半球夏季热浪事件新分类方法,更全面地考虑了北半球夏季热浪事件的不同特征。该研究以博士研究生王雨晴为第一作者、王春在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发表在Climate Dynamics上。  1950年以来,北半球夏季

它们可能比人类更怕热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066.shtm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使用机器学习和动物追踪数据,理解太平洋顶级捕食者因海洋热浪事件而产生变化的情况。他们发现,有些物种栖息地几乎完全丧失。图为两头被追踪的蓝

中科院研究员李松海:扎根南海研究海洋哺乳动物

  建立首个南海鲸类动物资源数据库、首次发现海南西南海域存在中华白海豚种群、揭示齿鲸动物声呐系统相关的发声、听觉机制及噪声影响……作为中国科学院引进的海外人才,李松海自2012年起带领团队“深耕”南海,从事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研究。  回国9年,李松海和团队在南海海洋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鲸类环境适应与

巴基斯坦洪水引发我国热浪的动力途径机制获揭示

4月25日,复旦大学周文课题组与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合作,在《科学进展》发表封面论文,系统性揭示了巴基斯坦洪水和东亚热浪间的动力途径机制,并表明巴基斯坦地区作为“最佳激发点”,其盛夏的对流可以扰动对流层上层西风带,导致东亚地区出现持续的热浪天气,相关结果有助于提高我国夏季极

热浪之外,冷流也在威胁海洋生物

《自然·气候变化》1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导致不同海洋生物大规模死亡的极端冷上升流事件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这或使迁徙物种更易受到这类气候事件不利影响的伤害。 热浪对海洋物种影响已得到大量研究,但对极端低温事件影响的研究却严重不足。气候变化导致洋流和压强系统改变被发现与上升流加强有关(上升

研究揭示极端热浪和干旱事件对植被生长的影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911.shtm

海洋热浪摧毁佛罗里达珊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915.shtm Ian Enochs在加勒比海圣克鲁斯岛附近的一个珊瑚礁监测点使用温度计。图片来源: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海域的海水温度目前已飙升至创纪录水平,海面温度比

热浪影响顶级海洋捕食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922.shtm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的一项研究建模了4次近期太平洋东北部热浪对鲨鱼、鲸鱼、海豹和海龟等14种顶级捕食者分布的影响。这些发现或提供了见解,表明捕食者对海洋热浪的反应各有不同,或有助于

海洋热浪对鱼类生物量影响“微乎其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825.shtm美国科学家研究显示,海洋热浪对底栖鱼生物量的影响有限。虽然某些情况下,短期热事件之后确实会出现生物量减少,但这不是规律而是例外。这种变数出现的原因令人好奇。气候变化被认为与极端温度事件

海洋热浪对鱼类生物量到底有影响吗?

  美国科学家研究显示,海洋热浪对底栖鱼生物量的影响有限。虽然某些情况下,短期热事件之后确实会出现生物量减少,但这不是规律而是例外。这种变数出现的原因令人好奇。  气候变化被认为与极端温度事件有关,这类事件对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组成有较大影响。海洋热浪会造成一系列下游影响,包括珊瑚白化、物种取代和/或受

WMO发布年度气候声明-聚焦全球极端事件

  据世界气象组织(WMO)最新发布的《年度气候状况声明》指出,2013年干旱、热浪、洪水和热带气旋给全球各地造成了生命和财产损失。该声明证实,2013年与2007年并列为有记录以来第六最暖年份,且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仍在持续。该声明盘点了全球不同区域和国家的气温状况和极端事件,并提供了冰盖、海洋变暖

研究表明2023年海洋多个气候变化指标创下新高

  1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法国墨卡托海洋国际机构等全球16个研究单位的34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在《大气科学进展》发布了涵盖2023整年的全球海洋环境变化

海洋生物研究佐证气候变化

  海洋状态国际项目日前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再次为联合国气候变暖研究提供了论据。25名科学家们经过为期3天的讨论认为,不远的将来海洋生物将面临着大面积灭绝的危险。   全球气温升高、海水酸性化以及过度捕捞这三个原因会导致海洋中大型动物的食物减少,意味着生物将会因缺乏食物而大面积死亡。   目前,

“热穹顶”和全球变暖协同导致今年全球罕见高温

2022年北半球入夏以来,包括美国、欧洲乃至我国境内,接连出现了罕见热浪。7月22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在团队在《大气科学进展》上发表研究文章,对2021年6月底至7月初北美西部发生的一次超级热浪事件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大气环流异常引起的局地“热穹顶”和全球变暖对本次超级热浪事件均

超级热浪事件:“热穹顶”和全球变暖协同所致

2022年北半球入夏以来,包括美国、欧洲乃至我国境内,接连出现了罕见热浪。7月22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在团队在《大气科学进展》上发表研究文章,对2021年6月底至7月初北美西部发生的一次超级热浪事件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大气环流异常引起的局地“热穹顶”和全球变暖对本次超级热浪事件均

研究表明2023年海洋多个气候变化指标创下新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857.shtm1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法国墨卡托海洋国际机构

2019年海洋升温再创新高-平均状态高了0.075摄氏度

  来自11个国内外机构的14名科学家联合发布的最新海洋观测数据显示,继2017、2018年海洋创纪录变暖之后,2019年海洋升温又创新高: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一年。同时,过去五年是有现代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五年、过去十年是最暖的十年。  发表在Advances in Atmosp

海洋如何影响我们的气候和天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30.shtm 从浩瀚的宇宙鸟瞰,地球呈深邃的湛蓝色,那是占其表面积70%以上海洋的颜色。 海洋,是风雨源泉,是巨大的“调节器”,对稳定气候至关重要。然而,据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发布的气候声明,

中俄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9月21日,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俄罗斯太平洋海洋研究所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俄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挂牌成立。该中心是中俄两国在科技创新合作不断加深背景下成立的第一个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平台,标志着中俄海洋科技领域的合作进入新的阶段。  中俄

丁一汇:全球变暖未停止-节能减排齐出力

  天气转凉,寒意来袭,“菲特”与“丹娜丝”带来的狂风暴雨仍笼罩江浙地区,太平洋上新的热带气旋正蠢蠢欲动。不少网友发问,今年频现的极端天气会越来越多吗?   对普通民众来说,这既是疑问,也是担忧。其实在学术界,气候专家也在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及其背后的诸多问题。   “目前我们遇到了非常极端的天气,

北京“超长汛期”,将进一步影响气候变化

  今年北京“超长汛期”的雨量充沛不同寻常。北京今年的“超长汛期”122天,共下了79场雨。  北京市防汛办数据显示,今年入汛以来,在79场降雨中,平均雨量达大雨及以上量级的10场,包括2场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792.6毫米,较常年同期425.7毫米和近十年同期数据,分别偏多了约9成和7成。其中,7

地质地球所揭示末次冰消期东亚海洋变暖超前陆地机制

  5月29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吕厚远研究员学科组与国内同行合作完成的关于末次冰消期东亚海洋、陆地气候转暖不同步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2万年来,全球气候从寒冷的冰期向温暖的间冰期变暖过程中,在东亚地区,海洋变暖超前陆地气候变暖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