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土壤所贾仲君:与土壤微生物作战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每年增加近10%,但与之相对,每年化肥用量增速却高达51%。养分利用率低下致使我国每年仅氮肥损失就达140亿美元。 而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贾仲君课题组发现了氨氧化古菌化能无机自养代谢的秘密,揭示土壤微生物是氮肥流失的“罪魁祸首”,并暗示研究研制相关硝化抑制剂,与土壤微生物作战可能提高氮肥利用率。 氮肥损失的“罪魁祸首” 我国化肥生产和消费量居全球首位。2011年我国氮肥产量高达4000多万吨,占全球氮肥用量30%强。然而,氮肥利用率只有30%~35%,损失严重。 中科院院士朱兆良告诉记者,氮肥施入土壤后的去向,在不同条件下变化很大。总的来看,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约为13%,损失率约高达52%,高产地区氮肥残留率和损失率则可能较高。 据了解,当前,我国农田使用的氮肥主要是尿素和铵态氮肥,前者经水解可产生铵。土壤铵态氮经历至少一次的硝化过程后,变成硝态氮,此后,硝态氮经......阅读全文

土壤化肥检测仪分析氮肥对水稻的影响

氮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被认为是发挥水稻良种增产潜力和实现高产的重要因素。但是,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当季利用率和生产效率趋于降低,在一些施氮过量地区还引发了水体和大气污染。因此稻田合理施钾开始引起注意。为了探索水稻对氮、钾肥的吸收积累特性以及氮、钾肥在水稻生产中的合理施用,本项目组先后对单季稻、再生

研究发现极端降水削弱氮肥对土壤呼吸激发作用

  近日,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丁维新课题组在极端降水事件影响土壤呼吸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排放到大气二氧化碳的最大通量,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极端降水可能通过强烈改变陆地生态系统的水文条件影响土壤碳循环。然而,由于极端气候事件具有偶然性

南京土壤所贾仲君:与土壤微生物作战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每年增加近10%,但与之相对,每年化肥用量增速却高达51%。养分利用率低下致使我国每年仅氮肥损失就达140亿美元。  而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贾仲君课题组发现了氨氧化古菌化能无机自养代谢的秘密,揭示土壤微生物是氮肥流失的“罪魁祸首”,并暗示研究研制相关硝化抑

南京土壤所贾仲君:与土壤微生物作战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每年增加近10%,但与之相对,每年化肥用量增速却高达51%。养分利用率低下致使我国每年仅氮肥损失就达140亿美元。   而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贾仲君课题组发现了氨氧化古菌化能无机自养代谢的秘密,揭示土壤微生物是氮肥流失的“罪魁祸首”,并暗示研究研制相关硝化抑制剂,

土壤水分测量仪可提高氮肥使用率

我国是世界上氮肥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氮肥利用率仅为30%~35%,损失却高达30%~50%,其中氨挥发是氮肥气态损失的 重要途径。进入大气中的NH3大部分通过干、湿表面吸附或溶解在雨水中很快从大气返回距NH3挥发处相对较近的地表。据Jenkinson估计,大部分 NH3在大气中存留6d左右后返回地表

亚热带所揭示硝化抑制剂对蔬菜土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影响

  氮肥是农业生产中施用最广的肥料之一,我国氮肥用量大但利用率低,平均利用率不到35%,远低于发达国家。由于氮肥使用不合理引发的环境富营养化、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等问题频发。另外,氮肥的大量施用还导致温室气体N2O 大量排放而加重全球气候变化。因此,对土壤氮素循环过程及调控机理研究一直受到

南京土壤所揭示玉米铵偏好特性对其氮肥利用率的贡献

  施用氮肥是保障作物高产的重要途径,但是作物氮肥利用率很低,施入土壤的氮肥仅有1/3被作物吸收利用,剩余的2/3损失到环境或者残留在土壤,这不仅会对水和大气环境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也浪费了肥料,降低了经济效益。提高氮肥利用率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均具有重要意义。铵态氮和硝态氮是

使用的土壤化肥检测仪的意义所在

在了解土壤化肥检测仪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化肥的主要危害,其中包括了:有毒金属、促进酸化、降低活性以及营养失调四大方面,其中:  1、有毒金属:有毒金属是土壤污染zui主要的物质,当重金属进入土壤后,不但不能得到讲解,还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在生物体内富集,甚至可以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zui终在

土壤微生物活性测定的结果算是土壤微生物呼吸吗

  土壤微生物活性测定的结果不能算是土壤微生物呼吸。  土壤微生物活性表示土壤中整个微生物群落或其中的一些特殊种群状态,可以反映自然或农田生态系统的微小变化。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表征量有:微生物量、C/N、土壤呼吸强度和纤维呼吸强度、微生物区系、磷酸酶活性、酶活性等。  土壤呼吸强度和纤维分解强度是土壤

我国学者根际微生物组响应作物生长和氮素输入

  根际是指靠近植物根系、受植物根系活动影响的微区域,是植物与土壤生态系统之间的交互界面。大量微生物定殖于此并与植物根系以及周边土壤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对植物养分获取、生长发育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根际微生物基因组被视作植物第二基因组。我国是世界上氮肥施用量最大的国家,过量的氮肥投入已造成严重的环境污

土壤微生物测定方案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严格意义上应包括细菌、古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其个体微小,一般以微米或毫微米来计算,通常1克土壤中有几亿到几百亿个,其种类和数量随成土环境及其土层深度的不同而变化。它们在土壤中进行氧化、硝化、氨化、固氮、硫化等过程,促进土壤有

水稻土的厌氧铁铵氧化过程(Feammox)研究

  农业生产过程中,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过量氮肥施用于农田。然而农作物只利用了施用氮肥的大约35%,其余氮素均以不同形式进入环境,导致不同生态系统氮素污染,对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水体及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为了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环境中氮污染,水稻土中氮循环研究由来已久。氮循环是生物地球化

土壤化肥检测仪分析气候变暖对施肥量的测定

气候变暖的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是有影响的,这也影响着土壤生物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也对土壤的肥力变化存在一定的作用。氮、磷、钾是土壤肥料的主要三要素,其中氮最为活跃,其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温度增高会加速氮的释放。土壤化肥检测仪能对土壤中的相关养分含量进行有效的测定,土壤中全氮含量是识

南京土壤所北极土壤微生物研究取得进展

  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变暖速度是地球上其他地区平均变暖速度的2倍。随着气候变暖加速,北极林线(森林和苔原交界线)不断向北推移,导致了苔原生态系统植被类型发生显著改变,可能会影响地下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功能。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课题组以加拿大的北极苔原试验站为平台,利用高通量测序研究

南京土壤所北极土壤微生物研究取得进展

  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变暖速度是地球上其他地区平均变暖速度的2倍。随着气候变暖加速,北极林线(森林和苔原交界线)不断向北推移,导致了苔原生态系统植被类型发生显著改变,可能会影响地下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功能。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课题组以加拿大的北极苔原试验站为平台,利用高通量测序研究

-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让农业回归自然

   “让农业回归自然,是时候了”。11月12日在武汉闭幕的第十二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再一次聚焦我国农业长期以来化肥、农药用量过大,导致土壤板结退化、水体富营养化、温室气体排放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并在“农业回归自然”上达成高度共识,即“我国农业迫切需要摆

适量施氮肥可强化益生菌在作物根际定殖

 施氮肥影响作物和微生物肥料互作的机制       中国农科院供图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微生物资源团队揭示过量施氮肥影响作物和微生物肥料互作的分子机制,为合理施肥增强植物—益生菌互作提供了理论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上。据张瑞

研究团队在生物硝化抑制剂研究获进展

  在低氮生长环境中,某些禾本科植物根系可通过分泌生物硝化抑制剂(Biological Nitrification Inhibitor,BNI)对硝化过程产生抑制作用,提高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高粱是被报道较多的能分泌BNI的作物,但研究基本上限于水培实验,在实际土壤环境中的效果及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

中科院亚热带所水稻根际沉积碳微生物利用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所研究人员发现了水稻根际沉积碳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内的周转特征,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土壤科学杂志》上。  根际沉积过程可为土壤微生物提供易于利用的碳源和能源,其在生态系统中调节土壤碳和养分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并对碳的固定作用产生强烈影响。水稻根际碳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

生育期和施氮对水稻根际沉积碳的微生物利用机制

  根际沉积过程可为土壤微生物提供易于利用的碳源和能源,其在生态系统中调节土壤碳和养分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并对碳的固定作用产生强烈影响。水稻根际碳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分配以及氮肥对该过程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研究稻田土壤中水稻根际碳氮循环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节有利于科

遗传发育所白洋团队揭示水稻氮素利用效率与根系微生物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主要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相比粳稻,籼稻通常表现出更高的氮肥利用效率。已有研究表明,籼稻中的一些基因如NRT1.1B的自然变异在提高籼稻氮肥利用效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水稻籼粳亚种间根系微生物组成是否影响其氮肥利用效率仍不清楚。2019年4月

土壤测试仪研究土壤PH值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土壤pH值被科学家认为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存与发育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土壤测试仪来测定土壤PH值。在微生物中土壤细菌和真菌分别在偏碱性和偏酸性土壤中占据优势地位。土壤pH值能够通过影响土壤基质的组成、化学性质和利用效率而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受到干扰。土壤真菌群落变化特征本文根据真菌片段的D

生育期和施氮对水稻根际沉积碳的微生物利用机制获进展

  根际沉积过程可为土壤微生物提供易于利用的碳源和能源,其在生态系统中调节土壤碳和养分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并对碳的固定作用产生强烈影响。水稻根际碳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分配以及氮肥对该过程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研究稻田土壤中水稻根际碳氮循环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节有利于科学

在农田黑土氨氧化微生物硝化作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土壤氨氧化也称为硝化,分为自养和异养两个过程。自养微生物的氨氧化细菌(AOB)、氨氧化古菌(AOA)和全程氨氧化细菌(Comammox)共同驱动土壤铵态氮向硝态氮转化,但三类氨氧化微生物的相对贡献因土壤环境变化存在较大差异。东北黑土农田土壤氮素含量相对较高,但氮肥的利用效率不高,为控制铵态氮向硝态氮

土壤中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

一、实验目的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  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不同的微生物菌落在斜面上、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进一步熟练和掌握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掌握微生物培养方法。 二、实验原理: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

土壤微生物接种实验流程

相关知识点接种方法:常用的有斜面接种法、平板接种法、液体接种法、试管深层固体培养基的穿刺接种法。接种工具:常用的有接种针、接种环、接种钩、接种圈、接种铲或接种锄、玻璃涂棒等。实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为了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适宜

微生物修复土壤低碳环保

  一块被污染过的土地是否只能惨遭遗弃?或许不用那么悲观。自然界最重要的污染物分解者——微生物已逐步被运用到治理土地污染中。  日前,在中国高科技产业研究会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土壤修复专家、北京三色微谷集团董事长王立平说,应用他们研发的“三色原菌剂”,可针对性改良因长期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地板结,

土壤中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

一、实验原理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单细胞挑取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步骤:倒平板-制备土壤污水稀释液-涂布-培养-挑菌落。平板划线法步骤:倒平板-标记培养基名称-划线。二、试剂与器材

怎样从土壤中筛选微生物

原理: 目前尚无一种培养基可以养出所有的微生物,但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培养基,其组成份适合所要分离的微生物,而不利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如此一来,即使我们想分离的微生物为数不多,也可以将它们分离出来,这就是选择性培养基。本实验就是使用选择性培养基来分离土壤微生物,并计数它们的数量以及观察在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

南京土壤所土壤功能微生物技术开发取得新进展

  指甲盖面积大小的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高可达上百亿,种类最多可达上百万。这些难以计数的土壤微生物如何相互作用,并在复杂环境中发挥功能,一直是土壤微生物学的技术难点和研究前沿。2011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贾仲君课题组利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氨氧化微生物DNA,开发了高通量测序微生物群落13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