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自然》:全球变暖造成季节变化提前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随着全球变暖趋势加剧,季节变化在过去50多年里也明显提前。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从1954年到2007年,四季之间的转换时间提前了约2天,这明显超出了自然本身的变化范围。 报告主要作者亚历山大·斯泰恩说,季节变化提前与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有关。 斯泰恩说,季节变化提前会对农耕、降雨分布、用水供应和生物多样性等带来一系列后果,比如使美国西部山火多发期延长,使山顶积雪提前融化等。......阅读全文

大气所关于热带降水对全球变暖响应机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Geo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题为“热带降水对全球变暖的季节响应”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研究创新性提出全球变暖下热带降水的变化的分布是由目前的气候平均降水分布和未来海温增长的分布型共同决定的,这是全球变化动力学理论的重要进展。

地球升温4摄氏度若不干预CO2含量将比工业化前翻倍

  《自然》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到2100年地球升温幅度将超出预计的“红线”。专家表示,升温4摄氏度,是在人类不减排温室气体前提下的一种可能性,但我们并不需要因此盲目恐慌。   英国《自然》杂志2013年12月31日在线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说,最新气候变化预测模型显示,如果人类不立即减少温室

气候变化或是霾天气高发帮凶 院士提出未来可能提前预报霾

  入冬以来,东北和华北地区大范围的霾天气,让北方居民很“受伤”。一时间,媒体和环保机构对高耗能和供暖企业一片讨伐之声。  但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王会军却有不同的声音:  “污染物排放增多必然是霾天气频发的主因和基本物质条件,但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异对霾污染的发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专家详解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适应与减缓并重

  编者按 201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以下简称《战略》),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对于提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气候变化及其适应行动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为了帮助各级部门和全社会多方面深入了解《战略

气候变暖致灾难后果:中国沿海成“泽国”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期刊最新报告称,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晚到2050年,北极圈一直到北极地区,树木覆盖率将增长52%。不仅如此,北极冰盖融化还带来欧洲、北美地区的极寒天气以及北极熊的“自相残杀”。   远在北极5000公里开外的中国未能“逃脱干系”,除冰川融化产生新航道带

气候变暖致灾难后果:中国沿海成“泽国”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期刊最新报告称,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晚到2050年,北极圈一直到北极地区,树木覆盖率将增长52%。不仅如此,北极冰盖融化还带来欧洲、北美地区的极寒天气以及北极熊的“自相残杀”。  远在北极5000公里开外的中国未能“逃脱干系”,除冰川融化产生新航道带来机

南极热1℃海洋大不同

  研究揭示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比之前预计得大。图片来源:细胞出版集团  南冰洋海床变暖1℃~2℃,会对整个海洋产生巨大影响。这个被研究人员称为“迄今为止最现实的海洋变暖实验”的研究显示,未来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可能远超人们预期。相关论文近日刊登于《当代生物学》期刊。  “我非常惊讶。”英国南极考察局和

蝴蝶—全球暖化无言的先兆

  卡米尔・帕梅森(Camille Parmesan)通过研究蝴蝶来看全球暖化的影响,听起来有趣不是吗?她对大量蝴蝶的田野观察已经为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地球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在几个具有里程碑的研究中,她创造条件进行了一个大开眼界的研究,对大量动植物进

欧洲遭遇极端罕见高温 或是气候变化清晰信号

  最近一周,欧洲多国遭遇罕见极端高温天气,让正在度假的欧洲人和来欧洲的外国游客有些措手不及。气候专家认为,一次极端高温还不能作为全球变暖的证据,但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确实是地球气候变化的一个清晰信号。   8月17日至20日是欧洲感到最难熬的几天。从西欧的法国和德国,南欧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到中欧的

《Nature》10月最受关注的十篇论文

  英国著名杂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近期《Nature》下载论文最多的十篇文章(20

徐柏青小组:黑碳沉降导致青藏高原雪融加速

印度洋上空的污染物对亚洲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融化负有直接责任——这是来自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的结论。这篇题为《棕色云增暖南亚》(Brown haze ‘heating up’ South Asia,《自然》2007年8月)的论文曾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中国科学家近年对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进

南冰洋海床变暖会对整个海洋产生巨大影响

   南冰洋海床变暖1~2°C,会对整个海洋产生巨大影响。这个被研究人员称为“迄今为止最现实的海洋变暖实验”的研究显示,未来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可能远超人们预期。相关论文近日刊登于《当代生物学》期刊。  “我非常惊讶。”英国南极考察局和史密森尼环境研究中心的Gail Ashton说,“我没有想到,南极

阿斯拉尔: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次将增加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卡西姆·阿斯拉尔   尽管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指出,目前的大气环流形势与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期间的大气环流形势有很大不同,但人们对雨雪冰冻灾害是否再现仍心存忧虑。更让人感到混乱的是:不是都说暖冬了吗?怎么冬天还这么冷?在经历了去年年初和年末两次让人印

二氧化碳、风向风速及雨量在农业中的作用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生产的基础行业,在整个国家运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农业的因素很多,二氧化碳、降雨量、风向风速、土壤质量等等的因素,都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农业的发展。二氧化碳:二 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材料,因此,二氧化碳是植物生长的决定性因素。含量太高或者过低都不适合作物的健康成长。二氧化碳浓度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今年夏天是"中国式"的

  瞭望东方周刊9月7日报道 “我1989年参加工作到今天,21年,像今年夏天这么集中和频繁的爆发气候灾害还是第一次。”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对《瞭望东方周刊》说,1998年的洪水固然厉害,但也只限于洪水,“今年夏天的灾害,种类之多,范围

全球变暖对北极的五个影响

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全球变暖对某些地区的影响将比其他地区更为显著,而北极正是气候变化的重点地区之一。近年来,北极海冰的面积不断创下新低,并给生活在这里的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据趣味科学网报道,加拿大和美国研究人员日前从不同角度对此展开了分析,认为快速变暖可能从五个方面影响

《科学》杂志聚焦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我们想弄清全球变暖对农作物的影响……  我们正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候变化。  侯瑞兴(音译)在一块块的冬麦田间曲折地前进着,最终驻足于悬挂着红外线加热器的横梁下。为了模拟气候变化,中国山东省禹城综合农业试验站每隔15米就会安置一盏灯,这些临时使用的设备可以将室温升高1

北大前校长许智宏院士:转基因生物技术在争议中前行

  本文根据2016年4月14日许智宏在浙大“求是大讲堂”的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整理人:沈梁燕 王心怡         讲座人:许智宏,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校长;曾获

多种模型合力揭示未来气候变化真相

  最近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一个由美国和英国的四名科学家组成的小组解释了如何将不同的气候模型联合起来共同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  气候模型研究在过去30年中取得了重大进展,科学家们研发出了各种气候预测模型。气候预测取决于如何评估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不确定性和可能的风险,但是,即

持续干旱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

  伴随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呈现频发趋势,特别是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明显增加。云南省在 2009至2010 年度发生了秋~冬~春连旱,被认为是云南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严重的干旱事件,而随后的2011~ 2012年的持续干旱,更是引起了多方关注。  土壤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秘书长  如果这个季节去西藏,站在拉萨河谷,可以看到两侧山坡上的青草已经长到了山顶,回到30年前,人们不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青藏高原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最高海拔超过8800米,构成全球独一无二的“第三极”主体骨架,也是地球独特

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 中国应对极端天气存软肋

  洪水翻滚,时不时就可以看到被连根拔起的大树顺着洪水横冲直撞;越过防洪堤的洪水淹没了河道两边的田地,地里的玉米也只看得见尖顶……6月14日,浙江省开化县华埠镇接连几天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暴雨袭击,而这种状况只是6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洪涝灾害的一个缩影。   记者从国家气象部门了解到,到

美科学家:全球变暖正引发空前的暴风雪和洪水

2011年2月21日,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遭遇暴风雪。图片来源:安迪・塔克(Andy Tucker)  2011年1月26日,纽约市的雪灾。图片来源:胡安・何塞・理查兹・埃切维里亚(Juan Jose Richards Echeverria)  在夏日阳光下

寒旱所研究发现气候持续转暖加速黄河源冻土退化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金会军通过对黄河源区冻土研究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气温以每年0.02℃的增温率持续上升,加之人类经济活动日益增强,导致冻土呈区域性加速退化。多年冻土下界普遍升高了50~80米,最大季节冻深平均减少了0.12米。冻土退化总体趋势是由大片状分布

研究表明气候持续转暖加速黄河源冻土退化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金会军通过对黄河源区冻土研究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气温以每年0.02℃的增温率持续上升,加之人类经济活动日益增强,导致冻土呈区域性加速退化。多年冻土下界普遍升高了 50~80米,最大季节冻深平均减少了0.12米。冻土退化总体趋势是由大片

科学家利用古气候变化研究方法评估现代气候变化

  随着未来地球计划的实施,过去全球变化研究 的重点已经从古环境重建向基于古气候数据评估现在气候变化转变。基于这一理念,兰州大学李育教授及其团队尝试利用古气候变化研究方法评估现代气候变化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相关成果发布于《地球科学评述》。  中全新世是公认的气候大暖期,气候变暖也成为现代全球性的

青藏高原虫草资源大幅减少 虫草如何把"根"留住

  盛夏的青海玉树,正是采挖冬虫夏草的好时节。然而虫草市场价格从去年4月底5.2万元/公斤左右一路飙升到今年5月份10.5万元的历史最高价后,目前开始进入下行通道,市场交易价格降幅达到30%左右。  在青海和西藏部分主产区,虫草收入占了农牧民收入的70%左右,价格的波动

科研人员发现砗磲有潜力成为古天气研究载体

  现代气象站观测资料时间跨度较短(大多不到100年),制约了人们对地球气候/天气变率和机制的理解。为了弥补器测资料的短缺,近100多年以来,地质学家们利用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生物载体,如冰芯、海洋沉积、树轮、珊瑚、湖沼、石笋等,获取了大量地球过去气候变化的资料。这些古气候知识极大丰富了人们对地球气候历

人类改变季节周期

  对数十年卫星数据进行的分析揭示了人类正在如何改变低层大气的季节周期。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的累积令夏季气温升高,并且导致北半球出现更大的年度气温波动。  此前研究记录了全球变暖正在如何改变地球上的季节——导致冬季积雪更容易融化,改变动物迁徙并且令火灾季节变长。最新研究利用了1979~2016

科学家培育出“减排水稻” 可减少甲烷排放并生产更多稻米

  一种新的转基因(GM)水稻或许能够显着减少农业生产对地球气候产生的影响。这种新作物携带了来自大麦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其释放的甲烷—— 一种强大的温室气体——仅相当于常规水稻的1%,并能够生产更多的稻米。   专家认为,这种方法对于促进粮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潜力,但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从而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