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减“肥”,有助于降低海域氨氮沉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476.shtm近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员刘磊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学军合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以《评估全球海洋氮沉降及减少农业化肥过度使用的缓解潜力》为题发表成果,通过地理学、大气科学、农业科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合作,探究海域氮沉降时空格局及变化规律。 ?农业氮排放经过大气环流进入海洋系统的示意图。课题组供图氮素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意义重大。全球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给农业食物生产带来了巨大压力,然而农业食物生产(种植业和畜牧业)会产生大量氨排放,在大气环流影响下沉降在近海海域,进而造成海域水体富营养化,降低水质、氧气流失和有害藻类的生长。许多陆源排放区靠近海岸,但农业食物生产过程氨排放如何影响海域氮沉降的时空格局仍不清楚。1970-2018年全球谷物和肉类产量分别增加了一倍......阅读全文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超预期-全球粮食安全受威胁

根据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的最新分析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约有19%至29%来自于粮食的种植、运输、冷藏和浪费。具体来说,粮食产生的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在98亿至169亿吨之间,其中80%以上来自粮食的制造过程,其中包括森林砍伐和土地用途的改变。 国

全球甲烷排放近两年达峰值-多来自农业和油气开采等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12日出版的《环境研究通讯》杂志上发表论文称,空气中的甲烷浓度自2007年开始大幅上升,在2014年和2015年急剧增长并达到峰值。   论文称,2014年和2015年两年间,甲烷浓度每年上升十亿分之10,而21世纪初,这一增长速度为平均每年十亿分之0.5左右,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农业减“肥”,有助于降低海域氨氮沉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476.shtm近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员刘磊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学军合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以《评估全球海洋氮沉降及减少农业化肥过度使用的缓解潜力》为题发表成果,通过地理学、大气科学

全球煤炭消费与相关排放

  一项研究发现,煤炭消费的一场复苏可能主要是受到了贫穷但是快速增长的发展中经济体以及煤炭价格相对较低驱动的。煤炭作为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而在近年来重新兴起。 Jan Christoph Steckel、Ottmar Edenhofer及其同事分析了构成煤炭消费以及相关排放的基础的因素,结果发现快

作物、动物给全球贡献了多少农业氨

   过去几十年来大气氨排放与农业生产活性氮过量使用密切相关,然而,全球农业系统哪些作物或动物具有高氨排放潜力、农业氨排放如何影响全球氮沉降的时空格局尚不清楚。  3月28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氮循环研究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题为《探索1980年以来全球农业氨排放变化及其对氮沉降的贡

研究发现全球湿地甲烷排放加剧

利用陆面过程模型结合多个模拟实验,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三极观测与大数据团队研究员张臻联合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宇航局及北京大学等合作者,定量分析了2000-2021年全球湿地甲烷排放量的变化。研究发现,全球湿地甲烷排放正在加剧,并可能在未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威胁全球碳排放控制目标。该成果3月21日在线

影响区域排放与沉降响应的关键大气过程通过验收

由暨南大学牵头承担的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项目“影响区域排放与沉降响应的关键大气过程”,近日顺利通过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专项办组织召开的项目综合绩效评价。 据悉,“影响区域排放与沉降响应的关键大气过程”项目由暨南大学王雪梅

我国农业源污染排放占污染总排放量一半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目前,我国农业源污染排放已占污染总排放量的一半。环保部表示,今年将继续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力度。    据了解,目前我国还有接近9成的农村面临环境“失治”的情况。环保部生态司环副司长邱启文介绍,我国农村环境面临治理不足,欠账较多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明显

气候变化致稻作农业甲烷排放增加

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人类营养和热量摄入的主要来源。没有水稻,这个世界将全然不同。但据环境新闻服务网报道,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再加上气温的不断上升,使得水稻种植业逐渐成为温室气体甲烷的一大排放源。不过该研究论文的作者同时

全球碳排放增幅首次下降-全球财富依然持续增长

  根据荷兰环境评估局与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发表的一篇题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长期趋势2013》的报告,尽管201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创下新纪录,达到345亿吨,但增幅首次出现下降。   据阿根廷《21世纪趋势》周刊网站11月11日报道,2012年全球碳排放增幅下降至1.1%,还不到最近10年平

欧盟发布全球最严碳排放标准

  欧洲议会前不久设定了一项当今全球最严格的汽车碳排放控制目标,该目标要求汽车制造商到2021年之前将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27%。  欧洲议会最近以压倒性赞成的表决结果正式宣布实施上述汽车碳排放控制目标,其将迫使汽车制造商对研发高性能引擎和汽车大幅扩大投资规模以降低车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014年全球碳排放仅增加0.5%

  根据11月25日公布的数据,尽管全球经济显著增长,但2014年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仅增长了0.5%。  荷兰环境评估机构(PBL)和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报告说,碳排放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但在过去的3年中,这一速度明显放缓。这些机构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由国际

长期氮沉降对高寒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中获进展

  1980年至2010以来,中国大气氮沉降以平均每年8kgNha-1的速度增加,氮沉降通过扰动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进而影响主要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排放。氧化亚氮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百年尺度增温潜势分别是二氧化碳和甲烷的298倍和21倍,同时也是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寒草原,作为对全球

农业专家呼吁建立全球网络监测农业对环境之影响

  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的Jeffrey Sachs与24位农业专家在《自然》(Nature)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呼吁建立一个监测农业对环境之影响的全球网络。  这组作者说,评估不同农业系统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应是让农业可持续并确保粮食保障的关键一步。  目前的监测举措没有负担起这个任务。它们把重点放

亚热带丘陵区排放氨气近源沉降特征获揭示

丘陵区稻田氨气排放、近源沉降及大气转化示意图。课题组 供图  氨气是大气中含量最高的碱性气体,主要来自于农田氮肥施用及畜禽粪便导致的氨挥发。氨气与酸性气体反应会形成大气气溶胶,因此它也是一种大气污染物。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土壤生态与环境课题组近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揭示了亚热带丘陵区排放氨

亚热带丘陵区排放氨气近源沉降特征获揭示

丘陵区稻田氨气排放、近源沉降及大气转化示意图。课题组 供图  氨气是大气中含量最高的碱性气体,主要来自于农田氮肥施用及畜禽粪便导致的氨挥发。氨气与酸性气体反应会形成大气气溶胶,因此它也是一种大气污染物。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土壤生态与环境课题组近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揭示了亚热带丘陵区排放氨

新模型让全球汞排放“有据可查”

  作为一种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地球上的汞是如何循环分布的?日前,天津大学地科院孙若愚副教授与哈佛大学、法国科学院图卢兹地球环境研究所、南京大学等团队合作,历时5年,建成了全球第一个动态、全耦合、可拓展的全球汞同位素箱体模型,该模型首次加入了稳定汞同位素多维分馏模块,有助于更加精确地观测记录全球汞排

科学家探索全球甲烷排放激增之谜

尽管这种全球变暖反馈回路的规模尚不确定,但如果真是这样,湿地排放可能最终会成为一个人类无法控制的因素。其中一项研究的合作者、英国爱丁堡大学大气化学家Paul Palmer说,“我们应该把对地球气候的控制权更多交给微生物。”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大气化学与物理》。大多数气候科学家认为,2006年后大气甲

联合国公布全球首个汞排放公约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日称,超过140个国家就全球第一部限制汞排放的国际公约达成一致。   在联合国框架下,140多个国家经过4年多谈判,终于达成所谓的《水俣汞防治公约》,将在全球范围内监控和限制含汞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以减少汞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各方同意,在2020

中美科研合作发现全球湿地甲烷排放加剧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3月22日发布消息说,该所三极观测与大数据团队张臻研究员联合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宇航局及北京大学等科研人员最新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全球湿地甲烷排放正在加剧,并可能在未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威胁全球碳排放控制目标。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团队领衔完成的这项

仅13%,全球甲烷排放政策覆盖范围不足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1053.shtm英国科学家在一项评论文章中表示,温室气体甲烷在20年的时间尺度里对大气造成的破坏是二氧化碳的80倍,但它经常被政策制定者和政府所忽视。他们首次分析了当前全球甲烷排放政策的覆盖范围、严格

全球甲烷排放有了“超级监视器”

  甲烷是一种隐秘的温室气体,会不可预测地在管道和气田等处爆发。科学家一直在想办法“捕捉”这些气体排放的行为。  过去,调查人员必须从地面或飞机上监测可能的排放点。现在,他们可以从太空和世界任何地方自动监测到大规模、短暂的甲烷泄漏。  据《科学》报道,这项新技术使用人工智能检查了欧洲卫星每天收集的1

全球降水增加促进西伯利亚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全球变暖

  日本一项研究发现,由于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增加,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的森林土壤将更易释放甲烷,从而导致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  日本森林综合研究所1日发表的一份公报称,2005年至2007年,该所研究人员在中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的落叶松林中,检测了土壤吸收和释放甲烷的速度。结果发现,2005年和2006年

我国学者破解大气氮沉降对水体氮负荷的影响

  大气氮沉降是全球氮循环的重要过程,过量的氮沉降会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严重影响陆地及水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进而危害人体健康。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颜晓元课题组前期在太湖地区的研究就发现大气氮沉降对该地区水体氮污染的贡献仅次于农田氮肥流失(Ti et al., Nutrient C

2022全球农业研究热点前沿报告在京发布

12月16日, 2022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发布了2022全球农业研究热点前沿报告。 这份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科技情报分析与评估创新团队撰写的报告,以Web of Science平台SCI论文和CSCD论文数据(

氮沉降调控森林土壤碳排放的格局及机制获揭示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郑棉海团队联合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骆亦其等科研人员,研究揭示长期氮沉降调控热带森林土壤碳排放的格局及机制。相关研究12月1日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s)。同月5日该期刊再次以研究简报(Research Briefing)的形式进行了报道。 人类

中国和全球农业政策论坛探讨农业发展、食物与营养安全

  5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共同举办中国和全球农业政策论坛。论坛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9》和《2019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分别对中国重大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全球食物和营养安全进行深入探讨。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出席论坛并致辞。  唐华俊指

全球农业科技创新呈现新态势-引领农业技术步入新时代

  中央一号文件以谋划“十三五”农业农村工作为主,侧重于发展思路、目标和未来5年重点任务阐述,同时兼顾年度重点工作。  文件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在受国际农产品市场影响加深背景下,如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赢得参与

全球经济放缓并未相应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当经济发展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随之大增;但当经济衰退时,温室气体排放量却并没有相应迅速下降。一项新的研究显示,这有可能是因为在经济衰退时,人们仍固守着他们在繁华时期的高碳生活方式。 这项上周一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月刊》上的研究报告打破了许多政府期盼经济衰退至少可以让本

2013年全球碳排放量将创纪录

  全球碳计划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3年再次上升,将达到创纪录的360亿吨。来自东英吉利大学(UEA)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和其全球网络合作成员、由复旦大学和UEA联合建立的复旦-丁铎尔中心的研究人员参与领导了该计划。   报告显示,2013年的碳排放预计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