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话高抗赤霉病小麦新品

5月21日,国家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协同创新联盟的育种、栽培、植保等60多位专家,以及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和各市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齐聚江苏高邮,现场观摩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扬麦33推广示范田,并就进一步加快赤霉病抗性育种和建立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进行深入研讨。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组组长、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郭文善介绍,小麦赤霉病是世界性病害,尤其近10年来,该病呈现传播速度快、影响面积大的趋势,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由于赤霉病发生受小麦开花期的降雨和气温影响较大,难以准确预报,为防止赤霉病发生,长江中下游麦区一般都要防治2—3次,增加用药用工成本。 “目前,主要解决办法是加快选育并推广高抗赤霉病品种,实现一般发病年份可以不防治或重发年份配合高效药剂防治1次,以此有效控制赤霉病危害。”江苏里下河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德荣说。 在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王秀娥教授看来,扬麦33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赤霉病抗性达抗级(R)的大面积推......阅读全文

专家共话高抗赤霉病小麦新品

5月21日,国家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协同创新联盟的育种、栽培、植保等60多位专家,以及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和各市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齐聚江苏高邮,现场观摩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扬麦33推广示范田,并就进一步加快赤霉病抗性育种和建立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进行深入研讨。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组组长、扬州大学农学

小麦赤霉病的防止关键基因

  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镰刀菌引起的最具毁灭性的世界性小麦病害,堪称小麦“癌症”,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记者13日从南京农业大学获悉,该校马正强教授团队通过图位克隆的方式,找到了抵抗小麦“癌症”的关键基因Fhb1,为战胜小麦赤霉病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这项成果发表在新一期《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小麦赤

赤霉病告急,协同攻关为小麦治病

  小麦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的“癌症”,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不仅影响小麦产量,其产生的毒素还威胁人畜安全。近年来,我国小麦赤霉病发病率和面积不断上升,丰产小麦品种抗性不足,使得防治小麦赤霉病迫在眉睫。  5月12日的江苏省泰兴市阴雨绵绵,此时这里的小麦正处于扬花期的后期,它们在享受雨水滋润的同时,也正饱受

美分离出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全球性小麦疾病,会造成作物产量急剧下降,每年给全球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据最新一期《自然·遗传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在克隆旨在消灭小麦赤霉病的抗性基因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利用先进的小麦基因组测序技术分离出了具有广谱抗性的Fhb1基因,这一发现不仅对小麦赤霉病,而且对各种受到真

抗赤霉病良种小麦,保障粮食安全

  小麦是夏粮生产的主体,夺取小麦夏粮丰收是奠定全年增产的基础。其中,黄淮麦区既是优质强劲小麦的优势产区又是赤霉病常发区,近年来赤霉病频发、重发严重威胁了我国小麦产业发展和口粮安全。自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开展以来,攻关组聚焦我国小麦主产区的重大前沿问题,引导、推进我国小麦品种选育方向的调整,以品种特

防治赤霉病不再难-全套疗法助小麦“戒毒”

  伴随着晴好天气,江苏全省秋粮水稻已基本收割完毕,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大丰收。而稻麦轮作的江苏省,夏粮小麦收成也撑起了粮食丰收的半边天。  “江苏粮食质量安全的最大风险之一来自于镰刀菌毒素对小麦的污染,我们历时近20年研发的小麦镰刀菌毒素污染风险形成机制及管控关键技术,破解了毒素发现难、控制难的问

一鼓作气,抗击小麦“癌症”赤霉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960.shtm小麦赤霉病俗称“烂麦头”,堪称小麦“癌症”,影响着我国两亿亩的土地产出。近年来,赤霉病发病逐渐出现北病南移的现象,从我国小麦主产区黄淮海南部地区向山东、河北等地扩张。“这几年,安徽省小

小麦赤霉病用药稀缺新药开发迫在眉睫

  随着气温日渐回升,我国各省区的小麦也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这一时期是小麦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防治小麦赤霉病最为关键的时机。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了2016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预报,报告中用“田间带菌率高”“品种抗性差”以及“降雨天气多”三个关键词预测2016年我国小麦赤霉病将偏

大海捞针——小麦12万基因中寻觅抗赤霉病

芒种过后,正是麦收时节。山东泰安,翻滚的麦浪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早上7点刚过,金灿灿的麦田里,已有一群年轻人在辛勤地劳作。收割,捆扎,分类,标记,一套动作流畅娴熟。脸被烈日晒得黝黑,手被麦芒扎得粗糙。这些“干农活”的年轻人,来历可不一般。作为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种质创新与利用团队成

韩方普实验室小麦赤霉病育种取得重要进展

  小麦赤霉病是全世界非常严重的病害,在小麦开花时温暖、潮湿的地区均有发病报道。历史上报道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是我国小麦赤霉病传统的流行和高发主要地区,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黑龙江及新疆均有大流行发生,严重年份颗粒无收。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的改变,赤霉病发病范围正在向黄淮麦区持续扩大。小麦赤霉

真菌病毒定向靶点防控小麦赤霉病新方法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毒病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构建了第一个真菌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系统,通过靶向赤霉菌致病或毒素合成相关基因获得弱毒菌株,可以高效防控小麦赤霉病。  赤霉病是主要由禾谷镰孢菌复合种引起的世界

我国小麦赤霉病菌多样性及与毒素累积关系被揭示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各国麦区广泛发生的毁灭性病害,在我国黄淮麦区以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最为严重。近年来,受耕作制度变革、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呈现频发、重发趋势且发生区域逐渐向北向西蔓延。赤霉病不仅能够造成减产,更为严重的是其病原菌能够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危害人畜健康。 小麦赤霉病是

研究发现真菌病毒定向靶点防控小麦赤霉病新方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469.shtm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毒病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构建了第一个真菌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系统,通过靶

研究提出真菌病毒定向靶点防控小麦赤霉病新方法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毒病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构建了首个真菌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系统,通过靶向赤霉菌致病或毒素合成相关基因获得弱毒菌株,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了一种新策略、新技术和新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  禾谷镰孢菌引起的赤

气候变化使小麦作物面临患病风险

  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带领的国际研究显示,由于气候变化影响,未来十到二十年内,部分小麦病害疫情的严重程度或将增加。   研究人员在中国进行了调查,旨在建立气候与小麦赤霉病疫情严重程度之间的联系。这项基于气候的模型随后被用于预测2020年-2050年期间,未来气候条件对赤霉病严重程度的影响。   该

小麦的“癌症”克星找到了!袁隆平这样评价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内极具毁灭性且防治困难的真菌病害,有小麦“癌症”之称。令人振奋地是,我国科学家在攻克小麦赤霉病上已迈出了关键一步。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孔令让及其团队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并成功将其转

水盘捕捉琼脂培养法捕捉孢子操作过程

麦类赤霉病的流行具有暴发性和间歇性,准确地预测是搞好防治的基础。赤霉病的预测预报主要从菌源、麦类生育期、气候三方面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而菌源的调查又分地面稻桩带菌率调查和空中孢子捕捉二类。空中孢子捕捉有定量风流孢子捕捉器风向器捕捉法、电动捕捉法和固定式捕捉法、水盘法等使用显微镜检查孢子的方法。以上方

中国小麦抗病遗传育种大会在杨凌举行

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推动我国小麦抗病育种联合攻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5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协办的“全国小麦抗病遗传育种会议”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赵振东研

2018年安徽夏粮总产下降

  记者8月20日从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获悉,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安徽夏粮播种面积增加,单产下降,总产下降。 2018年全省夏粮播种面积4314.47万亩,增加79.26万亩,增长1.87%。其中,小麦播种面积4313.79万亩,增加79.61万亩,增长1.88%。   据悉

中科院首次发布全球小麦病虫害遥感监测报告

今天获悉,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黄文江、董莹莹博士及其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布了全球小麦病虫害遥感监测报告。 本期监测报告聚焦全球粮食主产国在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生长期典型病虫害的发生发展状况,对2018年4月至5月全球进入小麦中后期生长阶段的10个主产国(包括中国、俄罗斯、法国、土耳其、巴

“虫口夺粮”保丰收

从农业农村部获悉,为确保“虫口夺粮”保丰收和小麦“一喷三防”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农业农村部近期派出工作组深入小麦主产区指导病虫害防控工作,为夏粮丰收保驾护航。随着黄淮海等冬小麦主产区陆续进入穗期生长阶段,近期既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节,也是重大病虫害防控关键窗口。这几天,河南开封尉氏县张市镇种粮大户陆爱东

在禾谷镰孢菌侵染小麦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12月1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唐威华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文团队联合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了题为Biosynthesis of a new fusaoctaxin virulence fac

研究团队在禾谷镰孢菌侵染小麦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12月1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唐威华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文团队联合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了题为Biosynthesis of a new fusaoctaxin virulence f

揭示生防细菌调控病原真菌的自噬过程

  2021年6月7日,国际知名微生物学期刊Microbiome在线发表了浙大农学院马忠华团队题为“Post-translational regulation of autophagy is involved in intra-microbiome suppression of fungal pat

我国科研团队攻克小麦镰刀菌的防控难题

  小麦赤霉病又名麦穗枯、烂麦头,不仅可造成小麦20%~50%以上的严重减产,流行时甚至绝产,还会严重危害人畜健康。  经过多年来的反复科研攻关,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周明国团队掌握的氰烯菌酯的各种技术参数,可以精准对付带有抗药性的各类顽固敌人。  肌球蛋白抑制剂可精准防控镰刀菌  周明国团队研究

小麦容重器分析不完善粒类型对小麦容重的影响

    利用小麦容重可以了解了解小麦的饱满度及其品质,因此长期以来,小麦容重都是作为小麦等级划分的重要指标。现在小麦容重可以利用小麦容重器来快速测定,而随着小麦容重器优越性能的不断凸显,小麦容重器也已经成为了小麦等的加工利用、育种诸项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    影响小麦容重的因素很多,常见的因

江苏农科院“支招”降低小麦镰刀菌毒素

  近年来,受耕作制度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连年暴发,镰刀菌毒素在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等部分小麦产区污染十分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小麦产业发展的主要危害因子。日前在泰州市举办的小麦镰刀菌毒素风险评估及管控现场会上,项目首席科学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所长史建荣研究员介绍,

食品安全快速测试仪可快速检测的产品系列

  1、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是基于农业行业标准NY/T 448-2001 ,利用酶抑制率法进行检测的,该方法是属于生化检测方法;  2、福美双、赤霉素、甲基托布津,该检测主要是利用比色原理,属于理化检测方法;  福美双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主要用于果树、小麦、葡萄、三七、烟草、黄瓜等作物的白

张正斌徐萍:科学深翻土地-保障粮食安全

  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放弃深翻土地,完全实现保护性耕作如旋耕等,不能长期和极端化使用单一的耕作方法和制度。   近年来,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有加重发展的趋势,除了气候因素影响和品种抗性不强外,减少深翻土地是重要原因之一。病虫害的防治应该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当前和未来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建议

南农大863计划成果发现小麦新种质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近选育出抗梭条花叶病的小麦新种质,题为《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T4VS·4VL-4AL的选育与鉴定》的成果文章日前发表在《作物学报》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小麦梭条花叶病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