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珊瑚个体变小适应晚古生代大冰期陆源碎屑输入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要乐等人通过系统研究,揭示了晚古生代大冰期起始时期陆源碎屑输入与造礁珊瑚个体大小变化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5月24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当今陆源碎屑输入对海洋珊瑚礁造成了严重影响,常常伴随造礁珊瑚的死亡或形态变化。”要乐说,“地质历史时期也发生了类似的现象,但目前关于造礁珊瑚面对陆源碎屑输入如何响应的认识,还不清楚。”据了解,晚古生代大冰期是地球上自动植物繁盛以来唯一一个与现代大气CO2浓度相近的时期。因此,对晚古生代海洋生物—环境演化的研究可以为当今海洋生态系统演变提供借鉴和启示。在密西西比亚纪中—晚期(维宪期—谢尔普霍夫期)发生了显著的海西造山运动和陆地植物繁盛,它们共同导致了该时期陆地化学风化作用加强和陆源碎屑和营养物质输入增加,进而导致全球气候急剧变冷和海平面降低。最新研究发现,在维宪晚期腕足类壳体氧同位素发生了一次显著正偏,进而表明该时期古海水温度明显降低,可......阅读全文

我国学者提出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新模式

  近日,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光旭副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团队总结了全球各板块奥陶-志留纪之交的底栖动物群宏演化序列,综合其他生物及碳同位素地层数据,极大地提升了华南赫南特阶综合地层框架的对比精度。该高精度综合地层框架对奥陶纪末大灭绝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是显生宙地球生命

8月18日《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封面故事:椭圆形颗粒能抑制“咖啡圈效应”  当一滴咖啡干了时,在液滴的边缘会积聚一个由颗粒组成的晕圈。首次在《自然》杂志1997年的一篇论文中正式描述的这种“咖啡圈效应”,是当含有悬浮胶体颗粒的溶液蒸发时常见的一种现象。它远不只是发生在家里的一种让人好奇的现象,而是对需要颗粒

全球两成无脊椎动物濒临灭绝

    像蛞蝓这样的无脊椎动物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根据英国伦敦动物学会(ZSL)的一份最新报告,全世界1/5的无脊椎动物物种正面临着绝灭的危险。   从棋子蝶到巨型乌贼,无脊椎动物被认为代表了地球上99%的生物多样性。然而,迄今为止,科学家们从未试图全面审视它们的保存状

珊瑚礁不能承受人类活动干扰之痛

海洋保护区内的珊瑚礁(上)和允许捕鱼的藻类覆盖的珊瑚礁(下)。图片来源:《自然—生态与进化》  全世界的珊瑚礁如今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团灭”,光芒渐失。  珊瑚礁及其形成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同时,也伴随着珊瑚物种多样性的加速减少。但我们却并不了解这将会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  近日,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打毒针杀死25万海星 拯救大堡礁珊瑚

  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澳政府拯救大堡礁行动做出成绩。数十年来,大堡礁珊瑚大量减少,其中超过四成是绰号“珊瑚杀手”的棘冠海星所为,当局近两年透过“打毒针”方法除害,成功消灭超过25万棘冠海星。   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珊湖礁群,但近年受气候转变、环境污染等影响,珊瑚数量大减。前年有报告指当地珊瑚

海洋变暖改变澳大利亚礁鱼种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6706.shtm 由于海洋温度上升,浅层珊瑚礁和栖息在其中的生物正在发生变化,但由于缺乏全面的数据,这些影响被掩盖了。 十多年来,澳大利亚一组研究人员一直在追踪该国珊瑚礁的变化。在近日发表于《

海洋变暖改变澳大利亚礁鱼种群

  由于海洋温度上升,浅层珊瑚礁和栖息在其中的生物正在发生变化,但由于缺乏全面的数据,这些影响被掩盖了。  十多年来,澳大利亚一组研究人员一直在追踪该国珊瑚礁的变化。在近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的研究中,他们描述了如何使用精细数据展示变暖的海水对热带和温带珊瑚礁鱼类群落的不同影响。  “珊瑚礁为人们提

《海洋牧场牡蛎礁建设技术规范》发布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制定的中国水产学会团体标准《海洋牧场牡蛎礁建设技术规范》正式发布。  我国是海洋农业大国,经过40余年的快速发展,面临环境恶化、资源衰退、生态系统失衡、灾害频发等问题,亟需转型升级。  据了解,该标准规定了海洋牧场牡蛎礁建设的本底调查、礁区选址、构建方式、基质设计

《海洋牧场牡蛎礁建设技术规范》发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095.shtm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制定的中国水产学会团体标准《海洋牧场牡蛎礁建设技术规范》正式发布。 我国是海洋农业大国,经过40余年的快速发展,面临环境恶化、资源衰退、生态

国外研发珊瑚幼虫计数系统以保护珊瑚礁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科研团队使用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AI)技术,开发了珊瑚产卵和幼虫成像相机系统(CSLICS)和珊瑚生长评估(CGRAS)系统,可对珊瑚产卵数量进行自动化密集型计数并实时监测珊瑚幼虫成长过程,从而帮助珊瑚幼虫量化繁殖,以拯救白化的大堡礁。  CSLICS系统最主要的优势是使

王晓雪团队抓住珊瑚组织脱落病关键

  6月30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晓雪团队首次利用造礁石珊瑚的无创侵染模型,解析了珊瑚病原菌——溶珊瑚弧菌突破珊瑚共生菌群屏障,引发石珊瑚组织脱落病的机制。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自然—生态与进化》。  当前,由致病菌引发的石珊瑚的组织脱落病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该病在全球多种造礁石珊瑚中

科学家证实海洋酸化危及大堡礁

  任何一个曾尝试在醋中溶解一根粉笔的人都知道,海洋酸化——这是海水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污染物造成的后果——对于像珊瑚一样的石灰质生物来说是一件坏事。但是海洋酸化在许多珊瑚的病态中到底产生了多大作用呢?一项新的研究借用了一种人们餐后常做的事情:加入“钙片”抵消酸性,从而分离出了海洋酸化对珊瑚礁健康产生

研究人员发现世界最长白垩礁石带 绵延30公里

  据英国《泰晤士报》11月25日报道,研究人员近日在英格兰东北部的诺福克郡海湾发现了一条绵延30公里的灰白色礁石带,认为它是世界上最长的白垩礁带(chalk reef)。   白垩土是一种微细的碳酸钙的沉积物,主要由单细胞浮游生物的遗骸组成,因形成于白垩纪而得名,多见于一些远离海岸的岛屿附

珊瑚草的概述

  珊瑚草(拉丁学名:ThesiumchinenseTurcz,别名:缠百合),鸭跖草科被子植物。  珊瑚草高15~40cm,全株多少被白粉,茎细长,基部以上疏分枝,斜升,叶线形,具单脉,花单一,花梗短或很短,花被绿白色,花被管呈管状,花被裂片;花蕊不外伸,子房无柄,花柱很短,坚果椭圆形或近球形,淡

珊瑚草的介绍

  珊瑚草(拉丁学名:ThesiumchinenseTurcz,别名:缠百合),鸭跖草科被子植物。  珊瑚草高15~40cm,全株多少被白粉,茎细长,基部以上疏分枝,斜升,叶线形,具单脉,花单一,花梗短或很短,花被绿白色,花被管呈管状,花被裂片;花蕊不外伸,子房无柄,花柱很短,坚果椭圆形或近球形,淡

又一海洋生态重点研发项目完成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南海重要岛礁及邻近海域生物资源评价与生态修复”项目完成本年度综合航次任务。 该项目组织实施完成了最后一批砗磲、珊瑚、海藻和海草等固礁护礁生物在西沙群岛的移植放流,对该区域的生态种群的恢复和生物资源进行了采集和评估;安置了水下监控设备,可

“种珊瑚”,非做不可

  在海里“种珊瑚”,第一步需要用铁钉将珊瑚树底的锚锤入海底。把80厘米长、1.8厘米粗的铁钉打入海底,在陆地上算不上复杂的操作,但到了海底,在压力和浮力的干扰下绝不轻松,不仅需要技术娴熟,更需要超强的体力。  这件事,黄晖和她的团队已经做了十几年。作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太平洋学会

我国将查南海中北部珊瑚礁“家底”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南海某个海区珊瑚礁的全面、系统的本底调查。”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调查”日前启动,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施祺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关于南海珊瑚礁的了解非常有限,很难满足有关环境变化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研究发现水草可使海中有害细菌减半

   有人给如何让游泳课更健康提出一些建议:粘上海草。其原因是,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沿海地区的水下“草原”,能过滤掉大量对人类有害的海中细菌。   为了弄清海草从其周围的环境中阻断细菌的有效性,科学家来到印尼西海岸Spermonde群岛中的4个岛屿上。他们在这些岛屿上发现一种共有肠道细菌(肠球菌)比美国

吴亚生副研究员:我的科研之痛

吴亚生在四川盘龙洞进行地质考察■吴亚生  对于一个科学研究者而言,创新就是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自然现象,例如发现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平的,发现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或者创立新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理论,如创立勾股定理、创立万有引力的计算公式。揭示和认识未知现象以求有所发现,是我们

全国珊瑚礁论坛聚焦珊瑚礁研究与保护

近日,以“共享未来:珊瑚礁研究与保护”为主题的全国珊瑚礁论坛暨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2022年会/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边会在海南三亚举行。来自南海海洋所、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广西大学、海南大学、暨南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多位专家作特邀报告。 南海海洋所副

10月31日《自然》杂志精选

  低温电子断层扫描方法的成功应用   Wah Chiu及同事报告了利用ZPC低温电子断层扫描方法研究细胞过程而无须进行标记或切片的首次应用。他们用这一方法观察了“噬蓝藻体”Syn5在其宿主细胞内的成熟过程,识别出了亚细胞腔室和不同的Syn5组合中间体。   造血干细胞的细胞龛得到定性  

中科院最新文章:海洋生物cDNA分析

  造礁石珊瑚为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框架生物, 研究其重要功能基因对于理解造礁石珊瑚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重要指示意义,近期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取了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的总RNA, 通过RT-RCR得到 cDNA, 并以 cDNA为模板设计引物进行 test

中科院:海洋生物cDNA分析

  造礁石珊瑚为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框架生物, 研究其重要功能基因对于理解造礁石珊瑚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重要指示意义,近期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取了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的总RNA, 通过RT-RCR得到 cDNA, 并以 cDNA为模板设计引物进行 test

我国基于定量形态测量学方法开展笛管类珊瑚的分类研究

  笛管类珊瑚是古生代较为常见的复体横板珊瑚,由许多圆柱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的个体组成,个体之间由形态各异的连接构造连接。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rasnian-Famennian)发生的生物灭绝事件重创了包括珊瑚在内的海洋底栖动物,大量的珊瑚属种惨遭灭绝,在随后复苏的底栖动物中,笛管类珊瑚是为数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一起守护“地球之肺”

浩瀚海洋是生命最初的摇篮,孕育着地球上超过半数的生命。海洋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圈和气候调节器,产生了人类呼吸所需一半的氧气,通常被称为“地球之肺”。 然而,随着全球气温上升、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等多个机构

列夕动物群揭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面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622.shtm 列夕动物群生态复原图(孙捷绘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联合湖南博物院、中南大学的合作团队,在湖南永顺发现早奥陶世特异埋藏化石库——列夕

古生物专家 齐聚京城

  3月23日至28日,主龙类系统发育——新数据和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世界著名的主龙类和系统发育方法研究方向的专家汇集北京,探讨新数据的特点及其对系统重建的影响等内容。  图为3月28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主龙类和系统发育方法研究方向的专家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恐龙展池。  新华社记者

防晒“神器”竟是珊瑚“杀手”

  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最丰富、最具经济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尽管珊瑚礁具有巨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价值,但由于一系列人为压力因素,包括海水温度升高、沿海养分污染和过度捕捞,珊瑚礁在全球范围内正在衰退。近年来,外用防晒霜中的一种化学成分羟苯甲酮已被确定对珊瑚健康构成威胁。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6日发表在《科

珊瑚草的品种介绍

  檀香科草本或灌木,稀小乔木,常为寄生或半寄生,稀重寄生植物。单叶,互生或对生,有时退化呈鳞片状,无托叶。苞片多少与花梗贴生,小苞片单生或成对,通常离生或与苞片连生呈总苞状。约30属,4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和温带。中国产8属,35种、6变种,各省区皆产。  檀香科  Santalace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