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简介

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和成分输血的广泛应用,临床上输血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输血虽能达到较好的治疗目的,但同时也可以引起一些不良反应。输血技术飞速发展,由于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逐渐减少,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还时有发生,因此还应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对血制品进行必要的处理,严格规范输血操作。......阅读全文

关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简介

  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和成分输血的广泛应用,临床上输血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输血虽能达到较好的治疗目的,但同时也可以引起一些不良反应。输血技术飞速发展,由于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逐渐减少,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还时有发生,因此还应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对血制

治疗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简介

  对输血后过敏反应的处理:①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剩余的血液不能再输。②给予患者抗过敏药物。  对输血后发热反应的处理:①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②给予患者阿司匹林。③对高热患者可物理降温。

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简介

  输血是有风险的,我们医务工作者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浪费,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对多次输血或有输血反应者应输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少白细胞的血小板。有条件的可以做HLA配型或IgA抗体鉴定,选择与受血者HLA同型的洗涤红细胞,可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同时,随着医疗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aemolytic transˉfusion reaction,FNHTR)是输血反应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反应。它是指患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升高≥1℃,并以发热与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原因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通常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aemolytic transˉfusion reaction,FNHTR)是输血反应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反应。它是指患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升高≥1℃,并以发热与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原因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

引起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的常见原因

(1)致热原:一般指引起发热反应的各种微量物质。 随着输血器具的不断更新及灭菌条件的改善,现已非常少见;(2)免疫反应:由白细胞抗体和血小板抗体所致, 尤其是白细胞抗体引起者最为常见。这种反应主要见于多次接受输血和有妊娠史病人;(3)其它:细菌污染血液和供血者血浆内存在高效价的白细胞抗体。 这两种情

溶血性输血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本身的红细胞被破坏而发生的输血相关性溶血。溶血性输血反应分为急、慢性两类,两者的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高热、烦躁、恶心、胸痛、腰背痛等,而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贫血、轻度黄疸等。输血前检查不规则抗体,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aemolytic transˉfusion reaction,FNHTR)是输血反应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反应。它是指患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升高≥1℃,并以发热与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原因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

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的简介

  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是输血反应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反应。患者在输血前无发热,在输血中或输血后1小时内体温升高1℃以上,且排除了溶血、细菌污染等导致急性体温升高的原因。临床多以发热和寒战为主要表现。

去白细胞输血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评价临床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4年3月~2005年3月本院住院受血者为观察组2200例,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 2003年3月~2004年2月本院住院受血者为对照组2300例输注普通红细胞悬液,观察这些患者NHFTR的发生率。结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特点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属于血管外溶血.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少见,较轻微,是输入不配合红细胞刺激受血者产生原发性同种免疫的结果。临床特点:如遇原因不明的发热、贫血及黄疸和血红蛋白尿时,可考虑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溶血主要在血管外发生,但也可以发生于血管内,导致血红蛋白尿。血胆红素升高,黄疸

引起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

能引起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同种抗体的种类很多。包括ABO系统的抗A、抗B、抗A1 ;RH系统的全部抗体;MNSs系统和Kell系统的全部抗体;还有FY、JK、U、P1、LE、LU、DI、D O、CO和HI等抗体。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属于血管外溶血.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少见,较轻微,是

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一)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发冷发烧、恶心呕吐、多处疼痛(腰、背、腹、胸、头、输注处)、呼吸困难、低血压、心跳快、血红素尿、过  度出血等。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发冷发烧、多处疼痛、黄疸、呼吸困难等。急性或迟发性血性输血反应的合并症有肾衰竭及弥漫性血管

关于副溶血性弧菌的简介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VP)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主要来自海产品,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以及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本菌存活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海水中可存活47天。临床上

关于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的病因分析

  1.外源性致热原污染输血用具及制剂  蛋白质、细菌的代谢产物或死菌等外源性致热原污染输血用具及制剂,导致发热。目前,一次性输血器皿的使用使得致热原引起的发热反应逐渐减少。  2.免疫反应激活致热原  主要为受体血液中的白细胞凝集素及抗体与供者血液中的白细胞及血小板上抗原结合发生反应。该反应不仅可

低频率抗体抗Mur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摘要 目的:研究抗Mur 抗体的血清学特异性及其在输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患者的血清,与3组试剂红细胞(其中二组为Miltenberger抗原试剂红细胞组)和28个低频率血型抗原,在盐水介质、低离子强度介质和低离子间接抗球蛋白介质中反应,分析鉴定其抗体的特异性。结果:患者血清与三组试剂红细胞

关于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的检查诊断介绍

  1、检查  临床上暂无有效的检测方法,有学者提出白细胞凝集试验也许是最有帮助的一项检查。  2、诊断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诊断通常采用排除法,即患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1小时内出现体温升高≥1℃,且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原因引起的发热,可以诊断。

关于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的治疗预防介绍

  一、治疗  1.立即停止输血,并将受体血样与剩余血制品送检,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发热反应。  2.注意患者保暖,并给予物理降温或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  二、预防  1.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去除90%或以上白细胞的血液可有效防止发热反应。  2.在输血前预防性应用抗致热原性药物可有效防止发热

关于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的鉴别诊断介绍

  主要与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及溶血性发热反应相鉴别。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患者经对症处理后病情很快缓解,而后两者输血后会有严重的并发症,对症治疗效果欠佳。  1、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多有高热、休克、皮肤充血三大特征,需联合大剂量抗生素治疗。  2、溶血性发热反应  其发热与输血量有关,重症患者可出现血

关于非发酵菌的简介

  非发酵菌,英文全称:none ferment;non  -fermentive bacterial;non  -fermentative bacteria。是指一群不能利用葡萄糖或仅能以氧化形式利用葡萄糖的革兰阴性杆菌。其中假单胞菌属的铜绿假单胞菌在肺部感染中十分重要;也是指一大群在厌氧条件下不

非那根、地塞米松预防输血反应的效果比较

血液病患者因为反复输血易发生输血反应,目前对输血反应一般应用非那根、地塞米松来控制。本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对300例患者采用不同方法预防输血反应,以探讨药物预防输血反应的效果和预防是否必要,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00例患者均为输注少白悬浮红细胞4U的患者,包括再生

关于多非利特的简介

  多非利特是一种比较特异的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钾离子通道阻滞剂。可治疗和预防房性心律失常,如房颤、心房扑动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也可预防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本品为钾离子通道阻滞剂,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能延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相当于QIC间期)和有效不应期,而对心率)血压、PR间期或QRS波

医院输血时,如果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怎么办

临床输血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案例,当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时,怎么办?各部门人员又该如何协助呢?尤其是护理人员、输血科工作人员及临床医师等分别需要采取哪些及时有效措施?请先不要紧张,积极配合医生,接受治疗,医院医护人员都有一套严格的处理操作规程....01、当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时,首先护士应

关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简介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某种抗体能与自己正常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或激活补体,引起红细胞过早破坏而导致的一组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温抗体型  自身抗体在37℃时呈现最大活性,根据有无病因可寻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者约占55%,常见病因包括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关于老年人溶血性贫血的简介

  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红细胞过早地破坏,其速度超过骨髓代偿能力时出现的贫血。   溶血的原因有:由于红细胞本身的异常,以致容易被破坏,发生溶血;或者红细胞本身无异常,而由于溶血因子的作用致红细胞大量破坏,超过骨髓造血功能的代偿作用而发生的溶血性贫血。   由于老年人常有的淋巴增生性疾病(如淋巴瘤

关于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的简介

  感染性溶血性贫血(infections hemolytic anemia)是因许多微生物感染的过程中引起红细胞破坏,令其寿命缩短,导致溶血性贫血,感染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破坏红细胞,但其中之一是微生物对红细胞的直接破坏而引发溶血,也可以通过免疫机制导致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黄疸的简介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巩膜及黏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胆红素最高为17.1μmol/L(1.0mg/dl),其中结合胆红素3.42μmol/L,非结合胆红素13.68μmol/L。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的能力,另一方面,

关于小儿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的简介

  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按原因可分四大类:  ①药物诱发的红细胞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  ②药物诱发不稳定血红蛋白的溶血性贫血;  ③药物或其毒性直接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④药物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其中以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较为多见。

关于双氯非那胺的简介

  双氯非那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6H6Cl2N2O4S2,主要用作碳酸酐酶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人类胞浆内碳酸酐酶同功酶I和II以及跨膜的肿瘤相关碳酸酐酶同工酶IX和XII发挥治疗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青光眼。长期应用可致低钾血症及酸中毒。  基本信息:  化学式:C6H6Cl2N2O4S2 

关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简介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系体内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加速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分为根据抗体作用于红细胞膜所需的最适温度,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