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成都生物所揭示蛇类起源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团队选取了全球极具代表性的蛇类物种,整合谱系基因组学、大规模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方法及基因编辑等实验技术,综合探讨了蛇类起源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相关论文6月19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 全球蛇类约4000种,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陆地和海洋,在进化历史上处于脊椎动物演化的关键节点,是脊椎动物中重要的类群。蛇类具有四肢缺失、身体延长、左右肺不对称发育等特殊表型,揭示这些特殊表型的遗传机制对理解脊椎动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表明,蛇类起源于约1.18亿年前早白垩纪,与帝王蛇蜥和科摩多巨蜥组成的支系互为姐妹枝,这提示蛇类的祖先起源于蜥蜴类物种。蛇类最先分化出的类群为盲蛇类物种(Typhlopidae和Leptotyphlopidae),在白垩纪-早第三纪分界点(K-Pg,约6500万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后迎来了物种的爆发。 研究重构的蛇类祖先基因组由23对染色体......阅读全文

成都生物所揭示蛇类起源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团队选取了全球极具代表性的蛇类物种,整合谱系基因组学、大规模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方法及基因编辑等实验技术,综合探讨了蛇类起源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相关论文6月19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全球蛇类约4000种,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陆地和海洋,在进

成都生物所揭示蛇类起源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团队选取了全球极具代表性的蛇类物种,整合谱系基因组学、大规模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方法及基因编辑等实验技术,综合探讨了蛇类起源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相关论文6月19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  全球蛇类约4000种,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陆地和海

我国科学家揭示蛇类起源与演化机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259.shtm 人民网北京6月20日电 (记者赵竹青)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6月19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团队基于大规模多组学技术与基因编辑等研究手段,全面揭示了蛇类起源及特有表型演

“画蛇添足”并非无迹可寻,远古时期的蛇是有脚的

成语有云:画蛇添足,形容做事多此一举。但蛇真的无脚吗?爬行动物专家认为,蛇的祖先是蜥蜴,在远古时期,蛇是有脚的,只是在演化过程中慢慢失去了。近日,这一说法得到了进一步证实。经过5年的研究,基于大规模多组学技术与基因编辑等手段,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生物所)研究员李家堂团队全面揭示了蛇

基因告诉你 画蛇“添足”不是没道理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180.shtm成语画蛇添足,常用于形容做事多此一举,因为蛇并无脚。但爬行动物领域的研究学者认为,蛇的祖先是蜥蜴,在远古时期,蛇也是有脚的,只是在演化过程中失去了。近日,这一说法得到了进一步证实。经过

基因告诉你 画蛇“添足”不是没道理

  成语画蛇添足,常用于形容做事多此一举,因为蛇并无脚。  但爬行动物领域的研究学者认为,蛇的祖先是蜥蜴,在远古时期,蛇也是有脚的,只是在演化过程中失去了。近日,这一说法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经过长达五年的研究,基于大规模多组学技术与基因编辑等研究手段,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生物所)

Cell封面故事:揭秘起源中国的遗传突变

  由哈佛医学院、哈佛大学、Broad研究所、复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构建出了第一个近代人类进化动物模型,揭示出一个单突变导致了东亚人群从浓密头发到密集汗腺等数个常见的性状。他们还模拟了这一基因突变在整个亚洲和北美的传播,由此推论出其最有可能出现在3万年前,地理位置为如今中国的

温泉蛇的起源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起有关系

10月11日,《科学》杂志新闻栏目以“揭示西藏温泉蛇的秘密”为题,对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李家堂研究团队的温泉蛇系列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  Science杂志News栏目报道李家堂研究团队的温泉蛇系列研究成果 成都生物所供图 文章提到,2015至2018年间,李家堂

揭示变温动物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的遗传机制

  日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等研究团队以分布于青藏高原的温泉蛇为研究对象,解析了蛇类这种变温动物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的遗传机制,将为人类高原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该成果于北京时间8月1日凌晨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温泉蛇是世界上分布海拔

《遗传学趋势》—王文小组—功能起源新观点

生物进化的重要特征就是新适应性功能的不断出现。这一过程的遗传基础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新基因的出现、选择性剪切和基因表达调控的改变是已经报道的3种重要机制。最近,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王文研究员领导的马普进化基因组学小组发现,基因中新外显子的出现也是增加蛋白多样性和新功能起源的一种重要方式。他们发现

科学家解析亚洲热带原住民遗传起源机制

近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徐书华团队与“一带一路”人类表型组联合研究中心马来西亚分中心主任、马来西亚USCI大学教授Boon-Peng Hoh团队合作在一项研究中产生和收集了全球热带地区近1000例原住民的基因型数据,重点分析了来自南亚的安达曼群岛、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群岛以及大洋洲新几内亚

揭示:蛇类在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机制

  大多数生物都对其生存环境有一定要求,超出适宜的范围就难以存活;但有一些生物却可以在强辐射、缺氧等极端环境中繁衍生息,这类生物被称为“极端环境生物”。独特的生活环境、长期的适应性进化使得这些生物在基因结构组成、酶特性及代谢功能等方面均不同于其它生物。FEN1和EPAS1基因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温泉

广西左江流域发现大型史前蛇类遗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321.shtm 本报南宁4月11日电(记者周仕兴、王瑾雯)近日,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对广西左江流域距今约6000年的宝剑山遗址和大湾遗址中发现的蛇骨进行形态学研究,鉴定出缅甸蟒、眼镜王蛇和

中国蛇类DNA条形码参考数据集发布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动物所)研究员车静课题组联合国内科研团队开展合作,首次系统性构建了中国蛇类DNA条形码参考数据集(COI),对中国蛇类多样性进行了评估。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分子生态学资源》(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据了解,两栖爬行

我国蛇类DNA条形码参考数据集发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440.shtm

科学家破解海拔最高蛇类基因组 为何不怕缺氧还不怕晒

  PNAS创刊已达百年,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与《细胞》、《自然》、《科学》一起被公认为学术期刊中的世界四大名刊   “温泉蛇”属隶属于游蛇科,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蛇类之一,主要栖息在温泉附近的石堆、水边和沼泽草甸中   李家堂等团队的研究成果,将为人类高原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成功揭示实验大鼠起源驯化遗传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课题组与吴东东课题组合作,通过比较野生褐家鼠和实验大鼠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解析了实验大鼠的起源和驯化遗传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   实验大鼠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模式动物,由野生褐家鼠驯化而来

《动物学》:忍饥挨饿两年 蛇类自有绝招

人们早就知道,有些种类的蛇能够忍饥挨饿两年而不会死亡。人们一直对这种“特异功能”惊叹不已,然而对于其内在的机制却不甚明了。近日,美国科学家成功地解开了这一迷题,称这是因为它们能够大幅降低新陈代谢速率并保存结构蛋白。这一发现对于理解诸如海龟等进化历史较长的动物怎样安然度过史上物种大灭绝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技术解析新生儿大脑神经元的遗传起源

  我们的大脑中包含有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每一种神经元都因具有特殊的遗传特性而表现出不同的功能,这些神经元均来自于祖细胞,祖细胞是一类可以分化产生成为不同神经元细胞的特殊干细胞;近日刊登于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科学家们就揭示了一种促进祖细胞产生神经元的特殊机制。  

中国特有蛇类如何靠“泡”温泉定居世界屋脊?

西藏温泉蛇 郭峻峰摄西藏温泉蛇 郭峻峰摄蛇是具有重要代表性的变温脊椎动物,因自身新陈代谢水平较低而无法产生足够的热量保持恒定的体温,通常需要借助外界的温度提升体温。我国有一种特有蛇类,竟能适应高寒的青藏高原,并定居在了海拔3700~4850米的高原面上,成为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蛇类之一。它们之所成为

亚马孙雨林发现专吃蜗牛的蛇类新物种

  蜗牛缩进坚硬的壳里就能免于被捕食?不一定。一支国际联合科考队在南美亚马孙雨林中发现了5个蛇类新物种,它们可以利用独特的下颚和牙齿将蜗牛身体从壳里“挖”出来。  这项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生物钥匙》上。来自厄瓜多尔、秘鲁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在2013年至2017年期间,在位于厄瓜多尔的热带雨林中

昆明动物所与哈佛大学合作揭示社会性起源的遗传机制

  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冰箱里还剩下一块蛋糕,而你的舍友都不在,你是独吞这块蛋糕,还是留着和大家分享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Douglas Yu研究组与美国哈佛大学共同提出了一套揭示合作行为如何出现及何时出现的研究计划。   蜜蜂,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物种。一只脱离了蜂群

科学家发现膀胱癌干细胞起源的重要遗传学机制

  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细胞的发生、自我更新、耐药性和转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膀胱癌干细胞(Bladder Cancer Stem Cells)的起源和遗传学基础目前仍不明确。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抗体工程实验室李翀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深圳大学

科学家通过表观遗传学研究追溯攻击性行为起源

  幼儿时期固然非常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因为在未来会有诸多后天因素对人造成影响。   奥雪来嘉是一个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附近属于伊洛魁族印第安人的村庄。上世纪80年代,公立学校的官员发现,在奥雪来嘉和邻近的蒙特利尔市东部许多贫困地区,一些幼儿园的孩子出现了严重的行为问题,诸如身体攻击。当地学

基因学专家解密为什么蛇有两个生殖器而人类只有一个

  据科学日报报道,自然世界的生殖器总是千奇百怪。例如蛇和蜥蜴有两个生殖器,而鸟类和人类只有一个。虽然前者的这一对生殖器结构位于四肢附近,而鸟类和我们的似乎要更朝下一点。事实上,蛇和蜥蜴的生殖器源于那些产生后肢的组织,但哺乳动物的生殖器则起源于尾芽。尽管存在这些明显的对比和差异,不同物种生殖器结构却

质谱仪的起源

分离和检测不同同位素的仪器。仪器的主要装置放在真空中。将物质气化、电离成离子束,经电压加速和聚焦,然后通过磁场电场区,不同质量的离子受到磁场电场的偏转不同,聚焦在不同的位置,从而获得不同同位素的质量谱。质谱方法最早于1913年由J.J.汤姆孙确定,以后经 F.W.阿斯顿等人改进完善。现代质谱仪经过不

核膜的起源

  根据对核膜比较基因组学、进化、起源的研究,有科学家提出了原始真核生物“前核生物”(prekaryote)假说,认为其与古菌内共生最终触发了核膜产生。  对于核膜的研究则给出了几个核膜来源的观点,包括原核生物祖先的质膜内陷,或在原生宿主中建立原线粒体后形成真正的新膜系统。  至于核膜的适应性功能,

PCR 的起源

  聚合酶链式反应(英文: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缩写:PCR,又称多聚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利用 DNA 双链复制的原理,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 DNA 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这项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增目的基因,而不必依赖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等生物体。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凯利·穆

科学家帮蛇认祖归宗

  本报讯   蛇的祖宗到底是谁?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动物学家John J. Wiens和同事在9月18日出版的《生物学快报》上报告说,大部分现代蛇类都进化自一种挖掘洞穴的祖先。   基于对来自161个物种代表了现存的大部分蜥蜴和蛇的4

肠道的进化起源

  消化系统、皮肤、肌肉组织是如何进化的呢?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一个多世纪。维也纳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海葵(一种非常古老的动物)胚胎发育的研究结果质疑了150年前提出的形成所有器官和组织的胚层具有同源性的假说。   该假说认为,身体中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来源于三个胚层之一,这些胚层在胚胎形成早期出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