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药物所等构建出全新的纳米载体靶向效率的高精度可视化评估方法

肿瘤的异质性和复杂的微环境是导致药物递送系统的靶向性和疗效不佳的重要原因。探究肿瘤病灶在各阶段的血管、细胞构筑以及细胞外基质通透性的变化规律,深化对肿瘤异质性和肿瘤治疗的结构认识,有助于解决药物递送的底层难题。然而,器官、肿瘤组织和纳米粒子之间的尺度差异,成为表征肿瘤环境和递药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开发高精度可视化方法的挑战。8月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张继稳团队联合临港实验室殷宪振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Cross-scale tracing of nanoparticles and tumors at the single-cell level using the whole-lung atla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显微光学断层扫描/荧光显微光学断层扫描系统(MOST/fMOST),在三维空间、单细胞水平上,构建了B16F10小鼠肺转移瘤病理图谱,阐明了纳米载体在肿瘤和临近组......阅读全文

以小分子凝集素作为药物靶向输送载体研究再获进展

  凝集素长期以来在药剂学研究上作为重要的靶向输送载体,但绝大部分凝集素分子量较大、可能存在毒性、免疫原性等缺陷限制了其应用。小分子凝集素是优良的药物靶向候选载体分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领导的学科组从两栖动物皮肤中识别了一目前分子量最小的凝集素(1700 Da,PLoS one,

量子点偶联免疫脂质体构成多功能肿瘤靶向药物载体

脂质体可用作人体药物递送载体,而免疫脂质体(Immunoliposomes, ILs)是将抗体片段偶联于载药脂质体,借助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或受体的结合,经过接触释放、吸附、吞噬、吞饮及融合等方式,释放出包封的药物,特异性杀伤靶细胞,从而完成靶向药物递送和特异性治疗。针对HER2和EGFR的

国家纳米中心实现肿瘤靶向治疗的“激光制导”

  肿瘤的靶向治疗开创了肿瘤治疗的新思路。纳米药物因其特定的尺寸,可利用肿瘤组织的EPR效应 (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 提高药物对肿瘤组织的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肿瘤的被动靶向治疗。为进一步提高靶向效应,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纳米药物的

美国科学家开发靶向纳米给药系统

  美国研究人员最近研制出了一种靶向纳米粒子给药系统,可以黏附在动脉内壁上缓慢释放药物,从而治疗动脉硬化症及其他心血管炎症。研究人员说,这一系统将来有望成为药物支架的补充或替代物。   这一系统由麻省理工学院以及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共同开发。该系统呈球形,直径约60纳米,分为3层:最内的核心层放

靶向性纳米医学疗法或能减少血管病变

  来自芝加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靶向性纳米医学疗法,其或有望减少小鼠模型机体中因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血管病变;相关研究结果有望帮助开发更好的疗法来治疗遭受血管疾病并发症的人类患者。  诸如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性疾病或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心脏病发作或中风,但针对这些疾病的很

Nature子刊:DNA纳米机器人精准靶向癌症

  导读:我们目前对抗恶性肿瘤的方法还远远不够,常见的化疗和放射治疗有时很成功,但也会带来巨大的副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体内的健康细胞也会被“连累”受到化学物质和辐射的“轰击”。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靶向肿瘤且不伤害健康细胞的方法。而2月12日《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的

基于多肽的脑靶向纳米传递系统的最新成果

  10月11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巫林平课题组和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Moein Moghimi研究团队共同合作,基于多肽的脑靶向纳米传递系统的最新成果“Crossing the blood-brain

Biomaterials:纳米药物有望成为治疗哮喘的潜在靶向新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沈华浩、应颂敏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药学院凌代舜教授团队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发现:Bcl-2抑制剂小分子的纳米型药物能够很好的治疗哮喘的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相关论文“Nanoformulated ABT-199 to effectively targe

新策略!纳米治疗药物靶向全身转移性肿瘤!

  肿瘤切除、化疗等常规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肿瘤转移控制不力。转移包括三个步骤:(i) 肿瘤细胞通过上皮间质转化 (EMT) 从原发部位渗入循环系统,(ii) 循环肿瘤细胞 (CTC) 与血小板形成“微血栓”以逃避循环中的免疫监视,以及 (iii) CTC 在转移前的生态位中定植。  2021年

新研制!纳米粒子引导自杀基因进行靶向治疗

  肝癌的发病机制复杂,传统治疗效果不佳且副作用大。而基因治疗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小的优势。因此,基因治疗有希望成为临床上继放疗、化疗之后的又一肝癌治疗手段。在众多基因疗法中,自杀基因/前体药物系统疗法由于其独特的“旁观者效应”最具有临床转化潜能。自杀基因/前体药物系统疗法是通过将自杀基因和前体药物

我国专家发现羟基磷灰石可作纳米基因转染载体

  我国耳鼻咽喉科专家、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孙虹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经过十年研究发现,运用羟基磷灰石作为无机纳米基因转染载体,用以治疗内耳感觉神经性耳聋疾病,并在白豚鼠试验中获得良好效果。这一研究成果获得国际业内专家的广泛认可。   国内外多家实验室研究证明,利用基因治疗原理,向内耳

深圳先进研究院开发出纳米疫苗载体

  纳米类疫苗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基于纳米材料的疫苗载体为疫苗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马轶凡博士立足于安全可降解纳米材料,开创新的思路,开发了一种基于海藻多糖的新型纳米疫苗载体。   据马轶凡介绍,这种多糖纳米颗粒不仅能高效安全地将蛋白抗原

同时实现药物传递和肿瘤成像的新型纳米载体

癌症的谜题在于,肿瘤能够利用我们的身体作为人体盾牌来避开治疗。肿瘤在正常的组织和器官中生长,通常医生在通过手术、化疗或辐射抗击癌症的过程中,会损坏、毒害或切除我们身体的健康部分。但是,11月27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Small》的一项研究中,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们描述了一种新的系统,将化疗药物包装在小

王均小组开发双重响应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科研人员利用肿瘤微环境和肿瘤细胞内环境的调控,发展了双重响应聚离子复合物纳米药物载体,实现了对多重给药障碍的系统克服。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先进材料》杂志。     第一代纳米药物通常会对载体表面进行聚乙二醇修饰,以延长体内循环时间、增强纳米药物在肿瘤部位富集,

上海药物所发现纳米药物载体递送力学机制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甘勇课题组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施兴华团队合作,深入解析了纳米药物载体的力学性能对于克服多重生理屏障的影响。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纳米药物载体在到达靶细胞之前,须克服生物体内的多重生理屏障。为实现疗效最大化,设计和制备能克服多重生理屏障并具备高效细胞摄取的递送载

聂宗秀:纳米载体药物释放质谱成像研究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20年9月14-18日,由中国质谱学会(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主办,分析测试百科网和中国质谱学会网承办的2020年中国质谱学会质谱网络研讨会(2020 CMSS)正式召开。16日,会议以元素分析与金属组学、离子化及成像技术为主题,邀请了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吕弋、东北大学教授

新型纳米网格结构载体为药物递送开辟新思路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460.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张继稳团队与沈阳药科大学王淑君团队合作,以环糊精为基本结构单元,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纳米网格结构载体,不仅具有pH/H2O2双响应性,还能通过多孔网状的纳米结

深圳先进院纳米材料精准生物靶向机制研究获进展

  8月5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纳米医疗技术研究中心李红昌课题组、材料界面研究中心喻学锋课题组与高分子药物研究中心李洋课题组,发现纳米材料精准生物分子靶向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Intrinsic Bioactivity of Black Phosphorus Nanomaterials

核酸自组装纳米结构的肿瘤靶向治疗方面获进展

  化疗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顺铂和卡铂等铂类化合物作为一线化疗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的临床治疗。铂类药物的抗肿瘤活性主要基于其与DNA的共价或非共价作用,这类相互作用是没有细胞选择性的,因而在利用铂药进行化疗的过程中会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包括肾毒性、耳毒性和神经毒性等。发展新的铂药给药策略以提高

纳米粒子溶液可靶向两种癌症标记物

近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新型成像试剂,可同时“照亮”多个生物标记,这种包裹在红细胞膜上的荧光纳米颗粒能比目前临床批准的染料更好地靶向肿瘤,只需一束手术光就能发出两种不同的信号,可以帮助医生区分肿瘤边界、识别转移癌症。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美国化学协会期刊《ACS 纳

香山会议研讨纳米技术与癌症干细胞靶向治疗

  以“纳米技术与癌症干细胞靶向治疗”为主题的第511次香山科学会议2014年11月18~19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旨整合我国在纳米技术与癌症干细胞治疗方面的优势力量,引导建立多学科的密切联系和协作,推动我国在这一重要前沿领域的发展,实现自主知识产权药物开发的新突破,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加快

可形变纳米颗粒可帮助抗癌药物特异靶向肿瘤

  近来由多伦多大学的Warren Chan带领的课题组制造出一种可形变的纳米粒子,它可以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  在他们十多年的努力研究过程中,一直试图找出一种能让抗肿瘤药物只攻击恶性肿瘤的办法,但这说起来简单,真正完成这个目标尤为艰难。  通常条件下,这些抗肿瘤药物通过血液会在全身各个器官组织中循

中科大最新综述:纳米技术靶向肿瘤干细胞

  肿瘤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 其中的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靶向肿瘤干细胞治疗为肿瘤治愈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兴的纳米技术为克服传统药物的局限、有效靶向与杀伤肿瘤干细胞创造了可能. 近期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两位学者概述了肿瘤干细胞的特点, 总结了

Nature子刊:新型纳米药物靶向治疗脑胶质瘤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高小玲研究员课题组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Lipoprotein-Biomimetic Nanostructure Enables Efficient Targeting Delivery o

深圳先进院打造“纳米仿生氧载体”突破化疗耐药难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蔡林涛领衔的纳米医学研究小组利用“以癌治癌”的理念,创建了“纳米仿生氧载体”在突破化疗耐药难题方面取得突破。研究成果Cancer Cell Membrane-Biomimetic Oxygen Nanocarrier for Breaking Hypoxi

新型纳米载体或可将肺癌药物作用效率提高25倍

  纳米颗粒可以作为药物运输载体来帮助抵御肺部癌症,近日,来自德国环境健康研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纳米颗粒载体,其可以在人类和小鼠的肺部的肿瘤位点实现位点选择性地释放药物分子,这种方法或可增加当前癌症药物对肺癌的作用效果,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ACS Nano上。  纳米颗粒是

纳米药物载体筛选中的基因组决定因素

纳米粒子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多种治疗优势,如降低毒性、延长半衰期和改善药物输送,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有前景。辉瑞和莫德纳的mRNA疫苗均用到LNP纳米颗粒载体。然而,众多纳米颗粒制剂具有不同的物理和生物学特性,并不容易看出在特定的疾病环境中哪种是最适合的。作者开发了一种高通量筛选方法,能够系统地评

世界分子量最小的凝集素-或将成为药物靶向输送载体

药物靶向输送和定位是世界研究的热点。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百人计划”获得者赖仞研究员、复旦大学蒋新国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林东海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从药用两栖动物中发现了目前世界上分子量最小的凝集素,其很可能成为药物靶向输送载体中起导向作用的功能性分子。 药物靶向输送和定位。定向输送

生物物理所在肿瘤药物靶向输送研究中取得进展

  9月30日,PNAS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在肿瘤药物靶向输送领域的最新成果。这是他们继发现纳米酶(Nature Nanotechnology 2007)并将其应用于肿瘤诊断(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2)之后,又一次将纳米材料的新特性应用到肿

利用仿生脂蛋白调节肿瘤基质提高纳米药物靶向肿瘤细胞

  实体瘤中肿瘤基质细胞(如TAM、CAF等)和细胞外基质组成异常复杂的瘤内递送屏障,严重阻碍了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渗透及其靶向肿瘤细胞的递送。并且,瘤内肿瘤细胞分布呈高度异质性,即使制备了纳米制剂也难以突破上述递送屏障靶向肿瘤细胞,严重影响了其临床治疗效果。  针对上述难题,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张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