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寿阳三十年,三代旱农人治旱兴农

三十多年扎根黄土地,三代科学家常驻乡村田野,研发旱作农业技术,保障粮食稳产丰产,并建起了一座中国农业科学院山西寿阳旱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在山西寿阳县发布寿阳站精神——“扎根旱地,集智攻关,治旱兴农,服务人民”。寿阳站位于山西省寿阳县宗艾村和景尚村,始建于1991年,以晋东豫西旱地农田生态系统为对象,长期开展旱地农业的定位观测、科技攻关、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等,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30余项,2021年成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发布活动上,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杨振海介绍,32年前,中国农科院环发所老一辈科学家积极响应国家科技攻关号召,牵头在山西寿阳建起了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综合试验站。32年中,寿阳站三代科技工作者扎根旱地、薪火相传,在旱地农田生态环境要素监测、作物耐旱节水机理、降水高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和区域综合发展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阅读全文

将耐旱共生菌引入农田生态系统有助作物抗旱

  近期,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高程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John W. Taylor团队合作,发现干旱胁迫并未改变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组成。结合前期干旱导致丛枝菌根真菌生物量下降的发现,得出农田长期灌溉造成耐旱丛枝菌根真菌丧失的结论。相关研究发表于《分子生态学》。  物种必须在有限资源的分配上进行

首届“旱地农业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10月24~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共同主办的首届“旱地农业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张振华,以及FAO代表、CGIAR代表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

扎根寿阳三十年,三代旱农人治旱兴农

三十多年扎根黄土地,三代科学家常驻乡村田野,研发旱作农业技术,保障粮食稳产丰产,并建起了一座中国农业科学院山西寿阳旱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在山西寿阳县发布寿阳站精神——“扎根旱地,集智攻关,治旱兴农,服务人民”。寿阳站位于山西省寿阳县宗艾村和景

亚热带生态所在我国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固持途径研究取得进展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14_4780785.shtml  稻田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同一个小的地貌单元内,稻田和旱地错落分布,具有相似的母质和气候条件。通常,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而相邻稻田土壤却具有突出的有机碳固持能力。解析

记常熟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常熟站大门 农田施药历史上,常熟以“年年丰收年年熟”而得名,稻米产业是常熟的特色产业。30多年来,常熟有一座致力于高产水稻土研究的观测站——常熟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常熟站),该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下简称土壤所)。日前,常熟站站长颜晓元在接受《中国科学报》

作物冠层分析仪让农田生态系统观测工作如虎添翼

   摘要:在农田生态系统观测中,作物冠层分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而作物冠层分析仪的应用,对于农田生态系统观测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与虎添翼的效果,使作物冠层分析工作变得更加简单,不仅克服了以往传统观测仪器的繁琐以及在时间上的损耗,而且也使测定结果更具有代表性,提高了农业科研的效率和准确率。  

地理资源所农田生态系统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获进展

  近年,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引起国内外的共同关注(Godfray et al., 2010, Science; Mueller et al., 2012, Nature)。全球特别是华北氮过量问题已经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高度关注(Liu et al., 2009; Ju et al., 2009)。肥料的

《农田生态系统卷:广西环江站(20072015)》出版发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5091.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环江喀斯特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环江站)编著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广西环江站(2007-2015)》由中国农业出版社

重要转基因作物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实验材料与方法

   1)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数量测定    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测定采用稀释平板法;土壤酶活性指标测定参照关松荫(1986)《土壤酶及其研究方法》的方法进行。土壤脲酶活性的测定采用苯酚钠比色法;土壤磷酸酶活性的测定采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土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野外站联盟启动会在南京召开

  7月10日,由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筹)组织、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封丘站承办的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野外站联盟启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的21个农田生态站的联盟成员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南京土壤所和科技促进发展局(筹)资环处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   农田生态系统观测

空天院等揭示全球干旱区陆地水储量对植被生长的响应特征和预测未来趋势

近期,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树东带领的生态水文遥感团队,在干旱区生态水文响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该研究揭示了过去四十年来(1982年至2016年)全球干旱地区植被生长和陆地水储量的趋势,评估了陆地水存储对植被生长的响应,并预测了未来陆地水存储的演变趋势。长期以来

植物何时开始占领旱地?

  大约在4亿多年前的志留纪,陆地上开始出现维管植物的踪迹,从此它们开启了征服陆地、塑造地表的伟大旅程。  维管植物如何起源?如何辐射演化?它们对地表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人们对这些科学问题的探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往长期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早期维管植物局限在湿地或水体边缘等潮湿生

农田环境信息监测系统/农田环境信息监测系统/农田环...

农田环境信息监测系统-农田环境信息监测系统-农田环境信息监测系统  农田环境信息监测系统是针农业生态环境实时监控以及和农业生产活动相关的环境监测,农田气象环境调控等需求设计的一款综合小型自动气象监测系统。它能对与植被和农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的土壤、水气、光照、热量等农业气象环境因子进行连续监测采集信息,

沈阳生态所在土壤有机碳累积贡献研究中取得进展

  植物碳(叶凋落物、根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等)输入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导致全球土壤有机碳循环过程发生强烈变化,农田转变为森林被世界各国作为碳减排增汇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关于半干旱地区农田转变为人工林生态系统,地上叶凋落物和地下根系凋落物输入变化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以及地上

东北地理所旱地黑土T4型噬菌体研究取得突破

 不同生态环境下T4型噬菌体群落分布特征的Unifrac分析   病毒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生命体,在控制寄主群落演替、遗传基因的水平移动、生物进化和地球生物化学循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细菌病毒(噬菌体)数量上一般是细菌的10倍左右,被认为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病毒类型。尽管噬菌体广泛存在,

关于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生态系统-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的公告

名  称关于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生态系统 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的公告  索 引 号000014672/2024-00154  分  类其他生态环境管理业务信息  发布机关生态环境部  生成日期2024-04-10  文  号公告 2024年 第11号  主 题 词

农田的环保“新衣”

生物降解地膜以在自然环境中可被微生物作用而完全降解的材料为主要成分,添加对环境无危害的环保型助剂吹塑制成。在农业生产中,其不仅具有传统PE地膜的保墒、增温和杂草防除等功能,在使用后还无需进行人工回收,可以直接翻耕于土壤中,并能在土壤中实现降解,可谓高效又环保。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设

秸秆投入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多碳库形成

区分植物源和微生物源有机碳是确定土壤有机碳库形成的关键。在施肥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周转和积累受肥料类型和土壤微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调控。不同肥料投入有可能改变土壤微生物对其利用策略,从而影响植物源和微生物源碳的保留,最终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稳定。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

我国稻田和旱地土壤总有机碳的微生物代谢特征研究获进展

  稻田是我国常见的农田类型,通常比相邻旱地具有更高的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残体碳含量。然而,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代谢特征尚不清楚。因此,解析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对设计适当的农田管理措施以提高土壤固碳能力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流域农业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吴金

土壤养分速测仪分析水旱轮作对养分的影响

  水旱轮作是指在同一地块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水稻和旱地作物(如小麦、油菜、蔬菜等)的种植方式,水旱轮作类型繁多,根据旱地作物的不同,水旱轮作的主要种植方式有小麦一水稻、油菜一水稻、绿肥一水稻、蔬菜一水稻等,其中以小麦一水稻轮作种植的面积zui大,水旱轮作系统的一个显着特征是该系统的水作和旱作交替进行

北方干旱地区土壤墒情预测模型

墒情预报是农田用水和区域水资源管理的一种基础工作,对于农田灌溉排水的合理实施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有重要作用。墒情预 报主要是田间含水率的预报。以节水为目的的土壤水调节,就是要使灌溉既能满足土壤水向根系活动层及时供应,又不产生深层渗漏造成灌溉水的浪费,还要尽量减 少地表无效蒸发和提高土壤水向蒸腾储水

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农田小气候...

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   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竞道光电)天气变化对农田的影响很大,特别是露天的农田,但是温室大棚也受到异常天气变化的影响,比如说冰雹,对农田的损伤是非常大的,还有涝灾也会对农田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说农田种植作物的时候,需要时时刻刻对天气变化加

农田废水常态化检测

  农田废水检测是农田废水处理前的重要步骤,生物-生态处理技术是解决非点源N、P污染的重要手段,控制农田径流污染的主要措施包括缓冲林带、生态沟渠系统、生化塘及人工湿地系统等。复合治理模式就是把沟渠系统、生化塘以及人工湿地系统相结合,形成农田废水检测、废水综合治理系统,利用种植的大量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研究揭示我国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固持途径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715.shtm 某随机采样的休耕期稻田 某随机采样的旱地土壤   郑生猛供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苏以荣研究员团队通过一项研究阐明了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固持

黄土高原不同生态治理方式对土壤氮循环的影响

  植树造林是重建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生态措施。在湿润地区,由于水分充足,利用植树造林的方法进行生态恢复通常被认为是合理的;而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大规模植树造林受到很多质疑。众多研究表明,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大量消耗土壤水分,使得土壤水分亏缺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恶化。然而,干旱地区植树造林除消耗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对干旱地的研究方法

通过不同的气象条件对增、失墒进行相关订正,做出相应的土壤墒情的预报,最后根据土壤墒情监测系统预报结果对照本地的土壤干旱量级指标,从而随时做出快速准确的旱情预报,为各级领导组织指挥农业生产、开展人影作业、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管理等活动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 由于人工测值有一定随机性,所以人工观测值与

旱地作物粉垄栽培技术大幅助增产

  一种新的农作物耕作方法——旱地作物粉垄栽培技术在农业增产中显露出强大的生命力。经广西农业厅组织专家测产,采用此项技术种植的玉米比传统种植(对照)增产25.60%,花生、大豆分别增产13.70%和10%。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在详细了解试验情况后说:“这是农耕方

土壤水分测试仪研究荒漠化地区土壤水分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少、蒸发强烈,环境总体处于水分亏缺状态,水分是该地区 决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键因子。土壤水分是生态系统水热平衡中一个重要分量,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水热平衡起决定作用,土壤水分状况对土壤物理性质和植被 生长状况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时空格局及其动态规

宁夏治理农田“白色污染”

  为遏制农用残膜影响土地可持续耕作,宁夏今年开始多举措治理农田“白色污染”,截至目前,整治农用残膜涉及土地面积近120万亩,残膜回收率达77%。   宁夏每年推广覆膜面积约300万亩,由此每年产生的废旧地膜达2万余吨。今年起,宁夏开始在吴忠、固原等3个地级市11个县(区)大范围治理农用残膜污染,预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

  9月16日,《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对外公布。《规划》明确,到2025年累计建成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1.05亿亩、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3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高标准农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