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冷导致3.7亿年前的生物灭绝事件

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弗拉斯阶(Frasnian)–法门阶(Famennian)之交(约3.72亿年前)的F–F生物灭绝事件,是地球历史上的五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这一事件导致约80%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灭绝,但目前关于灭绝事件的发生原因存在较大争议。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波、郄文昆及副研究员梁昆,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肖益林团队,对华南桂林地区两个典型的晚泥盆世海相碳酸盐剖面(杨堤和垌村剖面),开展了系统的锂-碳-锶(Li-C-Sr)同位素研究。 该团队系统重建了当时大陆风化作用转变的主要过程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冷是驱动当时大陆风化体系和海水锂元素同位素变化以及弗拉斯阶–法门阶生物灭绝事件主要原因。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全球和行星变化》(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上。 研究发现垌村剖面牙形刺87Sr/86Sr比值在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层位附近无明显变化,表明当时......阅读全文

污染使云变亮气候变冷

图片说明:科学家研究表明,自然界的一些排放物和人类造成的污染会使云彩变得更亮,从而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冷却效果。图片来源:环境新闻网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日前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自然界的一些排放物和人类造成的污染可使云彩变得更亮,从而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意想不到的冷却效果。

研究称今年已处气候变暖顶峰-将步入变冷周期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个不争的事实。之前,对于全球气候变暖,普遍认为“极其可能”是人类影响造成的。   但是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最近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气候冷暖变化存在约500年的自然周期,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刚好位于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   该研究还认为:今年已经达到这一暖相

-Nature:气候变冷对山地侵蚀的影响

  气候和构造变化被认为影响地貌和侵蚀速度。较大气候变化的一个很好例子是“晚新生代”变冷,但其对全球侵蚀的影响仍不确定。   这篇论文在“反演模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热年代数据基础上对侵蚀速度进行量化,发现侵蚀速度在所有纬度都有增加,这种增加与“晚新生代”变冷的增强在时间上一致。   尤其是,山地

科学家称全球气候开始变冷或持续30年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13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多位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权威科学家近日宣称,英国近期异常严寒的天气仅仅是全球气候变冷趋势的开端。这一说法将是对多年来一直被热炒的全球气候变暖理论的一个巨大挑战。   科学家们认为,现在全球气候已经进入了一个“寒冷模式”,全球性气温将呈现

气候变冷让巨犀长成史上体型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作为史上体型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巨犀虽然已经灭绝,但其在距今4200万-2200万年间体型不断增大、“吨位”越来越重的演化之谜,一直备受古生物学家关注。 《历史生物学》近日发表了一项关于巨犀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生活在距今约3000万年早渐新世晚期的准噶尔巨犀骨架进

研究揭示大陆风化作用增强诱发泥盆纪末生态危机

  中、晚泥盆世,随着森林系统和种子植物的出现,复杂陆地生态系统得以建立,形成了地球生命演化史中继生命起源、寒武纪海洋生物大爆发之后的一次重要生物演化事件,并对地球表层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陆地植物通过增强岩石与矿物的物理与化学风化,增加有机碳储库和促进水循环,逐渐改变大陆地形地貌、地表元素循环过程

化学风化作用能为变暖地球降温

  最近英国科学家通过对9300万年前化学风化作用的研究发现,二氧化碳排放增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后,随着碳排放的减少,在化学风化作用下,气候会逐渐开始变冷并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一时间远比科学家们原来预想的要短,但也需要30万年之久。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溶解在雨水中,与岩石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发生反应

人工气候箱为作物生长研究提供“气候配方”

创建合适稳定的人工人候,是开展不少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一款高精度的人工气候箱可以为科研工作增色不少。当前随着农业的蓬勃发展,农业领域对于生命的探索也越来越多,人工气候箱这种精密的人工气候设备越来越受青睐。它不受地理、季节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可以为作物生长研究提供定制化的“气候配方”,并确保气候条件

科学家指出全球变冷变暖后果同样严重

  全球变暖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危机,但这种危机也可能发生在较冷时期。据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16日报道,一个由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德国科隆大学、德国国家海洋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基尔海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等单位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对取自北大西洋海底的钻核沉积物进行了地球化学和微古生物学分析后指出,1.16亿年前

研究发现磷酸铁锂/磷酸钒锂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9月4日,由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磷酸铁锂/磷酸钒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获得国家发明ZL授权(ZL号:ZL201110219480.7)。   作为电化学能源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重量轻、比能量大、自放电小、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环境污染少等优点。目前,正极

锂金属电池的研究背景介绍

  虽然石墨已被证明是迄今为止用于制作阳极的最好和最可靠物质,但它容纳的离子数量有限。研究人员一直希望用锂金属箔来取代石墨,它可以容纳更多的离子,但通常锂金属箔与电解质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导致电解质过热,甚至导致燃烧。  此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另一家公司A123 Systems由于技术不成熟而宣布

人工气候培养箱对甘蓝的研究模拟气候

高温是夏秋蔬菜生产中常见的逆境因子,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耐热蔬菜品种的选育一直是我国蔬菜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探索出一些针对不同蔬菜作物进行抗热性鉴定的方法。目前武汉本地种植的早秋甘蓝品种以从日本进口的强力50为主,该品种耐热性强、熟性较早、球色绿、品质较好,但其耐裂球

人工气候箱的研究领域

    为了避免外界环境对于生物培育等的影响,人工气候箱近年来在一些领域应用广泛,用于创造人工气候的设备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把可人工控制光照、温度、湿度、气压和气体成分等因素的小型密闭隔离设备称作人工气候箱,大型的则称作人工气候室。人工气候箱可用作植物的发芽、育苗、组织、微生物的培养;昆虫及小动物的

柴达木盆地富锂盐湖锂来源的锂同位素示踪研究获进展

  锂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和战略资源,在21世纪备受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锂电池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中的应用,其作用更为凸显,目前国际需求量以每年7%~11%的速度持续增长。锂也因此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能源金属”及“二十一世纪的清洁能源”。预测未来锂将和现在的石油一样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锂

4.6亿年前生物多样性达峰后为何下降50%

距今约4.6亿年的奥陶纪大辐射,是地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辐射事件之一。然而,最新的高分辨率生物多样性曲线表明,华南的种一级多样性在生物大辐射峰值之后出现近50%的降低,这一发现引起地质学家的重视。 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以下简称南古所)科研人员与国外同行合作研究发现,奥陶纪气候变冷

锂硫电池隔膜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在人们日常生活领域。随着社会发展,传统锂离子电池已经远不能满足人们对能源存储的需求。锂硫电池(Li-S)由于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以及硫的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等优势被视为最有应用前景的高容量存储体系之一。然而,Li-S电池的商业化应用仍存在一些技术挑战,如固体硫化物的绝缘性,

大爆炸锂消耗反应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及合作者,在大爆炸重要锂消耗反应7Li(d,n)24He的天体反应率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大爆炸是当前描述宇宙起源和演化最成功的理论之一,而该理论并非十全十美。大爆炸锂丰度问题(初期锂丰度的理论预测值是观测值的三倍)无法解释,宇宙学界、天文观测界和核物理界的科学家

美研究人员发现火山喷发影响250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通过对树木年轮、冰芯中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热带和高纬度地区的大规模火山喷发与过去250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大规模火山喷发是这段时期北半球气候变迁的一个重要驱动力。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此前的研究就已经发现,火山喷发时排放出的各种物质,尤其是气溶

研究显示气候对电网影响微弱

  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研究气候变化对天气依赖型电力系统影响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线希望:即使气温和海平面可能会升高,但在那些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较多的国家,照明(甚至空调)系统仍能继续工作。这项日前发表于《焦耳》的研究表明,欧洲电力系统在未来气候条件下也会运行良好,就像在历史气候条件下一样。  利用天气模型和气

树木年轮气候研究树轮采样标准

本标准说明了树木取样环境的选择,树种的选择,年轮样本采集的方式、采集的高度、样本采集的数量和样本记录的有关细则术语1、敏感度敏感度是测量树木年轮序列对气候信息敏感的量值指标。2、郁闭度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成都,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以树冠在林地垂直投影所占的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表示。3、

研究发现亚洲腹地区域生态转型和干旱化加剧原因

  新生代是地球圈层相互作用显著的地质时期。伴随着新生代的气候变冷,生态系统也发生重大改变。全球不同地区晚新生代的重要生态事件无疑是新生代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植物而言,C4植物的出现及其在晚新生代的扩张,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生态事件之一。C4植物由于其高效固碳能力,对全球碳循环也有重要影响。目前,国际

古脊椎所7万年前Toba火山喷发事件研究获进展

  近期,《国际第四纪》(Quaternary International)以Understanding the overestimated impact of the Toba volcanic super-eruption on global environments and ancient h

研究显示太阳活动减弱反而会使地球变热

  太阳是使地球变热的根源,但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太阳活动减弱的时候,地球温度反而会因此上升。这一与直觉不符的研究结果将帮助科研人员修正过去的地球气候模型,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在7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分析了美国“太阳辐射与气候实验”卫星在2004年到2

太平洋深处是气候的时间胶囊

  研究人员在日前举办的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上报告称,被称为“小冰河期”的全球变冷趋势在几个世纪前结束,但它一直存在于太平洋最深处。更重要的是,这一海洋学的时间胶囊或许能帮助减弱当前由人类驱动的变暖。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热量储存库,吸收了约90%的人类所致气候变化产生的变暖。不过,这种热量并未均匀

全球变暖暂缓或归功于太平洋海水变冷

从太空看到的太平洋。图片来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根据年平均值绘制的从1971年至2012年全球平均气温和二氧化碳排放图表,。方框中所示为温度升高趋势的“间断”期。图片来源:《卫报》   科学家日前表示,来自热带太平洋的低温海水或是近年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主要因素。这项研究有助于

科学家找到大西洋经向翻转流减弱证据

  近日,《自然》期刊发表题为《大西洋翻转流减弱的观测指纹》的文章指出,自20世纪中叶以来,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已经减弱了大约15%。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可能是影响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图片来源于网络  AMOC是地球主要的洋流循环系统,它能重新分配地球的热量,进而影响气候。由于缺乏直接的环流观测,科学家

科学家提出奥陶纪末火山喷发导致气候变化与物种灭绝

  近日,德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团队在研究大规模火山喷发对海洋化学的影响后认为,造成奥陶纪末生命大灭绝的原因可能是这个时期的强烈火山活动,其中火山灰带来的营养物质磷起到了关键作用。相关成果发表在12月2日刊发的《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  大约4.5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地球急剧变冷,包括三叶虫在内的大

研究发现全球变暖不均有升有降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首次详细查看了全球地表变暖在过去100年里的动态,发现全球变暖在世界各地是不均匀的,有些区域升温,而有些却在降温。该研究成果刊登在5月4日《自然・气候变化》上。   研究表明,全球温度的确逐渐回暖。但历史记录显示,其没有以同样的速度

研究人员解决锂—硫电池稳定难题

  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锂—硫电池拥有许多优势,包括材料价格低廉和能量密度更大。图片来源:Kristoferb Wikimedia  科研人员已经研发出一种新成分,可以治愈锂—硫电池的“ 阿喀琉斯之踵”。  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锂—硫电池有着重要的优势:材料价格更低廉、质量更轻。质量相等的锂—硫

关于锂空气电池的研究进展介绍

  使能量密度达到现有任何电池的三倍,研究显示金属催化物在提高电池效率上起到重要作用。  该校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副教授YangShao-Horn表示,许多研究团队如今正致力于锂-空气电池的研究,但目前还缺乏对何种电极材料能够促进电池内部电化学反应发生的理解。Shao-Horn和其团队成员在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