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活化石植物分子进化速率研究获新进展

活化石是指起源古老,呈孑遗分布,并保留祖先形态特征的现存生物。这类生物通常有较低的分类多样性和孤立的系统位置,且通常濒临灭绝或者亟需保护。然而,目前对活化石,特别是植物活化石的分子进化和和生态特性仍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伟研究组以起源于白垩纪的活化石植物——领春木科(Eupteleaceae)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和生态位模拟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该科植物的分子进化速率及其机制。研究人员组装了领春木科首个高质量的、染色体水平的核基因组,同时也组装了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结果表明,在真双子叶植物最基部类群——毛茛目(Ranunculales)中,领春木科是最早分化的科,并与其他毛茛目物种共享一个古老的全基因组复制事件。领春木科的三套基因组,以及同一基因组内具有不同功能的基因都具有极低的分子进化速率,这可能与其保守的核基因组结构、木本习性以及保守的生态位需求有关。此外,研究还发现毛茛目早......阅读全文

《自然》:非洲文化或是“活化石”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考古学研究论文称,非洲东部和南部人群之间的文化联系一直保持到至少5万年前,这比遗传学分析预测的两者分离时间晚了约2万年。在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过去5万年里非洲东、南部这些地区的鸵鸟蛋壳串珠的样式变化,揭示出了这些社会联系网络,为非洲的社会动态性与文化演变增添了

“活化石”焕发新生命

  6月8日,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质检系统代表约200人齐聚宁波,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质检合作对话会。  作为古代大运河南端出海口、记载“一带一路”历史的“活化石”,宁波曾于2015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部长合作发展论坛。时隔两年,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官员、学者、企业家再次欢

崖柏:“活化石”植物重获新生

  崖柏:“活化石”植物重获新生    2021年10月回归到原生地的崖柏 郭泉水摄    2021年11月回归崖柏的果实 郭泉水摄    2021年11月回归崖柏在野外结实 黄吉兰摄    2021年11月崖柏种子 黄吉兰摄  这是一种被发现后又“绝迹”100多年的恐龙时代的孑遗植物。  崖柏,柏

破解-“活化石”——银杏基因组

  近日,开放期刊GigaScience发表论文介绍现存的最古老的树种——银杏的基因组。该研究由华大基因、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团队完成,研究人员从头组装并分析了这个超大(>10G)的基因组。银杏被认为是“活化石”,也就是说从出现到现在的2.7亿年生存史中,它的形式和结构的变化都非常小。银杏如

中国发现3种“活化石”蜘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418.shtm最近,中国和新加坡的科学家在湖南省发现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蜘蛛家族的3个新种。这些中突蛛亚目蜘蛛大约在3亿年前从其他蛛形纲动物中分化出来,具有绝大多数现存蜘蛛没有的奇怪、原始特征。相关研

研究表明王紫萁是“活化石”

  蕨类植物化石根茎。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1亿8000万年前的蕨类化石,它的亚细胞结构得到了纯正的保存,其中包括它的细胞核与染色体,后者非常类似于肉桂蕨类中的分株假紫萁。该古老的化石是在瑞典南部的Korsaröd 发现的,它提示该蕨类植物中的基因组的大小在数亿年中没有改变,它强化了王紫萁(

“活化石”腔棘鱼可以活到100岁

  很少有动物活的和人类一样长。但西印度洋腔棘鱼(矛尾鱼)可能是一个罕见的例外。这是一种濒临灭绝的鱼类,它可以长达2米、重达100公斤。一项新研究发现,这种“水下巨兽”可能会活到100岁。日前,相关研究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为了算出这个数字,研究人员计算了保存在法国博物馆的腔棘鱼鳞片上的微小环状

“活化石”腔棘鱼基因组被破译

  生活在非洲东部近海以及印度尼西亚近海的腔棘鱼素有“活化石”之称,被认为与陆地上行走的四足动物及人类的远祖有亲缘关系。日前这种“活化石”的基因组被日本科研人员破译完毕。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机构参与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22日在新一期美国期刊《基因组研究》上报告说,他们分别对生活在非洲东部坦桑尼

广州新发现珍贵树蕨类活化石桫椤群

  近日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科研人员和广东省龙眼洞林场专业人员近日在广州帽峰山附近开展植物调查时,在帽峰工区一处郁郁葱葱、人迹罕至的山谷里,陆续发现了一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桫椤。据悉,这是首次在龙眼洞林场范围内发现桫椤群。 桫椤是白垩世纪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距今约三亿多年,比恐龙出

植物所合作揭示活化石银杏的种群进化历史

  活化石类群起源古老,往往一个支系仅现存一个物种,形态性状保守,现存分布范围狭窄,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因此达尔文认为活化石是研究物种灭绝、竞争、适应性等进化生物学核心问题的绝佳体系。银杏(Ginkgo biloba L.)是著名的活化石森林树种,其祖先起源于2.45亿年前。尽管经历了地质历史时期的

“活化石”软体动物基因组揭示眼睛进化密码

   眼睛是我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器官,通过眼睛我们才能看到这个多样的世界。但人类的视觉和其他物种有着很大的差别,更有一些物种眼睛的结构和色彩感知能力远不如人类,虽然其近亲进化出了复杂的眼睛,那些眼睛只有简单结构的“古老”物种,是如何保持其原始眼睛特征的?  5月11日,《自然-生态与进化》杂志

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的“活化石”是怎样炼成的

  近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张志飞指导博士生梁悦及团队成员与国外研究人员合作,对5.2亿年以来的舌形贝腕足动物壳体进行大数据整理分析和壳体形态解剖研究。结果表明,奥陶纪时期舌形贝类穴居型生活方式已经建立,其壳体形态和生活方式多样性达到高峰。随后,穴居型和群居型生活类型在奥陶纪末和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

科学家发现恒星活化石-有助理解恒星形成过程

  这是一幅由“星系-星系间物质相互作用计算”(GIMIC)模拟生成的图像,和实际观测到的具备恒星新生区的星系很类似。图像中可见较冷的气体(红色)流向漩涡星系,为那里的恒星形成提供所需物质。这一剧烈的恒星形成过程造成了强烈的外向气流流动(蓝色)。这是一个具备恒星新生区的星系模拟图像。

日本研究人员解读“活化石”腔棘鱼全部染色体组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成功解读了有“活化石”之称的腔棘鱼的全部染色体组,由此发现腔棘鱼具有与哺乳类和爬虫类等陆地动物相同类型的基因,属于鱼类进化到陆地动物的中间类型。这一发现有助于弄清动物由海洋向陆地进化的过程。   腔棘鱼是一种活动灵活、鳍呈肢状的肉食鱼类,约3.6亿年前就已在地球上出现,被认为与

华南植物园研究人员团队发现树蕨类活化石桫椤群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人员等于广州帽峰山附近开展植物调查时,在帽峰工区一处山谷里,陆续发现了一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桫椤,这是首次在广东省龙眼洞林场范围内发现桫椤群。  桫椤是白垩世纪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距今约三亿多年,比恐龙的出现的时间还早,恐龙灭绝后,桫椤独存。桫椤属植物是现今发

研究揭示从郊狼到北美土著家犬的古老渐渗

  犬类生殖器传染性肿瘤(CTVT)是一种可以在犬科动物中传染生存的肿瘤,作为最初患瘤个体(CTVTfounder)的活化石,其基因组记录了一只古代犬科动物的遗传信息。近10年来,科学家们反复讨论了CTVT的起源和肿瘤进化过程。目前,通过对全球范围的现代家犬和部分古代家犬化石的全基因组测序,CTVT

美研究称生命始于史无前例的巨大生物体

  大约在30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个名为“最后普遍共同祖先(LUCA)”的生物。它形态庞大,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巨大生物,填充了地球上的所有海洋。随后它分裂为三个部分,最终诞生了今天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祖先。  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LUCA是早期生命努力生存的结果。  在数百万年的时间

Cell:我国免疫学家“新研究”抗体产生机制起源提前1亿年

  徐安龙教授(图片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日前,由徐安龙教授领导的中山大学团队宣布,在人类免疫系统起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将生物适应性免疫起源向前推进1亿年。  据介绍,这一研究成果已在国际生物类著名期刊《细胞》杂志发表。这是科学家首次在无脊椎动物文昌鱼体内发现决定抗体重排的DNA片段,

广西融水放生135尾娃娃鱼-价值80多万元

图为工作人员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永乐乡榔枧沟放生娃娃鱼。 图为工作人员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怀宝镇中寨村沙江尾放生娃娃鱼。   6月24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将135尾成年大鲵(俗称“娃娃鱼”,又名“狗鱼”)先后在永乐乡榔枧沟大鲵、怀宝镇中寨村沙江尾等深山河流放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世界上最古老鳗鱼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在日本鱼类学会会议上宣布,他们在西太平洋帕劳群岛的海底洞窟中发现了一种保留着约2亿年前恐龙时代原始形态的鳗鱼新品种。这种鳗鱼中的“活化石”将有助于弄清鳗鱼的起源。  这种鳗鱼是海洋生物学家坂上治郎等人于去年3月在帕劳群岛海域一处水深数十米的海底洞窟中发现的,共捕捉了9条

德国河狸引入蒙古国未来将栖居图拉河畔

    14只德国河狸16日从柏林空运至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经过1年多时间的适应性饲养,这批河狸将放养栖居在乌兰巴托市的图拉河畔。  据首都乌兰巴托市环保局局长德日格勒玛向当地媒体介绍,将河狸引入图拉河目的是为了增加河水流量,平衡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根据蒙古国与德国、俄罗斯签

GenomeBiology发布基因组测序重要成果

Genome Biology杂志发布了远东豹(Far Eastern Amur leopard)的首个全基因组序列,为人们揭示了肉食对基因多样性和种群规模的影响。“我们将远东豹基因组与其它哺乳动物基因组进行比较,发现肉食似乎是很强的选择压力。这种现象在杂食动物和食草动物中并不明显。举例来说,牛吃肉对

广东乳源南方红豆杉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出版

近日,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参与编著的《广东乳源南方红豆杉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在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尹小玲副研究员、袁少雄助理研究员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全书“自然地理和自然遗迹”相关内容的编著。 南方红豆杉是第四世纪冰川后遗留下来的世界珍稀濒危植物,被称为植

科摩罗国家馆日:生态旅游展现巨大潜力

  上海世博会今天迎来科摩罗国家馆日。科摩罗副总统兼农业、渔业、环境、能源、工业和手工业部部长伊迪・纳杜瓦姆与我国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出席官方仪式并致辞。留学上海的科摩罗留学生们为来宾献上了极具非洲风情的舞蹈。  今天是科摩罗独立35周年纪念日,中国是第一个承认并与科摩罗

扬子鳄基因组有助揭开鳄鱼生存与进化之谜

  来自浙江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对濒危物种——扬子鳄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最新研究成果于2013年8月6日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发表。扬子鳄基因组为全球首个公开并发表的鳄鱼基因组。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员对扬子鳄长时间潜水行为的遗传学机制、进化以及性

黄酮的天然来源及分布

黄酮广泛存在自然界的某些植物和浆果中,总数大约有4千多种,其分子结构不尽相同,如芸香苷、橘皮苷、栎素、绿茶多酚、花色糖苷、花色苷酸等都属黄酮。不同分子结构的黄酮可作用于身体不同的器官,如银杏山楂——心血管系统,蓝莓——眼睛,酸果——尿路系统,葡萄——淋巴、肝脏,接骨木果——免疫系统,平时我们可以通过

关于黄酮的天然来源介绍

  黄酮广泛存在自然界的某些植物和浆果中,总数大约有4千多种,其分子结构不尽相同,如芸香苷、橘皮苷、栎素、绿茶多酚、花色糖苷、花色苷酸等都属黄酮。不同分子结构的黄酮可作用于身体不同的器官,如银杏山楂——心血管系统,蓝莓——眼睛,酸果——尿路系统,葡萄——淋巴、肝脏,接骨木果——免疫系统,平时我们可以

基因组测序揭秘臭虫为何如此难缠

  臭虫是半翅目臭虫科昆虫,吸食人和温血动物的血液。世界性分布,昼伏夜出,成虫能耐饥一年以上,可以在一个相当广泛的温度和环境里存活(零下32度到零上40度)。作家倪匡曾经在其文学作品中这样描写过臭虫的生命力之顽强:“人的生命力,和臭虫简直无法相比。”  臭虫已经困扰人类至少三千年的时间,二战后,由于

云南孔骨鱼化石:肉鳍鱼类起源中国说再获验证

最早的现代型空棘鱼——云南孔骨鱼复原图Brian Choo绘  作为肉鳍鱼类的一支,空棘鱼与陆生脊椎动物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在四足动物起源研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等人,在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地层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空棘鱼化石——云南

阿洛酮糖在植物培养行业的应用

阿洛酮糖这类稀少糖不只是对动物产生作用,研究表明它对植物也具有很大的影响。香川大学农学部正在进行用多少稀少糖可以诱导并发现水稻等作物防御病虫害基因的研究,以及发现它是否具有调节植物生长作用的研究。并且正在开发可以诱导植物耐病性和生育调节的材料,同时正在研究他们的利用方法。为了具有实用性,香川大学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