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所在捕捉增暖情景下副热带季风变化确定性方面获进展

副热带季风区是世界人口的聚集区。低层副热带大气环流连接热带信风和中纬度西风,通过副热带高压的西侧将热带的水汽向极地输送,调控全球的能量和水汽循环。因此,副热带季风在全球变暖下的变化特征和机制是气候变化动力学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由于受到多种机制的调控,且数值模式的模拟能力目前尚有不足,全球变暖下副热带降水和环流变化的预估没有显著的变化信号,模式间的预估不确定性较大。 前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平课题组扩展了热带地区降水变化与水汽、环流变化分别在热力和动力上的关联,提出以上关系同样适用于夏季风降水和环流变化。这明确了增暖环境下水汽增加对季风降水增加的确定性,而季风降水预估不确定性的来源主要是环流变化。进一步,研究显示,东亚夏季风环流变化的不确定性在高、中、低层中存在系统性的联系,而这种系统性的不确定性与亚印太交汇区季风和海温变化之间的海气耦合过程有关。 然而,进一步捕捉季风环流变化中的确定性颇具挑战性,原因在于温室气体......阅读全文

我国揭示模式对急流模拟偏差与东亚夏季降水预估的关系

  全球变暖已经是一个得到大家共识的事实,但全球变暖下区域气候如何响应却仍然并不清楚。从目前多个模式集合平均结果来看,由于全球温度升高,模式预估的东亚地区夏季降水将有所增加;但各个模式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降水变化的区域分布特征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

大气所研究发现季风减弱导致大气中气溶胶浓度增加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廖宏研究员和李建平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中国区域空气质量的持续恶化与东亚季风活动的年代际减弱密切相关。该研究成果被近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Vol. 5, p.449-450, 2012)杂志的“新闻与观点(News

大气所东亚夏季风撤退的气候态特征分析研究获进展

  东亚夏季风主要受到海陆热力差异的驱动,表现为较强的南风和充沛的降水。每年东亚夏季风建立和撤退的时间不同,造成雨季持续时间不同,对东亚地区天气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与东亚夏季风建立相比,较少研究关注东亚夏季风的撤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文团队利用JRA-55再分析资料和

全球季风区极端降水的历史变化已显现出全球增暖的影响

  过去百年的全球增暖趋势毋庸置疑。在这一背景下,大气持水能力增加,理论上有利于极端降水增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第五次评估报告及《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均指出,自1950年代以来极端降水在全球范围内呈显著增强的区域面积超过显著减弱的面积;且人类活动

大气所发现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对东亚夏季风关系的调制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年际尺度上最重要的气候系统。围绕着ENSO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前人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同时研究也指出了1950年代以来,东亚夏季风-ENSO关系并不是稳定不变的,而呈现着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但由于资料长度限制,东亚夏季风-ENSO关系的变化原因众说纷纭,内部变率和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今年夏天是中国式的

  瞭望东方周刊9月7日报道 “我1989年参加工作到今天,21年,像今年夏天这么集中和频繁的爆发气候灾害还是第一次。”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对《瞭望东方周刊》说,1998年的洪水固然厉害,但也只限于洪水,“今年夏天的灾害,种类之多,范围

副热带高压,今夏为何异常

  目前,南方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基本结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是造成今夏高温天气最直接的原因。这与全球变暖的总体趋势有关,在季节尺度上也与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等因素有关。  8月30日18时,中央气象台解除高温黄色预警,南方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基本结束。这轮高温是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

大气所揭示气溶胶污染和东亚季风的关联

  季风与气溶胶相互作用是当前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挑战性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吴国雄、黄荣辉等科研人员与国内相关院所的科学家合作,回顾了国内外气溶胶与东亚季风区天气和气候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该综述作为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6年第

研究揭示海温对20世纪全球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全球陆地季风区降水充沛,全球约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该区域,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全球季风区通常被划分为六个子季风区,包括北半球的北美季风区、北非季风区和亚洲季风区,以及南半球的南美季风区、南非季风区和澳洲季风区。季风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对水循环有重要影响,理解季风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

西非季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对沙尘气溶胶不同响应机制

  大气气溶胶重要组成部分的沙尘气溶胶在传输过程中通过多种物理过程对下游的季风气候产生显著影响。沙尘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短波辐射改变局地能量平衡,从而通过“快过程”影响局地热状况及大气环流。远距离传输到海洋上空的沙尘气溶胶通过引起海表能量和海温变化的“慢过程”进一步影响气候。北非沙漠

未来十年会更热?这篇论文究竟说了什么?

编者按:看寒来暑往云卷云舒,思古往今来气候变迁,中科院之声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开设“大气悟理”,为大家介绍大气里发生的有趣故事,介绍一些与天气、气候和环境相关的知识。背景:2020年6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者在《自然·通讯》发表了题为 Emergent constraints on

一文揭示副热带高压移动对大气细颗粒物影响及污染过程

  近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大气污染控制化学研究组(陈进生研究团队)研究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短时移动将造成局地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变化,影响PM2.5的形成过程和机制。研究成果以The air pollution governed by subtropical high in

夏季欧亚大陆极锋急流上的新遥相关型研究获进展

  东亚夏季降水的年际异常主要受到三种不同类型大气扰动的影响,分别是自副热带西太平洋向北传播的PJ/EAP型遥相关、沿副热带急流传播的“丝绸之路”(SRP)型遥相关,以及经常出现在欧亚大陆北部的波列。与PJ/EAP和SRP型遥相关相比,目前关于欧亚大陆北部波列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研究较为

孢粉证据揭示江南从荒漠到森林的演变过程

江南地区大致位于北纬30度附近,属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范围。纵观全世界同纬度地区,由于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被沙漠覆盖。然而,奇妙的是,进入同纬度的我国江南地区,世界却仿佛变了一番模样,不仅摆脱了沦为干旱荒漠的厄运,反而成为了降水丰沛、林木葱郁的湿润季风区,成为了全球副热带沙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立项研究东亚夏季风变化规律

   日前,记者从中科院大气物理所获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气候变化与应对”专项批准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关键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夏季风气候的影响研究》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文任首席科学家,带领一支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以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专家组成的

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影响课题通过验收

“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短期气候的影响”课题通过验收验收会现场  10月9日,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建平研究员主持的国家973计划项目“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短期气候的影响”在北京召开了课题结题验收会。课题验收专家组由973计划顾问组专家、咨询组责任专家、项

孢粉证据揭示江南从荒漠到森林的演变过程

  江南地区大致位于北纬30度附近,属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范围。纵观全世界同纬度地区,由于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被沙漠覆盖。然而,奇妙的是,进入同纬度的我国江南地区,世界却仿佛变了一番模样,不仅摆脱了沦为干旱荒漠的厄运,反而成为了降水丰沛、林木葱郁的湿润季风区,成为了全球副热带沙漠

全球变暖对水资源变化有何影响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气候与水”。我们都知道,气候、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全球变暖背景下,水资源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全球干者越干 湿者越湿  “适宜的气候和适量的水资源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即常常所说的风调雨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高级工程

研究提高亚非季风区夏季降水预估可靠性-压缩三成“水分”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气所)获悉,该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科研团队研究发现国际上现行的最新气候模式过高预估了未来亚非季风区的夏季降水和总径流量的增幅,他们研发设计出一种基于观测数据的、物理意义清晰的“萌现约束”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国际上最新的气

大气所揭示不同纬度火山爆发对全球季风降水的影响

  全球季风区是全球人口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季风的异常活动伴随出现的洪涝和干旱事件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火山活动作为自然外强迫中的重要因子,能够通过喷发产生硫酸盐气溶胶,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产生冷却作用,减弱全球水循环。因此理解火山爆发对全球季风降水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社会意义。

大气所揭示东亚冬季风对南海海温季节内变化的影响

  季节内振荡是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气候变异的一个重要部分。南海是季节内振荡影响华南和中印半岛地区的一个重要路径。以前有关南海地区海面温度季节内变化的研究主要关注夏季,而对冬季南海地区海面温度季节内变化的研究很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仁广和博士生陈樟的研究指出,南海是北半球冬季

厄尔尼诺事件持续衰减将于今年5月结束

  记者杨舒、通讯员陈小南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厄尔尼诺事件当前仍处于衰减阶段。国家气候中心预计,厄尔尼诺事件将于5月结束。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截至3月(前28天),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持续偏暖,暖海温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160°W附近海区,中心强度超过2.0℃,中心强度及范围较上月减弱。

研究发现未来南亚夏季风降水预估水平有望提高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发现,如果在预测未来15~30年的南亚夏季风降水变化时充分考虑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的位相变化,即可有效减少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提高预测结果的可信度。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这项研究指出,针对未来15~30

今冬将发生弱拉尼娜事件--冷空气肆虐我国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全球海洋—大气耦合系统中最强的年际尺度变化信号,对热带区域和全球的海洋、天气和气候产生明显影响。近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原创建立了浪致混合理论,并揭示了海浪在海气通量中的关键作用,建立了世界首个包含海浪过程的气候模式FIO-ESM,为更准确进行短

气候预测显示今冬将发生弱拉尼娜事件-冷空气肆虐我国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全球海洋—大气耦合系统中最强的年际尺度变化信号,对热带区域和全球的海洋、天气和气候产生明显影响。  近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原创建立了浪致混合理论,并揭示了海浪在海气通量中的关键作用,建立了世界首个包含海浪过程的气候模式FIO-ESM,为更准

大气所揭示类ENSO和AMO对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的作用

  以往的研究表明大西洋充当着太平洋海温变率和平均态的起搏器。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通过沃克环流、波列和表面风触发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的产生。AMO引起的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也可以导致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冬季风暴轴的强弱变化,从而激发一个类似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海温异

专家解读入汛以来最强降雨

  9日开始,南方地区将进入长达5天的密集降雨期,这将是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经综合研判和应急会商,中国气象局9日启动三级应急响应。  据预报,9日至13日,江南、华南及贵州、云南等地将有大到暴雨,江南南部、华南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预计大部累计降水量将有50至70毫米,江南南部至华南大部100至2

科技创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过去十多年,移动互联网模式受到较多关注,而今年几乎所有的主题都聚焦在了‘科技’。”8月10日~12日,第16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在杭州举行,联想之星总经理、主管合伙人王明耀在谈及参会感受时说。  王明耀几乎每年都会来参加中国投资年会。过去,因为联想之星主要专注于科技方向的早期投资,所以在移

大气所揭示2℃温升目标下季风区极端降水事件变化及影响

  季风是指大范围的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显著变化,伴有雨季和旱季等季风气候。世界上著名的季风区通常被划分为三部分,即亚洲-澳洲季风区(简称“亚澳季风”,包括印度季风/南亚季风、东亚季风、西北太平洋季风和澳洲季风)、非洲季风(含北部非洲季风和南部非洲季风)、美洲季风(含北美季风和南美季风)。得益于充

全球变暖将导致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事件增加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刚团队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科学家合作研究,表示在SSP-585排放情况下,未来如2020年这样的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事件的发生频率可能会增加。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据了解,常规发展共享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