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取决于土壤碳底物

甲烷(CH4)与二氧化碳(CO2) 的相对排放量是探究气候变暖影响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深入理解CH4与CO2排放的温度敏感性,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梁玉婷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陈骥团队建立了全球数据库,并结合大尺度的实验数据展开研究。发现全球湿地CH4与CO2排放的温度敏感性差异(EM:C)与土壤碳氮化学计量比显著相关;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若将土壤有机质(SOM)分解能力考虑在内,全球只有23%的湿地会减少CH4的相对排放(相对CO2)。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上。全球湿地CH4与CO2排放的温度敏感性差异(EM:C)与土壤碳氮化学计量比显著相关为验证全球数据库的结果和更进一步理解其潜在过程,团队沿纬度梯度(19.75°N-47.58°N)收集了39个稻田湿地的土壤样本,以进一步研究影响EM:C和土壤C:N之间关系的潜在机制。结果表明,土壤C:N以及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阅读全文

研究发现全球湿地甲烷排放加剧

利用陆面过程模型结合多个模拟实验,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三极观测与大数据团队研究员张臻联合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宇航局及北京大学等合作者,定量分析了2000-2021年全球湿地甲烷排放量的变化。研究发现,全球湿地甲烷排放正在加剧,并可能在未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威胁全球碳排放控制目标。该成果3月21日在线

若尔盖高原湿地甲烷排放研究取得进展

  大气中甲烷的浓度是地球气候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甲烷分子具有很强的红外吸收能力,在过去的150年间,甲烷气体对全球变暖的贡献为CO2的29%,是所有长寿命温室气体的19%。同时,甲烷能与大气污染物(如氟利昂)发生反应产生其它温室气体(CO、CO2),所以,甲烷被认为是继CO2之后最

湿地甲烷排放对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响应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曾毅研究员课题组提出基于FPGA的脉冲神经网络硬件加速器“智脉·萤火”(FireFly),并集成了针对FPGA器件特点的DSP运算优化策略和适配脉冲神经网络数据流模式的高效的突触权重和膜电压访存系统,在硬件上实现了脉冲神经网络的推理加速,推动了类脑脉冲神经网络迈向实用

中美科研合作发现全球湿地甲烷排放加剧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3月22日发布消息说,该所三极观测与大数据团队张臻研究员联合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宇航局及北京大学等科研人员最新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全球湿地甲烷排放正在加剧,并可能在未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威胁全球碳排放控制目标。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团队领衔完成的这项

湿地甲烷模型的通量估算研究获进展

  甲烷(CH4)作为强效温室气体,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湿地甲烷是全球最大的自然排放源,占全球年总排放量的近三分之一。对全球湿地甲烷排放量的估算和预测,通常依赖基于过程的湿地甲烷模型。这些模型融合了生物地球化学机制、气候强迫和湿地面积时空分布模拟等因子。由于缺乏长期观测数据以及受限于对

研究发现高纬度湿地生物气候梯度决定甲烷排放

  甲烷(CH4)是大气中最丰富的碳氢化合物,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自然湿地是大气CH4的自然排放源,全球一半的湿地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其地下覆盖着较厚的冻土层。高纬度地区快速增温导致土壤活动层的加深和热喀斯特的形成,从而加剧湿地冻土中有机碳分解,并将大量碳释放到大气中,形成对气候变化的正反

滨海湿地土壤有可能成为潜在的甲烷汇获揭示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刘芳华团队在滨海湿地土壤缺氧甲烷氧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博士后郝钦钦为该论文第一作者。 甲烷和氧化亚氮(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大气浓度关系到

全球增温如何影响湿地碳“汇”?中科院发现功能大幅减弱

不同优势植物功能群湿地,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三种温室气体净交换对增温的响应。 中科院大气所 供图  全球增温对湿地的温室气体“汇”(简称碳汇)功能有没有影响?有何影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气所)科研团队利用最近30多年间超过160个湿地站点实验数据完成的研究发现,目前,湿地是温室气

研究揭示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甲烷产生途径的影响

  外来植物入侵强烈影响生态系统碳循环。入侵植物可以改变土壤固碳速率和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出于保滩护岸的目的,我国在1979年将原产于美国东海岸的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引入东部沿海。互花米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繁殖,且对淹水环境的适应能力高于土著植物

湿地甲烷排放对未来气候变化响应研究获新进展

  湿地是全球甲烷循环中贡献最大的自然排放源,同时也经历了显著的气候变化影响。但目前在全球集成评估模型(IAM)及气候模型中,湿地甲烷排放在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变化及其对气候系统反馈的响应尚未明确。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遥感室博士张臻、研究员李新、研究员黄春林,兰州大学教授朱高峰

洞庭湖洪泛湿地的甲烷排放及洪水影响研究取得进展

  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增加是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洪泛湿地是甲烷排放的热点地区,但洪水对甲烷排放的影响缺乏应有的重视。  基于此,为探究洞庭湖洪泛湿地的甲烷排放特征和水文环境影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洞庭湖南荻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涡度协方差方法评估了2019-2021年洞庭湖南荻生态系统

水位对高寒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日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百人计划”入选者贺金生课题组在《全球变化生物学》在线发表了题为《水位降低和氮沉降对青藏高原高寒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报道了高寒湿地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三种温室气体排放对水位降低和氮沉降的响应,并进一步探讨了温室气体排放变化背后的微生

烟台海岸带所在湿地电微生物驱动产甲烷研究中取得进展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大气甲烷浓度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湿地是最大的自然源。深入了解甲烷的产生过程对于认识湿地甲烷的排放规律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电微生物学”团队继证实湿地土壤中存在电子驱动的古菌还原二氧化碳产甲烷过程后(Environmental Science: N

洞庭湖洪泛湿地甲烷排放及洪水影响研究获新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630.shtm

温室气体浓度再创新高- 甲烷浓度增幅最大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最新一期《温室气体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指出,2021年,大气中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和甲烷浓度均创新高,并在2022年继续上升,其中甲烷浓度增幅最大。WMO自2006年起每年发布一份《公报》。 WMO的研究人员在全球100多个监测点测量了大气中主要温室

三江湿地世界典型潮汐湿地公园

  三江湿地公园位于浙江省灵江、永安溪、始丰溪三条江的汇合处,不仅是台州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也是世界上典型的潮汐湿地公园。  涨潮时,潮水顺着灵江从下游慢慢地向上游涌去,当潮水涨至三江村时,则一分为二,一支潮水与永安溪交汇一起,一直涌到杨杜才歇下来;一支潮水与始丰溪

《湿地北京》:没有湿地就没有北京城

  有幸读到崔丽娟女士所著的《湿地北京》一书,收获颇丰。书中《序》描述了关于湿地与北京的关系。“北京城是在古永定河渡口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与其说是水造就了北京城,不如说北京起源于湿地。”这句话精辟地写出了北京建城与湿地的密切关系。  更精彩的是书中多次用栏目的方式普及了湿地知识,比如,亿万年前北京湿

美研究称高浓度二氧化碳可使湿地吸收更多碳

  美国马里兰州滨水市史密森环境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根据19年的研究结果,在二氧化碳(CO2)浓度增加的情况下,湿地植物吸碳能力比目前的水平要高32%以上。这表明,湿地可能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全球变化生物学》上。   为了模拟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世界,植物

甲烷菌产甲烷作用

  产甲烷作用,又称甲烷生成,指微生物合成甲烷的代谢途径。在很多环境中,这是有机物降解的最终步骤。  可以生成甲烷的微生物称作产甲烷菌。这些生物都属于原核生物中的古细菌。  产甲烷作用是一种厌氧呼吸。产甲烷菌不能呼吸氧气,而且氧气对产甲烷菌具有致命的毒性。电子传递最终受体不是氧气,而是含碳小分子化合

世界湿地日:我国新增国际重要湿地18处

  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我国再新增北京延庆野鸭湖、黑龙江大兴安岭九曲十八湾、江苏淮安白马湖等18处国际重要湿地,总数达82处;面积764.7万公顷,居世界第4位。  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修复。2日,我国在浙江杭州西溪举办主场宣传活动,并发布了2022年度

山东黄河岛湿地公园获批国家湿地公园

  日前,山东省无棣黄河岛湿地公园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拟建的黄河岛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无棣县东北部的黄河岛上,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是滨州市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规划面积695.8公顷。   黄河岛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将在山东北部地区形成完善的湿地生态景观,极大地提升鲁北地区湿地品牌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再创新高

  世界气象组织今天发布的《2009年温室气体公报》指出,地球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持续增加,今年达到自工业革命时期以来的最高水平。自1750年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了38%,甲烷浓度增加了158%,氧化亚氮的浓度则增加了19%。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尽管全球经济放缓,

一体化医疗-污水处理设备

SBR是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简称,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它的主要特征是在运行上的有序和间歇操作。SBR技术采用时间分割的操作方式替代空间分割的操作方式,非稳定生化反应替代稳态生化反应,静置理想沉淀替代传统的动态沉淀。它的主要特征是在运行上的有序和间歇操作,SBR技术的核心是

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为甲烷有新方法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11月7日发表的一篇能源论文称,科学家展示了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新方法。这种用温室气体生产燃料的方式,或将能为人类提供一种可持续能源。  太阳的热辐射能清洁且可持续,但是要储存它却十分困难,因为电池只有有限的存储容量和寿命。所以研究人员提出,用太阳光的能量生产

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为甲烷有新方法

   温室气体或成可持续能源  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为甲烷有新方法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7日发表的一篇能源论文称,科学家展示了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新方法。这种用温室气体生产燃料的方式,或将能为人类提供一种可持续能源。  太阳的热辐射能清洁且可持续,但是要储存它却十分困难,因为电池只有有

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为甲烷有新方法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7日发表的一篇能源论文称,科学家展示了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新方法。这种用温室气体生产燃料的方式,或将能为人类提供一种可持续能源。  太阳的热辐射能清洁且可持续,但是要储存它却十分困难,因为电池只有有限的存储容量和寿命。所以研究人员提出,用太阳光的能量生产燃料是

日研发出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烷新技术

日本静冈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最新研发出一种将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烷的技术,新技术将有望大大减少火力发电站和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而获得的甲烷还可以作为燃料等使用。 研究小组首先在直径数毫米、长约5厘米的细铝管内侧涂上含有大量镍纳米粒子的多孔质材料,然后将多根细管聚拢在一起,制成直径

研究提出二氧化碳与氯甲烷耦合转化新策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900.shtm二氧化碳和甲烷不仅是温室气体,更是重要的C1资源。然而,由于二者极高的热力学稳定性,以二氧化碳和甲烷为原料的高值化利用极具挑战性。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文良、刘中民

全球变暖将加剧甲烷释放

《自然》杂志近期发表文章指出,随着气温的升高,地球的甲烷排放量会升高,而且将会超过二氧化碳,从而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 本次研究分析了世界各地127个淡水生态系统、近1600个温度和甲烷排放的数字。文章称,相比较二氧化碳,甲烷是一种吸热潜力更大的温室气体,大概是二氧化碳的30倍。甲烷

世界湿地日|湿地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

  今天是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恢复”。这一主题强调了优先恢复湿地的迫切需要,并呼吁采取措施恢复和复原退化的湿地。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分干扰,一些湿地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湿地功能明显退化。据相关资料显示,自1970年以来,已有超过35%的湿地退化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