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古脊椎所等有关鸟类手指同源研究取得进展

鸟类手指同源问题是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最具争论性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包括古生物学家和发育生物学家在内的研究者在《自然》和《科学》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新一轮的激烈讨论。2013年6月17日出版的《当代生物学》杂志上,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癌症与发育生物学实验室的S. Mackem博士的综述论文,全面回顾了这一争论的原因,比较了各种不同的假说,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这篇题为“追寻鸟类手指演化” 的论文中,徐星和S. Mackem比较了几种确定同源结构的常用标准,评价了这几种标准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鸟类手指演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强调了同源异型机制在鸟类手指演化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研究是徐星课题组用整合的方法,结合古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资料来解释重要结构演化的一个新成果。 《当代生物学》是生物学领域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杂志(影响因子超过1......阅读全文

这一年,待解的谜题一箩筐

  虽然科技的突飞猛进大大深化了人类的科学认知,为人们阐明了一个又一个真相,但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大千世界,依然有太多谜题待解。  2018年,我们探寻了巨石阵和纳斯卡线条隐藏的秘密;深挖了尼安德特人灭绝和宁武万年冰洞形成的种种可能;梳理了蜥脚类恐龙长成“巨无霸”和斑马“条纹控”背后的因由……这一年,一

湿地逐年萎缩 东方白鹳迁徙路:被扼住的“咽喉”

         12月9日,东方白鹳聚集在“硕果仅存”的天津北大港湿地中。王建民 摄   2012年11月26日,河北省丰南港A7吹填区,泥浆被持续注入圈起的浅水滩涂。过去每年都来此的反嘴鹬们,今年被迫在泥浆中沉浮,这片区域最终将变成陆

美科学家发现已知最古老树栖动物化石

  一具距今2.6亿年的动物化石其实是已知最古老的树栖动物   这项发现也是“对生拇指”化石记录的最早证据   据英国媒体报道,美国研究人员日前表示,一具距今2.6亿年的动物化石其实是已知最古老的树栖动物。他们称,这项发现也是“对生拇指”化石记录的最早证据。   据刊登在最新一期英国《

病毒非实验室变异和传播

  本来天然环境中病毒变异为高危害病毒应是一种小几率事件,是否由于某些原因造成了这种几率的变大?实验室病毒变异有意向性和可控性,天然环境却是不可预见和控制。  看看天然环境的变化  1,重金属污染  越来越多的重金属残留在水,土壤,食品及我们体内。重金属在生化反应中的特殊地位是不容怀疑的,

蛋白质分析还原传世象标本真实身份

图片来源:C.GESNER,1551.   不幸的是,动物总是“狡猾的”,分类学家难免会出现差错。   Tom Gilbert和 Enrico Cappellini发现,Linnaeus的标本是非洲象,而非亚洲象。   自然历史博物馆不会告诉游客,它们的标本分类漏洞百出,甚至一些重要发现也会出

从化石化蛋壳中提取出DNA "复活"是假想

  澳大利亚一个研究团队10日宣布,他们从已灭绝鸟类的化石化蛋壳中提取出脱氧核糖核酸(DNA)。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成果,标志着人类对已灭绝鸟类基因组的研究迈进一大步。   灭绝大鸟   化石化蛋壳取自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新西兰等国的13个地点。   由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科学家迈克·邦斯带领的

新研究为翼龙演化史补上重要缺环

悟空翼龙复原图悟空翼龙化石与线条图  翼龙是一类古老而特殊的飞行爬行动物,几乎与恐龙同时出现在晚三叠世的地球上。  作为第一种能够进行动力飞行的脊椎动物,它们比鸟类早约7000万年飞向蓝天,也是包括鸟类、蝙蝠等三类飞行脊椎动物中唯一绝灭的类群。在恐龙占领陆地的时代,翼龙则统治了天空。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通过计量统计遴选出天文学与天体物理[1]、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这五个学科中受到科技界热切关注的科学成果,及中国研究者参与的每个学科TOP30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学研究热点

揭秘龟类祖先:我不是进化史上的“怪胎”

  一项最新研究打破了多年来龟类研究的僵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淳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在我国贵州发现了最早出现“喙”的原始龟类化石——中国始喙龟,这为人们了解龟类演化弥补了“缺失的一环”。  该成果已于前不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该杂志特邀审稿人评论称: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发

Current Biology:小盗龙食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7月11日,《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邹晶梅、董丽萍、周忠和及天宇博物馆郑晓廷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一件白垩纪早期热河生物群的驰龙科新标本——赵氏小盗龙(Microraptor zhaoianus)的胃中,近乎完整地保存了一个还未

阿尔瓦雷斯龙类新材料揭示其手部演化历程

  手指或脚趾数目的减少,在四足动物演化历程中出现过很多次。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马化石序列”(这是一系列从原始到进步的马类化石,它们揭示了马类演化中四肢指/趾逐渐减少到一个的过程)。8月2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

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示早期羽毛演化的“奥秘”

      现代羽毛,无论属于何种鸟类,其发育过程总是一致的。然而在羽毛出现之初,其发育过程是什么样的?是否与现代羽毛一致?我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早期羽毛的发育现象,并提出完全依据现代羽毛发育资料建立的羽毛演化模型需要修订。这一成果发

再生医学新进展 人类抗癌基因抑制斑马鱼组织再生

  再生医学或许可以在未来某一天帮助医生进行先天性畸形的修复,帮助病人重新长出受伤的手指,甚至是进行心脏修复。但要实现这一切,就必须考虑如何攻破机体自身的抗癌保护系统。最近,来自美国UCSF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人类基因可能是这一保护系统中一个重要部分,既能阻止癌症发展又会阻断健康组织的再生。  在这

自然及子刊综览

  《自然》  软舌螺分类之争尘埃落定  一篇论文表明,对石化软组织的分析证实软舌螺属于冠轮动物,这项发现为认识在寒武纪爆发最初阶段产生的生物形态多样化提供了新的见解。软舌螺存在于古生代,现已灭绝。在体型上,软舌螺有一个锥形壳,并在身体下方伸出两条奇特的海伦体。  软舌螺约在5.4亿年前寒武纪开始之

“地球环境的过去与今天”高端科学论坛召开

  9月18日,高端科学论坛“地球环境的过去与今天”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举行。论坛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气候学家丁一汇院士和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地层古生物学家陈旭院士等分别从地震、气候和地质历史环境变化的

还原历史的脉络 讲述生物演化的壮丽篇章

   11月30日,裴文中在周口店找到的那枚举世闻名的北京人头骨(标本模型),在中国古动物馆举行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90周年纪念展” 特展上展出。90年前,它的出现标志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自此“肇始”。  和这枚头骨一同面向公众的,还有一本“十月怀胎

一个抑癌基因可抑制斑马鱼再生

  总有一天,再生医学会让医生能够矫正先天性畸形,再生受损的手指,甚至修补一颗受损的心脏。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将必须对付身体的抗癌安全系统。现在,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人类基因,可能是这种权衡的一个关键介质,阻断肿瘤和健康的再生。延伸阅读:斑马鱼神经元助力人类出生

“疯狂”的宝石:科学价值另当别论

   对于科学家而言,宝石的价值另当别论。在17、18世纪,对宝石的物理研究,直接推动了化学、光学以及结晶学的发展。  1477年,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把一枚钻石做成的戒指套进了法国勃艮第玛丽公主的手指,从这时起,这种拥有璀璨耀眼火光的宝石被作为订婚戒指的传统正式开

Nature解开达尔文世纪困惑之谜

  科学家们解开了一个近200年历史的进化谜题,这个谜题围绕着的一组哺乳动物曾被达尔文称作为是“发现的最奇怪的动物”。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纽约大学领导的这项新研究证实了,在1万年前消失的南美“原生有蹄动物”(native ungulates)与诸如马一类的哺乳动物,而非一些分类

距今约2.28亿年的中国始喙龟化石首次与公众见面

  由我国科学家发现的、距今约2.28亿年的有喙龟类“中国始喙龟”化石,近日在海南三亚首次与公众见面。  当天公开的中国始喙龟化石体长超过2米,出现于距今约2.28亿年的三叠纪晚期海相地层中。虽然是目前已知最早有喙的龟类,但其上、下颌的后部仍保留有牙齿,呈现出龟类早期演化过程中“牙齿退化、角质喙产生

病原微生物样本的采集

传染病实验室诊断、传染源调查、自然疫源地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都以检出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或其相关物质为目的。这类样本来源主要是人和宿主动物、媒介昆虫,也包括水、土壤、食品等样本供调查传染源。1、病原微生物样本采集的一般注意事项1)针对性:不要求样品代表性,强调针对性,尽可能采集病原微生物含量最多的部

小行星撞击没有影响生命恢复

在以往的认知中,生命从灾难中恢复的时间应该相当漫长,然而英国《自然》杂志30日在线发表的一篇古生物学最新研究称,行星撞击并不会影响生命的恢复——在“谋杀”恐龙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后,陨石坑地带的生命得到了迅速复原。在66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中,超过75%的物种都灭绝了,其中以非鸟类恐龙最为著名。

科学家发现跨越亿年的“小脚印”

  近日,科学家在韩国发现一件极为罕见的恐龙皮肤化石,并发现了世界最小恐龙足迹的整个脚底鳞片印痕,其细节对科学家理解极小型兽脚类恐龙的演化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由韩国晋州国立教育大学科学教育部教授金景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等共同完成。相关论文于2月14日发表于《科学报告》。  据悉,在恐龙

我国科学家纠正热河生物群沿用百年的分类错误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下,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任东和他的博士生黄建东,在对中国北方中生代著名的热河生物群中的昆虫化石研究中,发现中国义县组原被认为是类蜉蝣属的化石应归入美丽蜉蝣属,三尾类蜉蝣可能仅分布在西伯利亚的外贝加尔和蒙古共和国,近百年来一直沿用的热河生物群中所谓三尾类蜉蝣在我

石墨烯“人工喉”或将引导聋哑人“开口说话”

有人说,科技违背了优胜劣汰的法则,它拯救了太多理应被“淘汰”的人。而如果没有科技,全人类可能都是应被“淘汰”的弱者。近日,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助理、长江学者任天令教授课题组在《自然·通讯》上发表题为《具有声音感知能力的智能石墨烯人工喉》的研究论文,令人再次感叹科技不可思议的魅力。清华大学任天

中国新疆三叠纪阜康鱼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8月30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与来自英国和美国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新疆三叠纪斯堪尼亚鱼目阜康鱼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科研团队运用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揭示出阜康鱼头骨内部的一些解剖学特征与多鳍鱼类似,并

319种古生物复原图亮相

  《古生物图鉴》合集。   3月18日,科学艺术机构啄木鸟科学小组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术报告厅正式发布了319种著名古生物化石生命形象科学绘画作品,这批作品涵盖了全世界最为著名的恐龙、古鸟、翼龙、史前水栖爬行动物化石的生命形象及骨骼结构重建图。   319种古生物复原图出自啄

记者探访太湖看水质:水质达标率三个“100%”

  秋高气爽,九月的太湖少了些雾霭,多了些明朗。   太湖边,江苏苏州吴中区东山岛上,湖心村村民施永根驾着小船,来到100米远的太湖水域,给自家养的螃蟹喂食。小舟行过,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记者把手伸入水中,清澈的湖水下,水草丰茂,鱼儿悠然自得。施永根高兴地说:“靠水吃水。太湖水越来越干净,咱渔民

中国唯一古龟鳖学专家叶祥奎逝世

中国唯一古龟鳖学专家叶祥奎  我国唯一古龟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教授、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叶祥奎先生,8月15日因病在龙湾逝世。   叶祥奎先生1926年12月出生于龙湾永中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凭着个人吃苦努力,在中科院毕业后师从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教授,留在中科院古脊椎所

中美澳团队在承德避暑山庄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

   12月6日,中美澳科学家宣布,他们的研究团队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区的恐龙足迹研究,绝大部分足迹分布在承德避暑山庄。这个世界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的地面上,有着世界罕见的将古生物遗迹化石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案例。这些恐龙足迹数量大保存好,对研究恐龙的演化有重要价值,并对进一步探索恐龙行为习性、生活环境以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