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还原历史的脉络讲述生物演化的壮丽篇章

11月30日,裴文中在周口店找到的那枚举世闻名的北京人头骨(标本模型),在中国古动物馆举行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90周年纪念展” 特展上展出。90年前,它的出现标志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自此“肇始”。 和这枚头骨一同面向公众的,还有一本“十月怀胎”孕育诞生的新书《证据:90载化石传奇》。这本书以90块化石标本为线索,讲述了90年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和古人类学的发展脉络,也折射了中国在90年时间里由弱到强的“进化”历程。 刘嘉麒院士 讲述生物演化的壮丽篇章 古生物学是一门以化石材料为基础的学科,化石就是这门学科的命脉。对于已经走过了90年光阴的古脊椎所而言,它所珍藏的无数骨架和石器正是其发展和成功的基础。 一年前,古脊椎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一拍即合,提出了“90件化石,90年历史”的图书策划思路。“然而,经古脊椎所历代科学家双手的化石数以百万计,所管现存......阅读全文

谁在地球上踩下第一个“脚印”?

 陈哲 日前,在中国三峡埃迪卡拉纪地层,发现距今5.4亿多年前动物足迹化石的消息引起国内外关注。化石的发现者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组成的早期生命研究团队。 在亿万年前的远古时期,原始动物在地球上留下了怎样的活动印记?日前,在中国三峡埃迪

古生物所等在瓮安生物群动物胚胎化石中发现细胞核结构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副研究员殷宗军与来自英国、巴西和瑞典的合作者,在贵州瓮安动物胚胎化石亚细胞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他们采用高分辨率同步辐射X射线断层扫描显微术等三维无损成像技术,以亚微米的精度重建了动物胚胎化石的三维结构,并且借助大型图形工作站和专业体数据处理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探秘者

  在南京古鸡鸣寺边上有一个古老的科研单位,它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南京古生物所是我国专业从事古无脊椎动物学和古植物学研究的科研机构,也是亚洲最大的古生物学研究所,并被外国学者誉为“世界三大古生物学研究中心之一”。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杨群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中国首个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成立

中国首个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月29日在吉林大学揭牌。 据了解,该重点实验室由古生物学、古环境与化石能源、生物考古学和古DNA等4个研究室和1个综合技术室组成,不仅是吉林大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考古学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实验室,也是这所学校在地学、生物学以及考古学领域首次

中国科学家Nature子刊发现最古老大型多细胞生物化石群

  5月18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报道了距今15.6亿年前的、个体长达30 厘米以上的大型多细胞生物化石群。这是关于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研究领域中一项新的重大科学发现,将地球上大型多细胞生物的出现时间提

探索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的生物秘密

  在漫长的46亿年地质历史时期,生命从出现到分化,然后到灭绝,再到重生,起伏不断,并且伴随着地球上各种重大环境转变。从上个世纪开始,“地球生命的产生”的科学命题就被全球科学家所关注,近几十年来获得了很多新认识,但也争议不断,其中“地球生命在何处产生、如何产生”还被 Science 杂志列为125个

科学家构建4亿年前奇异海洋生物3D模型

这个小生物Drakozoon将触手隐藏在其顶部小壳中,它依靠这些触手进食海水中的有机质。   北京时间8月6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咋一看上去可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这一团怪异的绿色物体确实是地球上出现的最早生命形式之一。这一奇特的生物生存于4.25亿年前的海洋中,

南京古生物所地球早期多细胞生物演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月1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家主持完成的题为“埃迪卡拉纪早期具形态分异的宏体真核生物组合”的科研论文,该研究为宏体真核生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最古老的化石证据。   该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现代古生物

国家基金委八大学部公布“优先发展领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十三五”期间,通过支持我国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从国家重大需求中凝练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提升我国主要学科的国际地位,提高科学技术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学部遴选优先发展领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则是:  (1)在重大前沿领域突出学科交叉,注重多学科协同攻关,

阿尔瓦雷斯龙类新材料揭示其手部演化历程

  手指或脚趾数目的减少,在四足动物演化历程中出现过很多次。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马化石序列”(这是一系列从原始到进步的马类化石,它们揭示了马类演化中四肢指/趾逐渐减少到一个的过程)。8月2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

南京古生物所澄江生物群群落生态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我国云南的澄江生物群是迄今为止全球寒武纪最早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化石群,以大量精美保存的软躯体后生动物化石而举世闻名。澄江生物群展示了5.2亿年“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奇妙的海洋生物面貌,是研究“寒武纪大爆发”演化事件最为重要的化石宝库之一。   众所周知,群落生态学研究对于了解生物之间相互作

英科学家构建3亿年前盲蛛化石3D模型

闭气门亚目化石3D模型,显示其背上长有硬刺,科学家们相信这可以为它们提供某种程度的保护开气门亚目化石3D模型,显示其拥有长长的腿部,前端有一个弯曲部分,和它们的现代亲戚非常相似   北京时间8月27日消息,科学家近日发现了两种新的盲蛛品种,它们曾在3亿年前的森林中生活。现在,借助三

显微CT:“看见”6亿年前化石里的细胞核

  日前,科学家在我国瓮安生物群动物胚胎化石中确认了最古老细胞核结构的存在。图为一枚7-细胞期标本,6个小细胞各含一个细胞核,第七个大细胞具有两个细胞核。  瓮安生物群旋胞类化石的细胞核结构,显示细胞核在不同个体标本中具有不同的埋藏保存状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人类已经自问了

张弥曼:摘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傻瓜”

   ▲张弥曼(右一)在向学生介绍研究内容。(2018年摄)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事情都是可以牺牲的。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工作都抱着一颗‘公心’。”在张弥曼看来,古生物 学的“公心”就是“不到死也要抱着化石不撒手”  3月22日,自嘲为“傻瓜”的张弥曼在巴黎

张江永:听懂金龙鱼化石的倾诉

  “每一件标本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能否识宝,要看自身的功力。只有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的人才能听懂化石的‘倾诉’,悟出其蕴涵的故事。”  要说古生物学家的美梦,莫过于众里寻他千百度,突然破土挖掘出一块漂亮的化石:完整而清晰。  近日,《古脊椎动物学报》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江永

古生物所在几丁虫多样性及生物地层研究中取得进展

  华南宜昌地区是奥陶纪生物地层及生物宏演化的经典地区。中-上奥陶统庙坡组为一套在扬子台地上的局部凹陷中沉积的笔石页岩地层,各门类(如腕足类、三叶虫、笔石、介形虫、牙行类、疑源类、几丁虫等)生物化石保存精美,丰度大,分异度高,对研究该时段各主要门类的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地层至关重要。  几丁虫作为一类已

乌兰塔塔尔古地磁及相关生物环境协同演化研究新进展

  E-O转折是新生代最剧烈的气候转型事件之一,该事件表现为全球性大降温,使得地球由“温室”进入“冰室”,造成全球生态系统的巨大转变。因此与E-O转折相关的生物演化事件备受关注。今天的内陆亚洲分布有大面积的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干旱问题不仅是制约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始新世-渐新世之交动

“忍者神龟”的祖宗是谁?

  拿武士刀的达·芬奇、使双叉的拉斐尔、耍双节棍的米开朗琪罗、用木棍的多纳泰罗……动画片《忍者神龟》里的4只所向无敌的乌龟,是很多“80后”“90后”心中难忘的回忆。  龟是人们熟悉的动物。但是,关于“忍者神龟”的起源和演化历史,却一直是古生物学中最大的谜题之一。  8月2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

Science: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成果

北京时间1月17日,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了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樊隽轩教授、沈树忠院士等的论文“A high-resolution summary of Cambrian to Early Triassic marine invertebrate bi

化石校正分子钟揭秘迷鳃鱼类演化谜题

  印度板块与亚欧大陆的碰撞与随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以来最重要的地质事件,由此带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对亚洲及其周边地区生物区系的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随着印度板块的碰撞、副特提斯海退却、热带和亚热带低地出现、巨大山系发育近而最终隆升为今天面积巨大、海拔高峻的世界第三极。伴随地貌和环

化石校正分子钟揭秘迷鳃鱼类演化谜题

  印度板块与亚欧大陆的碰撞与随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以来最重要的地质事件,由此带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对亚洲及其周边地区生物区系的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随着印度板块的碰撞、副特提斯海退却、热带和亚热带低地出现、巨大山系发育近而最终隆升为今天面积巨大、海拔高峻的世界第三极。伴随地貌和环

昆明发现迄今世界上最早桃核化石

  昆明桃的模式标本图片。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供图  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组研究员周浙昆、副研究员苏涛及合作者在英国《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发现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桃核化石,化石距今约有260万年,并被命名为昆明桃。昆明桃的发现为桃子起源于中国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

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

  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团队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支持下,以化石记录重现生物演化历史,改变了当前对古生代(约5.4亿年—2.4亿年,相当于寒武纪至三叠纪早期)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的认知。相关成果1月17日在线发表于《科学》。  生命起源与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学之谜,也是《科学》杂志列

科研人员发现动物胚胎状化石具细胞分化新证据

  2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通过对近千余片薄片的观察,发现了数百余枚保存了内部微细结构的动物胚胎状化石,同时发现了其内部细胞具有分化的特点,这也成为了动物胚胎状化石具细胞分化的新证据。  产自中国贵州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磷块岩中约6亿年前的瓮安生物群,是研究多细胞

从化石窥见青藏高原生长的秘密

西藏始攀鲈化石伦坡拉盆地种类丰富的化石植物类群,包括棕榈、栾树、椿榆等  “多跑路,多挖土,得幸福……”10月4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飞翔和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苏涛分别结束了他们在青藏高原的第13次和第14次古生物考察。这两位年轻的“80后”,是青藏高原不折不扣的“

南京古生物所一项目获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已故金玉玕院士领导的,沈树忠研究员等参与完成的“中国的乐平统和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本项成果

MSSV-HY技术可用于沉积有机质的态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

  地质体中的沉积有机质其地球化学表征及演化过程历来是有机地球化学家们的重点研究领域。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则是沉积有机质的重要研究手段。从生物活体死亡进入水体沉积,随后逐渐深埋并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从而形成沉积有机质(腐殖酸、干酪根),到最后进一步演化生成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这一漫长地质过程中,

四氢化萘对干酪根MSSV热解释放的键合态生物标志的影响

  地质体中的沉积有机质的地球化学表征及演化过程历来是有机地球化学家们的重点研究领域。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则是沉积有机质的重要研究手段。从生物活体死亡进入水体沉积,随后逐渐深埋并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从而形成沉积有机质(腐殖酸、干酪根),到最后进一步演化生成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这一漫长地质过程中,

微生物所等重建担子菌门骨干类群的演化时间和发育图谱

  分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长期以来分类都是建立在比较形态学之上。近十几年来,在DNA测序基础上的真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发展迅速,随着测序样本量的不断增加,大量新物种被发现的同时,越来越多过去不曾知晓的进化分支也被揭示。目前真菌分类大多依赖于类群进化上的单系发生性和表型特征,并基于此构建分类体系。然而

微生物所等重建担子菌门骨干类群的演化时间和发育图谱

  分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长期以来分类都是建立在比较形态学之上。近十几年来,在DNA测序基础上的真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发展迅速,随着测序样本量的不断增加,大量新物种被发现的同时,越来越多过去不曾知晓的进化分支也被揭示。目前真菌分类大多依赖于类群进化上的单系发生性和表型特征,并基于此构建分类体系。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