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版纳植物园东亚季风气候的演化研究获进展

季风气候是全球重要的气候类型,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受季风气候影响的区域。因此,认识季风气候的形成及其演化规律对于应对当今的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东亚季风是全球最为典型的季风类型,其特点是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即夏湿冬干。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该地区同时受到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影响,因此云南成为研究季风气候演化的关键和热点地区。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组助理研究员苏涛博士及其合作者利用一系列古气候重建模型,定量重建了云南西部晚上新世龙门植物群(距今约3百万年)的古气候,结果表明,云南西部晚上新世的气候比现在更为温暖和湿润。同时,通过比较该地区各化石植物群的古气候重建结果发现,云南西部现今的气候分异受到了高黎贡山和怒山抬升的直接影响。此外,该研究探讨了云南新近纪以来季风强度的演化过程,提出我国西南地区的季风气候在新近纪已经形成,但是第四纪的季风强度有一个明显增强的过程,这与第四纪北极冰盖的加厚导致......阅读全文

探寻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相关联的纽带

   国家防总最近预测表明,今年汛期我国降水总体偏多,同时,华北地区等地同时出现较重旱情,极端天气现象再次引发公众关注。  “气候变化研究里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同时要分析、研究气溶胶的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也要研究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前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在接受《中国科学

符淙斌院士:坐看风云际会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候学家符淙斌   南京大学东南楼,70岁的符淙斌院士的新办公室简约而素净。这幢楼是上世纪50年代建筑学大师杨廷宝先生的杰作。窗外,金陵苑满眼的花树在冬日的阳光下,透着江南特有的气息,冬青、雪松的深绿伴着银杏树的深黄,杂着腊梅花初吐的暗香,还有不远处中国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先

扎根西部 创新发展

          记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处西部的兰州大学,先后被确立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培养人才,服务地方,兰大在融入西部的发展中即将迎来百年校庆。   作为兰州大学众多科研

“千年气候变化数值模拟与机理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6月28日至29日,“千年气候变化数值模拟与机理研究”学术研讨论在北京郊区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地区树轮近千年气候变化研究》第四课题“中国千年气候变化数值模拟与机理研究”组织。会议由课题负责人、LASG副主任周天军研究员主持。来自课题的研究骨干和研究生20余

刘东生院士因黄土研究成就首次获颁EGU洪堡奖章

第三届亚历山大·冯·洪堡国际会议在京举行 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共同组织的“第三届亚历山大·冯·洪堡国际会议:东亚季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于近日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举行。来自12个国家的代表和学生约130人参加了会议。 在会议开幕式上,欧洲地球科学联合

大气所揭示气溶胶污染和东亚季风的关联

  季风与气溶胶相互作用是当前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挑战性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吴国雄、黄荣辉等科研人员与国内相关院所的科学家合作,回顾了国内外气溶胶与东亚季风区天气和气候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该综述作为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6年第

东亚季风研究取得新突破

中国科学家最近在东亚季风气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研究发现了影响过去20万年季风变化的各种因素。 研究由南京师范大学汪永进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共同完成,研究成果于上周在《自然》杂志上(2月28日)发表。 钟乳石这种洞穴堆积物能够被用来作为气候研究的指标。 汪教授们对采集自中国中东部三宝洞的石笋

我国干湿古气候研究取得新进展

  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干湿古气候的空间变化主要受控于古季风与古西风的相互作用,长江中游地区与华南、华北在干湿古气候变化上存在明显差异,这项研究凸显出长江中游在古气候研究上的重要地位。  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近期刊发了学校谢树成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国东部地区在

季风致甲烷一氧化二氮大量扩散

  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一项研究显示,季风给印度次大陆带来强降雨,会导致大量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气体扩散,其对大气的影响不亚于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该研究已被刊登在《大气化学和物理》杂志上。   为测量季风对温室气体的影响,德国科学家在一架汉莎航空公司班机上安装了一个名为“加勒比”的实验室,

“海洋地质学”创新群体研究团队侧记

  蔚蓝的海洋,广阔而又美丽,同时还孕育着地球的生命。  “不仅如此,海底沉积着地球的各种记忆。它们都是‘地质历史书’的页码和页码上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研究,配合其他的研究手段,我们就能够还原古代某个时段的全球气候条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西太平洋暖池与东亚古环境:沉积记录的

科技精英领跑世界:中国科学家屡获国际科技奖项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科技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中国科学家屡屡斩获各类国际科技奖项。  屠呦呦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15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药学家屠呦呦获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受中医药典籍启发,找到提取青蒿素的方法,为全球抗击疟疾作出巨大贡献。这是中国科学

科技部70亿元支持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

记者从科技部获悉,截至目前,科技部已在相关科技计划中落实中央财政经费近70亿元,支持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 据悉,科技部在支撑计划、863计划和973计划等主体科技计划中安排了上百个项目和专题研究,加大了对节能、新能源、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污染控制、气候变化等领域技术开发、示范与推广的支持力度

地质地球所与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举行工作会谈

  1月18日,应朱日祥所长的邀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LSCE)主任Cyril Moulin博士一行三人到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就气候与环境方面与研究所科研人员举行工作会谈。   会上,朱日祥和Cyril Moulin博士分别介绍了各自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研

刘晓东任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

刘晓东  据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网站消息: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试行轮值所长制实施方案,刘晓东任地球环境研究所执行所长(任期2年);周卫健、刘禹、曹军骥任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任期2年)。刘晓东,男,博士,研究员。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理事,《第四纪研究》

地球环境所等在印度季风降水变率与机理研究中取得进展

  印度季风是全球最强盛的热带季风气候系统,其降水变化对南亚地区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过去对印度季风气候变化的认识大多数来自于海洋沉积物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印度洋上涌流强度变化所指示的夏季风风场强度来反演和重建。然而,对区域社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的大陆季风降水变率的

中国中部中-晚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等获进展

  相比于我国季风边缘带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我国中部地区全新世高分辨率气候记录相对较少,对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存在较大的争议;同时人类活动及其对植被和环境的影响研究也较匮乏。大九湖泥炭位于我国中部神农架林区,是少有的亚热带高山泥炭,保存有很好的连续的气候环境变化记录。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孢

重建距今6100年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

  相比于我国季风边缘带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我国中部地区全新世高分辨率气候记录相对较少,对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存在较大的争议;同时人类活动及其对植被和环境的影响研究也较匮乏。大九湖泥炭位于我国中部神农架林区,是少有的亚热带高山泥炭,保存有很好的连续的气候环境变化记录。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孢

美研究认为气候变化影响茶叶有益化学物质含量

中国云南省一名正在采茶的女性,她采摘的茶叶随后会经过发酵制作成驰名中外的普洱茶。  “尝尝这个。”Selena Ahmed一边说,一边拿出从山坡梯田里的茶树上采摘的精致绿芽。初尝口感略苦,像一小杯浓缩咖啡,随后便是其带来的舒适感。当Ahmed回到执教的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波兹曼分校之后,这位民族植物学

我国学者获得热带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中断的机制及变率

  季风期降水的季内变化往往表现为“活跃期”和“中断期”的交替出现。其中,季风的“中断期”通常指季风期降水暂时减少的现象。即使季节平均的降雨在正常水平,季内尺度上季风降雨时空分布的不均匀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会引发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研究季风中断的发生规律及机制是理解季风季内

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的内在联系

  专栏作者、81岁的林之光先生认为,自己一生学术研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便是在“气象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开始了系统研究。自本期起将开启“中国气候影响传统文化”系列,记述林之光在此方面研究的5次认识飞跃,把纯气象学范畴扩展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领域。  ■林之光  我于1959年从南京大学气象系

研究人员解析“新仙女木”事件原因

  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简称“YD”)事件是发生在距今12900~11600年前的一次气候快速变冷事件,对全球气候—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进程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仙女木被用来命名北欧地区出现的寒冷事件 研究团队供图  南北极冰芯δ18O、CH4和CO2记录与西班牙S

地环所西风气候与亚洲夏季风相互作用合作研究获重要进展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封闭的半咸水湖。青海湖地处亚洲季风湿润区和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同时受到亚洲季风和西风气候的影响,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前人对西风气候的变率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尚不清楚。   8月31日,Scientific Report

4月23日《科学》杂志精选

HIV患者为何如此易患沙门氏菌感染  研究人员发现,在感染HIV的非洲成年人中的一种有缺陷的免疫反应使得他们特别容易感染某些沙门氏杆菌的菌株。他们的发现可帮助解释为什么HIV患者会因为这种致病菌而造成如此高的死亡率。他们的研究结果可能还可以使人们在未来生产出更为有效的针对H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 我们如何应对?

8月31日,福建长乐潭头边防派出所官兵在辖区码头帮助渔民转移船上物品。当日,随着今年第8号热带风暴“南川”的逼近,福建沿海渔民陆续回港避风。宋连春丁一汇  今年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欧一些国家和地区气候十分异常。  导致这些气候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面对频走极

胡敦欣院士应《自然》邀请发表海洋领域评述文章

   在西太平洋布放6100米潜标。  胡敦欣讲解太平洋西边界流问题。  中新网青岛6月18日电 (胡耀杰)6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研究员领衔17位国内外海洋学家和气候学家合作撰写的“太平洋西边界流及其气候效应”评述文章在《自然》杂志正式发表。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表有

海洋所等发表太平洋环流与气候研究评述文章

  6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领衔17位国内外海洋学家和气候学家合作撰写的《太平洋西边界流及其气候效应》评述文章在《自然》杂志正式发表。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表有关太平洋环流与气候研究的评述性文章,也是中国在该杂志发表的首篇海洋领域综述文章。  应《自然》杂志邀请,

基金委与贝尔蒙特论坛气候领域合作项目初审结果

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贝尔蒙特论坛“气候领域”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通知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共收到与贝尔蒙特论坛“气候领域”合作研究项目申请10份。经初步审查,确定有效申请9份。现将通过初审的项目公布如下:序号科学部编号项目名称申请人合作者141511013

新研究认为黑碳对气候变暖的影响超过甲烷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15日报道,美国一个联合研究团队认为,黑碳或烟灰对气候变暖具有较强的影响,其致暖效应大约是头号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三分之二,跃居甲烷之前,超出先前估计的两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地球物理学研究学报》上。   黑碳是一种吸光性物质

黑碳对气候变暖的影响超过甲烷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15日报道,美国一个联合研究团队认为,黑碳或烟灰对气候变暖具有较强的影响,其致暖效应大约是头号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三分之二,跃居甲烷之前,超出先前估计的两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地球物理学研究学报》上。   黑碳是一种吸光性物质,可强烈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同时释放红外辐

北京气候、植被景观与人类生存环境动态变化研究获进展

  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其人类活动历史可从今天一直追溯至史前时代,是研究东方人类进化、文明发展和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热点地区。全新世(距今约11700年至今)是新石器时代和农业活动的开端,也是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段。因此,全新世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毫无疑问影响了北京地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