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交粳稻将是未来粮食产量重要增长点

第四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召开 中国杂交粳稻发展空间巨大,将是未来粮食产量重要的增长点。 第四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近日在江苏常熟举行,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贾敬敦在论坛发言时指出,目前,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但绝大部分则局限在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年种植面积只有500万亩,仅占粳稻种植的5%,杂交粳稻技术还未被广泛推广,其未来发展的空间巨大。 据贾敬敦介绍,近年来,中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2.4亿亩,年增产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 据介绍,为促进中国杂交粳稻的发展、推广和产业化工作,2005年9月,中国杂交粳稻协作组成立,并提出了力争到2010年,将杂交粳稻的种植比例提高到30%,年种植面积达到2000万亩,年增产30亿公斤的奋斗目标。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中国杂交粳稻育种技术已取得了突破,江苏常熟市农科所育成的“常优”系列杂交粳......阅读全文

中国杂交粳稻将是未来粮食产量重要增长点

第四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召开   中国杂交粳稻发展空间巨大,将是未来粮食产量重要的增长点。 第四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近日在江苏常熟举行,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贾敬敦在论坛发言时指出,目前,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但绝大部分则局限在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年种植面积只有500万亩

突破籼稻粳稻隔离:超级杂交稻有望诞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947.shtm十几年来,只要条件允许,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都会在周末往返北京和南京。“周五最晚航班回宁,周日最晚航班回京,这样的节奏一周都没有打破。我的日程表中,没有‘周末’这一说。”令他持之以恒的

籼稻粳稻杂种不育分子机理阐明

  一般来说,水稻品种间亲缘关系越远,杂交优势越明显。据预测,如果籼稻和粳稻亚种间能育成超级杂交稻,可以比现有杂交水稻增产15%以上,因此,如何利用亚种间的超强优势一直受到育种家的关注。  7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领衔、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联合攻关的一项研究,系统鉴定了引起

研究解开水稻生殖隔离之谜

  一般来说,水稻品种间亲缘关系越远,杂交优势越明显。据预测,如果籼稻和粳稻亚种间能育成超级杂交稻,可以比现有杂交水稻增产15%以上,因此,如何利用亚种间的超强优势一直受到育种家的关注。  7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领衔、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联合攻关的一项研究,系统鉴定了引起

研究新进展解开水稻生殖隔离之谜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院士团队历时13年系统鉴定了引起籼稻和粳稻杂种花粉不育的遗传调控位点,并对其中的一个主效位点进行了基因克隆和分子机制的深入解析,解开了水稻生殖隔离之谜,同时揭示了目标基因的演化规律以及其在不同水稻种质资源中的分布。该研究为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高产品种提供了

微气候环境影响粮食产量

  以色列巴依兰大学的科研人员艾塔马尔·莱恩斯基和乌瑞·达杨研究发现,小区域的微气候环境对农作物生长有直接影响。   他们是通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气候遥感卫星数据得出这一结论的。为弄清以色列北部地区的气候环境,他们收集了该地区10年的卫星观测数据,并根据当地地形,用数学方法将这些数

袁隆平:90岁前挑战超级杂交稻亩产1500公斤

  “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自主解决吃饭问题。”5月26日,在中国稻作文明发祥地浙江余姚,“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表示,粮食问题不仅关系“三农”,更关系国民经济的命脉;粮食库存不仅具有应急和战略储备的功能,也是国家的调控手段。   近日,袁隆平院士就耕地保护、粮食安全、转基因水稻等问题,接

蚯蚓丰土助粮食产量上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9409.shtm

粳稻适应低温逆境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低温严重影响水稻的地理分布、生长发育及产量。近年来,极端气候频繁增多,倒春寒、寒露风等低温灾害逐年增加。每年我国因低温造成的粮食损失高达3-5亿吨,严重影响着粮食供给。亚洲栽培稻(俗称水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一般而言,籼稻主要种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粳稻由于比籼稻具有更强的低温耐受性多种

中国学者863项目发表Nature子刊文章

   氮素是促进作物增产的最关键因素之一。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施用氮肥超过1。2亿吨。氮肥大量施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导致包括气候变化、土壤酸化及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灾难。正因为如此,氮污染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据估计仅欧盟每年用于治理氮污染的费用在700-3200亿

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可能影响中国粮食产量

  中国农业大学的这项研究发表于《中国农业科学》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了解到,《中国农业科学》刊载的一项中国农业大学科研人员的研究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北界和粮食产量可能产生影响。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过去10

2016年我国粮食产量同比下降0.8%

  国家统计局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经营户的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于12月8日公布了2016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粮食总产量数据。  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3028.2千公顷(169542.3万亩),比2015年减少314.7千公顷(472.1万亩),减少0.

解决种业卡脖子技术,水稻生物育种实验室落地无锡

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无锡)粳稻产业技术中心揭牌。锡山发布 图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针对种业科技方面面临的“卡脖子”难题,近年各地试图寻找破解之策。在5月12日召开的无锡·锡山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无锡)粳稻产业技术中心正式揭牌,将聚焦解决水稻产业中的技术难题,推动

全基因组设计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粳稻

近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李爱宏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宁约瑟团队、扬州大学杨泽峰团队在《基因组生物学》发表研究论文。    该研究收集了我国江苏省、浙江省和山东省等地大面积推广的198份粳稻品种并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分析,解析了华中地区优良粳稻品种的基因组信息和优势基因位点的遗传学

全基因组设计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粳稻

近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李爱宏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宁约瑟团队、扬州大学杨泽峰团队在《基因组生物学》发表研究论文。    该研究收集了我国江苏省、浙江省和山东省等地大面积推广的198份粳稻品种并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分析,解析了华中地区优良粳稻品种的基因组信息和优势基因位点的遗传学

遗传发育所在水稻氮利用效率改良研究中取得突破

  氮素是促进作物增产的最关键因素之一。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施用氮肥超过1.2亿吨。氮肥大量施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导致包括气候变化、土壤酸化及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灾难。正因为如此,氮污染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据估计仅欧盟每年用于治理氮污染的费用在700-3200亿欧

黑龙江粮食产量连续7年全国居首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委获悉:2017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达到1203.76亿斤,实现“十四连丰”,连续七年居全国首位。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年来,黑龙江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率、科技贡献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10.5个百分点。去年,该省良种覆盖率稳定

吉林省优质粳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吉林省地处我国东北优质粳稻产区核心区,气候、土壤、水资源适合优质粳稻生产。今天上午,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优质粳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该中心由吉林省农科院与日本佐竹公司、吉林吉农水稻高新科技发展公司、韩国首尔大学合作共建。吉林省农科院在优质粳稻品种选育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日本佐竹公司是稻米、制粉

Nature:在粳稻适应低温逆境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低温严重影响水稻的地理分布、生长发育及产量。近年来,极端气候频繁增多,倒春寒、寒露风等低温灾害逐年增加。每年我国因低温造成的粮食损失高达3-5亿吨,严重影响着粮食供给。亚洲栽培稻(俗称水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一般而言,籼稻主要种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粳稻由于比籼稻具有更强的低温耐受性多种

粳稻种质资源耐碱性鉴定条件和指标

种质资源库能够利用仪器设备控制贮藏环境,长期贮存作物种质的仓库。又称基因库。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能够保存和收集各种农作物品种种子,科学的加以贮藏,对于品种改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程广有等通过不同碱胁迫强度下对水稻株高、分蘖数及总绿叶数的研究指出,在pH8·6碱胁迫条件下较适

水稻生殖隔离密码获破译

  驴马杂交生下骡子,而骡子无生育能力。这种生殖隔离现象使得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不杂交或杂交不育。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课题组成功揭示了水稻籼粳亚种间生殖隔离的机理,相关论文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   一直以来,水稻杂交都是在籼稻之间或粳稻之间进行。虽然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

我国科学家成功分离出控制水稻广亲和性状的主效基因S5

本报武汉8月19日讯(记者余平凡 通讯员范敬群) 由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18年的不懈奋斗,成功分离克隆出一个控制水稻籼稻、粳稻杂交不育和广亲和性状的主效基因,命名为S5。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于8月13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正式发表。

2022年中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783.shtm 中新社北京1月18日电 (刘文文)中国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18日在北京透露,2022年中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 当天,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

水稻种子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调研推进会在长沙召开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科技部党组将种子产业科技创新列为本年度重点调研工作之一。近日,由杂交水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组织的“水稻种子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调研推进会”在湖南长沙召开。科技部农村司、农村中心有关人员和湖南省科技厅领导,以及袁隆平院士、朱英国院

东北大米为什么好吃?

  中国人爱吃白米饭,哪个地方的米饭最好吃?答案纷繁不一,但多数人会告诉你:选择东北大米。  如今,只要你走进各地的超市,准能看到超市货架上罗列着的各种品牌的东北大米。即便是在素有“稻米之乡”之称的江浙地区,东北大米也同样十分畅销。  那么,东北大米为什么能如此畅销?为什么在多数人眼里东北大米更好吃

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粳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

  直链淀粉含量是决定稻米品质和口感的重要因素,也是培育优质食用稻米的重要指标。早期低代快速无损预测和后期高代大批量、快速、精确测定直链淀粉含量是水稻育种中的重要工作,可以显着提高育种工作效率。因传统的直链淀粉含量测定采用碘比色法,其操作复杂、速度慢、药品消耗量大,且样品被粉碎,难以满足育种的需要。

研究发现调控细胞分裂素合成的水稻增产重要基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661.shtm7月27日,《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邢永忠课题组(水稻产量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挖掘到一个水稻的重要增产基因GY3,该基因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可显

我国粮食产销形成新格局

  随着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逐步提高,源源不断的商品粮行销全国,我国粮食生产的“北粮南运”格局已悄然形成,南方“鱼米之乡”的餐桌上,东北米的比例越来越多。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3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粮食总产达到2904.74亿斤,其中,黑龙江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一,吉林省去年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2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在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疫情灾情叠加影响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市场运行平稳。“这充分表

最新预测显示中国粮食产量或实现十连增

1月26日,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在京发布2013年中国经济预测。其中,关于农业生产形势的预测认为,2013年,如果不遇到严重自然灾害,在天气条件中等或中等偏差的情况下,中国有可能实现自2004年以来连续第十年粮食增产。  该预测研究的参与人之一、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