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遗传发育所在冬季土壤呼吸研究中取得进展

土壤呼吸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变化对全球碳循环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多研究仅考虑植被生长季的土壤呼吸,而忽视了冬季土壤呼吸。由于中纬度地区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北半球的重要碳库,发挥着巨大的碳汇功能,因而研究该区域不同植被类型的冬季土壤呼吸对区域和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张万军课题组,研究揭示了太行山中部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的变化规律及其冬季土壤呼吸碳排放量对全年碳排放量的贡献率。该研究选择草地、荆条灌木林地和杨树人工林地3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以及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研究探讨了不同植被类型冬季土壤呼吸对全年土壤呼吸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重要环境因子,能够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73.8%~91.8%;不同植被类型冬季土壤呼吸速率范围在0.26-0.45 μmol m-2......阅读全文

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碳在土壤中的储量和存储时间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大和最长的,而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到土壤碳储量及其循环周期,因此有效的土地利用管理可使土壤成为一个碳汇。土壤储存碳的过程就是土壤有机碳动态平衡的变化,因此认识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是揭示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重要方面。首先介绍了碳的一种稳定性同位素(

《科学通报》:高寒生态系统退化加速青藏高原碳流失

专家认为解决办法在于提高当地生物量和植被光合作用能力  气候变暖将导致土壤释放出大量的碳,碳排放又增强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青藏高原正是一个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巨大碳库。我国科学家通过对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高寒草地CO2排放通量的研究发现,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高寒草甸碳排放

采样箱在土壤测定中对土壤样品的保存应用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土壤呼吸,这也是陆地生态系统将碳素以CO2形 式归还到大气的主要途径。土壤呼吸包括三个生物学过程,即土壤微生物呼吸、植物根系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和一个非生物学过程即含碳矿物质氧化与分解释放, 在生态系统中,土壤呼吸主要受植物类型和植物生长的影响,施肥是提高植物产量

主动式增温用于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控制实验

哀牢山生态站在国内首次将主动式增温用于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控制实验  中国的CO2收支问题已受到国内外的密切关注,目前已成为国家制定战略决策的重大需求。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全球的土壤微生物呼吸不但占全球土壤总呼吸的71%,同时还是每年化石燃料排放碳的9倍,为每年陆地碳汇

新模型精准预测土壤“碳排放”

  从天津大学获悉,日前,该校地科院晏智锋副教授与联合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马里兰大学联合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所合作,在土壤异养呼吸过程模型构建与应用上取得新进展,首次建立了可精准监测土壤“碳排放”的过程模型系统,该系统可更加精准地预报土壤异养呼吸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物根系和土壤动物

新模型精准预测土壤“碳排放”

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日前,该校地科院晏智锋副教授与联合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马里兰大学联合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所合作,在土壤异养呼吸过程模型构建与应用上取得新进展,首次建立了可精准监测土壤“碳排放”的过程模型系统,该系统可更加精准地预报土壤异养呼吸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物根系和土壤动物

持续干旱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

  伴随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呈现频发趋势,特别是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明显增加。云南省在 2009至2010 年度发生了秋~冬~春连旱,被认为是云南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严重的干旱事件,而随后的2011~ 2012年的持续干旱,更是引起了多方关注。  土壤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版纳植物园揭示亚热带森林根际活动和凋落物分解交互作用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碳循环研究一直都是热点,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土壤中CO2排放到空气的过程叫土壤呼吸(总呼吸),而土壤呼吸包含许多组分,其中对大气CO2浓度有贡献的是土壤有机质(SOM)的排放,而SOM排放很难被区分开。传统的区分方法忽略了根和凋落物的激发效应,会低估SOM在土

研究揭示活动层不同冻融阶段土壤呼吸动态及其驱动机制

  青藏高原是中低纬度地带多年冻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之一,土壤有机碳库高达160±87Pg,在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重要作用。活性层作为多年冻土和大气之间的缓冲层,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且迅速,其水热过程是驱动多年冻土碳、氮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原动力。目前,活动层不同冻融阶段如何调控土壤碳排放,及

便携式土壤水分速测仪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水分...

土壤的严重侵蚀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库的大量损失,并降低土壤的质量;因此,水土保持措施 作为一项维持土壤肥力的措施在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被广泛采用。目前,有关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的效应研究仍局限在土壤的结构特征变化、土壤的水库及碳库效应 等方面,对土壤碳排放及其响应机制的相关研究涉及较少;因此,选择土壤侵蚀严

我国在半温带地区冬季土壤呼吸差异方面的研究取得进展

  碳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平衡决定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冬季土壤呼吸在年碳收支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占年碳排放的3%-50%。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是北半球最大的陆地碳汇,约占全球土壤碳储量的10%。尤其是在中国,人工林的占地面积达到6933万平方公顷,占所有森林面积的36%。这些人工林的冬季土壤呼吸可能会受

我国学者揭示降雨对滨海湿地碳交换影响的新机制

  滨海湿地富含土壤有机碳,同时其土壤有机质分解率和甲烷生成率较低,并且能够捕获和掩埋大量有机碳。因此,滨海湿地被认为是全球重要的碳汇,也是全球“蓝碳”资源的重要贡献者。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降雨分配导致的干旱或者季节性积水会通过改变土壤及大气湿度环境,调控植被生理代谢过程,最终影响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

成都生物所揭示低效人工林间伐调控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土壤呼吸在调节土壤碳库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森林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碳汇功能。因此,理解林业实践活动(如间伐)对森林土壤CO2排放动态的影响是准确评估全球碳收支的关键。但我国许多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公益林均按木材需求造林和管理,普遍具有密度大、土壤退

沼泽蚂蚁巢丘体格局对土壤碳氮循环影响研究获进展

  土壤动物与生态系统过程-功能的关系是陆地表层系统研究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人类活动强烈干扰下,原生沼泽陆向退化演替直接导致土壤陆生无脊椎动物增多,也将进一步影响湿地原有生态过程和功能的发挥。蚂蚁是沼泽湿地中典型的“生态系统工程师”,蚂蚁巢丘体是常见的土壤生物构筑体(biogenic s

蒋高明:大力发展固碳型生态农业

        紧张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结束了,在碳减排问题上虽没取得理想的结果,但各国已陆续行动起来。其中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提高到15%;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

吴兑:灰霾笼罩中国东部 恢复蓝天至少需二三十年

  近百年来,全球经历了一次以气候变暖为特征的重大变化,灰霾现象就是其中之一。11月22日,在南方都市报与广东科学中心联合主办的大型科普系列讲坛活动“小谷围科学讲坛 ”上,来自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吴兑先生做了有关灰霾主题的演讲,为听众揭开个中奥秘。以下为其

研究发现极端降水削弱氮肥对土壤呼吸激发作用

  近日,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丁维新课题组在极端降水事件影响土壤呼吸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排放到大气二氧化碳的最大通量,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极端降水可能通过强烈改变陆地生态系统的水文条件影响土壤碳循环。然而,由于极端气候事件具有偶然性

植物所参与的全球碳收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陆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生产与呼吸分解过程将大气中的CO2固定下来,从而成为稳定大气CO2浓度增加、减缓全球温度上升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因此,世界各国对这一被称为生态系统碳收支的研究极为重视。7月15日,国际著名刊物《科学》(Science)杂志以特快(Sc

科学家首次系统评估我国水体二氧化碳排放通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799.shtm 我国1980年代和2010年代内陆水体CO2排放通量对比 3月19日,《自然—通讯》刊发研究论文,香港大学地理系与广州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研究人员,以及美国、

华南植物园揭示两类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降水量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水循环过程增强,使全球范围内极端降水事件引起的旱涝灾害发生频率提高,这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对极端降水量变化的响应为非线性,且显著区别于其对中强度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然而,作为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土壤呼吸对极端降水变化的响应并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华

浙大90后学霸首篇一作登上《科学》:研究很接"地气"

  近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程磊教授实验室基于前期工作和相关实验数据,就深层土壤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该成果以技术评论的形式(technical comments),于2月23日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   在夏天,人们通常有这样的体验:天气越热,喝水越多,

另一个难以忽视的真相 发展中国家面临环境灾难在所难免

无论富裕国家怎么做,处于碳密集道路上的发展中国家都会面临环境灾难。大卫•惠勒、凯文•乌摩尔和罗宾•克拉夫特的研究得出了这个令人不安的结论。在这里,他们阐述了研究中的发现。 现在,国际社会把全球变暖视为一个主要威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是当务之急。印度驻联合国大使的一个谈话,表达了南方国家(即发展中

植树造林,让地球降温还是升温?

  一提到抵御气候变化,树木常被认为是最好用的“武器”之一。由于各国在控制碳排放方面取得的进展有限,许多政府和倡议人士力推植树计划,希望利用树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缓解气候变化。但是最新研究表明,树木可能并不总像人们希望得那样有用。马来西亚的樟树在生长过程中会避免树冠重叠,因此从下往上看时,仿佛一

科学家破解“碳黑洞”难题

  记者11月26日从中科院获悉,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干旱区地下咸水中存在一个巨大的活动无机碳库,是陆地上土壤、植物之外的第三个活动碳库。该发现对国际学术权威关于“干旱区无机碳在全球现代碳循环中可以忽略不计”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研究人员在对比盐生荒漠土壤与绿洲农田土壤间的

激光配合自动箱用于森林土壤树δ13C通量测量

量子级联激光光谱仪配合自动箱用于森林土壤、树干和树根δ13C通量的测量文献信息:Brndholt, A., Ibrom, A., Ambus, P., Larsen, K. S., & Pilegaard, K. (2019). Combining a quantum cascade l

科学家解读当前林业管理与气候变化关系

  林地采伐能减少物质腐烂的碳排放。图片来源:ROBERT CANIS   管理森林碳封存及减缓气候变化的最好方法仍在热议中。树木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木材能取代化石燃料及混凝土和钢铁等碳密集材料。在过去数十年里,世界森林吸附了约30%的年度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而森林蓄积和森林采伐同时增加,将

减少燃煤消耗仍为降低城市碳排放重要途径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周卫健及其团队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在西安市不同区域进行大气CO2长期连续观测并首次结合△14C 和 δ13C两种碳同位素示踪方法,揭示城市化石源CO2的区域和季节的源汇变化特征及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全环境科学》期刊。 新研究发现,西安市冬季

中科院西北高原所:扎根西北 守望高原

  西北高原所的一个定位集中体现在针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物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研究,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北高原所)有一座标本馆,这里拥有来自青藏高原的生物标本,数量多、种类全,颇具青藏高原特

便携式土壤水分温度速测仪对冬小麦种植土壤水热的测定

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了能够提高冬小麦的品质和产量,研究夜间增温对冬小麦 冬小麦主产区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小麦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选择,而且对科学评价气候变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防 止增温影响降水的接纳,在雨雪天不覆盖。同时,为避免增温设施被破坏,风速大

一文了解2019科技大事件

   科技改变生活。这一年,各国科学家又让科学的脚步再次向前迈进。棉花种子在月球发出第一株嫩芽,室温下气态二氧化碳首次转化为碳电池,最轻中微子的质量被算出,3D打印出会呼吸的人体器官……尽管这其中的具体原理有些高深莫测、晦涩难懂,但不得不说,它们刷新了我们的认知,而这些发现,也正在或终将切切实实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