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家发现控制凶险型疟疾关键分子

近日,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医学院传染病与疫苗研究所张青锋博士等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Artur Scherf教授合作,首次发现能控制凶险型疟疾的关键调控因子——“PfRNase II”。这将为凶险型疟疾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靶点,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自然》杂志。 据介绍,大量研究证实,恶性疟原虫变异基因家族(var)是恶性疟疾的关键致病基因,其中A亚类变异基因(A-var)是导致凶险型疟疾的“罪魁祸首”。 张青锋等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以A-var基因转录后调控作为切入点,对其表达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张青锋等在恶性疟原虫外切体复合物类似蛋白中发现了一个“多余”的成员。通过转基因和RNA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发现其调控对象正是A-var基因。 同时,研究人员利用疟疾病人血液中分离的疟原虫,对PfRNase II与A-var基因转录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后发现,“P......阅读全文

基因与疾病治疗相关领域研究进展一览

  1. Retrovirology:整合到人基因组中的古老逆转录病毒有助抵抗HIV-1感染  doi:10.1186/s12977-017-0351-8  在我们的进化过程中,病毒持续地感染人体。一些早期的病毒已整合到我们的基因组中,如今它们被称作为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uman endogeno

上海同济大学Nature发表疟疾研究重要发现

  来自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核酸外切酶介导的新生(nascent)RNA降解导致了与重症疟疾相关的一些基因沉默。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6月29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张青锋(Qingfeng Zhang)研究员和法

英科学家培育基因突变蚊子 有望消灭疟疾

  据《每日邮报》报道,近日,英国研究人员宣布在抗击疟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疟疾是肆虐全球的顽症。每年全球超过两亿人感染疟疾,近100万非洲儿童死于疟疾。十年前,科学家宣称他们能改变蚊子的基因,使其不能传播疟疾病毒,但仅限于实验室。问题是,不可能把全世界所有的蚊子都带到实验室

抗疟疾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一览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的抗疟疾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1. Science:重大突破!根治疟疾有戏!选择性抑制PfCLK3蛋白可杀死处于各个发育阶段的疟原虫  doi:10.1126/science.aau1682.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

Science专访:基因驱动,消除疟疾

  基因驱动,渐成生物界“新宠”  近年来,“基因驱动”成为生物学界的新兴热门研究领域之一,它指的是特定基因有偏向性地遗传给下一代的一种自然现象。借助被誉为“基因剪刀”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研发出人工“基因驱动”系统,并在酵母、果蝇和蚊子中证实可实现外部引入的基因多代遗传。  作为一种可

Natureasia聚焦:CRISPR/Cas研究进展Top20

  CRISPR/Cas系统是目前发现存在于大多数细菌与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种后天免疫系统,其以消灭外来的质体或者噬菌体并在自身基因组中留下外来基因片段作为“记忆”。  CRISPR/Cas系统全名为常间回文重复序列丛集/常间回文重复序列丛集关联蛋白系统(clustered regularly inte

一次基因编辑“大跃进”

  人类曾在小说和电影中无数次幻想经过基因编辑的人类出现,但都不是现在这样。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宣称,由其团队创造的世界首例能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诞生。  这则消息尚未经过业界专家确认,研究也还没有经过同行评议、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某种程度上真实性存疑,但

最新研究有望开发新型抗疟疗法

  尽管科学家们在医学和科学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目前全世界仍然有40多万人死于疟疾,这种感染性疾病是由感染了疟原虫的蚊子叮咬人群所传播的,疟原虫的基因组较小,仅有大约5000个基因,相比人类细胞而言,疟原虫每个单一基因仅有一个拷贝,如果从其基因组中移除一个基因的话,就会导致疟原虫的表型直接发生变化

《新闻周刊》亚洲版点评世界十大基因奇才

20世纪是物理学大发展的世纪,也是爱因斯坦的世纪。21世纪是生命科学大发展的世纪,那么谁将是这一世纪的爱因斯坦?最新一期《新闻周刊》亚洲版在封面文章中报道了当今世界最炙手可热、最受人尊敬的十位生物学家,并指出,或许21世纪的爱因斯坦就将从这十大基因奇才当中产生。 一、埃里克·兰德尔 ERI

屠呦呦获奖领域——疟疾 与文化和历史的纠缠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终于在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30揭晓,三位科学家因为其在抗寄生虫领域的杰出贡献,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其中,美国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科学家Satoshi Omura因为他们开发出了抗蛔虫新药阿维菌素,为人类健康做出了重

重磅回顾!2015年“魔剪”CRISPR技术重大突破 TOP30

  CRISPR作为基因编辑领域的明星技术俨然已经成了众多突破研究的“得力助手”。从技术改良、疾病治疗到作物改良,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离不开这项才进入科研领域短短几年的技术。张锋、胚胎编辑、George Church等热词让CRISPR在2015年“屡次刷屏”。  笔者从去年开始关注CRISPR技术,

Nature:鼓励讨论编辑人类胚胎基因组

  上月,科学家成功编辑人类胚胎基因组的消息不出所料让人们大吃一惊。这项研究之所以如此引人瞩目,是因为它改变了人类生殖细胞;这也意味着,该技术如果在可存活的胚胎中实现,编辑后的基因变化会遗传给所有的后代。社会该对此作何反应?该如何看待其他当前正在进行的,或是未来可预见的类似实验?又该如何应对呢?  

研究发现:可用携带特殊基因的蚊子防治疟疾

  英国《自然》网站刊登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一种特殊基因可以在蚊子种群中大量扩散,这将大大推动用转基因蚊子防治疟疾的研究进展。  在用转基因蚊子防治疟疾方面,过去已有研究发现了一些能够减少蚊子传播疟疾能力的特殊基因,但问题是,如果这些基因不能在野外的蚊子种群中迅速扩散,即使在

上海巴斯德所等发现恶性疟原虫实现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

  7月3日,《自然》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陆斌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发现了恶性疟原虫在人体内实现免疫逃逸的表观遗传分子机制,并为研制新型疟疾疫苗提供了实验基础。针对该研究结果,《自然》于7月3日专设“疟疾论坛”板块进行了讨论。来自美国Stowers医学研究所的 Jerry Wo

在传播疟疾的蚊虫中追踪杀虫剂抵抗力的基因起源

  据新的研究披露,研究人员在一种会传播疟疾的蚊虫体内发现了某单一基因改变,它能赋予蚊虫抵抗某种广泛使用的杀虫剂。这项研究将基因测序与蚊虫饲养的实地研究相结合,凸显了研发新型杀虫药蚊帐的需要,这是一个控制疟疾举措的基石。蚊帐是一种阻止蚊虫在夜间吸人血的装置,它们常被涂上诸如拟除虫菊酯这样的杀虫剂,旨

NIH 2500万资助Venter传染病基因组研究

        近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授予美国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J.Craig Venter Institute)2500万美元,以支持传染性疾病(疟疾和流感)的

江陆斌小组揭示恶性疟原虫免疫逃逸分子机制

  记者从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获悉,该所江陆斌研究组在最新研究中,首次发现恶性疟原虫在人体内实现免疫逃逸的表观遗传分子机制,为研制新型疟疾疫苗提供了实验基础。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同时,针对该研究结果,该刊还专设“疟疾论坛”板块进行了讨论。来自美国Stowers医学研究所的Je

Nature子刊:颠覆寄生虫的入侵机制

  研究人员利用新技术依次敲除了相关基因,发现目前公认的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感染机制并不正确,文章发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Methods杂志上。研究人员指出这一发现也同样适用于同一家族中的其他寄生虫(包括疟疾),且目前依据旧机制开发出的治疗药物可能并不成功。   弓形

破译中国人基因密码:“中国十万人基因组计划”将4年完成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儿去?这一终极哲学命题,有多种不同的解答视角。从基因角度给出的答案,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近一段时间,有关基因领域的新闻将基因检测、基因编辑、癌症的靶向治疗等原本属于生物医学领域的专业话题,一下子变成了公众话题。人们对于基因的好奇在于:基因是如何影响人类的长相、身高、

寻找疟原虫耐药基因

  对疟原虫(malaria parasites)进行的全基因组测序研究(Whole-genome sequencing)发现了与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artemisinin-based drug)耐药机制有关的基因组位点。这一发现有助于科学家们发现疟原虫的耐药机制,以及这种耐药机制的传播

CRISPR/Cas9技术,热度背后的冷思考

  俞晓峰博士现任赛业模式生物副总裁、高级科学家,负责基因修饰模式动物的研发与技术服务等工作。   俞博士在遗传基因模式动物领域有超过20年研发与管理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在干细胞相关领域及哺乳动物细胞系基因改造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Hum Mo

人源化小鼠模型在人类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俞晓峰博士现任赛业模式生物副总裁、高级科学家,负责基因修饰模式动物的研发与技术服务等工作。   俞博士在遗传基因模式动物领域有超过20年研发与管理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在干细胞相关领域及哺乳动物细胞系基因改造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Hum Mo

人源化小鼠模型在人类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俞晓峰博士现任赛业模式生物副总裁、高级科学家,负责基因修饰模式动物的研发与技术服务等工作。   俞博士在遗传基因模式动物领域有超过20年研发与管理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在干细胞相关领域及哺乳动物细胞系基因改造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Hum Mo

《PNAS》八大热点文章

  《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是与Nature、Science齐名,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文献之一,PNAS收录的文献涵盖生物、物理和社 科学,主要内容包括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近期其最受关注的文章(生物类)如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梳理肺结核诊断方法进展

  今年3月24日是第22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结核病日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同努力,消除结核危害”。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被认为感染上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即导致肺结核(TB)的细菌,但是只有一小部分人会患上有症状的疾病。即便他们当中只有10

7000年前的一次基因突变,竟影响了全球400多万人……

  近日,《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基因组学和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开展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科学家通过基因测序梳理出在7300年的时间跨度里,镰状红细胞突变在全球传播的宏伟历史。这一发现对于镰状细胞贫

“基因剪刀”助科学家开发出基因驱动系统

  根据英国《自然》杂志24日在线发表的一项遗传学最新研究成果,美国科学家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于实验室小鼠中成功开发出基因驱动系统。这一研究结果不但将改良小鼠模型,还有助于科学家研究复杂的遗传疾病。  基因驱动,即让特定基因有偏向性地遗传给下一代,使它们的遗传率高于随机几率,即所谓的“超孟

李小波博士等发现光合作用所需的多个候选基因

  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真核模式生物,被广泛用于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脂类合成、细胞运动(生物鞭毛)、非生物胁迫等生物学过程相关的功能研究(图1)【1】。长期以来,通过同源重组将外源基因插入是敲除莱茵衣藻基因的主要方式,与外源基因的随机插入

2017年5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点研究

  5月份即将结束了,5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学习呢?小编对此进行了整理,与各位分享。  1.Science:重磅!开发出延缓癌细胞生长的新方法  doi:10.1126/science.aai9372  癌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但是它的定义是相当简单的:细胞发生异常和不受控制

在癌症等恶性疾病面前,基因真的就是宿命吗?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罕见病、遗传病乃至恶性肿瘤癌症都在基因层面找到了病因。基因及其碱基对出现缺失、重复或乱码,都可能宏观地呈现在某一种疾病上。  在癌症等恶性疾病面前,基因真的就是宿命吗?日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